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三國相繼死去許多名士,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

2020-12-18 關公讀春秋

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陸遜之孫陸機曾經在《悼魏武文》中如是說。

可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戎馬一生的曹操來說,這一年過得實在是太難了,以至於剛回到洛陽,曹操便頭疼欲裂而撒手人寰了。

而就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太多名士相繼死去,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呢?

其實,如果我們細細觀察那些名士,他們最後的歸宿大多集中在三個地方:漢中、荊州和魏郡鄴城。這樣,歷史的脈絡便清晰起來。

源頭:漢中之戰

公元218年,劉備揮師北伐,在蜀軍接連受挫後,於219年從陽平關南渡沔水,駐紮於定軍山。夏侯淵見狀,趕緊與張郃前來奪山,後中劉備的聲東擊西之計,被黃忠偷襲成功並斬殺,曹軍中同時被殺的大將還有益州刺史趙顒。

三月,曹操率領大軍抵達漢中,之後中了趙雲的空城計,並遭到其反撲,死傷很多,糧草也有損耗。五月曹操退出漢中。

當時,隨軍從徵的楊修自作聰明,認為曹操將要撤退,並將自己的想法洩露出去,眾人皆生退意。曹操正好在和劉備慪氣,得知此事後,便將楊修作為出氣筒,一刀砍了。

因此,219年的漢中之戰,曹操痛失夏侯淵和趙顒,還有一個不知好歹的楊修。

聯動1:孫權攻打合肥

我們來幫曹操算下行軍時間,218年7月在洛陽,9月抵達長安,219年3月進入漢中。由此可知,這蜀道行軍有多艱辛可不是吹的。如果按照原來的行軍速度,曹操219年5月才撤出漢中,多久才能抵達洛陽?據史載,曹操是220年正月才返回洛陽。

公元219年7月,孫權看見曹操尚在關中,試圖攻打合肥。曹操收到消息後,馬上抽調多地兵力趕赴淮南防範東吳。

聯動2:襄樊之戰

雖然東線那邊雙方並沒有大打出手,但是關羽卻認為是機不可失。於是他馬上揮師北上,劍指樊城。

曹仁向曹操求救,當時曹操還沒有到達洛陽,而將沒有參與漢中之戰的于禁和龐德火速派往樊城。

然而,天公不作美,8月漢水暴漲,駐紮在樊城之北的于禁慘遭洪水吞噬。于禁和龐德走投無路,雙雙被俘。其中,龐德誓不降蜀,被關羽斬殺。

曹操聽聞于禁全軍覆沒,大驚失色,趕緊派徐晃率一隊騎兵先行,支持樊城,自己將率大軍隨後趕到。他又在司馬懿的建議下,聯合孫權,由呂蒙和孫皎共同偷襲江陵。

11月,徐晃使用聲東擊西之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將關羽圍城的十重營寨攻破。關羽在得知江陵被攻破之後,只能暫退麥城,後在逃亡上庸的途中被東吳截殺。除了關羽,關平和其帳下大將趙累一起也慘遭毒手。

史載呂蒙早在攻打江陵之前,便染上了疾病。而當時一代名醫張仲景就居住在東吳長沙郡,如果他不執著於消滅關羽,也許還能有時間找他醫治。呂蒙最後還是選擇殺害關羽,等到他如願以償時,張仲景已經在那年的冬至夜與世長逝了。隨後,令人詫異的是,負責偷襲江陵的兩位東吳都督呂蒙和孫皎竟然相繼病逝於公元219年。

聯動3:鄴城叛亂

鄴城是魏國的首都,當魏諷等魏國大臣聽聞曹軍疲於漢中、合肥、襄樊三地間奔命時,便慫恿一干人士圖謀叛亂。

可惜,魏諷被長樂衛尉陳禕出賣,而慘遭曹丕斬殺,連坐者10多人。其中包括王粲的二個兒子,劉廙之弟劉偉,張繡之子張泉,荊州名士宋忠之子等人。而王粲、劉廙、張繡、宋忠投魏之前,都曾在荊州劉表處出仕。

因此,魏諷策劃的鄴城叛亂實則還是來自曹魏中的荊州勢力,起事於9月,恰好在關羽水淹于禁七軍之後。由此可見,當時那些身在曹營心在荊州的魏諷等人,其實是想裡應外合,一舉將曹魏打垮。

