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真的讀懂《三國演義》了嗎?

2021-02-23 博雅小學堂

「四大名著」思辨讀寫課

走進三國

文 | 李煜暉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博雅四大名著思辨讀寫課導師

同學們好!歡迎來到博雅小學堂「四大名著」思辨閱讀課。

從這一講開始,我們要走進三國,開始我們的課程學習了。

這一講的題目名字就叫「走進三國」,我想從四個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基本情況,以及《三國演義》的讀法。

01

《三國演義》的成書背景

第一個方面,也是第一個問題,就是《三國演義》的成書背景,這本書從哪裡來。王國維先生有一句名言,叫做「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這句話是從文體上講的。

我們很熟悉的《詩經》、《楚辭》、先秦諸子散文、漢賦、漢樂府、魏晉文人五言詩、唐詩、宋詞和元曲,都是歷代文學成就最高的代表。

整體來說,中國文學史,它的文體流變就是一個從貴族到平民、從少數人到多數人、從堂皇典雅到通俗親民的一個過程

發展到明清時代,政治高壓政策對文人士大夫的思想鉗制越來越嚴重。我們知道,明清時代它有一些特殊的歷史背景,一個是朱元璋建國,他本身農民起義,加上朱元璋殘忍好殺。

另外,明朝它也發生了朱棣的政變「靖難之役」,所以他對文人的發言很敏感、很警惕。到了清朝初年的時候,因為是異族入關,大興文字獄。所以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我們知道文以載道,詩以言志,那麼以載道和言志為目的的散文和詩歌創作就受到了壓抑。

而小說這種文體,它比較不受傳統士大夫階層的重視,作者他自己自由發揮的空間非常大。

那麼另一方面,因為到了明清時期,中國歷史陷入到一個長期的相對統一的大環境,國家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物質生活提高了,人們的文化審美的需要也就越來越強烈,所以大家讀小說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

這就是明清小說它產生的一個整體的大背景,也就是說在這樣的社會歷史環境下,明清時代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小說。

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三言、二拍、《東周列國志》,這些都是明朝的小說。其中《三國演義》是第一部,它成熟的時間是最早的。

同樣比較熟悉的《聊齋》、《儒林外史》、《紅樓夢》,包括公案小說和晚清的譴責小說,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海花》、《官場現形記》,那麼都是屬於清朝的小說代表作品。所以一大批傑出的小說作品,它在明清就湧現出來。

我們可以說,在明清這個時代,什麼是它的時代文學呢?那就是小說。所以《三國演義》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誕生的一個劃時代的開山之作

《三國演義》這本書,它跟《紅樓夢》和《水滸傳》和《西遊記》是有很大區別的,另外三本書是虛構的成分太多了,尤其《西遊記》。

而《三國演義》它不是憑空去虛構的,也不是像《水滸傳》這樣,基於一丁點的歷史材料,宋江三十六人,縱橫山東,起義造反,一點點小材料去敷衍出來。

《三國演義》,它的歷史來歷是非常清晰的,這本書取材於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這個歷史時間是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了晉武帝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結束。前後時間跨度96年,一般說一個世紀,將近100年。

那這100年的歷史,它不是虛構的,它的主要的正史依據,它敘事的時間線,包括它的人物和事跡,是以晉朝歷史學家陳壽《三國志》為藍本的,當然作者也參考了大量的補充材料,尤其是南朝宋代,是南朝宋,不是我們熟悉的南宋、北宋,當時的一個歷史學家裴松之所作的《三國志注》

那麼除了這些正史材料來源之外,《三國演義》也吸取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民間藝人的創作,例如大家熟悉的南朝宋劉義慶所作的《世說新語》,《三國演義》裡邊對它有所取材。

有同學會問:《世說新語》是一本什麼書啊?在這個文學界,很多學者把它當成是一個微型小說看,其實它有很多的史料價值。

同時《三國演義》還吸取了宋元時代民間藝人在舞臺上表演的話本,三分事略和說三分的故事,還有很多元朝雜劇的一些劇目,比如《單刀會》、《華容道》這些內容。

那麼通過這個呢,我們就可以發現,《三國演義》它是一本有大量的基礎和前人創作成果的這樣的一個集大成之作,有豐富的史料依據。

所以明代的一個學者叫高儒,他說《三國演義》的創作叫做:

