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下)孫權遺書退老瞞

2020-12-22 與生活交朋友

上篇說到趙雲截江奪阿鬥,放孫夫人回吳。

孫夫人回吳後,告訴孫權張飛、趙雲殺了周善,截江奪了阿鬥。

孫權大怒說:「現在我妹妹已經回來了,與他沒啥關係了,殺周善之仇,不能不報!」於是召集文武,商議起兵攻取荊州。

孫權正商議起兵,忽然接報說曹操起兵四十萬,來報赤壁之仇。

孫權大驚,放下荊州,商議抵抗曹操。

之前張紘因病辭官回家,現在已經病故,有哀書呈上。

孫權拆書查看,書中勸孫權遷都秣陵,說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氣,要趕緊遷過去,以成就萬世之業。

孫權看完後大哭,對眾官說:「張子綱勸我遷居秣陵,我怎能不從?」當即下令遷都建業,築石頭城。

呂蒙說:「曹操兵來,可以在濡須水口築塢抵抗。」

諸將都說:「上岸擊賊,赤腳上船,哪需要築城啊?」

呂蒙說:「兵有利鈍,戰無必勝。如果猝然遇到敵人,步騎兵殺來,我們都到不了水邊,怎麼上得了船?」

孫權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明很有遠見。」於是派數萬兵馬建築濡須塢,日夜趕工,沒多久就完成了。

曹操在許都,排場越來越大。

長史董昭趁機進言說:「自古臣子都沒有丞相這麼大的功勞,即使周公、呂望也望塵莫及。丞相櫛風沐雨,三十多年,掃蕩群寇,為百姓除害,匡扶漢室,怎麼能與諸臣同列?您應當受魏公之位,加九錫以彰功德!」

侍中荀彧說:「不行。丞相興義兵,匡扶漢室,應當秉承忠貞之志,堅守謙退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你不應該這麼幹。」曹操聽後,勃然變色。

董昭說:「怎麼能因一人而阻眾望?」於是上表請尊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荀彧嘆息說:「沒想到我今天見到這等事!」曹操聽後,非常痛恨他,認為他不再幫自己。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冬十月,曹操興兵南下,命荀彧一起去。

荀彧知道曹操對自己起了殺心,託病留在壽春。忽然曹操派人送來個盒子,盒子上有曹操親筆封記。荀彧打開盒子一看,知道曹操的意思,於是服毒自殺,終年五十歲。

荀彧就因為反對曹操加九錫,被曹操給逼死了,可見這時的曹操權欲薰心,已經非常膨脹了。人一膨脹,智商就不在線了。曹操晚年也沒有過去那麼精明了,才給了劉備發展壯大的機會。

荀彧對於曹操,就相當於諸葛亮對於劉備。荀彧跟隨曹操時,曹操還只是個小軍閥,地盤的位置也不行,被呂布欺負得不行了。這時荀彧及時提出正確的戰略方針,幫曹操擺脫困境。後來又勸曹操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曹操進一步發展壯大,在諸侯中取得主動地位。

荀彧還向曹操推薦了大量人才,郭嘉就是其中一個。後來荀彧就長期幫曹操鎮守後方,曹操在前線拿不定主意的事,最終還是得大老遠諮詢荀彧的意見。曹操統一北方的首要功臣,我覺得就是荀彧。

