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的春秋霸業,若得遇王道,當如何?

2021-02-22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

剛剛過去的高考作文全國試卷中,提到了春秋戰國的一段典故: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諸侯國爭權奪利,齊國實力較強。鮑叔牙把自己的好友管仲推薦給齊桓公,管仲任相,一起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

其實,齊國先後有兩個「齊桓公」,一個是春秋霸主的齊桓公,另一位是戰國時代的齊桓公。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名叫姜小白,是姜太公的子孫。

作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這位齊桓公的知名度很高,事跡流傳也很廣。

然而, 齊桓公的晚年任用身邊三個奸佞小人為臣。  

其實,管仲在臨死前已經交代齊桓公:「易牙、豎貂、開方這三個人,絕不可近,近必誤國。」

管仲死後,齊桓公迫於壓力,不得不將易牙、豎貂、開方三人免職。但長期見不到三位寵臣,齊桓公感到食不甘味、夜不能寢、面無笑顏、口無好語。過了不久,又將這三人召回復職。

三人回宮後,便沆瀣一氣,朋比為奸,培養奸佞,打擊忠良。後來齊桓公病重,他們用桓公的名義張貼了一張布告,禁止任何人入宮,又在桓公寢室周圍築起三丈高的圍牆,不給送飯送水,終於把桓公活活餓死在宮禁中,六十七天無人過問。

可憐齊桓公小白開明一世,稱霸一方,到晚年卻糊塗一時、慘烈收場。齊桓公之後,齊國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

無論普通人,還是君主,多愛聽奉承討好之語,也常陷入「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迷局之中。

對此現象,孔子早就有過警示「巧言令色,鮮矣仁!」過分的熱情,過分的迎合,過分的奉承,隱隱約約之中透出一種虛偽與做作,以及圖謀不軌的野心。

對於這一點,管仲及其左右許多大臣都看出來了,惟獨身居高位的齊桓公卻「霧裡看花看不透」,其晚年悲劇當然是自作自受,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必然結果。

然而,齊桓公晚年的悲劇,也像長鳴的警鐘在敲打著世人:

奉承迎合是毒,取悅諂媚是奸,看人當看心地,信人莫信美言!

戰國時期的齊桓公,名叫「田午」,是田姓家族取代姜姓家族奪取齊國之後的第三位君主。

他雖然沒有成為霸主,但是卻推動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這件大事即是「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具有學術和政治的雙重性質。它的創建者就是齊桓公田午。

「齊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尊寵之。」(徐幹《中論·亡國》)

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齊桓公田午在位,稷下學宮即創建於其執政時期。當時,政權有待鞏固,人才又十分匱乏,於是齊桓公田午繼承齊國尊賢納士的優良傳統,在齊都臨淄(今天的山東淄博)的稷門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學宮。

「稷下學宮」的老師稱為「稷下先生」,可以兼任齊國政權的智囊團成員,也可以自行著書立說,廣收門徒(譽為「稷下學士」),進行學術研究。

「稷下學宮」成為齊國的金字招牌,得到政策上的優待和支持。在靈活而又機動的教育理念支撐下,稷下學宮一時教學相長,迅速成為戰國時期各學派交流薈萃之地,營造了"百家爭鳴"的濃厚學術氛圍。

著名的孟子就曾在稷下學宮豐富完善儒家學說。荀子更是三次出任校長。

「稷下學宮」最興盛時,雲集了儒、道、法、農、名、兵、陰陽等各家各派有影響的學者在這裡講學,發表各自的學術見解,產生了深遠影響。

「稷下學宮」大約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齊國被秦滅掉後,「稷下學宮」也隨之消失。

孟子,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曾兩次到當時的「稷下學宮遊學:

第一次講學,孟子倡導"仁政"主張,吸引了鄒子使齊,發展陰陽五行學說,成為第一批「稷下先生

第二次講學,孟子在「稷下學宮」宣講「養浩然之氣」的儒家思想,得到齊宣王的尊敬,享受客卿待遇。

齊宣王在位期間,藉助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一心想稱霸中原,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為此,他大辦稷下學宮,為稷下學者提供優厚的物質與政治待遇,由此,吸引了眾多的天下賢士匯集於稷下。這一時期的稷下學宮,在其輝煌的歷程中,發展到最高峰。

孟子與齊宣王之間有過這樣一次精彩對話。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齊宣王曾與孟子討論國事,向孟子討教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事跡。然而,孟子對此不以為然,以「臣未之聞也」來答覆齊宣王。

齊宣王滿心期待,想著孟子能夠講講祖先過去的光輝事跡,沒想到,孟子給了這樣一記悶棍。

孟子的理由是:孔門弟子沒有人記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所以後世沒有留下傳說。如果非要說說的話,讓我們談談如何行王道吧!