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敘百年,該括萬事。」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它的創作主要是依據正史,又採取了一些稗官野史的材料,通達文辭,禮尚風俗,既不是很俗,也不是很虛,大家容易看懂。

它的語言風格,既不是正史那些詰屈謷牙的古文,也不是民間話本那種詼諧滑稽的那種庸俗的語言。它陳述了百年的歷史,其中涵蓋了一百年以來萬事萬物,就是涵蓋了很多的內容。

所以我們讀《三國演義》的時候,要記住兩個評價。第一個評價叫做「七實三虛」,因為《三國演義》這本書它的來源以實為主,所以是七分實。

三分虛呢,就是一方面它來源於一些話本、小說,它本身是虛的,另一方面,羅貫中虛上加虛啊,他又做了一些新的創作。

那麼第二句評價叫「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這話很有意思。什麼叫文不甚深呢?就不是很深。那不是很深,到底深不深呢?

對中學生來講,還是比較深的,因為它這裡面用了很多文言作品的材料,像《三國志》、《三國志注》、《世說新語》,他把大量的原文就用在這裡邊。那同學們讀這個文言文,那你肯定感覺到有點深。

但是他又加了一些口語化的改寫,大量的敘事的過程中,避免了那些艱深古奧的詞彙,所以我說它不甚深。

「言不甚俗」就是,雖然它有話本的很多的依據,但是它脫離了那種完全口語化的語言風格。所以我們說,這個《三國演義》應該說是非常典型的一種改造。

那麼綜上所述呢,對第一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得出來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三國演義》是在明清時代這樣的一個社會歷史發展大環境下出現的。第二個,《三國演義》是汲取了眾家之長,在豐富的史料和雜說、小說的基礎上出現的

這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它誕生的大環境和它的小環境。

02

三國演義的作者情況

那麼第二個問題就是,這本書既然寫得這麼好,那麼它就需要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去對所有的材料進行編寫、虛構和再加工,那麼這個才華橫溢的作家,他是誰呢?

我們看《三國演義》,這個書脊上都寫著,作者叫羅貫中。羅貫中這個人啊,姓羅,名本,字貫中,所以他叫羅本羅貫中,不是荷蘭隊踢足球那個羅本。

那麼這個羅本羅貫中,他生在哪裡啊?

他死於何時啊?

小的時候受過什麼教育啊?

長大了以後他從事什麼職業啊?

他的老師是誰啊?

家人如何啊?

這些細節你就不要問了,叫做「語焉不詳」。這是明清小說家的一個共性。所以我們看四大名著,你都能發現這個特點,作品傳世,但是其人不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個跟小說作為稗官野史,在文體上長期不受重視有關係;同時又跟小說家的出身和他的成長環境有關係。

一般什麼人寫小說呢?大多是那些不得志的文人。那麼這些人,他不做官,所以他的生平不列入正史,因為他們所做的是文體卑下者流,所以他們在野史上也往往是其名不彰。

那麼據現在有限的考證的資料,大體上可以說,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他生在元朝至順元年,也就是公元1330年,死在建文帝二年,大約是1400年,壽命在70歲左右

據說羅貫中有一個號,叫做「湖海散人」。年少的時候曾經流落江湖,後來他做了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張士誠兵敗被殺以後,他就歸隱不仕,不當官了,集中精力來從事小說創作。

還有的學者認為,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應該是在他50歲以後,歷時了十多年才完成。

除了《三國演義》以外,羅貫中還寫了很多的小說,比如《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等。但是這些小說,它的藝術成就總體來講遠遠不如《三國演義》高。

那有的同學會問:《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那麼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本書,它就是羅貫中當時寫的原稿嗎?

