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他明明被人稱為愚蠢的代名詞,為何自己卻敢自稱第一諸侯?

2020-12-17 百家號

本文由作者那彼岸花開創作,袁術為何敢自稱是第一諸侯。

三國演義之中的諸侯可以說是不少的了,比較清楚的交代過這些諸侯的時候,就是十八路諸侯徵討董卓之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漢室的衰微,竟然造就出了這麼多的諸侯勢力,真是讓人震驚啊!在這些諸侯之中,最後實力崛起的當數曹操和袁紹了,其他人就是曇花一現,不足掛齒;可是,在初期的時候,這十八路諸侯之中,勢力最為強大的,既不是曹操也不是袁紹,而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袁術和袁紹同出一門,袁術卻比袁紹多一些優勢,所以說當時實力最強勁應該是袁術,可是袁術為什麼一直被別人稱為愚蠢呢?最奇葩的是,都被人說愚蠢了,袁術還敢自稱自己是當時的第一諸侯,這又是誰給了他勇氣呢?

小編先來分析一下,都能成為一方諸侯的袁術,為什麼別人都認為他愚蠢呢?人們之所以會有這種看法,就是在當時的時候,袁術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袁術不滿足在做一個諸侯了,他想改變這種現狀,那就是他自己想要做皇帝,而且支撐著袁術想要做皇帝的夢的,就僅僅是袁術的手下在一口井之中打撈了出來一個玉璽來,因為古人都是比較迷信的嗎,尤其是在玉璽被打撈出來的那天,天上有五彩祥雲,就更加讓袁術認為這是上天都在支持他做皇帝,所以袁術就以自己家族四世三公和漢室已然衰微的原因,在淮南一帶稱帝了。

對於袁術稱帝的這個行為,小編不能準確的判讀他究竟是不是愚蠢,但是這件事情之上帶來的後果來看。小編認為袁術的愚蠢無疑是坐實了;在袁術稱帝之後,袁術不僅沒有做出造福百姓之事,反而開始了昏君一般的生活,整日奢侈荒淫,揮霍無度,後宮之中姬妾人數達到了上百人之多,整日只知道花天酒地,而在民間,人們已經因為饑荒的原因,食不果腹,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局面,在軍營之中,也因為經費的不足,將士也是處於饑寒交迫的狀態,可以說袁術是在自尋死路了,這是典型的官逼民反的道路。

除了稱帝之後的腐敗統治之外,在稱帝之時,袁術的行為就已經得到了天下有識之士的不齒,畢竟袁術是當時諸侯戰爭之中,第一個自己稱帝的,雖然後來有魏蜀吳三國的出現,可是畢竟時間不一樣啊,當時的人們還停留在匡扶漢室,即使別的諸侯想要稱帝,可是人家也沒有表現出來不是,只有袁術一個人看不清當時的形勢,還傻乎乎的以為是上天幫助了他,給他玉璽讓他稱帝,殊不知這樣的行為簡直就是愚蠢至極,最終導致袁術被所有的諸侯開始孤立,最終也是逃不了被滅亡的命運。

說完了袁術的愚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如此昏庸的袁術還敢自己成為第一諸侯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認為袁術之所以敢這麼說應該是袁術還有點能耐,這一點我們看看袁術的手下就知道了,袁術還不是那麼的無能,皆因為有這些人撐著;那就是武將紀靈和和謀士閻象;紀靈我們比較熟知的就是當年的轅門射戟一事了,當時的時候,袁術是把三萬軍隊交到了紀靈的手上,可想而知紀靈一定不會太差,而且呂布對於紀靈也不敢太過激進,只是採取射戟這麼折中的方法,所以說紀靈的實力是不可小覷的;在有就是謀士閻象,雖然在三國演義之中,我們沒能發現他為袁術出謀劃策的事件,但是在袁術想要稱帝之時,滿朝文武都不敢吭聲之時,唯獨閻象敢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袁術此舉不妥,雖然最終也沒能改變袁術的看法,但是閻象最為袁術手下唯一一個能看出這其中深意的人,可以證明他不是個庸才,在袁術之前如火如荼的時候,一定是發揮了大作用的。

