兩千多年前的東漢末年,有一百年的時間被後世稱之為三國時代,在那個紛爭不斷的年代中,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人物與精彩故事。經過了三國前期的大浪淘沙之後,天下只剩下了三個大勢力逐鹿中原,分別是曹魏、蜀漢與東吳。那麼,這三個政權分別是什麼定位,東吳又處在哪一個位置上呢?
先簡單說下曹魏與蜀漢,這兩個政權都是有著自己明確方向的。曹魏的目標就是要統一天下,蜀漢的目標就是要消滅曹魏集團,恢復漢室天下。這種刻在基因中的屬性直到三國結束也沒有改變。
而東吳卻不是這樣,仔細看三國故事會發現,東吳就像一棵牆頭草,但不是隨風飄搖,而是逆風而上。東吳就像就像水平尺中的氣泡,哪頭重了,就向另一頭跑,目標是要讓處於絕對兩端的曹魏與蜀漢保持一個微妙的平衡。
東吳是三國之中立場最不堅定的一方,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政治觀點。東吳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保,能保障自己在江東統治的穩固是首要目標。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東吳可以稱臣;曹丕自立為帝後,東吳還是可以欣然接受曹魏的封賞;劉備大兵伐吳之時,東吳也率先表示出了割地求和的示弱態度,只不過劉備拒絕才不得不被動開戰。
東吳孫權不是明主麼?當然是!而且是被曹操與劉備等人認可的明主,那為什麼東吳的表現卻與其他兩大集團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這其實還是要從根源說起。
東吳的開創者是孫堅,做大者是孫策,至於孫權,只是一個守成者。江東猛虎孫堅、小霸王孫策,都是強勢派,趁著天下大亂之機,以老家為根據地,不斷擴充地盤,直到佔據了長江天險,東吳這才有了自保的根本,只可惜孫堅與孫策命短,打下了東吳根基之後就死去了。
孫權接手東吳後,時機也是不好,不再像其父兄時代一樣有那麼多的機會。天下大勢已基本定形,曹操北佔天時,劉備赤壁之戰後迅速崛起佔了人和;而孫權只好實打實的佔著地利的優勢了,而地利這一點,自保有餘,後勁卻是不足。
東吳魚米之鄉,所以天生水軍強大,但卻幾乎沒有可以在平原馳騁的戰馬 ;而步兵又不如其他兩大集團強大。因此也註定了東吳難以繼續擴張,僅能在蜀漢與曹魏之間遊走,加入弱示的一方,再憑藉長江天險勉強自保。
東吳,就像一個配重用的砝碼,在蜀漢與曹魏即將失衡之時果斷出手,保證三國鼎立的穩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