答案是「否」。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還有第二作者,也就是作者之後,對《三國演義》進行系統的加工者、改寫者和整理者。

在明朝初年,也就是大致與金聖歎同時代的這個時間裡,有一對父子叫毛綸和毛宗崗

毛氏父子很喜歡《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他就對《三國演義》進行了評點。在評點《三國演義》的時候,他對羅貫中這個《三國演義》的原稿做了大量的修訂。

那麼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到,他們修訂《三國演義》有哪些方法呢?

第一個叫做整頓回目。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是一百二十回本,那麼原來的最早的版本是明朝嘉靖年間的版本,當然我說最早是說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在嘉靖年間。

這個版本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你看這個數你就知道,很亂。誰把它搞成一百二十回呢?毛氏父子。

第二個叫修正文辭

第三個叫做削除論贊

我們知道,長篇的話本小說裡面經常出現大量的論贊,這些所謂的詩詞文賦放到小說裡,有的時候很影響閱讀的。

第四個叫做增刪瑣事,也就是說《三國演義》的原稿裡面有很多事情它可以不寫,但作者不能忍痛割愛,所以到毛宗崗父子這兒,就把它刪了。

有些事情寫上比較好,像《世說新語》裡邊關於蔡邕、蔡文姬、孔融,這些名人名士他們的事跡,毛氏父子又把它加上了,所以叫增刪瑣事。

最後一個叫改換詩文。我們現在看的《三國演義》,它有個開篇詞,叫《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這個詞寫得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個詞寫得好,一方面它詞本身寫得好,另一方面它放到《三國演義》這個開頭,它就是好上加好。

那是誰把這個開篇詞放到《三國演義》頭上呢?

肯定不是羅貫中,因為這個詞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他寫的,楊慎的生卒年是1488年到1559年,羅貫中他不可能讀到楊慎的詞,是毛宗崗父子把這個開篇詞加到《三國演義》之前的。一下就讓三國的故事充滿了一種對歷史興衰的感嘆,人世蒼涼的慨嘆,為《三國演義》這本書增色太多了。所以你看他們的改編,可以說大部分是非常優秀的。

那麼同時,毛氏父子也進一步增加了蜀漢的正統地位。我們說《三國志》,就是陳壽的,它是以曹魏為正統的,也就是在敘事的過程中,都是按曹魏的年號來,這一年是曹魏多少多少年,你是正統嘛。

而這個毛氏父子,他是以蜀漢為正統,他最後採取的是誰呢?是朱熹的一本書叫《通鑑綱目》,朱熹就認為蜀漢劉備那才是繼承漢朝的正統,你曹操,你亂臣賊子,曹丕你稱帝這屬於不法行為。

所以毛氏父子就採納朱熹的做法,進一步對劉備和關羽進行美化,在敘事的過程中特別強調了蜀漢的正統地位,以蜀漢來紀年。

這就是這本書它的作者情況。它也反映了一般的中國古代小說,它的成書和最後完善這樣的一個規律。

03

《三國演義》講的什麼事?

第三個問題,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它講了什麼故事呢?你不是說該括萬事嗎,那能不能再概括一下說這萬事主要是哪些事呢。

一言以蔽之,《三國演義》講的是東漢末年到晉國統一天下將近一百年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

你讀《三國演義》會發現,它對個人的生活行為寫得非常少,如果寫到生活行為呢,它也是政治行為。

就拿劉備來講,劉備被呂布從徐州趕走,他投奔曹操,他去學種地,學農。這個事情是劉備的生活問題,但其實它是政治問題,叫做韜光養晦嘛。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青梅煮酒論英雄這個橋段裡面。劉備娶親,娶了孫權的妹子,這是屬於生活問題啊,其實它是個政治問題了,這是孫權和周瑜設的一計,這是劉備將計就計。所以我說《三國演義》講什麼,就講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

那麼所謂的軍事鬥爭,它無非是政治鬥爭的一個延續,它是政治鬥爭的一種極端情況,政治能解決的問題幹嘛用軍事解決啊,沒辦法才用軍事鬥爭來解決。所以老子講,「須知兵者為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為之。」

那麼具體來講,這個《三國演義》每十回到十五回,大概講到一個關節。前十回書叫做「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到「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可以看成第一個小部分,也就是一個小的敘事單元。

