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為什麼沒有三國那麼受歡迎?

2020-12-19 世界史圖鑑

春秋戰國時期很顯然比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更精彩。正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更精彩而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很多作者在寫作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以及基本史實的時候,難以釐清一個主幹。因為它的事件以及涉及到的國家太過繁雜。我們來將三國的歷史和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歷史做一個比較。就可以看到過於精彩的歷史,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這一段歷史的負擔。

三國的歷史是由亂世進入統一的一個曲折過程歷史也長達100多年的時間。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一直本著一條主幹,雖然這一主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也沒有使人感到詫異和混亂的故事編排。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開始,基本上講述了各路諸侯響應中央號召平定這場內亂。在其中各路英雄紛紛登場隨後就是宮廷內鬥而導致西涼軍閥董卓入京掌握政權。

隨後董卓的一系列行為激起了中央各官員的反擊。進而形成了18路諸侯討董卓的歷史典故。在這以後中原大亂,各路諸侯都想稱雄稱霸。而這一時期,河北袁紹以及曹操兩大勢力擴張最為迅速,進而引發了官渡之戰。這是三國前期的一個關節點。之後劉備趁著北方戰亂南下投奔劉表。進而開啟了《三國演義》的第二大階段,一直到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曹操。第二階段發展到了頂峰,隨後就是劉備向西發展,進入四川,奪得漢中成為漢中王。

隨後蜀漢的發展進入了下降期間。一直到劉被陸遜火燒連營700裡,被迫逃回公安。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成型。第二階段結束。而第三階段則是諸葛亮以及蜀漢立志北伐。東吳平定三者關係,鞏固長江防線。而曹魏在應對蜀漢的軍事壓力的同時,內部又出現混亂,最終司馬氏掌權。在穩定政權以後,司馬氏開啟了重新統一中國的政治歷程。

可以說這三個階段的步步為營,前後連貫。每一個階段都有主要的目標,主要的人物和特殊的世紀前後呼應。故事前後的脈絡也十分清晰易自成體系。而且《三國演義》十分宣傳忠君思想,十分宣傳正碩理念。不僅被普通人就是統治者也非常喜歡。在大一統文明以後,《三國演義》自然成為最耳熟能詳的歷史。而三國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很多人都喜歡的歷史時期。

那麼我們再來看春秋戰國呢?春秋戰國本質上是東周時期。但是與之前的西周時期也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西周的滅亡源自於一場內亂,而導致的外敵入侵。在西周末年東周初年時期,當時整個中原地區有1800多個諸侯。這些諸侯有的甚至只有子爵,只是一個家族。

就像受封西周故地的秦人一樣,一些家族只有區區數百人。但是卻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雖然我沒硬要分辨其中哪一些是主幹哪一些國家在某一個時期主導了整個國際政治。但是由於國家太多,即便我們可以釐定出其中的一些主要國家。但是依然無法有大體上的數個國家將整個脈絡連接起來。

從而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歷史的混亂與複雜。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典故無疑是最多的。但往往造成的歷史客觀現實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並不利於一個事件和整個時期的敘事,在寫作上其實很難。雖然春秋中期以後一直存在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爭霸的現象。但是其他的國家諸如秦國,宋國,齊國。以及各個國家內部之間的變法貴族之間的戰爭都非常混亂。

最多我們只能將一個國家作為主角去記載和描述它的發展脈絡,成為國別史,國別小說。就無法像三國一樣,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但這並不意味著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不精彩。說完了春秋,我們再說說戰國。

其實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那就是變法革新。很多文學作品,例如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也是將變法革新作為永恆的主題曲描繪以秦國為主體和事業的戰國。可以說獲得了比較好的成功。但是也不能盡然,畢竟戰國前期的歷史以及戰國中期以後的歷史,在大秦帝國中也只以秦國為主,其他國家處於敘事的完整性而做出了一些表述和描寫。

但也是匆匆略過。戰國雖然號稱七雄,但依然有十幾個江淮小國,他們在戰國歷史上雖然沒有明確的歷史地位。但很多歷史事實的發生卻也與他們有關。所以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戰國的歷史與春秋相似。很難有一個輝煌的歷史架構,從整體上將春秋戰國的每一個歷史,每一個國家編連起來。由於小說創作難度較大,所以也造成了民眾對於這段歷史並不感知。

有《東周列國志》這一部小說,但是它所能記載的諸多事件也極為有限。而且比較單元化各說各的。根本沒有一種文化名著似的,一種架構在裡面。所以這就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人們朗朗上口,但是要想梳理其脈絡卻十分困難。再加上當時每一個國家的歷史,都是各自記載的,有多次因為厚實的戰亂而毀壞。人物出場的時間,人物的作用以及人物的關係,都出現了記載和記憶的混亂。

這就更增加了後世對於這一段歷史的創作以及認知的難度。同時還有一點的是,《三國演義》的創作有著自己的創作理念核心有著自己的三觀。而像《東周列國志》這樣的小說,更多的只是記載一些事件的發生和諺語。三觀就好像一部文學作品的思想,頭腦,精神,如果只是單純的記載一些歷史事件和成語諺語的話,某種程度上是很難贏得普通民眾的關心很青睞的。