所以說袁術最後之所以能落得個眾叛親離的地步,無非就是自己欲望的膨脹害死了他,如果袁術當初在嶄露頭腳之時,沒有想要稱帝的野心,而是一點一點積攢自己的基業,到了諸侯人人都稱帝之時,在露出自己的野心,可能歷史就會被改寫了;不僅如此,袁術的一顆腐朽的心,也是害得他最終失敗的原因,所以,與其說袁術愚蠢不如說他是無知。

謝謝閱讀本篇文章,喜歡的朋友點下關注,獲取作者第一時間動態。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第一時間刪除。

相關焦點

  • 十二路諸侯逢澤會盟,魏惠王為何敢擺出天子儀仗,自稱夏王?
    魏惠王遷都大梁後,便於對東部廣大地區的統治,同時也加強了對東方諸侯的控制,以抵消齊國在淮、泗諸侯中的影響。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之會,參加會盟的共十二個諸侯國,大概有宋、衛、鄒、曹、魯、陳、蔡、許等淮泗一帶的小國,以及戰國七雄中秦國、趙國都在其中。
  • 重讀三國,漫談三國中最胸無大志的諸侯——袁紹
    重讀三國,漫談三國中最胸無大志的諸侯——袁紹。有一個人,擁有卓越的身份地位、強大的軍事實力,更擁有一個智囊團。但是,這個人卻絲毫沒有進取之心,他可以稱得上三國中最胸無大志的諸侯了,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是袁紹。袁家是東漢末年有名的軍閥世家。
  • 英語語法「人稱代名詞」詳解(看Flash視頻丨學英語語法)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稱代名詞並用時的先後順序,都是單數時,按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排列;都是複數時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排列。 She and I are in a bookstore.她和我在書店裡。 2. 書籍和文章的作者自稱時常用we代替I;君主自稱時用we。
  • 三國中這個字是罵人最難聽的話,在小說中多次出現,諸侯都愛用!
    在影視劇中可以了解到,「賊」這個字在三國世界裡出現的最多次,比如曹操「囚禁天子發號施令」,命令天下諸侯,諸侯們明明知道所發的聖旨是假的,完全是由曹操所寫的,因此他們罵曹操是賊,有曹賊或者國賊的叫法,對他的行為很不恥,劉備對這種叫法最多,因為他要「行正統討伐國賊」,所以他罵曹操是「曹賊」漢賊,時間長了,他的罵名也就被天下諸侯給引用的。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三國諸侯混戰,袁術憑什麼敢「搶先稱帝」,專家:你看他靠山是誰
    在滿是機遇和挑戰的三國亂世,欲望,在每一個諸侯國心裡都膨脹生長,她們相互之間討伐、併吞,每一個人心裡所盼的基本都是當皇上。可是在形勢並未明亮,仍在軍閥混戰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心有靈犀地遵循著一條底線:不稱帝。即使奸詐如奸雄曹操,也只能「挾天子令諸侯」,自始至終不敢稱帝。
  • 讀懂田氏篡齊為何不改國號,便明白:周公不叫姬旦,嬴政不叫趙正
    田氏代齊在三家分晉後不久,齊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魏文侯派人覲見周天子,請立田和為諸侯,不過是個形式,於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君主。2000年歷史中,改朝換代不知凡幾,過程也不盡一樣,但後朝都會施行一個措施:更改國號。田氏為何不改齊國的名號,仍沿用至滅國呢?春秋戰國的國號、姓氏既有講究,也很「隨便」,不同於秦漢之後的國號、姓氏。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 簡單梳理:日語中人稱代詞的變遷
    日語中對應第一人稱的詞彙實際上有很多。就我個人而言,少年時代便會區分使用「おれ」和「ぼく」了。有時還會開玩笑地說「おいら」或是「わし」。但是有了工作成為一名社會人士以後,漸漸開始自稱「わたし」,正式的場合還會說「わたくし」。僅僅看這些,表示第一人稱的詞彙就有很多種了。除此之外,作為文章體,還有「小生」、「拙者」、「我輩」等表達,數不勝數。
  • 他為何每次介紹自己,都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
    他為何每次介紹自己,都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 但是,有一個問題。當劉備向別人介紹自己時,是否有人向他詢問他的出身或祖先?沒有人!然而,劉備卻自己介紹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那麼劉備這個意思在哪裡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劉勝是誰。劉勝是劉啟的兒子,劉啟將其封為中山之王。