在這個敘事單元裡面,桓、靈二帝無道,導致了十常侍內亂,外部黃巾軍起義蜂起,漢朝江山風雨飄搖。袁紹、曹操、孫堅、劉表各路諸侯,叫做亂世英雄起四方。在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發展壯大,形成了割據勢力。而其中第一個執掌朝綱的董卓,在進京後倒行逆施,最後被王允設計殺死。所以它是三國的一個啟蒙萌芽階段。

第十一回到第二十回,也就是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到「曹阿瞞許田圍獵(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這也可以看成一個關節。

這個關節講的是曹操戰敗呂布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最有發展潛力的群雄逐鹿的這樣的一個競爭者。

第二十一回到第三十回,「曹孟德(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到「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還是以曹操為主要的敘事對象,講的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重創袁紹,基本平定了中國北方。

三十一回到第四十回,就是從「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到「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講的是曹操平定袁紹之後,收取荊襄。

與此同時,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出山,隆中決策。孫權靜觀其變,赤壁大戰一觸即發。這段過程就是赤壁的前奏。

四十一到五十回,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寫到「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講的是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取勝,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五十一回到第六十回,「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這是五十一回,一直寫到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講的是赤壁之戰之後,孫、劉矛盾鬥爭加劇了,曹操平定西涼,劉備不斷壯大,試圖要入川,收取劉璋的西川。

六十一回到第七十回,從「趙雲截江奪阿鬥  孫權遺書退老瞞」一直到「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講的是曹操消滅了朝廷的反對派以後,進一步鞏固了統治權。劉備入主西川,取代劉璋。那麼曹、劉圍繞著漢中之地開始戰爭,最後這個戰爭是以劉備、諸葛亮的勝利而告終。

七十一回到第八十回,從「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眾」一直到「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續(正)位成(續)大統」,這段故事發展是急轉直下的,就是孫、劉聯合被破壞了。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死。與此同時,曹操身死,曹丕稱帝,劉備轉而稱帝。三國之中,已經有兩國成立了。

八十一回到第九十回,從「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一直到「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主要講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夷陵之戰,劉備兵敗,最後白帝城託孤。第二件事情就是諸葛亮為北伐奠定基礎。他幹了一件什麼事呢?叫做七擒孟獲。這段敘事的重點就開始從曹、劉集中到或者是聚焦到諸葛亮的身上。

九十一回到第一百零五回,講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失敗。

一百零六回開始,一直到第一百二十回,這段講的就是司馬家族崛起,魏政權名存實亡。而吳、蜀兩國呢,政治腐敗,國力空虛。這三個國家先後被司馬氏所滅。

那麼我們要注意,它滅的順序是魏滅蜀,晉代魏,晉滅吳,是這樣的一個順序。所以三國的故事就結束了

那麼通過大概梳理三國的整體故事情節,我們發現,《三國演義》它不是從既成的事實開始寫起的,它把重點放在了三國創建的歷史風雲上,它展現了三國的創立者波瀾壯闊的鬥爭史和其中湧現出的一大批傑出的英雄豪傑

如果我們把這個歷史事件做一個年表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

這個所謂三國,第一個成立的國家是哪個呢?是曹魏。魏國是在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第二個成立的國家是蜀漢,蜀漢的皇帝劉備啊,就憋著等曹操、曹丕稱帝,曹丕一稱帝,劉備立刻就稱帝,時間是在公元220年。可是劉備稱帝的時候曹操都死了。

孫權什麼時候稱帝呢?是在公元229年。到公元229年的時候,所謂的三國鼎立才真正的形成

而三國鼎立正式形成的時候,我們所熟悉的那些風雲人物,曹、劉都已經死掉了。

所以我們看《三國演義》它寫的時間線,它是從公元184年開始寫起,把敘述的重點放在了184年到公元221年,也就是這四十年間的三國的形成期上,而沒有從公元229年開始寫起,寫到280年晉滅吳,它沒有把重點放在三國的既成期上。

這是我們講三國的時候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作者非常高明地寫出了得天下、失天下二者是各佔一半的,兩個放在一塊才是真正的三國歷史

