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視頻「回到春秋,孔子、老子、墨子,三人誰更勝一籌?」後講述: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群星閃爍的時代,要想回答誰是最偉大的思想家,我們就必須要了解這個時代出現了哪些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都有哪些成就?
【課標解讀思路】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⑴政治變動:從周朝的歷史分期開始,層層剖析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形成。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原理,分析是生產力質的飛躍,推動了新興地主階級和中原各國的發展壯大,使中國在奴隸社會出現了「華夏認同」的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
⑵經濟變動:通過圖片材料分析生產力水平發展的表現,通過思維導圖勾勒出整個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概況,並引導學生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認識到是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變法運動的到來。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
⑴用歷史解釋的方式,說明春秋時期新思想出現的原因。
⑵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孔子和老子的歷史地位、時代背景、思想主張等。
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⑴創設情境材料,用史料實證的方式,歸納「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
⑵簡明扼要地概括出孟子、荀子、莊子等人的思想主張。
⑶說出這幾個思想家代表的是哪個階級的利益?
⑷通過各人觀點的闡述與對比,找出諸子百家中對立的觀點。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周朝的歷史分期教材表述簡單,不利於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周朝歷史的發展線索,教師可以用下面的表格進行歸納。
2、春秋五霸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教材的兩種說法,然後通過創設情境材料,歸納指出「春秋五霸」格局形成的背景,如下圖:
【戰國七雄】
1、材料引入:教師通過「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兩幅圖的對比,引導學生歸納出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了什麼重大的變化?即:戰國時期,很多中小諸侯國都消失了;晉國所在地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
2、三家分晉與七雄形成:通過史料實證的方式,講清「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胡服騎射」等史實。用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基本原理,說明田氏、韓、趙、魏三家卿大夫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和新的封建制生產關係,先進的生產關係必然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新興起的這幾個國家才這麼強大,戰國七雄因此而形成。
3、華夏認同。以生產力的發展為線索,講清「華夏」的概念,指出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才促使了「民族交融」這一潮流的出現。從而讓學生明白,生產力的進步是人類歷史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
4、構畫兩幅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解「戰國七雄」與「民族交融」的概念。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材料引入:教師通過「戰國時期鐵農具復原圖」和「春秋戰國時期牛耕圖」或其它圖形,用史料實證的方式,說明春秋戰國時期鐵製農具得到了廣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並指出這是周朝滅亡的根源。
經濟發展概況: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從根源、表現、影響三個方面,歸納出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概況。
過渡語: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上層建築的變革,變法運動成為戰國時期的一股潮流。關於變法的概況,教師講課可用兩幅思維導圖講清楚即可。
5、商鞅變法是一個重要內容,教師在講完上述內容之後,可以通過歷史解釋的方式,或通過創設情境材料探究的方式,總結變法的內容與影響。
【孔子和老子】
1、材料引入:教師創設情境材料,引導學生概括指出春秋時期新思想產生的原因。
2、孔子
⑴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孔子的歷史地位、時代背景、思想主張、儒學貢獻。
⑵創設情境材料,用歷史解釋的方式,說明「他對實際政治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原因。
3、老子
⑴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孔子的歷史地位、時代背景、思想主張等。
⑵創設情境材料,用史料實證的方式,歸納老子的思想主張。
【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
1、材料引入:創設情境材料,用史料實證的方式,歸納「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
教師要特別講清幾個概念:
2、學派代表:簡明扼要地概括出孟子、荀子、莊子等人的思想主張。
3、通過思想家觀點的闡述與對比,找出諸子百家中對立的觀點。
4、創設情境材料,用歷史解釋的方式,說明戰國時期法家學說深受各國統治者歡迎的原因。【課堂小結】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農具的到來和牛耕的推廣,推動了生產關係的變化,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階不斷發展壯大,為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階級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諸侯國發起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逐步在各國得以建立起來。他們為了爭奪地盤和霸權進行了激烈的爭霸戰爭。政治和經濟上的巨變,促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領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