曹操率大軍到達濡須,先派曹洪率三萬鐵甲騎兵,到江邊巡哨。

曹洪回報說:「遙望沿江一帶,只看見無數旗幡,不知道兵馬都聚集在哪。」

曹操放心不下,親自率兵前進,在濡須口擺開陣勢。

曹操帶一百多人上山坡,遙望東吳戰船,各分隊伍,依次排列。五色戰旗,兵器鮮明。當中大船上青羅傘下,坐著孫權。左右文武,站立兩邊。

曹操用鞭子指向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像劉景升的兒子,豬和狗罷了。」

忽然一聲響動,南船一起飛奔而來,濡須塢內一軍殺出,衝向曹兵。

曹操兵馬退後便走,制止不住。忽然有千百騎追到山邊,為首一人碧眼紫髯,眾人認得正是孫權。

孫權親自率一隊人馬來攻曹操,曹操大驚,慌忙回馬時,東吳大將韓當、周泰兩騎馬衝了上來。

曹操背後許褚縱馬舞刀,敵住二將,曹操得以走脫回寨。許褚與二將戰了三十個回合便回去了。

曹操重賞許褚,責罵眾將:「臨敵先退,挫我銳氣!以後再這樣,全部處斬。」

當夜二更,寨外喊聲大震,曹操急忙上馬,見四周起火,吳兵殺入大寨。兩軍殺到天亮,曹兵後退五十多裡下寨。曹操心中鬱悶,閒著沒事看起了兵書。

程昱說:「丞相熟知兵法,難道不知道兵貴神速嗎?丞相起兵,拖延了那麼久,所以孫權得以做好準備,夾濡須水口為塢,難以攻擊。不如退兵回許都,再做打算。」曹操不答應。

程昱出去後,曹操躺下睡覺,忽然聽到潮聲洶湧,如萬馬奔騰。曹操急忙望去,只見大江中升起一輪紅日,光華射目。曹操仰望天上,又有兩輪太陽對照。忽然江心那輪紅日,直接飛起來,墜落於寨前山中,聲音如雷。

曹操猛然驚醒,原來是做了個夢。

這時正是午時,曹操令人備馬,帶五十餘騎,奔出寨子,到夢中所見落日山邊。正看之間,忽然見到一簇人馬,當先一人,金盔金甲,正是孫權。

孫權見曹操來了,也不慌張,在山上勒住馬,用鞭子指著曹操說:「丞相坐鎮中原,富貴已極,為什麼還要貪心不足,又來搶我的地盤?」

曹操說:「你身為臣子,不尊王室。我奉天子詔令,特地來討伐你。」

孫權笑著說:「你說這話不羞愧嗎?天下誰不知道你挾天子以令諸侯?我不是不尊漢朝,是要討伐你,匡正國家罷了。」曹操大怒,令諸將上山捉孫權。

忽然一聲鼓響,山背後殺出兩隊兵馬,右邊韓當、周泰,左邊陳武、潘璋。四將帶三千弓弩手亂箭齊發,曹操急忙率眾將逃跑。背後四將急追,追到半路,許褚率虎衛軍截住,救回曹操。吳兵齊奏凱歌,回濡須去了。

曹操回營後暗想:「孫權非等閒人物,紅日預示著他日後必成帝王。」於是有了退兵之意,又怕被東吳恥笑,進退不決。

兩軍僵持了一個多月,戰了數場,互有勝負。

到了第二年正月,春雨連綿,水溝都滿了。士兵都在泥水中,困苦異常。曹操心中也很煩憂。

曹操便在寨中與眾謀士商議,有人勸曹操退兵,有人說現在天氣暖和,正適合打仗,不能退兵。曹操猶豫不決。

忽報東吳使者送信過來,曹操拆信觀看,信中寫著:

孤與丞相,都是漢朝臣宰。丞相不思報國安民,妄動幹戈,殘虐生靈,這是仁人幹的事嗎?現在春水漲起來了,您應當趕緊退兵回去。否則,又要遭遇赤壁之禍。您要想清楚了。

信背後還寫了兩句: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看後,大笑說:「孫仲謀沒騙我。」於是重賞來使,下令班師,命廬江太守朱光鎮守皖城,自己率大軍回許昌。孫權也收兵回秣陵。

曹操攻濡須,兩邊都沒佔到啥便宜,獲利最大的反而是葭萌關的劉備。

關於這一戰,有兩種記載:

《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來還。

《吳歷》說孫權去看曹軍,曹操下令軍中打起精神,不許放箭,讓孫權看個夠,同時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魏略》說孫權去看曹軍,曹操下令放箭,孫權的船兩邊插滿箭後邊回去了。這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

兩種記載完全相反,不清楚曹操到底有沒有放箭。但是一個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名言,一個出了有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孫權與眾將商議說:「曹操雖然回去了,劉備還在葭萌關沒回來。為什麼不率抗曹之兵,攻取荊州?」