04

怎樣讀《三國演義》?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該怎樣讀。這個問題呢,我在後面三十節課裡面會給大家講的。這裡面我想主要談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三國演義》你要耐心讀,當然我們讀什麼書都要耐心地讀,不要貪快求成

但《三國演義》這本書,因為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大家讀的時候一定要靜下心來,去品位那個精練的文言文的這種敘事之美,你至少把每句話意思讀懂了,可以去借鑑工具書。《三國演義》能夠通讀下來,在字義的理解上不存在問題,中高考文言文滿分沒問題。

第二個就是邊記錄邊讀

為什麼呢?因為《三國演義》裡邊人物太多,人物關係非常複雜,故事「該括萬事」嘛。

所謂「該括」就是概括、涵蓋的意思,故事之間錯綜複雜,盤根錯節,你一邊記錄,你能把這個事情來龍去脈、人物和人物的關係你記下來,不然你搞不清,這擱哪兒又冒出來一個人物啊,這個人物哪個國家,怎麼來的,什麼關係,你搞不清楚,最後你沒法給別人講三國故事。

第三個就是帶著問題去讀

我們講三國七實三虛,你讀《三國演義》你就問啊:

這個故事真的還是虛構的啊?

作者為什麼虛構啊?

怎麼虛構的啊?虛構得好不好啊?

你看一個具體的故事的時候,你要評價人、評價事,這事對不對啊?

不是是非成敗轉頭空嗎,楊慎可以說轉頭空啊,我們作為學生說,你不能說「哎呀,是非成敗轉頭空啊,關我什麼事,愛咋咋地吧」,這不好。

可以看,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三國演義》啊?

它那個成敗原因對我們有什麼啟迪啊?

語文學習,它的描寫人物的方法,講故事的方法,我們可以怎麼把它用到我的作文裡啊?

這些故事哪些可以作為我寫作的素材啊?

所以你就帶著問題去讀,有問題就有目標,有目標才能有收穫。

那麼最後一個,就是要發揮我給你們講課的這作用,語文學習,它不是歷史學習,聽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老師講課的一些思想方法。

我們這門課,我們用人物來分,先講幾個主題,叫主題篇,然後我們把三國的人物分成統帥、文臣、武將、三國群像,那我講的過程中,我就會評價人物,論證是非,帶大家辯證思考、合理表達,最後形成語文能力

那你說你將來你自己在讀書的時候,你也可以去像我講課這樣去思考問題,去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解決語文的問題,這就達到了你聽課的效果。

如果你光聽課,你不讀書,你沒有一個實際的操練,咱們就不能發揮這種聽課的作用。

有的同學說你聽課,課是什麼啊?課就是以少勝多,以小博大,我就講三十講,《三國演義》三百講也講不完,但是這三十講,這就是少和小,你如果能夠一邊讀書一邊聽課,把這個方法運用到其他地方去,你就實現了以小來博大、以少勝多這樣的一個目標。

