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2020-12-19 仲尼之丘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個霸主,歷來說法不一,至少有七種說法。

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辭通》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

其他說法中,楚莊王與宋襄公是常被替換的,加上來的有越王勾踐、吳王夫差。《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霸主人選更近戰國。其餘說法中,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加上晉文公,晉國出現了四位霸主,這可是很有偏袒了。這個說法是清人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中的說法,也不知道為何這樣看重晉國。

但無論如何,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是雷打不動的,無論春秋五霸是哪五位,他倆是毫無爭議的排在前面。

春秋爭霸的前置條件是,周王室軟弱得一塌糊塗,已經不復當年周武王振臂一呼八百諸侯如影隨形的威風了。但是天下諸侯依舊存在,雖說已沒有八百諸侯,但幾十上百還是有的,這樣就是一個群龍無首的狀態,亟需一個「帶頭大哥」出來主持公道,這個「帶頭大哥」就是諸侯之長,可以孱弱扶強,為弱者或自己喜歡的諸侯提供保護,打擊亂翹尾巴的「不法」諸侯。可稱為「霸」。霸,也不是橫行霸道的「霸」,只是一個名稱,本來的字是「伯」,春秋之時,「伯」與「霸」是一個字。諸侯分等級,公侯伯子男,多數是封伯的,所以伯可作為諸侯之代稱;論順序,伯仲叔季,伯,是老大,那麼諸侯的老大,也就是伯,同時也是霸。

這樣一來,一些諸侯的威望和影響明顯蓋過周天子。原本是「禮樂徵伐自天子出」,也就是天子才能教化人民,決定戰爭,但現在是「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能代天子行使權力的諸侯,自然是霸主了。——天子願不願意、別人心裡同不同意,那是另外一回事兒。

那麼,在春秋爭霸時期,到底誰才算真正的霸主?需要做哪些事才能算霸主,或者,怎麼做才能有資格參加評選?

既然齊桓公、晉文公是當之無愧的真霸主,那麼不妨跟他們走一圈,看看二位的稱霸之路,便知道春秋霸主的真正標準和意義了。

01齊桓公教科書級別的爭霸操作

齊桓公成霸主,是有幫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管仲是治國、戰略布局、發展經濟的高手。

齊相管仲作為一個戰略家,為齊桓公制定了可統籌全局、強霸諸侯的方案。管仲的很多策略,讓人很佩服,比如,他制定春秋兩季王室狩獵的規矩,後世帝王多為效仿,幾乎是定製。

因為軍隊需要訓練,不能閒著,就像小貓沒事總是磨爪,鸚鵡沒事就要磨嘴,否則會功能退化。春秋狩獵,既補充給養,又訓練軍隊。這都是一舉兩得辦法。

這只是軍事改革方面的。管仲在齊國,經濟、外交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改革,齊國迅速強大。實力強大,說話就有威望。也就是政治影響!

管仲治齊

當時的諸侯國非常多,說話未必也都聽。管仲於是為齊桓公提出了一個立威望的辦法,那就是打,打到他們服、聽話為止。

當然不能直接說打了。管仲的說法是「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徵之」。

也就是先把那些調皮搗蛋,昏庸淫亂不得人心的給揍一番。當然,這些揍起來也比較容易。

但打別人需要理由,無緣無故去打別人,天下誰都不會服。

怎麼找理由呢?

找那些本來就是中原諸侯之敵的人去打,就可以團結大多數——至少能團結中原諸侯!

那麼少數是誰?當然是四夷了。中國史書中經常出現一個詞——「四夷賓服」。以此顯示國家之強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有祖國強大,外國才會尊重我們。

在中國傳統觀念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是從周就定好的。這個「普天之下」,其實也並不大。西周觀念的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圓形的天如穹廬,扣在四四方方的大地上,圓形和方形相重合,或者被天覆蓋住的地方,就是「普天之下」。

圓形是無法全部覆蓋四方形的,必定有四個角多出來,這就是四海,叫「四海之外」。四海分處東西南北,這四個地方也是有人的。但是這裡的人,跟普天之下的人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文化很奇特,完全不是中原的文化,粗蠻少禮,披頭散髮,不穿鞋子和衣服,算什麼?