相關焦點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反觀北方地區,秦國一直到戰國中期才兼併了巴蜀兩國,使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燕國一直到戰國後期才將勢力範圍擴張到遼東一帶;韓趙魏三國曾經是晉國的一部分,三家分晉之後其國土面積和人口也大幅度減少。那麼,為什麼戰國七雄竟然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呢?其實,了解了近代世界關係史,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年越國憑藉他龐大的體量竟然沒有能夠和戰國七雄並立,原因就是越國當年做了個大清帝國一樣的事情,閉關鎖國。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20徐國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建徐國,贏姓。西周初期,徐國是東夷中最強大國家,在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
  • 春秋戰國之——何為春秋
    今天嚼扒帶領大家走向春秋戰國。這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其中的春秋。什麼是春秋?為什麼叫春秋?首先來說一下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來源於天文,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熱。講晝夜,白晝在冬天最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除了烽火戲諸侯,還有這4個你所熟悉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除了烽火戲諸侯,還有這4個你所熟悉的!文|夢裡一晌貪歡在華夏悠久的歷史中,其中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風雲人物層出不窮以及局勢跌宕變幻最為出奇的一個時代。而除了烽火戲諸侯以外,還有這4個你所熟悉的!先來說第一個紙上談兵。或許大家對於個是典故聽的更多的是在三國裡的馬謖身上,實際上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這一個典故。當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並且很是健談用兵知道,連他的父親都難不倒他兵法上的事情。而他也自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了。而趙奢卻說這是在紙上談兵不知戰場局勢變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繼承了他的位置。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如果我們深挖戰國時期的歷史,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發現,這個發現便是戰國時期這段波瀾壯闊的大歷史,不僅只有「戰國七雄」。實際上,戰國時期還是有諸多小國存在的。但是,這些小國顯然被戰國時代的列國紛爭徹底淹沒。當然,兩國在春秋時期也是極其重要的諸侯國,戰國時代不論是晉國,還是楚國,如若想要做中原地區的霸主,都會嘗試著去拉攏如風向標一般的魯、宋兩國。可到了戰國時代後,曾在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卻被徹底的邊緣化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魯國、宋國所以能夠被稱為春秋時期的重要諸侯國,同魯國、宋國的地位有著很大的關係。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人為何那麼具有創造力?
    首先,我們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定歷史時代說起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不斷,造成了社會的大變革和大動蕩。在此期間,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取得霸主地位,廣泛招賢納士,利用 「 賢士」 們不同的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孔子的思想學說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好用
    但是,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圍繞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理想抱負,周遊列國,不斷宣傳的仁政思想,卻始終沒有得到各家諸侯的賞識,以至於,最落魄的時候,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我們敬仰孔子的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鍥而不捨的精神,但同時疑惑於為什麼孔子的思想,在當時來看是「不可」,在後世卻能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
  •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100?800?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個!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諸侯數量究竟有多少?想必很多人對這一問題仍未鬧清楚,以至於對於整個春秋的歷史的印象都是糊塗帳一筆。春秋時期一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具體數量說法不一,最誇張的說法是八百諸侯國,出自《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做「春秋」?
    說到中國古代經歷過的最混亂的時期莫過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在此之前的西周時期,周天子一直是享受著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權力並接受著四方朝拜覲見,但是在經歷了周平王東遷,東周始建後,周王室的地位已經在逐漸喪失,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內裡卻已經成為了沒有實權的一個空架子。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比如戰國七雄之中,就只有燕國是西周之時的姬姓之國,其他都不是(韓國和魏國雖然也是姬姓,但他們並不是西周的分封國,只是春秋末期篡位得來的國家,所以不算)。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引言武王伐紂,滅商建周之後,為了管理龐大周王朝的領土,也為了犒賞追隨自己的功臣,採取了分封諸侯的策略。以至於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直到秦國西出函谷,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強大諸侯的實際爵位其實都不高,而分封初期那些爵位高的國家反而在後世的爭霸中只能任人攻伐。贏在起跑線上的公爵諸侯國在周朝的分封制中,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天子、公、侯、伯、子、男。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你知道幾個?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戰國諸侯疆域及形勢圖考繪
    ,且時有盈縮,歷來沒有一本較為詳細的能夠反映戰國各諸侯國面貌的考釋性地圖文本。《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系統梳理了《戰國策》等史籍中關於戰國地理的資料,以公元前333年為立足點,復原了其時各諸侯國疆域的具體範圍。填補了缺乏明晰、可靠、足以作為歷史地理研究出發點的歷史地圖的空白。開頭部分主要對《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地名及方位進行校補,第二部分分章詳細考證了公元前333年各諸侯國疆域範圍,並形諸圖像。全書考證較為詳密,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 春秋戰國時期的轉型和文化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間的數百年,是中國歷史上社會變化動蕩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因為那個時期是從我們所認識的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明顯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出現了動蕩不安、諸侯混戰的局面。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戰國七雄」,即齊國、楚國、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秦國。經過西周時期經濟的不斷增長,各地區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不滿足於舊的政治體制,而是迫切要求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以維護他們既得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 春秋戰國人物評選之武將篇
    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導致國都鎬京被犬戎攻陷。另立的周平王遷都洛邑,從此東周開始。東周歷史上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是一個戰火紛亂,馬喑嘶鳴,民不聊生的時代;那是一個諸子百家,萬花齊放,文以化之的時代;那是一個縱橫捭闔,避而趨之,述而不著的時代。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導入新課】教師播放視頻「回到春秋,孔子、老子、墨子,三人誰更勝一籌?」後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群星閃爍的時代,要想回答誰是最偉大的思想家,我們就必須要了解這個時代出現了哪些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都有哪些成就?
  • 春秋戰國時代的官員俸祿制度:孔子的「奉粟六萬」到底價值多少?
    官員俸祿制度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推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分封的諸侯們所遵循的是等級制度和世襲制度,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權力分封給親族家臣,這些親族家臣到分封之地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