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中立威江東而不倒,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為何如此高看孫權

2020-12-14 如此渺小

三國模範少年,竟然在亂世之中立威江東而不倒,有何秘訣?

在三國的歷史中,要說魏、蜀、吳三個巨頭中,哪位資歷最「嫩」,無疑是當屬吳國的孫權了。他無論是年齡還是經驗,都無法與劉備和曹操兩位「老油條」相比。但是在他18歲接班後,不僅迅速的穩固了自己在國內的地位,而且在與兩位「老油條」周旋之中,完成了帝業,得以與魏、蜀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那麼,這位英年才俊是如何做到這番功績的呢?

當然,首先要慶幸他有一位好大哥。他父親孫堅去世時,他才只有十一歲,哥哥孫策十八歲,長兄如父,孫策一面要打理軍國大事,一面擔負起了培養孫權的重任。正是在孫策精心培養下,孫權獲得了遠超同齡人的經驗和膽識。

當孫策在26歲被人刺殺去世後,只有18歲的孫權接過了孫家的霸業,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東吳政權的千金重擔。

年少的孫權首先要在吳國內部站穩腳跟,才能有一個權威的統治力。於是他禮賢下士,廣攬人才,在張昭和周瑜的輔佐之下,魯肅、諸葛瑾、呂蒙等一大批謀略之士聚集到他帳下。

同時,對於造反叛亂,威脅自己地位的人出手果斷,毫不留情。對於孫權這位毛頭小子的上位,自然引起許多人的懷疑和觀望,其中孫權的堂兄----廬陵郡郡長孫輔,竟然直接請求曹操南下接收江東,孫權得知後,立即誅殺其全部親信,並把孫輔軟禁起來。對於公然造反的廬江太守李術全力鎮壓,屠殺。在孫權的掌控下,東吳政權漸漸走向了穩定。

最為艱難的應當是面對咄咄逼人的外患,當時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激戰正酣,無論他們之間誰獲勝,一個目標肯定就是東吳。而自己殺父仇人--- 劉表手下的大將黃祖,也緊挨在東吳的旁邊,虎視眈眈。可以說,到處危機四伏。而孫權選擇了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巧妙的在這幾個實力強勁的大佬間閃轉騰挪。

他先是聯蜀抗曹,後又假意屈服曹操,把劉備大軍燒的暈頭轉向。 而正是在這忽左忽右中,東吳贏得了暫時的安寧。

反觀曹魏的曹丕,只不過是享用父親曹操已經烹製好的大餐,還有蜀國的劉禪,連家業都守不住。只有孫權,受命於危難之時,以年少之智,駕馭朝臣,以太極之力周旋於一幫「老油條」之間,居然爭得了一分天下。難怪曹操也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相關焦點