只能算蠻夷。一般是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統稱蠻夷。

周王室為什麼變弱?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夷狄太強。比如犬戎,這是一個恐怖的族類,他們在商代的時候被稱為「鬼方」。也正是他們,攻陷西周都城鎬京(今西安),把周幽王追著打,一直追到驪山,給殺掉了。西周徹底滅亡。

這個過程其實我們很熟悉,周幽王,就是烽火戲諸侯的主人公,他為了褒姒一笑,經常戲弄諸侯,放一把狼煙,說犬戎來啦,大家來幫忙。諸侯來了之後,他說我逗你們玩呢。

後來犬戎真的來了。周幽王玩亡國了。

亡國之後,鎬京之地當然不歸周有了。周平王在洛陽建都,東周開啟。

但周平王終究放不下那一片土地,於是把西安附近那些淪陷的地方封給一個大夫,你去那裡當諸侯吧。這人很有名,史稱秦襄公。

他在陝西一帶苦心經營,收復失地,建立了秦國。

但東周也不太平,尤其北狄,常常來攻,中原諸侯國,大多數遭侵略,齊、晉、魯、宋、鄭等等,包括周王室,都被攻打過。周天子經常被打得逃出都城。

管仲的政治精明就在此處,打蠻夷,中原諸侯都不會反對的。周天子也是支持的。只要你打贏,大家不把你當老大都不行。

當然,名義上,齊國是為了天子出氣。捍衛周王室,匡扶中原正義。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討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就是從這裡學來的。

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秦穆公為什麼能被提名五霸之一?就是因為秦穆公重用百裡奚等,稱霸西戎,完全徵服了西戎。

齊桓公也必須這樣做,管仲的政治眼光非常毒辣。

齊桓公和管仲簡直是胸有猛虎

但這時候,打誰是個頭疼的事,西戎、北狄這時候都算安生。於是齊桓公把眼光轉向了南方,南方的楚國風頭正勁,囂張的很。

在中原諸侯眼裡,楚國就是蠻夷。因為這是不服王化的地方,文化習俗、生活習俗完全不一樣。雖然楚國的屈原後來一再強調自己的祖宗出身非常高——帝高陽之苗裔兮。

高陽帝,就是顓頊。

但這誰說的清楚呢。而且楚國人不講這一套,不認中原諸侯這一套。他們自居「蠻夷」,也就是對外說,我們就是蠻夷,我們做什麼,中國管不著。

從一個地方就可以發現楚國與中原的不同。

我們讀史,會發現春秋時期的諸侯,基本都是什麼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什麼侯,比如蔡平侯;什麼伯,比如鄭伯(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實際上是鄭莊公)。

只有周天子才稱王。比如周武王、周幽王。

但是,楚國不一樣,楚國在春秋時期就稱王。楚國國君熊渠,本來只能是子爵,但他自稱公,把三個兒子全封王。

中原諸侯大跌眼鏡,責問他,熊渠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老子才不聽你們那一套呢。

到了熊通,乾脆自稱武王,叫楚武王。

楚武王稱王

這是蠻夷,也是僭越。

齊桓公就挑這個楚國下手。與管仲帶著中原諸侯聯軍,一共八個國家,浩浩蕩蕩的殺到楚國邊境。

齊桓公說,我是為了周天子。這叫尊王。也就是尊天子、奉天子。

後來的過程我們很熟悉,楚成王不敢打,派來使臣交涉,問了一句成語——風牛馬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載:「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你在最北邊(齊國在山東一帶),我安安靜靜地待在南邊(楚國在湖北、湖南一帶),牛馬發情都跑不了這麼遠,你憑啥帶兵來打我?

管仲說:周天子本來就是讓我們齊國輔助周王室的,還給了我們祖先鞋子讓我們天下隨便走,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無所不能到。到你們這裡來犯法嗎?

楚國為啥不進進貢茅草(過濾祭祀酒用的,由楚國進貢)?你們害得王室祭祀大事癱瘓,過濾酒都沒東西了。

還有,周昭王南徵,到了你們這邊為啥沒回去,是不是你們謀殺了?

(按:見《左傳》——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徵而不復,寡人是問。」)

楚國很憋屈,因為這是沒來由的,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任天子,早死了三百多年了,不要說跟楚國沒關係,就算有關係,三百多年後你來算帳?

