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自身文明發展不足限制其繼續進軍南方
楚國自從於西周時期獲封之後,就一直長期處於南方尚未開發之地,這種情況其實對於剛剛建立的楚國來說,有利也有弊。
好的方面便是楚國所獲封之地開發潛力大,雖然土地貧瘠、地勢複雜,但是擁有可進步的空間,這一點相較於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已經開發差不多的黃河流域來說,是一定的優勢。
《東周列國志》載:"南方之國乃曰楚,羋姓也,子封爵。是出自顓頊帝孫重黎,後為高辛氏火正之官,且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死,以其弟吳回嗣為祝融。"
不過這也給楚國今後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首先就是地勢的複雜,給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楚國,帶來了嚴重的發展瓶頸。
這非常不利於楚國建立之初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在當時眾多諸侯國當中,楚國也僅僅是一隅之地,並沒有什麼亮點之處。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便是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地,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黃河和長江中下遊流域,而楚國的位置並不好。
文明發展程度的不高使得楚國建立之初,面對著北方擁有更為先進農耕文明的諸侯國來說,有著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甚至一直持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與此同時,文明的限制實際上也嚴重製約了楚國繼續向南擴張的野心,畢竟只是運用軍政力量進行土地兼併的話,這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楚國擴張的只是那些蠻夷之地,文明程度比楚國還要低。
這就會出現一個現象,本來文明程度就不高的楚國,在向南兼併了大片土地之後,遇上比自己文明還低的族群,損失兵力不說,還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搞這些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這可是令楚國統治者心力交瘁的事情,因此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改變了南進的策略,開始轉入中原戰場。
楚國中央集權強度遠不如北方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期實際上是諸侯國紛紛割據自立,周天子權勢下移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各國紛紛掀起了變法運動,春秋時期也僅僅只有鄭莊公、齊桓公經過了全面的變法運動,完成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由此,春秋時期的變法序幕拉開,成為了諸侯國爭霸戰爭的時代。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正式進入到了全面變法階段,魏文侯任用李愧、吳起變法、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等。
這使得整個戰國時期進入到了法家時代,而法家的主要思想內容便是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健全法制社會,實現君主專制的加強。
戰國時期也是周天子正式衰亡的階段,在此情況下,各諸侯國紛紛僭越稱王,進入到了戰國七雄時代。
《東周列國志》載:"熊通本強暴好戰,亦有僭號稱王之志。且見諸侯戴周,朝聘不絕,故以此猶懷觀望。乃及周桓王兵敗於鄭,故熊通益無忌憚,僭謀之意遂決。"
楚國此時自然也在不斷順應諸侯國們的發展趨勢,進入到了變法階段,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改革領軍人物,只得不斷向周邊其他諸侯國引進人才。
比如魏國人吳起在推行變法受阻之後,便被楚悼王的橄欖枝所吸引,來到了楚國推行變法運動。
不過此次變法並沒有持續多久就失敗了,此後楚國的中央集權建制雖然有所發展,但是無論是從整體形制,還是部分的細節上,楚國在中央集權的強度和貫徹執行力上,都要差一點。
這一點也可以從後來秦軍滅楚的戰爭中看出來,秦始皇大將王翦動輒就能組織六十萬大軍,而楚國此時能夠組織起的軍力遠不及秦軍。
由此可見,中央集權制度不強的情況,導致了楚王無法動員充足的軍力。
向南擴張的難度不斷加大
楚國雖然地處蠻荒之地,但是隨著長期的發展,荊楚地區實際上已經也成為了楚文化的重要中心,在相關的政權基礎設施建設上,已經有了不錯的發展。
要知道這種繁榮發展的景象,實際上是耗費了楚國幾代國君的心血,因此如若進一步向南發展、擴張的話,毋庸置疑難度將會更大。
荊楚之南雖然在表面看來只是荒無人煙之地,但是由於其地理環境複雜,特別是當時楚國人的認識水平十分有限,因此如果進一步擴張的話,會出現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而這種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或者說是沒有把握的探索,我想當時的統治者,可能不會付諸於實踐吧。
而如若參與到北方中原地區的諸侯爭霸戰爭當中,這無疑對於楚國來說意義非凡。一方面此時的楚國恰恰是需要揚名立萬的關鍵時刻,因此自己長期處於一隅之地,因此在當時春秋時期的知名度不高。
另一方面,參與到諸侯爭霸戰爭不僅僅以位置打仗,還意味著楚國可以接受更多的先進文化,這對於楚國發展來說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