結語

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自漢中之戰打響,曹操決定前往漢中戰場的那一刻,便註定了公元219年是曹魏的多事之秋,外部漢中、合肥、襄樊等地先後對曹開戰,內部又有鄴城之叛亂,可謂是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的曹操

有戰爭便意味著傷亡:漢中之戰,曹操痛失夏侯淵、趙顒,殺楊修解氣;襄樊之戰,曹操失去龐德,劉備則痛失關羽、關平、趙累等人,孫權雖然佔領南郡,卻痛失兩位主帥呂蒙和孫皎,還有荊州名醫張仲景;魏諷等人策劃的鄴城叛亂因被人出賣而宣告失敗,相關荊州人士皆被連坐。

除此之外,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曹操之子曹均、曹操謀士徐奕、孫權堂兄孫賁、龐統好友陸績等人也在那年相繼去世。

三戰一亂雖然沒有摧毀曹魏,然而曹操卻因此飽受煎熬,於220年正月便病逝於洛陽,僅僅晚於關羽1個月。

相關焦點

  • 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大批名人去世,是巧合還是意外?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的219年。雖然此時的漢朝仍舊保有一副空殼子,但其實已經是三國紛爭許久了。這一年的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不少大事。這一年,曹操本來想要圖謀漢中,怎奈又是慘敗而歸。
  • 漢末三國,不平凡的建安二十四年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漢末三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太多的事。在這一年裡,曹魏、劉備集團、孫吳三方上演了一次次生死博弈。94版三國曹操劇照曹魏集團219年初,曹操的心腹大將夏侯淵在定軍山被斬殺,漢中爭奪戰中失利,南陽發生叛亂
  •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死了,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封漢中王。劉備留魏延守漢中,自回成都。關羽在荊州發動襄樊之戰。關羽出兵攻擊曹仁。曹操派于禁幫助曹仁。史書上說,到了秋天,荊州一帶下大雨,漢水泛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被俘,龐德被殺。
  • 建安二十四年(八)——雙方對策
    這個時候才正式開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話扯遠了,我們再回到建安二十四年,看一下在戰局失利的情況下曹操又會採取哪些措施呢?這可就是一個大問題了,自從董卓之亂以來,東漢王朝顛沛流離,僅就都城來說,從洛陽遷到長安,從長安遷到安邑,又從安邑遷到洛陽,最後,還是曹操力挽狂瀾,在建安元年定都許,這才安穩了幾年啊,難道又要漂泊不定。 可是,沒有辦法啊,關羽近在咫尺了。
  • 《三國演義》:風雲變幻的建安二十四年,關雲長的起落人生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是《三國演義》中形勢急劇變化的一個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先後發生了黃忠定軍斬夏侯,劉備稱漢中王,東吳向曹魏「俯首稱臣」,關羽水淹七軍和敗走麥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這些事件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三國建安22年發生一件大事,導致許多人死亡,究竟發生了什麼?
    漢末三國(184年—280年)這大約一百年的時間,為大眾所熟知的文人是這麼兩撥:建安年間的三曹與建安七子,正始年間的竹林七賢。另外散落的文人還有楊修、禰衡這類因為演義而知名度而比較高的。
  • 建安二年亂軍中逃跑了兩個孩子,正是這兩個孩子改寫了三國歷史?
    細看後漢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在漢獻帝建安二年,從亂軍之逃掉了兩個孩子,正是這兩個孩子阻止了三國歸漢。亂兵手不夠狠,馬不夠快,沒有殺掉這兩個小傢伙,犯了歷史錯誤。所以我們可以說,漢朝的滅亡,在建安二年就埋下了伏筆:亂軍之中,跑掉了兩個熊孩子!
  • 三國的統一,為何沒有在建安年間完成?
    三國進入力量平衡的時代,三家之間相互不信任,彼此又無法消滅對方。建安年間,沒有一方具備統一的硬實力。曹魏官渡之戰後,曹魏統一北方。但中原地區,經過多年的戰爭,早已經斷壁殘垣。百姓流離失所,田野荒蕪。在三國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南方沒有充分開發。東吳水軍強大,陸軍與騎兵不如曹魏。孫權依靠長江,守住家族事業可以,進取不足。
  • 揭秘三國:三國二十四名將排名,第一名無人可以撼動