然後兩國要打仗。其實沒打起來。楚國看來齊桓公的軍容之後,讓了一步,說茅草我們會進貢,我們的罪過,我們認了。

這等於是承認齊桓公是老大了。

齊桓公帶著兵就回去了,五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今河南省蘭考縣——當時叫「葵丘」——大會諸侯,史稱「葵丘會盟」,參與的諸侯國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連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

這是一個標誌,齊桓公幾乎是沒打仗就當了霸主——盟主。簡直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齊桓公稱霸的步驟是:尊王、攘夷、會盟。

堪稱經典的稱霸三部曲,教科書級別的。後來即便是很多年後楚靈王想爭霸,都要模仿齊桓公。

因為齊桓公做了個好的表率。政治為主,軍事為輔。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諸侯當盟主的壯舉。

其後的諸侯,想要當霸主,基本是走這兩個路子。

02晉文公稱霸經歷,保護弱小,匡扶周室,真正的大哥風範

如果說齊桓公是霸主略微有點勉強,主要是有表率作用,威望是以政治影響為主的。晉文公則是真實力。晉文公全靠打出來。

晉文公打得很有義氣。很有鏟強扶弱的風範。

那時候的諸侯國,有很多非常弱,只能到處認老大。但是也常被別人打。公元前632年,楚成王帶著陳國、蔡國、鄭國、許國四個國家的軍隊,包圍了宋國。宋國弱小,求救晉文公。

晉文公前半生很顛簸,晉國驪姬之亂時,他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到處逃亡,衛文公不理他,曹共公討厭他,鄭文公無禮。只有宋襄公送他車馬二十乘,對他很好。何況,他也沒覺得宋國這次有做錯什麼,因為宋國是來投靠他的。

晉文公必須救。立即帶兵救宋。

晉楚交戰的過程,我們也熟悉。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故事。晉文公為報答楚王在流亡時對他的幫助,後退九十裡,在衛國城濮(今山東省鄄城縣)大敗楚軍。

這是真打,不像齊桓公和楚國是做樣子。

這是救弱國。

晉文公也匡扶天子。周襄王的弟弟叛亂,夥同北狄把哥哥的京城攻陷了,晉文公那時候才即位一年,根基不穩,但依然帶著兵去救天子。

城濮之戰,其實是多國作戰,連秦國、齊國都被拉入戰團。

晉文公是政治、軍事並用。第一步先從衛國下手,初戰取勝,為晉、齊之盟奠定了基礎,也逼迫魯國從楚的陣營中分化出來。第二步圍曹國,入曹國。衛國和曹國都是楚國的小弟,這時候被強行分化。而後使齊、秦兩國「喜賂怒頑」,與晉結為聯盟拒楚,以解除晉國的後顧之憂。第三步就是言而有信,退避三舍,實際上是暫避鋒芒誘敵深入。先打楚右翼部隊的陳、蔡兩國軍隊,再合攻楚左翼部隊,最後一舉打敗楚國。

這過程,軍事戰略能力、政治影響力、強大的外交手段,全部展現無遺。

這一戰直接把楚國打得往回縮,北佔中原的氣勢大大受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楚國大將子玉羞憤自殺。

楚國在當時非常強大,一直想入主中原,中原諸侯國深受其苦,黃河下遊的國家更加苦。只能被驅使、侵略,弱小的國家只能屈服,曹國、衛國、陳國、蔡國,本來都是中原諸侯,之所以追隨楚成王,是因為被打得不服不行。

現在晉文公簡直是解民倒懸,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南夷的勢力退出中原,北狄勢力漸漸衰微,中原諸侯無不朝宗晉國。

這是真正的人心欽服 。尊王攘夷,晉文公憑實力做到了。

於是,晉文公做了跟齊桓公一樣的舉動——會盟。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魯、齊、宋、蔡、鄭、衛等國均參與。晉文公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徵伐。史稱「踐土會盟」

侯伯,就是諸侯之伯,也是諸侯之霸,春秋五霸的「霸」,就是從這裡來的。這個「侯伯」,還有出土文物為證,現在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會盟是標誌,這一步走完,晉文公成了真正的霸主。

03其他五霸人選,都沒有完全完成尊王攘夷、會盟兩步,春秋霸主的真正標準和意義

其他的人選,不管是政治韜略堪稱天才的晉悼公,還是能徵善戰的楚莊王、越王勾踐、秦穆公等等,都沒有完全完成尊王攘夷、會盟兩步。

這導致他們的霸主分量減輕,所以經常有被替換的危險。

但這也是他們沒辦法的,比如,完成諸侯會盟這一重大稱霸標誌的有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楚莊王、晉悼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多個諸侯,遠遠超過五霸的名額。晉國稱霸百年,會盟多次,幾乎獨佔五霸名額。

然而,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本來在中原諸侯眼裡就是蠻夷,他們也不尊重周天子,連面子上尊重都不願意,曹操不管是奉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面子上對天子還是過得去的。楚莊王、夫差、勾踐他們可不。本身就是蠻夷,尊王攘夷便做不到了。

