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楚國會放棄養尊處優,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去參與諸侯爭霸?

2020-12-20 要學著放鬆

楚國自身文明發展不足限制其繼續進軍南方

楚國自從於西周時期獲封之後,就一直長期處於南方尚未開發之地,這種情況其實對於剛剛建立的楚國來說,有利也有弊。

好的方面便是楚國所獲封之地開發潛力大,雖然土地貧瘠、地勢複雜,但是擁有可進步的空間,這一點相較於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已經開發差不多的黃河流域來說,是一定的優勢。

《東周列國志》載:"南方之國乃曰楚,羋姓也,子封爵。是出自顓頊帝孫重黎,後為高辛氏火正之官,且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死,以其弟吳回嗣為祝融。"

不過這也給楚國今後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首先就是地勢的複雜,給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楚國,帶來了嚴重的發展瓶頸。

這非常不利於楚國建立之初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在當時眾多諸侯國當中,楚國也僅僅是一隅之地,並沒有什麼亮點之處。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便是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地,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黃河和長江中下遊流域,而楚國的位置並不好。

文明發展程度的不高使得楚國建立之初,面對著北方擁有更為先進農耕文明的諸侯國來說,有著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甚至一直持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與此同時,文明的限制實際上也嚴重製約了楚國繼續向南擴張的野心,畢竟只是運用軍政力量進行土地兼併的話,這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楚國擴張的只是那些蠻夷之地,文明程度比楚國還要低。

這就會出現一個現象,本來文明程度就不高的楚國,在向南兼併了大片土地之後,遇上比自己文明還低的族群,損失兵力不說,還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搞這些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這可是令楚國統治者心力交瘁的事情,因此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改變了南進的策略,開始轉入中原戰場。

楚國中央集權強度遠不如北方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期實際上是諸侯國紛紛割據自立,周天子權勢下移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各國紛紛掀起了變法運動,春秋時期也僅僅只有鄭莊公、齊桓公經過了全面的變法運動,完成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由此,春秋時期的變法序幕拉開,成為了諸侯國爭霸戰爭的時代。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正式進入到了全面變法階段,魏文侯任用李愧、吳起變法、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等。

這使得整個戰國時期進入到了法家時代,而法家的主要思想內容便是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健全法制社會,實現君主專制的加強。

戰國時期也是周天子正式衰亡的階段,在此情況下,各諸侯國紛紛僭越稱王,進入到了戰國七雄時代。

《東周列國志》載:"熊通本強暴好戰,亦有僭號稱王之志。且見諸侯戴周,朝聘不絕,故以此猶懷觀望。乃及周桓王兵敗於鄭,故熊通益無忌憚,僭謀之意遂決。"

楚國此時自然也在不斷順應諸侯國們的發展趨勢,進入到了變法階段,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改革領軍人物,只得不斷向周邊其他諸侯國引進人才。

比如魏國人吳起在推行變法受阻之後,便被楚悼王的橄欖枝所吸引,來到了楚國推行變法運動。

不過此次變法並沒有持續多久就失敗了,此後楚國的中央集權建制雖然有所發展,但是無論是從整體形制,還是部分的細節上,楚國在中央集權的強度和貫徹執行力上,都要差一點。

這一點也可以從後來秦軍滅楚的戰爭中看出來,秦始皇大將王翦動輒就能組織六十萬大軍,而楚國此時能夠組織起的軍力遠不及秦軍。

由此可見,中央集權制度不強的情況,導致了楚王無法動員充足的軍力。

向南擴張的難度不斷加大

楚國雖然地處蠻荒之地,但是隨著長期的發展,荊楚地區實際上已經也成為了楚文化的重要中心,在相關的政權基礎設施建設上,已經有了不錯的發展。

要知道這種繁榮發展的景象,實際上是耗費了楚國幾代國君的心血,因此如若進一步向南發展、擴張的話,毋庸置疑難度將會更大。

荊楚之南雖然在表面看來只是荒無人煙之地,但是由於其地理環境複雜,特別是當時楚國人的認識水平十分有限,因此如果進一步擴張的話,會出現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而這種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或者說是沒有把握的探索,我想當時的統治者,可能不會付諸於實踐吧。

而如若參與到北方中原地區的諸侯爭霸戰爭當中,這無疑對於楚國來說意義非凡。一方面此時的楚國恰恰是需要揚名立萬的關鍵時刻,因此自己長期處於一隅之地,因此在當時春秋時期的知名度不高。

