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很顯然比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更精彩。正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更精彩而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很多作者在寫作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以及基本史實的時候,難以釐清一個主幹。因為它的事件以及涉及到的國家太過繁雜。我們來將三國的歷史和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歷史做一個比較。就可以看到過於精彩的歷史,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這一段歷史的負擔。
三國的歷史是由亂世進入統一的一個曲折過程歷史也長達100多年的時間。
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一直本著一條主幹,雖然這一主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也沒有使人感到詫異和混亂的故事編排。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開始,基本上講述了各路諸侯響應中央號召平定這場內亂。在其中各路英雄紛紛登場隨後就是宮廷內鬥而導致西涼軍閥董卓入京掌握政權。
隨後董卓的一系列行為激起了中央各官員的反擊。進而形成了18路諸侯討董卓的歷史典故。在這以後中原大亂,各路諸侯都想稱雄稱霸。而這一時期,河北袁紹以及曹操兩大勢力擴張最為迅速,進而引發了官渡之戰。這是三國前期的一個關節點。之後劉備趁著北方戰亂南下投奔劉表。進而開啟了《三國演義》的第二大階段,一直到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曹操。第二階段發展到了頂峰,隨後就是劉備向西發展,進入四川,奪得漢中成為漢中王。
隨後蜀漢的發展進入了下降期間。一直到劉被陸遜火燒連營700裡,被迫逃回公安。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成型。第二階段結束。而第三階段則是諸葛亮以及蜀漢立志北伐。東吳平定三者關係,鞏固長江防線。而曹魏在應對蜀漢的軍事壓力的同時,內部又出現混亂,最終司馬氏掌權。在穩定政權以後,司馬氏開啟了重新統一中國的政治歷程。
可以說這三個階段的步步為營,前後連貫。每一個階段都有主要的目標,主要的人物和特殊的世紀前後呼應。故事前後的脈絡也十分清晰易自成體系。而且《三國演義》十分宣傳忠君思想,十分宣傳正碩理念。不僅被普通人就是統治者也非常喜歡。在大一統文明以後,《三國演義》自然成為最耳熟能詳的歷史。而三國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很多人都喜歡的歷史時期。
那麼我們再來看春秋戰國呢?春秋戰國本質上是東周時期。但是與之前的西周時期也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西周的滅亡源自於一場內亂,而導致的外敵入侵。在西周末年東周初年時期,當時整個中原地區有1800多個諸侯。這些諸侯有的甚至只有子爵,只是一個家族。
就像受封西周故地的秦人一樣,一些家族只有區區數百人。但是卻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雖然我沒硬要分辨其中哪一些是主幹哪一些國家在某一個時期主導了整個國際政治。但是由於國家太多,即便我們可以釐定出其中的一些主要國家。但是依然無法有大體上的數個國家將整個脈絡連接起來。
從而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歷史的混亂與複雜。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典故無疑是最多的。但往往造成的歷史客觀現實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並不利於一個事件和整個時期的敘事,在寫作上其實很難。雖然春秋中期以後一直存在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爭霸的現象。但是其他的國家諸如秦國,宋國,齊國。以及各個國家內部之間的變法貴族之間的戰爭都非常混亂。
最多我們只能將一個國家作為主角去記載和描述它的發展脈絡,成為國別史,國別小說。就無法像三國一樣,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但這並不意味著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不精彩。說完了春秋,我們再說說戰國。
其實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那就是變法革新。很多文學作品,例如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也是將變法革新作為永恆的主題曲描繪以秦國為主體和事業的戰國。可以說獲得了比較好的成功。但是也不能盡然,畢竟戰國前期的歷史以及戰國中期以後的歷史,在大秦帝國中也只以秦國為主,其他國家處於敘事的完整性而做出了一些表述和描寫。
但也是匆匆略過。戰國雖然號稱七雄,但依然有十幾個江淮小國,他們在戰國歷史上雖然沒有明確的歷史地位。但很多歷史事實的發生卻也與他們有關。所以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戰國的歷史與春秋相似。很難有一個輝煌的歷史架構,從整體上將春秋戰國的每一個歷史,每一個國家編連起來。由於小說創作難度較大,所以也造成了民眾對於這段歷史並不感知。
有《東周列國志》這一部小說,但是它所能記載的諸多事件也極為有限。而且比較單元化各說各的。根本沒有一種文化名著似的,一種架構在裡面。所以這就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人們朗朗上口,但是要想梳理其脈絡卻十分困難。再加上當時每一個國家的歷史,都是各自記載的,有多次因為厚實的戰亂而毀壞。人物出場的時間,人物的作用以及人物的關係,都出現了記載和記憶的混亂。
這就更增加了後世對於這一段歷史的創作以及認知的難度。同時還有一點的是,《三國演義》的創作有著自己的創作理念核心有著自己的三觀。而像《東周列國志》這樣的小說,更多的只是記載一些事件的發生和諺語。三觀就好像一部文學作品的思想,頭腦,精神,如果只是單純的記載一些歷史事件和成語諺語的話,某種程度上是很難贏得普通民眾的關心很青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