實際上,後來中原諸侯也做不到了。

更何況,吳王夫差還被越王勾踐滅了。越王勾踐之後,越國幾乎銷聲匿跡。這對五霸評選,是減分項。

至於中原諸侯,鄭莊公,是有過尊王攘夷,救過周天子,但是也打過周天子。會盟沒有。宋襄公,只是名義上的,有仁義之名,沒有霸主之實,他跟楚國打仗,楚軍渡河,子魚說半渡擊之,是兵法之上,宋襄公說,不,這是小人行徑,不仁義。秦穆公,秦國本身也被視為蠻夷的,秦穆公主要是經營西陲,尊王有,攘夷勉強。更何況,這幾個人,加上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影響力都是區域性的。不像齊桓公、晉文公那種堪稱有廣泛「國際影響」。

所以,春秋五霸也不是能打能拼就能入選。當霸主的路子,考究的是國力、政治、軍事、外交等綜合方面。還有必須的標誌和步驟。缺一個,就會有被替換的危險,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上對春秋五霸的人選有那麼多說法的原因。

但無論如何,齊桓公、晉文公都在其中,參考他們的稱霸操作,便知道春秋霸主的真正標準和意義。這其中,是文化的較量,也是國力、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較量。這個爭霸過程,是民族的文化大融合,但如果齊桓晉文失敗了,文化融合的方向怕是會有變化的,這意義,很重要。

