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影響著中國很多朝代的人,他們都對諸侯們熱血的故事很感興趣。但你知道嗎,當天下開始展開爭奪戰的時侯,「仇人見面就要臉紅」,一些金句就被他們隨口說了出來,小編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中發現,諸侯們最喜歡飈金句罵人的時侯,都會帶上這樣一個字,而這個字成為了普遍的名詞,在小說中多次出現,也是罵人最難聽的常用字。
這個字是什麼了?其實只是很簡單的一個字,這個字叫做「賊」。
在影視劇中可以了解到,「賊」這個字在三國世界裡出現的最多次,比如曹操「囚禁天子發號施令」,命令天下諸侯,諸侯們明明知道所發的聖旨是假的,完全是由曹操所寫的,因此他們罵曹操是賊,有曹賊或者國賊的叫法,對他的行為很不恥,劉備對這種叫法最多,因為他要「行正統討伐國賊」,所以他罵曹操是「曹賊」漢賊,時間長了,他的罵名也就被天下諸侯給引用的。
除了曹操,劉備,張飛也同樣被人罵為「賊」,比如呂布被俘虜以後曾經求著劉備能幫忙說些好話讓他保命,但是劉備卻落井下石不但不幫還害了他,呂布在被處死之前,對劉備說了這樣一句話「大耳賊最無信義」,大耳賊就是說的劉備,相傳劉備耳垂很大,很多會看相的人覺得他以後會很有福氣,必定不是一個凡人。張飛因為和呂布兩個人也玩不到一塊兒去,就互相攻擊,張飛罵呂布是家奴,呂布罵張飛是環眼賊,算是址平了。
除了戰將們對罵,和某些身體特徵被用做對罵以外,諸侯們對敵人也會對罵為「賊」,比如「袁賊,孫賊」等等,所以說「賊」這個字在三國中是罵人最難聽最狠毒的一個字了,也是諸侯們為了貶低對方,攻擊對方形象最常用的一個字。
其實這個賊字就只是諸侯們用來表示自己是正義一方的門面,說別人是賊那麼自己就更有正統性,這個對罵對方為賊的叫法自古就有,而每個朝代用的字眼也有不同,比如清朝末期,民國與清朝共罵對方為「匪」,都認為自己的政權才具備合法性,「匪徒」字一詞也被引用下來,用來比做作惡,比較邪惡的一方。
所以說,無論是賊或者是匪也好,都只是諸侯們對外使用的「官方字眼」,來代表自己的清白和合法性,雖然罵對方難聽,但宣傳方式達到了也就可以了,對自己在民間的影響力是有很大作用的,在小說中多次出現,也難怪諸侯和戰將們都愛用這個字眼了。
對於此事,你有什麼看法了?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