張昭獻計說:「先別動兵。我有一計,可以讓劉備不能再回荊州。」

相關焦點

  • 名著導讀|《三國演義》知識梳理及習題(含答案)
    基本資料《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重要情節:繼承父兄基業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決計破曹(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鬥 孫權遺書退老瞞)孫權降魏(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
  • 廣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_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
    今天我們就從《三國演義》說起,看看有哪些不得不知的文學考點。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下)張遼威震逍遙津
    孫權說:「你先回館舍,容我們商議一下。」伊籍退出。孫權詢問眾謀士意見,張昭說:「這是劉備擔心曹操取西川,設下此謀。不過,現在曹操在漢中,咱們乘勢取合肥,也是上計。」孫權便讓伊籍回蜀復命,一面準備起兵攻曹操,一面令魯肅接收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屯兵陸口,又將呂蒙、甘寧、凌統召回。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上)關雲長單刀赴會
    上回說到劉備領益州牧,孫權又打起了荊州主意。張昭獻計說:「劉備所倚仗的,諸葛亮罷了。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現在在咱們這做官,為什麼不將諸葛瑾一家老小拿下,讓諸葛瑾入川告訴他弟弟,令他勸劉備交還荊州:如果不還,一定連累我的老小。諸葛亮顧念同胞之情,一定會答應。」
  • 94版《三國演義》的NHK宣傳片:孫權扮演者吳曉東解說,很少有人看過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日本放送版的《三國演義》宣傳片,該片由日本方面提供設備,央視負責拍攝,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解說由孫權的扮演者吳曉東擔任。在1994央視版的《三國演義》裡,最初演孫權的演員不是吳曉東,而是另一個大腕。大腕進場幾天後,在片場嫌棄工資太低,要求導演給漲工資。當時的經費十分緊張,每個演員的工資都低於當時的平均水準,名氣最大的腕唐國強,一集的片酬也不過250元,於是導演組拒絕了這個請求。
  • 周瑜主張限制劉備,孫權為何棄而不用,反而與劉備結親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發生在劉備迎娶孫夫人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孫權、周瑜、張昭和劉備。原文如下:卻說孫權差人來柴桑郡報周瑜,說:「我母親力主,已將吾妹嫁劉備。不想弄假成真。此事還復如何?」瑜聞大驚,行坐不安,乃思一計,修密書付來人持回見孫權。權拆書視之。書略曰:「瑜所謀之事,不想反覆如此。既已弄假成真,又當就此用計。劉備以梟雄之姿,有關、張、趙雲之將,更兼諸葛用謀,必非久屈人下者。
  • 你家孩子真的讀懂《三國演義》了嗎?
    這就是明清小說它產生的一個整體的大背景,也就是說在這樣的社會歷史環境下,明清時代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小說。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三言、二拍、《東周列國志》,這些都是明朝的小說。其中《三國演義》是第一部,它成熟的時間是最早的。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上)取涪關楊高授首
    上回說到曹操濡須戰孫權,無功而返。孫權又打起荊州的主意。張昭獻計說:「先不要動兵,如果動兵,曹操一定會再殺回來。不如寫兩封信,一封給劉璋,說劉備聯合東吳,共取西川,讓劉璋猜疑而攻打劉備。一封給張魯,要他進兵荊州,讓劉備首尾不能接應。然後我們再起兵攻取荊州。」孫權聽從,派使者往二處送信。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下)劉備自領益州牧
    您的父親,昔日與皇叔約定共同討賊,您為什麼不棄暗投明,以圖上報父仇,下立功名呢?」馬超大喜,當即叫來楊柏,一劍砍了他,拿著首級與李恢一同上關來降劉備。劉備親自迎接,待馬超以上賓之禮。馬超磕頭道謝說:「今天遇到明主,如撥雲霧而見青天!」這時孫乾也已經回來。
  • 再讀《三國演義》: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讀《三國演義》,其樂無窮。其實我已經十多年沒讀過了,讀書時候讀的最多。但那時候經歷的少,可能只是對英雄,戰爭的熱血更加感興趣而已。如今重讀,應該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感悟和認知。過去是囫圇吞棗,這次我選擇慢讀,並記錄一下再讀《三國演義》的想法。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下)張翼德義釋嚴顏