所以呢,最後非常期待同學們能夠認真地去學習這門課程,同時把《三國演義》讀好,也非常期待同學們的學習成果。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說曹操姓夏侯,這到底真的嗎?夏侯家和曹家有啥關係
    曹操姓夏侯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知道,曹操雖然叫曹孟德,但是他的本來的姓氏卻是夏侯。因為他爹給大太監曹騰做了養子,所以後來才改姓為曹。《三國演義》中的原文是「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 」。
  • 你能讀懂孩子言行背後的真意嗎
    孩童在做某些事時所說的話,父母以為他在說「傻話」,但孩童真的說的是「傻話」嗎?媽媽聽後很尷尬,急忙說:「這當然是小朋友們寫的畫的啊,多漂亮啊,哪兒不好看嘛,莫亂說」班級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和教育方面有很多研究,她聽懂了孩子的意思,微笑著說:「小芒果,你是不是暫時還不喜歡寫字和畫畫啊?在這有很多老師會耐心教你的哦,你現在不需要寫很好看的字,畫很漂亮的畫,只要你喜歡,在老師這,你隨便寫,隨便畫哦。」
  • 你真的讀懂孩子的夢想了嗎
    關於對孩子的期待「你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你希望孩子將來是什麼樣子?」「你的夢想是什麼?」「你知道孩子的夢想是什麼?」.......我與很多家長溝通時,都會這樣問。然後得到很多回答,健康、聰明、快樂。而關於夢想的回答會有很多的反問。「孩子怎麼會有夢想?」「孩子的夢想老是變的。」「夢想離我很遙遠了。」有一個泰國的廣告,我推薦過很多家長去看。
  • 真的是悲情軍師嗎?三國演義可能騙了你
    不過歷史上的徐庶,真的是這樣的形象嗎?其實,在史書之中,關於徐庶的描寫,非常非常少。用《三國演義》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元直走馬薦諸葛。」徐庶告別劉備時,推薦了諸葛亮,後來成為蜀漢第一偶像,全身上下綻放光芒。
  • 「活動簡訊」讀懂繪本,讀懂孩子 11期: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活動簡訊】讀懂繪本,讀懂孩子 11期: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珠海市圖書館 珠海市圖書館微信號 zhslib 功能介紹 珠海市圖書館位於新香洲迎賓北路,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
  • 今天,你讀懂你的孩子了嗎?
    今天,你讀懂你的孩子了嗎? 做了2年多的線下諮詢後,我跟袁先生決定成立生命密碼幸福習習社,最初的初心是想要把生命密碼真正的落地,真正的幫助到別人。 不僅讓大家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後,怎麼去調整。
  • 你的「英語閱讀」真的「讀懂」英語She won the Nobel Prize了嗎?
    你的「英語閱讀」真的「讀懂」英語She won the Nobel Prize了嗎?當你一直「堅持」只用中文「讀」並「讀懂」英文時,你的所謂的「英語閱讀」是完全失敗的:你根本不懂所謂的「英語閱讀」指的是什麼,更不懂「什麼樣」的英語閱讀才會讓你這個始終並一直處於「無後方依託作戰」(無任何英語語言環境下「學」英語,「用」英語)的「英語學習者」(If any at all)真正提高英語,而且能讓自己的英語在前述前提下「持續地活下去」:
  • 我們能讀懂孩子的「潛臺詞」嗎?
    我們對孩子的「潛臺詞」,包括語言、心理、眼神、行為等各方面的讀懂程度,決定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與效果。 有這樣幾種典型現象:無論好言好語還是訓斥體罰,或許一時有效,最終還是「濤聲依舊」; 打過孩子後就後悔,愧疚自己控制不住脾氣,但依舊埋怨孩子不聽話; 對於孩子的許多要求,一口答應時,要麼出於獎勵心理,要麼出於彌補心理
  • 孩子的飯量大概是多少,你真的知道嗎?
    孩子的飯量大概是多少,你真的知道嗎? 生活中,一些家長擔心孩子是否吃得足夠多,或者擔心孩子吃得太多容易肥胖。其實,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給健康的食物和吃它的機會。至於孩子決定吃多少,或者是否吃,我們要學會引導。
  • 六力家長學校 | 看見真相 讀懂孩子
    Q1:怎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改變呢?Q2:我們應該如何讀懂孩子的心?Q3:我們對孩子的愛與孩子成長所需之間有沒有錯位?Q4:我們真的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與感受嗎?……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說:「如果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你一定是用錯了方法。」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株綠植,而父母只是初學的園丁,修剪枝葉,皆為苦心,但或多或少,都會留下傷痕,親子關係是最普遍又是最難以解決的頑疾。