另一方面,參與到諸侯爭霸戰爭不僅僅以位置打仗,還意味著楚國可以接受更多的先進文化,這對於楚國發展來說是當務之急。

相關焦點

  • 20多個小國在一起共謀和平,原來春秋時期也有和平年代
    春秋時期在我們眼中就是一團亂豆腐,除了剛開始的齊桓公爭霸年代外幾乎就沒有比較和平的時期了,那個時候雖然晉楚也是大國,但是實力還沒有達到那種壓倒性的地位,所以在齊桓公的聯合下各國也都相繼組成了聯盟,這其實在客觀上就維護了整個世界的和平以及穩定。
  • 從促進民族融合、加劇爭霸鬥爭角度,分析春秋時期大國政聯姻
    秦國從長遠打算,為了扶植親秦勢力,將宗室之女嫁給晉國太子圉,但太子圉逃回晉國,秦國計劃落空;秦國又想通過武力,讓重耳回晉國為君,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但重耳回國後,整合力量,平定內亂,穩定局勢,在對外爭霸戰爭中打敗了楚國成為新的霸主,這讓秦國通過扶植重耳為君而控制晉國的計劃,又一次落空。秦國兩次試圖通過聯姻控制晉國的計劃落空後,其東進發展計劃也破滅,不得不轉而攀上楚國,與楚國聯姻。
  • 晉楚爭霸二百年,雙方先後進行十一次大戰,為何楚國只贏了一次?
    經過短暫的發展,就讓晉國恢復了強大。 到了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就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大獲全勝。或許,讓晉文公都沒想到的是,此戰不僅僅讓晉國成為了新一代列國的霸主,更為晉國奠定了200年的霸權。雖然,在此期間,楚國、秦國、齊國等強國也曾多次挑戰晉國的霸權,但是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最後,秦國只能向西拓展,齊國只得安守山東。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等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下降。其中,就楚國這一強國來說,更是僭越稱王,以此和周王室分庭抗禮、平起平坐。和楚國相對應的是,齊國、晉國、鄭國、秦國、魯國等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則沒有僭越稱王,而是繼續使用侯爵、伯爵等周王室分封的爵位。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楚國為什麼會是第一個稱王?
  • 秦楚爭霸,楚國為何要徵服神秘的夜郎國
    神秘的夜郎古國如一顆流星划過天際般,在中華歷史中曇花一現而後又徹底消失,最早是戰國時期楚國將領莊礄入滇徵服夜郎這件事把神秘的夜郎國帶入人們的視野之中。那麼楚國為何要派莊礄去徵服夜郎國呢?這事要從秦楚爭霸說起。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君稱公,為何楚國稱王?
    楚國地位也不高,國君的爵位是子,在分封的五個等級裡排第四等,不過你要知道,七十多個諸侯國裡,第五等男爵只有一個國家啊,所以,楚國的這個等級可算是相當低了,稱「楚子」。雖說叫楚子,但人家可也是楚國的君主啊!楚國面積很小,最初只有一百裡。楚國整天在大山樹林裡跑來跑去,就是為了給周天子弄點土特產貢品,以獲得老大的好感,從而獲得晉升。
  • 歷史小知識:為什麼吳國君臣將爭霸天下的目標首先定在伐楚上呢
    吳王闔閭為何對伐楚也特別感興趣呢?除此之外,吳楚之間有著多年的恩恩怨怨,甚至可以說是世仇,進攻楚國,非常符合吳國人民的願望,有利於提升士氣和振奮民心。公元前546年,宋國向戌倡導諸侯列國弭兵會盟之後,雖然沒有成功,但中原地區出現了暫時相對和平的局面。但是,楚國對和平卻不感興趣,天天想著攻打別的國家。因為喜歡攻伐,本來就是楚國的傳統。從楚國的祖先開始,就一直被人們稱為蠻夷,專門進攻華夏的諸侯。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國大軍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吳王夫差自盡,勾踐得以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值得注意的是,越王勾踐之所以要臥薪嘗膽,是因為之前的吳國實在太強大了,一度讓越王勾踐成為了階下囚。
  • 邊界糾紛引發戰爭,吳國差點將楚國滅亡,強大楚國為何不堪一擊?
    中國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各種戰爭連連。楚國在南方不斷壯大,先後滅亡了幾十個小國,一躍而成為響噹噹的南方大國。先後與中原的齊、晉等北方大國一爭高下,謀求霸主地位,在晉國成為霸主之後,晉楚兩國之間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各自拉著一幫小夥伴與對方爭雄。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讓既得利益者自願放棄,手中已經得到的蛋糕,才是真正違背人性的。所以,當屈原被流放的那一刻起,楚國再也沒有強大起來的機會,而統一天下,只會越來越遠。錯誤的時間那麼,楚國就沒有初生牛犢的時刻嗎?