  • 三國10大蠢貨排行,智商堪比白痴,網友:第一名是來搞笑的嗎
    然而更讓人覺得李嚴愚蠢的是,他居然用非常沒有水平的手段來陷害天下第一聰明人諸葛亮,李嚴的陷害之法簡單蠢到家了,你說用什麼方法不好,還用沒有糧食去陷害諸葛亮,還給人家留了把柄,敢情李嚴這不是陷害,是自殺,最終被諸葛亮貶為庶人。
  • 魏蜀吳三國中,實力強悍的大將很多,真正敢和呂布單挑的有幾人?
    三國中的勇武將軍數不勝數,若是麾下沒有幾位能徵善戰的武士怎麼可能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魏蜀吳三國之中,如若真論起武藝,沒有一個人能夠抵得過「飛將」呂布。呂布向來以勇武聞名於世,常言道「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他是三國中武藝最高強的猛將。魏蜀吳三國中,實力強悍之人不少,真正敢和呂布單挑的有幾人?
  • 三國第一強將呂布:文臣武將皆是良才,為何還是一敗塗地?
    呂布在我們心目中一直是「三國第一強將」的形象。他從邊防部隊的一名小兵,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曹操、袁紹所懼怕的大英雄。呂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豪華的文臣武將陣容。他很勇敢,果斷,也非常能幹。不過他對呂布沒有高順忠心,失敗後,便向曹操投降,成了曹操麾下的一員猛將。在曹操與袁紹、孫權等諸侯爭霸的戰鬥中,臧霸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封為鎮東將軍。魏朝建立後,臧霸被封為執金吾,擁有三千戶食邑。魏明帝時,他又多了500戶,死後被追封為人家叫「威侯」。臧霸雖然是山賊出身,但李經星卻稱他是個正直的人。
  • 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三國東吳為何存在感很低?明明打仗很厲害,為何始終難有作為 說起來東吳這個國家真的不弱,雖說他們的存在感要比魏國和蜀國低一些,但是當初在三國時期,他們還是打過不少漂亮的戰役的,就比如說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東吳打了兩場,兩場全勝,而且其他戰役也是勝多敗少。
  • 英語語法動畫第15期:人稱代詞
    人稱代名詞人稱代名詞是用來表示人稱的代名詞,有性、數、格的形式變化。人稱代名詞在句中可作主語、主語補語、賓語、賓語補語和賓語的同位語。1. 人稱代名詞作主語時用主格,作賓語時用賓格。
  • 三國時期,吳國明明在長江以南,為何卻被稱為江東孫權?
    三國之中,天下被分為三大勢力,中原曹操,西蜀劉備,東吳孫權。曹操臨死前,也曾說:「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區,本就是華夏發源地,政治經濟中心,故稱中原。
  • 詞語|人稱代詞大全
    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三種人稱代詞即:第一人稱(我;我們)第二人稱(你;你們)第三人稱(他、她、它;他們、她們、它們)根據人稱代詞在句中所充當的成分可以分為主格人稱代詞、賓格人稱代詞。另外,人稱代詞有單複數之分,特別是第二人稱單複數寫法都是一致的,實際翻譯時應當注意。第一人稱:以「我」自稱的表達方式是指本人,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敘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
  • 三國最有智謀的人,他綽號水鏡先生,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第一智者諸葛亮之所以能夠跟隨劉備,是因為水鏡先生的推薦,水鏡先生原名為司馬徽,他是司馬懿的叔叔,一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水鏡先生為何不推薦自己的侄子司馬懿而推薦諸葛亮,如果單是考察這一個問題,或許根本就找不到答案,那簡直就是在今天,歷史學家眾說紛紜,但是如果聯繫司馬懿奠定基礎
  • 呂布從未斬殺一員名將,為何被稱為三國第一?一項紀錄無人能破
    在根據武力值排名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都會想到趙雲、關羽、張飛等《三國演義》主角軍團中的五虎上將大隊,亦或者是梟雄曹操軍團的五子良將。這些名將在戰場上的確都是以一敵百的強者,各自為自己的君主立下過赫赫戰功,成為軍中大才。
  • 三國中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三國中,可以一人帶百騎兵馬在疆場上大戰,而且還獲勝的人不多,他的敵人只要聽到他在城下無不聞風喪膽。但為什麼被張飛說是三姓家奴,見利忘義的人。小編覺得他是一個英雄——溫侯呂布。很多人認為呂布背信棄義,反覆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