  •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後面還有句更狠的話,很多人不清楚
    而曹操本人不僅會打仗,同時也是一個文豪,寫的詩大氣磅礴非常有張力。而他對人的評價也很準確,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對孫權做出了極高的評價。但很多朋友不知道,這句話後還有另外一句,更狠更直白。先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來源,這句話出自赤壁之戰過後,當時的曹操因為赤壁損失了荊州和全部水軍,無奈只能退回北方等待再次南下的機會。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為何他選孫權接班?
    這時共有三個繼承人可以選擇,分別是兩個弟弟孫翊、孫權,兒子孫紹。孫紹作為嫡長子,本該繼承王位,為何江東眾臣都支持孫翊呢?而就在眾臣都在支持孫翊的時候,為何孫策又選擇了孫權繼承王位?但是從孫策結婚的年紀,可以知道孫紹這時年紀太小,也就六七歲。在三國亂世,選擇一位幼主,代表著國主控制朝政能力弱,很有可能會造成內亂。 孫策第一個就打消了,立孫紹為繼承人的想法,只能從兩個弟弟孫權和孫翊,選擇合適的接班人。當時張昭等人推薦孫翊,接替孫策的位置。孫策不顧眾人勸說,親自把印璽給二弟孫權佩戴,孫權被選為了東吳的君主。
  •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區別為何會那麼大?他判斷標準是什麼
    在曹操的眼裡,孫策和孫權分別是什麼樣的人呢?曹操對孫策的評價是:「猘兒難與爭鋒也。」這句話是在孫策平定了江東,擁有了江東之地後說的。當時,曹操準備招撫孫策,但孫策不聽招撫。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感嘆了上面那句話。這裡的「猘兒」,是小瘋狗的意思。
  • 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其目的也是想守住襄樊便好,讓關羽死於江東之手既可以使孫劉聯盟破產,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雖然曹操沒有等到那個時刻,但曹丕卻等到了,坐觀孫權與劉備的成敗。老年關羽曹操作為一代奸雄,劉備的死敵尚且知道這個因果,殺關羽必定會惹怒劉備,招來復仇大軍。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難道不知道嗎?
  • 孫策為何將打下的基業傳位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在他去世之前,特地將手中權力盡數交給了孫權。蠢蠢欲動可能這裡就會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孫策不把自己的位子傳給自己的親兒子而是傳給自己的弟弟孫權呢?首先,在孫策死的時候他的兒子還是個小孩子,根本不能掌管大局。如果他繼任的話,恐怕軍中沒有幾人能服氣。
  • 孫權麾下的「東吳四英傑」,分別是誰?都有哪些過人之處?
    只是他42歲時因病早逝於孫仲謀的內殿中。社稷重臣陸遜陸遜,字伯言,因有卓越的軍事才華被孫仲謀留在身邊,他出身江東大族,只是因為戰亂而落沒,21歲時他進入孫仲謀府中做了幕僚。陸遜與呂蒙一起擊敗了鼎鼎大名的關羽,又在夷陵之戰打敗了劉備,也是功勳桌著。陸遜曾經幫助孫權在前線克敵無數,孫權對他喜愛有加,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了,並經常與他商討治國安邦之策。
  • 孫策為何不把王位不傳給兒子?而是給了弟弟孫權,裡面有玄機
    孫策這一去可好,江東的基業託付於誰呢?孫策有兒子,為啥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呢?第一個原因就是孫邵和孫權的年齡差距比較大。當時孫策死的時候,孫權已經是十七八歲了,可以獨當一面了。但孫紹只是一個黃口小兒,當時的三國局面還沒有定型。
  • 生子當如誰
    段子可笑又可嘆,正揭示了中國家長和子女的心理。家長希望孩子去除一切玩念,好好學習,像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子女卻始終被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壓抑得抓狂。中國人是不太喜歡賞識教育的,加上遠香近臭,對別人家優秀的孩子就格外欣賞,不光現代人,古代人也是這樣。最有名的要數曹操的喟然一嘆。當時,曹操攻濡須,孫權據守。
  • 孫策難道是害怕孫權什麼嗎?那麼,為什麼他死前要將國家交給孫權
    但是,歷史上有一個人十分奇怪,那便是孫策,他臨終之前將大權交由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獨子孫紹。那麼,他為何會如此作為呢?下面便是其相關分析:首先,其子孫紹過於年幼,難擔大任。當時,雖然孫氏一族已經兵強馬壯,盤踞江東一帶,稱王稱霸。
  • 孫權為何晚年對陸遜如此殘忍?原因有三!第三個原因讓孫權必殺之