  • 黃歇與楚國皇室並無血緣關係 為何能成為公子
    羋月想將其留在身邊時,他毅然決然選擇回到楚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得到了楚考烈王的重用,並成為了公子。然而,黃歇並非楚國皇室成員,為何也能成為公子呢?原因有三點。1、有遊說之功黃歇年輕時就到處遊學,見識很廣,很擅長辯論,因此他在遊說上首先為楚國立功。
  • 春秋戰國:為何高爵位諸侯國越混越差,低爵位諸侯國反而越混越好
    雖然很多強大的諸侯都會被稱為「公」,比如齊桓公和秦穆公,但事實上「公」只是對他們的尊稱,齊國的爵位只是侯爵,秦國更是只有伯爵之位。平時這樣稱呼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在正式場合下,遵循禮制的周朝還是會明確稱齊桓公和秦穆公為齊侯、秦伯。而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之中,爵位最高的便是齊國的侯爵之位,爵位較低的楚國僅僅只是子爵。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之後,秦國數次攻伐楚國,奪取楚國土地無算,秦楚之間的仇恨也愈來愈深。
  • 西周長江流域最窩囊諸侯大國,戰國時被孫子輩楚國滅國
    西周將功臣名將姬姓子孫分封到各地,在長江流域有一個諸侯大國,幾百年後卻被孫子輩楚國滅掉。西周將姬姓宗室和功臣分封到重要地區,每個地區都有諸侯成為一方首領,管理小諸侯,徵討蠻夷。比如魯國和齊國在山東對付東夷和淮夷,燕國在北方對付遊牧民族,衛國在朝歌,晉國在山西南部對付戎狄。
  • 物資採購福利 鎮魔曲手遊諸侯爭霸商行上線
    群雄並起,諸侯爭霸,作為《鎮魔曲》手遊中最強PVP玩法,從本周開始諸侯爭霸戰將開放全新的「諸侯」和「霸主」特權——拿下據點的幫會、霸主,除了為幫眾爭取到持續一周的每天獎勵和幫會商行之外,幫主還能根據幫內天命者的需求自行選擇商行類型、等級,讓幫會實力更上層樓
  • 楚國作為諸侯國為什麼要稱王?
    今往古來今天來跟大家說說楚國作為諸侯國為什麼要稱王?成王時封楚為子爵,封地位於江漢區域,中原諸侯一直視楚國為蠻夷之地,並不待見楚國。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此時中原混亂,楚君熊通趁勢攻伐姬姓諸侯隨國(隨國是侯爵)。隨國不敵於是求和。
  • 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這個說法是清人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中的說法,也不知道為何這樣看重晉國。但無論如何,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是雷打不動的,無論春秋五霸是哪五位,他倆是毫無爭議的排在前面。春秋爭霸的前置條件是,周王室軟弱得一塌糊塗,已經不復當年周武王振臂一呼八百諸侯如影隨形的威風了。
  •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為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本期話題公元前519年,前後持續近80年的吳楚戰爭終於迎來了轉折的時刻,楚國令尹陽匄和司馬薳越率領七國聯軍在州來與吳國展開決戰。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一邊倒的戰役,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陽匄和薳越先後在戰爭中喪命,三個盟國的軍隊遭到吳國致命的摧毀。更重要的是,楚國原本最親密的盟友竟然在生死時刻背信棄義、撤兵潛逃了!
  •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楚國滅過哪些諸侯國?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是因為他們都被大國兼併。而被楚國滅了的諸侯國有越國,還有杞國,蔡國,魯國,宋國等。越國也是一個比較大一點的諸侯國,位於東南方向,他是大禹後代的封地,在公元前306年的時候,越王伐齊,但是卻中了埋伏,兵敗身亡,而越王在這之前沒有選好繼承人,也導致了越國分崩離析,而越國的地盤也大部分都被楚國給佔領了。第二,魯國。
  • 吳國崛起後北上爭霸,威震東南
    春秋時期,吳只是楚國的附屬國,到吳王壽夢時,始強大。楚國大夫巫臣逃亡晉國,為晉君獻聯吳攻楚的計謀。公元前584年,晉君派巫臣到到吳,教吳人射御法和戰車陣法等先進的軍事技術,吳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吳國連年與楚國打仗,楚軍疲於奔命。 伍子胥,亦楚國人,為楚國名將伍奢次子。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子胥逃亡吳國,立志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