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108將(下),吳國篇名將
1、「短命二郎」孫堅
孫堅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性格耿直,非常具有正義感,這一點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 但是孫堅的缺點在於貪心太大,私藏玉璽,最後死在了上面。
2、「小霸王」孫策
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3、「紫髯伯」孫權
說實話,不管是《演義》中的孫權,還是歷史上的孫權,都沒有其父「江東猛虎」孫堅的勇敢剛毅,沒有其兄「小霸王」孫策的蓋世銳氣,沒有一代奸雄曹操橫掃北方、詩蓋寰宇的震撼氣魄、沒有亂世梟雄劉備艱難創業、布衣起家的傳奇經歷。可能唯一使他顯得卓爾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類相貌。其實,若仔細透視這個歷史人物,就可發現,作為「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的一代亂世君王,孫權是一個擁有非凡政治才華的大英雄!
4、「笑面虎」周瑜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以其經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為演義黨所不齒。原因很簡單,因為其沒有正確的心態。面對一個才能和智謀都高過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討教,而是選擇了嫉妒和想方設法的與之爭鬥甚至陷害,這種要不得的心態終究使自己心願難遂下英年早逝。這是三國演義為了凸顯出諸葛亮高大形象所虛構的一句話,歷史上的周瑜心胸寬廣深受孫權及文武百官乃至後世英雄的敬重與懷念。
5、「雙槍將」太史慈
東漢末年江東軍團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於赤壁之戰前病逝,死時才四十一歲。 身長:七尺七寸(約合現今1.78米)
6、「雙鞭」黃蓋
黃蓋姓黃名蓋字公覆,是孫堅手下的猛將,孫堅死後,黃蓋輔助孫堅長子孫策,後隨策弟孫權,輔助東吳三代帝王,可謂元老,但黃蓋從不居功自傲,赤壁之戰,苦肉計騙曹操,雖然年老,作戰卻很厲害,綜合評價,85分
7、「混江龍」甘寧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先後隨孫權破黃祖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擒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戰功赫赫。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他為人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被陳壽盛讚為「江表之虎臣」。
8、「拼命三郎」周泰
我個人認為周泰最傑出的戰役是在赤壁之戰時候!話說周瑜把水軍主力分為五路、第二路水軍統領就是周泰!!此戰中他表現也極為英勇直搗曹操中軍水寨、最先破寨的好像就是他…… 比起單純的武勇、他的帶兵能力也不可小視啊!
9、「神算子」陸遜
陸遜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為「神君」。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他建議孫權要像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幹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主張說明陸遜並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