    為東吳北拒曹魏,西敗劉備,陸遜理應成為孫權手下最受信任的股肱之臣!可是為何在孫權晚年的時候,突然對陸遜如此殘忍,硬生生地將其逼死?其實原因有三!第一點原因:功高震主!而孫權子嗣眾多,當時孫和被立為太子,而孫霸則在群臣中很有威望,一番暗流激湧的儲位之爭中,身為太子的孫和居然被孫權給廢了!陸遜當即就上書,直言太子的地位不可動搖:"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孫權當時會怎麼想?
  • 孫策之死,幕後得益最多者竟然不是孫權,而是孫堅以前的一位戰友
    難道曹操在當時十分危急之時,憑著郭嘉一句話,就放任孫策不管嗎?那也太小看曹操了。 上述就是孫策之死的三個疑點,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說孫權是被冤枉的?」再一個個來分析以上疑點。
  • 三國時期,江東孫權為何製造兩宮案,用意何在?
    東吳發跡於孫堅時期,當時孫堅擔任長沙太守,曾經冒險救過陸康的族親,陸家是江東的士族大戶人家,孫堅是寒門庶族,從此之後兩家便有了交往。孫堅在攻打黃祖的時候戰死,作為袁術派的將領,孫堅的大兒子孫策便投奔到了袁術麾下做了將領。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下)孫權遺書退老瞞
    曹操放心不下,親自率兵前進,在濡須口擺開陣勢。曹操帶一百多人上山坡,遙望東吳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排列。五色戰旗,兵器鮮明。當中大船上青羅傘下,坐著孫權。左右文武,站立兩邊。曹操用鞭子指向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像劉景升的兒子,豬和狗罷了。」
  • 吳國的開國皇帝:善用賢才,曹操曾為他寫出一句話,流芳千古
    吳國的開國皇帝:善用賢才,曹操曾為他寫出一句話,流芳千古素材來自網絡,文章原創我們都知道三國鼎力的局面,但是三國鼎立的局面足足持續了40多年也都知道魏蜀吳三國鼎立,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主人公便是吳國人還是一個厲害吳國人就連曹操也對他誇讚過並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話而我們今天要說的的便是孫仲謀孫權
  •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話說東漢末年,由於皇室日益衰落,導致朝綱不振,不但被董卓獨攬大權,就連一向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成了擺設,於是乎,天下就此大亂,各路諸侯紛紛打著討 伐董卓的旗號割據一方。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冷知識17則
    如,《三國演義》第72回,「曹阿瞞兵退斜谷」,直呼曹阿瞞,有明顯不敬。在《三國演義》中,貶曹更有「老瞞」之說。如,在第61回「孫權遺書退老瞞」中,孫權寫書給曹操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且看,範曄《後漢書·許劭傳》如是載: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許)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瞧,妥妥的一差評。不過,曹操很開心,奸賊也好,英雄也罷,只要不是庸才就好!
  • 孫權的老婆是誰?他為什麼要殺了孫策的後代?
    孫權個人簡介:孫權,字仲某,吳郡富春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 孫權守業(下):十九歲的孫權如何管理江東,原來做了這兩點
    上期我們講到了孫策,遭到許貢門客的暗殺,最後不治身亡,年僅26歲的江東小霸王就此隕落,而他僅僅19歲的弟弟孫權作為接班人,就要接管江東了。這時,江東的情況是怎樣的呢?甚至連孫權的堂兄孫輔也「恐權不能保守江東」,背地裡「遣人書呼曹公」。孫權另一堂兄孫暠則更野心勃勃,想趁機奪取會稽,不過孫暠行進至富春時,時任富春長的虞翻說出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措辭,並誓死捍衛孫權,結果將孫暠逼退,使孫暠未能得逞。這些事情都說明安定人心和鞏固政權是孫權的首要任務。好在這時孫權年已十九歲,他雖不及孫策那樣英武善戰,但也已有一定的軍事和行政經驗。
  • 孫權得到了哥哥創造的基業,為何只給孫策王的封號?
    公元199年,袁術病死,孫策襲取廬江,次年大敗黃祖、東進豫章,一統江東,成為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公元200年4月,孫策遇襲,身受重傷,不治身亡,年僅26歲,臨終之前命其弟孫權接管自己的勢力。據《三國志》所載,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立國號為吳,大赦天下,之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你沒看錯,孫策作為孫吳政權的實際奠基者,卻在孫權稱帝後僅僅得到一個長沙恆王的稱號,說出去都沒人敢信,孫權也因為這件事背上了薄情寡義的罵名,被後人詬病不已,那麼孫權為何要如此行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