  • 三國演義中的蔣幹真的是個失敗者嗎?
    個人比較喜歡《三國演義》,就挑了一個三國聊天室進入。起了諸葛亮,趙雲,關羽,這些熟悉的名字,卻都被人家給佔用了。想了半天,給自己起了個《三國演義》裡龍套的名字『蔣幹』,結果這個名字也被人佔用了。惱怒之餘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蔣幹的爸爸』。那時在聊天室說正經事的幾乎沒有,就是互相吹牛或者是互相謾罵。
  • 請相信,「別人家的孩子」就在你家
    假象1: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那麼棒就像剛才說的朋友家那個數學全年級第一、就像開了掛的孩子一樣,我們總會感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或「為什麼優秀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這其實是很片面的,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呈現在你面前的,或者說能吸引你並影響你的,大多是因為ta的優點、閃光點。
  • 三國演義這本書都是講述了什麼事,你看過嗎
    三國演義這本書都是講述了什麼事,你看過嗎本文由瓷娃娃的苦惱獨家發布,歡迎關注。今天我們就放下三國演義教給我們的人物色彩,拋開成見,來聊聊三國歷史。三國時期是位漢末時期後,自赤壁之戰到西晉統一期間都統稱為三國時期,曹氏的魏國、劉氏的蜀國、以及孫氏的吳國,曹氏位於北面,劉氏位於西面,而孫氏位於東面。三國同時並存,實力相當,成就了三國鼎立,歷史後人稱它為三國時期。
  • 專業醫生教你如何讀懂自己的孩子
    現在有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自己看了那麼多育兒類書籍,孩子還是不能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乖巧、聽話?為什麼自己用盡辦法鼓勵、陪伴孩子,孩子仍然孤僻、不合群?為什麼自己用盡辦法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孩子還是跑步不穩、身上沒勁、總摔跟頭?
  • 你家孩子愛發脾氣嗎?
    等到回了家,搬了個小板凳坐著就開始痛哭,邊哭還邊說:「等我長大絕不能讓我兒子受這麼大的委屈!」其實,很多父母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言行的背後心理,沒有把孩子真正當做一個需要去琢磨、去洞察的對象。沒有透過孩子發脾氣的表面行為,準確地翻譯出孩子發脾氣背後真正的語言和信息。即使有些時候我們不能立刻就滿足他,也要和孩子協商,讓孩子明白,我不是忽視了你的需求,只是這事兒咱們得換一種方式來做。
  • 別人眼裡的「你家孩子好乖啊!」是真的嗎?
    每天放學門口接孩子,都會遇到一些同班孩子的家長,或熟悉,或陌生,但相同的一句話都是「你家孩子好乖啊!」解釋的次數多了,我也不想說了,每次都是微微一笑,作為對於人家的禮貌性回復。「你家孩子好乖啊!」為什麼這麼多家長都這樣說呢?我想原因有三:一、每次開家長會老師都會說我家孩子聽課狀態特別好。
  • 幼兒園老師經常說這4句話,並非真的在誇孩子,家長都讀懂了嗎?
    在與幼兒園老師溝通的過程中,家長也要「長點心眼」,如果老師說了這4句話,可能並不是真的在誇孩子,你都讀懂了嗎?第一句: 孩子特別聽話懂事很多家長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可能下意識的以為老師是在誇獎孩子,但是仔細琢磨便可以知道,如果孩子真的在學校裡表現得特別好,老師大可以用「聽話」來形容,完全沒有必要加上「特別」二字。
  • 和你聊聊如何讀懂孩子的情緒
    果媽:這本書乾貨滿滿,我想問Amy,你在寫了這本書之後,你怎麼看待讀懂孩子這件事,以及分享你與孩子相處的小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今後我們會加兒童文學作品,因為我發現兒童文學作品真的適合成人看,我會用我的方式分享給你。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很多家長都有過對孩子的「叛逆」頭痛不已的時候,總想找一些辦法來「修理」孩子,讓孩子乖乖聽話。家有「叛逆兒」,如有一顆行走的火藥桶子,敏感、情緒化、一點就爆。「叛逆期」作祟嗎?孩子叛逆的背後,父母真的讀懂了嗎?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
  • 佛經真的很難讀懂嗎? | 引經據典
    (以上均見《白話文學史》第九及第十章)我們知道,胡適並不信佛,他對佛法的見解,我們無法茍同,但他是近代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開山鼻祖之一,他卻以為佛教的經典富有語體文學的崇高價值,那麼試問:佛經是否真的難以讀懂呢?除非你老早存有成見,否則你當不致於點頭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