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漢末年至三國鼎立,軍閥彼此之間攻伐不休徵戰不已,中原大地出現「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一片人間慘象。
在這些割據一方的勢力中能夠影響天下大勢的人為數不多,其中有我們比較熟悉的諸葛亮、司馬懿、賈詡、龐統、周瑜等人,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能影響一個軍閥集團的走向。
但有這麼一個,隱居於山野,婉拒各大勢力集團的邀約,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整整左右了後期三國鼎立的魏蜀吳天下格局。
這個人就是司馬徽。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在這部書中著重講述的都是魏蜀吳三國的首腦、謀士和將軍的陰謀使詐的權術和假仁假義的哭喪之舉。
對於司馬徽的出場也只是簡單幾筆略帶而過,仔細推敲羅貫中先生的用意,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就能從書中讀懂,在三國的世界中,有著高人、智囊之稱的不是諸葛亮,不是龐統更不是司馬懿。
而是躬耕於壟畝的山野村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為躲避戰亂的司馬徽移居襄陽,此後,劉表聽說司馬徽是為曠世奇才,便親自登門拜訪,司馬徽深知劉表心胸狹隘,恐為其所害,於是緘默不言,對劉表提出的天下大勢,隨口應付了幾下,劉表覺得司馬徽乃一庸才,從此對司馬徽不以為意。
很明顯這是司馬徽明哲保身的處事態度,他素聞劉表氣量狹小,若步仕於劉表集團必遭暗害,索性司馬徽揣著明白裝糊塗,以庸才之舉打發了劉表。
後來劉備親往擺件司馬徽,欲請其出山相助,司馬徽趁機拋出「臥龍、鳳雛等一人可安天下」的提議,不久,諸葛亮、龐統果然成為劉備得力助手。
建安十三年,曹操席捲荊襄,司馬徽為曹操所得,正當曹操欲重用司馬徽,司馬徽病逝。
縱觀司馬徽的一生,作為隱居於野的世外高人在三大勢力集團之間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不禁讓後人位置驚嘆,亂世之中有何人能置身事外,唯水鏡先生也。
司馬徽能成功做到這一點與他強大的朋友圈是密不可分的。
司馬徽的朋友圈裡有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還有後來出仕於曹魏的徐庶、崔州平等人,就連後來篡奪曹魏天下的司馬懿也是其世侄。
足見司馬徽人脈之廣。
然而光憑廣闊人脈的司馬徽還無法做到全身而退,每當有人各大割據軍閥邀約司馬徽出山,司馬徽便以結交的名士向推薦,這樣一來既擺脫了軍閥的糾纏,同時也為那些志願出仕的名士們提供的一次絕佳的機會,在一定意義上,司馬徽可以說是掌握那個時代的「推音筒」,經由他推薦的名士紛紛入仕各大軍閥集團。
這樣一來司馬徽即便安坐於山野之間亦能洞察於世間萬事,在司馬徽織的這張巨網中,魏蜀吳三國只是網中之魚,水鏡先生輕撥網線,三國必將發生為之一震的大事。
通讀《三國演義》我們不難發現,諸葛亮、司馬懿等人對全局不能產生任何的影響,充其量也只能影響自己所服務的政權,反觀隱居於山野的司馬徽,談笑間,三國檣櫓灰飛煙滅,不可謂不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