    三國24位名將源於一首串聯三國前期到後期武將的打油詩,出處不詳,在網絡論壇廣為流傳。此排名書籍、戲曲、民間資料亦找不到出處。詩為,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 《全面戰爭三國》孫權有什麼技能 孫權技能介紹
    導 讀 最為孫吳的建立者,孫權在三國時期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
  • 建安風骨:三國文人特有的氣質
    其中的「建安骨」也就是後來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李白為何對建安風骨如此推崇備至?只因為建安時期的詩歌作品真實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好男兒躊躇滿志的內在體現,也是文人士子歷史使命感的外在表現。
  • 三國人物性格窺探之五-孫權
    孫權古代畫像孫權是三國時的吳國君主,也是在位時間最長,最長壽的君主之一。雖然他是繼承父兄之帝業,但是在歷史中還是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其開拓了海上水運事業,和對吳國的治理繁榮也是貢獻巨大。我們還是來看看他的生平吧!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 建安二十六年
    安迪(上海)·東寫西讀 歷史上並沒有建安二十六年。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年春天,曹操病故,曹丕繼任丞相、魏王,改元延康。這年十月,漢帝禪位於魏,曹丕稱帝,改元黃初。這一年有三個年號。 次年,劉備在成都即皇帝位,改元章武。
  • 東漢名士孔融是怎麼死的?
    曹操是軍閥,孔融是名士。軍閥和名士如果能合作,可能成就一出君臣一體的佳話;如果不合作,那麼結果就很糟糕。孔融恰恰就不願和曹操合作。對於不合作的名士,曹操下殺手從不手軟。孔融是一個思想很極端的名士,而且在本質上,他看不起曹操。孔融曾提出一條政治主張,叫做「千裡之內不封侯」,而曹操當時賜爵武平侯,孔融的意思,等於是要剝奪曹操的爵位。曹操和袁紹準備決一死戰,孔融又宣揚袁紹兵多將廣、不可戰勝,雖然曹操面子上並無表現出不悅,但是孔融的做法,顯然已經觸及了身為領導人的曹操的底線。
  • 建安二年,兩個熊孩子在亂軍中逃跑,分別成為吳魏兩國的帝王
    但早在建安二年,曾有兩個熊孩子在亂軍中逃跑,也正是他們二位,改寫了這段三國歷史。小患不除必成大禍細數後漢三國,漢朝的滅亡,其實在建安二年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漢獻帝建安二年,曾發生一件不足為道的小事,這事雖小,卻直接影響了三國歸漢。
  • 盤點三國最厲害的十位猛將,誰是你心中的第一?
    盤點三國最厲害的十位猛將,誰是你心中的第一?漢末三國時代英雄輩出,湧現了一大批猛將,武藝高強,勇猛善戰。在民間,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之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正史中那十位最厲害的三國猛將。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上)——一位冷門的東吳大都督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上)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在三國時期的東吳陣營中,有一名位高權重的實力派大佬,身為武將,卻不在江表十二虎臣之列;擔任都督,又不在東吳四大都督之列;出身吳郡,也不在吳郡四大家族之列。這個人叫做全琮,在《三國演義》中戲份不多,但正史上則是東吳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 三國第一高人竟是他!隱而不露,天下格局卻為其左右
    但有這麼一個,隱居於山野,婉拒各大勢力集團的邀約,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整整左右了後期三國鼎立的魏蜀吳天下格局。這個人就是司馬徽。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在這部書中著重講述的都是魏蜀吳三國的首腦、謀士和將軍的陰謀使詐的權術和假仁假義的哭喪之舉。
  • 2位中國天才相繼離奇身亡,死因驚人的相似,真的只是巧合?
    中國的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的教育普及度卻非常的高,且不說大城市密集的教育資源,在我國很多西部地區,由於當地的地理原因和物質條件的匱乏,使得這裡的人民生活諸多不便,但是人們仍舊沒有放棄求學的信念。通過學習改變命運,成為了中國人心中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在這種信念的激勵下,中國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