相關焦點

  • 文化素養之春秋五霸,趕快背!
    在考教師資格證中,科目綜合素質會考察到文化素養的內容,要求考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這往往是很多學生感到頭疼的一個部分,為了更好的進行備考,幫助深入的了解知識,我們給大家進行文化素養內容的解讀。今天,我們解讀的內容是歷史常識中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包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 春秋五霸之中,為什麼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當得毫無疑問呢?
    春秋五霸都是誰,初中和高中教材說的不一樣?三王五霸尚無定論為什麼齊桓公和晉文公列為五霸,毫無爭議但是有兩個人是春秋五霸中毫無疑問的內定名額,那就是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因為他們倆都滿足五霸人選的幾個條件:1、國家夠強。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今天我們要來講的就是春秋中的 其中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 齊桓公的春秋霸業,若得遇王道,當如何?
    剛剛過去的高考作文全國試卷中,提到了春秋戰國的一段典故: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諸侯國爭權奪利,齊國實力較強。鮑叔牙把自己的好友管仲推薦給齊桓公,管仲任相,一起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其實,齊國先後有兩個「齊桓公」,一個是春秋霸主的齊桓公,另一位是戰國時代的齊桓公。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名叫姜小白,是姜太公的子孫。
  • 積累丨春秋五霸你還記得嗎?
    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二、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春秋大義: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
  • 春秋時期到底怎麼一回事?「春秋五霸」又到底是怎麼由來的?
    於是,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由此展開,並由此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天子的影響逐漸減弱,諸侯以不同的方式戰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繆公、楚王莊先後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繼位,封管仲為相。
  • 你所了解的春秋?宋襄公配做春秋五霸之一嗎?
    宋襄公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宋襄公很有雄心壯志,他想像齊桓公那樣取得成功,成就一番事業,獲得霸主的資格,在他的思維判斷下,只要楚國齊國這樣的大國沒有異議,他的霸主就可以唾手可得,於是他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商議與諸侯訂立盟約的事宜,這兩位大國強主同意了,決定於前639年7月在宋國盂(今河南睢縣西北)會盟,並通知諸侯各國。
  • 齊桓公、鮑叔牙和管仲,三人發生啥事,能成為今年高考作文題?
    而管仲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跟齊桓公、鮑叔牙一起出現在今年全國一卷高考作文題。今年題目是主要圍繞著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個人物寫一篇在班級讀書會上的發言稿,講講自己感受與思考。春秋霸主---齊桓公齊桓公,本名呂小白,他與晉文公一起並稱為「齊桓晉文」,春秋五霸之首。但作為太子時,齊桓公愛美女又愛玩,凡是紈絝子弟會玩的東西,他樣樣都會,他還嗜酒如命。
  • 殺兄入嫂,毒死親妹,春秋霸主齊桓公的人生側面
    一說起春秋,不得不提及「春秋五霸」。周平王東遷,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四夷不斷內侵,嚴重威脅了中原民族的生存空間。為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們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不斷拓展自身實力,成為各諸侯國公認的「霸主」。
  • 宋襄公躋身「春秋五霸」,被專家認為是「湊字數」,果真如此嗎?
    春秋時代,是大爭之世,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於是湧現出了"春秋五霸"這先後五個霸主,在這五個人中,齊桓公、晉文公之流是沒有爭議的,然而身處其中的宋襄公,卻時常被一些專家懷疑是"湊數的",甚至歷史學界還經常有人提出把宋襄公換成別人。
  • 從促進民族融合、加劇爭霸鬥爭角度,分析春秋時期大國政聯姻
    齊僖公、齊桓公政治聯姻齊僖公通過聯姻壯大齊國實力,齊僖公是齊國在春秋初期很有作為的一個君主,他重視諸侯會盟,重視諸侯間聯姻,搞好與諸侯國之間的關係,齊國在受北方戎狄威脅時,他曾向鄭國求救,鄭國派兵援助;當鄭國與宋國、衛國、陳國之間有矛盾和戰爭時,齊僖公則幫助鄭國從中斡旋。
  • 常識 | 趣談春秋五霸
    因此,這部分的知識是需要我們重點學習和掌握的。說到文史知識,在我們考試中經常遇到考與春秋相關的知識,那說到春秋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春秋五霸。因此,我們接下來就總結一些關於他們的考試中的常頻考點。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他之所以能夠稱霸一方,就在於他手下有兩名「得力助手」——鮑叔牙和管仲。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哄哄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而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不得不踩著破三輪趕緊搬家,從鎬京跑到了洛陽,這一遷都,便拉開了春秋時期各家爭霸的局面了。齊桓公——小白其實很腹黑在春秋時期第一個脫穎而出的人,就是小白!齊桓公小白不要看他叫做小白,其實他可腹黑了,不僅是一個演技一流的實力派,還是個四兩撥千斤的計謀家。
  • 一塊祭肉,引發春秋霸主齊桓公的危機,職場必讀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是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他是一個各方面都公認的霸主之首。他有齊國五賢人的鼎力相助。不是一般人可以得到的,是當時天子給同性諸侯以及兩王以上和有大公者的無上賞賜。為什麼說一塊肉引發霸主齊桓公的危機呢?公元前652年,齊桓公在齊國的邊境葵丘舉行召開了諸侯大會,史稱葵丘會盟。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
  •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是啥意思?禮崩樂壞說的就是這個
    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有這樣一段評價: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譎」:欺詐、詭計;晉文公和齊桓公同為春秋五霸之一,為何孔子對他們卻有著不同的評價呢?齊桓公,名小白。譎,詭也。二公皆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雖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義執言,不由詭道,猶為彼善於此。文公則伐衛以致楚,而陰謀以取勝,其譎甚矣。二君他事亦多類此,故夫子言此以發其隱。朱熹的註解讓我們有了大致的了解,原來是因為晉文公和齊桓公雖然同為諸侯盟主,並且都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雖然都是假仁假義,動機不純。
  • 湖南2020高考作文題中的齊桓公、管仲、鮑叔是誰?
    2020湖南高考作文題:春秋霸主——齊桓公齊桓公,本名呂小白,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後即國君位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
  • 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竟然死後近一年才入土為安!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他執政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真可謂是人生大贏家。然而,齊桓公晚年昏庸,不聽管仲的忠告,在管仲去世後親近易牙、豎刁、開方等小人,最後導致整個國家一片混亂,自己則被活活餓死、直到近一年後才得以入土……一代霸主,緣何會有如此悽慘的結局?齊桓公有宏圖大志,同時也有一般男人的缺點——好色。他有三位夫人、六位如夫人,此外還有美人若干。
  • 春秋五霸都是誰,初中和高中教材說的不一樣?三王五霸尚無定論
    有細心的同學在學習歷史時對於春秋五霸會有疑惑。明明在讀初中時歷史書上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和晉文公。但是上了高中後,怎麼這春秋五霸又變成了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闔閭和勾踐。#春秋五霸#怎麼上了個高中,這歷史人物還能大變活人不成?
  • 春秋時期有100多個諸侯國,最強的是哪1個?不是齊國!不是楚國!
    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說法很多,有2種最為常見: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另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齊襄公被弒後,公子小白擊敗公子糾登基成為齊國國君,是為齊桓公.在鮑叔牙的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曾經輔佐姜糾的管仲,改革軍制,發展農業和鹽鐵業,使齊國成為強國,並率先提出重尊已經衰落到無人打理的周天子的「尊王攘夷」的口號,攻伐異族,討伐不臣,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 成就春秋兩位霸主的幕後英雄
    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更是混戰不休,既有對外的拓展,合縱連橫的結盟自保。更有各國內部之間的王權更替。春秋列國。越王勾踐,春秋時期越國君,春秋五霸之一。「臥薪嘗膽」越王勾踐隱忍二十年,在範蠡的輔佐下,獻美女西施,裝瘋賣傻,最終伐吳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