    諸葛亮說:「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羽說:「軍師的話,我一定銘記肺腑。」諸葛亮交接了官印,令文官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將糜芳、廖化、關平、周倉等輔佐關羽,共守荊州。諸葛亮親自率兵入川。張飛下令離城十裡下寨,派人入城去說:「告訴老匹夫,早點來降,饒恕滿城百姓性命。如果不投降,我即刻踏平城池,老幼不留!」嚴顏在巴郡,聽說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入川,拍胸嘆息說:「這就是傳說中獨自在孤山,引虎自衛的人。」
  • 《三國演義》:關羽鎮守荊州,一句話得罪孫權,後果很嚴重!
    在《三國演義》裡,我們都知道,關羽武功蓋世,手中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胭脂馬,有萬夫不當之勇,曾在汜水關溫酒斬華雄,在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千裡尋兄,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刀斬龐德,在當時關羽的大名威震天下,就連曹操為避關羽鋒芒而勢要遷都,就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怎麼會有大意失荊州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下)左慈擲杯戲曹操
    上篇說到孫權在濡須無法取勝,向曹操求和,曹操也勝不了,答應雙方退兵。曹操留曹仁、張遼守合肥,班師回許昌。文武眾官都商議立曹操為魏王,尚書崔琰[ yǎn ]極力反對。眾官說:「你沒看到荀文若的下場嗎?」有使者到吳地,見了孫權,傳魏王令旨,要前往溫州取柑子。這時孫權正向魏王稱臣,便令人選了四十餘擔大柑子,連夜送往鄴城。走在半路上,挑擔役夫疲睏,在山腳下歇息。這時一個瞎了隻眼睛,跛了一條腿,頭戴白藤冠,身穿青懶衣的先生走過來與腳夫施禮,說道:「你們挑擔子勞苦,貧道為你們各挑一段路,怎麼樣?」眾人大喜。
  • 名著閱讀 ▏《三國演義》導讀清單
    孫策原本寄人籬下,得人指點後繼承父志,一手創辦了江東基業,更在其弟孫權手中發揚光大,最終得以與曹魏、蜀漢抗力。你認為,江東集團在亂世中生存和發展的優勢有哪些?4.劉備被呂布殺敗,只得出逃許都,投於曹操門下。對此,曹操手下的謀士產生了分歧:荀彧和程昱認為應殺劉備以絕後患,郭嘉則認為決不可殺。最終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若你是曹操,是否會殺劉備?為什麼?
  • 三國演義中的108將(下),吳國篇名將
    三國演義中的108將(下),吳國篇名將1、「短命二郎」孫堅孫堅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性格耿直,非常具有正義感,這一點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2、「小霸王」孫策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下)伏皇后為國捐生
    上回說到關羽單刀赴會,魯肅用計失敗。孫權想起兵取荊州,卻聽說曹操又要南徵。曹操要起兵南徵,參軍傅幹上書勸諫曹操:我聽說用武要先立威,用文要先立德,威德相濟,然後成就王業。過去天下大亂,明公用武平亂,平定天下十分之九。如今不聽王命的,只有吳和蜀。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上)張永年反難楊修
    上回說到張魯想取西川,佔地為王,劉璋找眾官問計,一人出來獻計。獻計的人是益州別駕張松,字永年。張松額钁頭尖,鼻僵齒露,身高不滿五尺,說話如同銅鐘。劉璋問他說:「別駕有什麼高見,可以解張魯之危?」張松說:「南有孫權,北有張魯,西有劉備,最少的都有十多萬兵馬,怎麼能太平?」曹操見張松長得猥瑣,本來就不喜歡,又聽到張松頂撞,於是拂袖而起,轉入後堂。左右責備張松:「你作為使者,怎麼不懂禮節,一味頂撞?幸虧丞相看你遠來,沒有怪罪。你趕緊回去吧!」
  •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可以提升周瑜的形象?
    《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了孫權、曹操、劉備在自己謀士的幫助下,三分天下的故事。《三國演義》中誇大了周瑜的功績首先,《三國演義》中敘述了一些歷史上周瑜根本就沒有做過的事件,比如說在第十五回的章節「太史慈酣鬥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中,周瑜才正式上線,而周瑜一出現就立刻向孫策(孫權的哥哥,孫策年僅26而亡,之後就由孫權接任他的勢力)推薦了張昭(輔佐孫策和孫權建立大業的將士
  • 再讀《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下)龐士元議取西蜀
    上篇說到張松辭別劉備回益州。張松回到益州,先去見法正。法正,字孝直,右扶風郿人,賢士法真之子。張松見到法正,說曹操輕賢慢士,只可同憂,不可同樂,打算將益州獻給劉皇叔。張松大驚一看,是西閬[ làng ]中巴人黃權,字公衡,現在是劉璋府下主簿。劉璋問:「玄德與我同宗,我才結交他為外援。你這話什麼意思?」黃權說:「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無敵。以前就得人心,最近又得民望,又有諸葛亮、龐統為智囊,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為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