對此,陽明先生也做過如下評述:

聖人述六經,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慾,於存天理、去人慾之事,則嘗言之。或因人請問,各隨分量而說,亦不肯多道,恐人專求之言語,故曰「予欲無言。若是一切縱人慾、滅天理的事,又安肯詳以示人?是長亂導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門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此便是孔門家法。(摘自《傳習錄》)

意思是,聖人作經,只是要正人心,存天理,去人慾。對於那些「縱人慾、滅天理」的事,不肯詳細展示於世人,避免長亂導奸。所以,孔子在傳述六經時的原則即是刪繁就簡、返璞歸真、抑惡揚善。這即是孔門家法。

那麼,什麼是「縱人慾、滅天理」的事情?在孟子看來,齊桓公也好、晉文公也好,雖然都曾是一代霸主,但他們發心是出於功利,行的是霸道,推崇的是以武力與謀術徵服四方,並非王道,因此春秋五霸的事跡不值得後人傳播和弘揚。

孟子主張「王道」,王道推崇以仁德誠服天下,霸道則推行以武力徵服。在孟子眼裡,整個春秋時代是仁義和王道流失最嚴重的階段,所以他提出「春秋無義戰」的觀點。

孟子既然不認同齊桓公,對於桓公的心腹謀臣管仲,也並不推崇。

孟子與弟子公孫丑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難道管仲、晏子不值得相比嗎?」

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一天下,易如反掌。」


孟子認為,在齊桓公事業鼎盛時期,管仲原本有機會輔佐齊桓公完成華夏一統,進而推行王道。憑藉管仲的才能,以及當時的齊國實力,可以在歷史上譜寫更華美的篇章。只可惜,管仲的志向不夠遠大,只是輔佐齊桓公遊走在春秋五霸的位置上罷了。

孔子對於管仲亦有同樣評價。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認為管仲尚屬小器,不成大事!

那麼,何為大事?

據《史記》「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卻小看他,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未免落入了小器。

當然,孔子也對管仲的才能做了以下正面肯定。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從以上看出,孔子與孟子的觀點一致,都認為以管仲之才、以齊國之力,本可大行王道於天下,但君臣均無大志,卻只是爭霸於諸侯之間。

假如歷史能夠重演,如果管仲生前能夠得遇孔子或孟子兩位聖賢(管仲生於春秋早期,孔子生於春秋晚期,孟子生於戰國時代,所以三位沒有機會見面交流),並且聽聞聖道,想必以他的聰明睿智,必定能夠從善如流,拜孔子、孟子為師,從而輔佐齊桓公行王道於天下,以仁政愛民贏得天下!

孟子一生主張「仁政愛民」,是真正具有「兼濟天下」情懷的大仁大義之聖賢。「仁」正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曰:「民之於仁,甚於水火!」 老百姓對於仁德的需要,比對於水火的需要還急切啊!

孔子孟子兩位聖人,攜手開創了輝映千年的儒家思想史。

今天我們學習中華文化,正是要在心靈深處建設心靈品質,發揚心中的仁德,從而擁有幸福成功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創造霸業,又葬送了霸業:一代霸主齊桓公那些事兒
    題目的原文是這樣的: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全國一卷作文新鮮出爐|成就春秋霸業的齊桓公真君子也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齊國霸業的真正幕後推手,不是齊桓公管仲,而是鮑叔牙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齊桓公篇(4)主筆:閒樂生春秋初年,齊國爆發了連場內亂,先是公孫無知殺了堂哥齊襄公,然後公孫無知又很快被仇人所殺,齊國君位出現空缺。而齊襄公無子,而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又分別在魯國和莒國避難,他們聞訊便紛紛趕回臨淄,想要繼承君位。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今天我們要來講的就是春秋中的 其中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 殺兄入嫂,毒死親妹,春秋霸主齊桓公的人生側面
    一說起春秋,不得不提及「春秋五霸」。周平王東遷,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四夷不斷內侵,嚴重威脅了中原民族的生存空間。為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們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不斷拓展自身實力,成為各諸侯國公認的「霸主」。
  • 2020年全國1卷作文試寫:用齊桓公霸業密碼書寫青年奮鬥風採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一塊祭肉,引發春秋霸主齊桓公的危機,職場必讀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是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他是一個各方面都公認的霸主之首。他有齊國五賢人的鼎力相助。齊國五賢人:管仲、鮑叔牙、賓胥無、寧戚、隰朋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經過這五個人的團隊不斷運作,到了葵丘會盟的時候,齊桓公的霸業已經站到了一個頂峰。
  • 擁立桓公 舉薦管仲 鮑叔牙才是齊國霸業的幕後推手
    這是叱吒風雲的春秋霸主齊桓公,生前萬萬沒有料到的。 臨終時他追悔莫及:「『天乎!天乎!小白乃如此終乎?』連叫數聲,吐血數口『何面目見仲父於地下!』乃以衣袂自掩其面,連嘆數聲而絕。」 齊桓公在追悔哀痛中想到了管仲,卻沒有提及鮑叔牙。倘若鮑叔牙地下有知,想來也是不會在意的,因為這正是他生前的寫照。
  • 齊桓公稱霸,靠的是什麼
    ,少不了「好老師」材料中的齊桓公不計前嫌、唯才是用,最終做出了一番事業。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重新審視齊桓公,就會發現齊桓公的與眾不同不同於春秋時期的其他霸主,齊桓公本人並不以「武功」著稱。仔細梳理他的戰績,沒有「長平之戰」、「馬陵之戰」等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酣暢大勝,更多的是面對「宋」、「譚」等彈丸小國以及北方少數民族的降維打擊。
  •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一臺戲: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成就
    本文首發驕陽逸雪為你讀,作者李沐子2020全國卷作文材料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 2020全國一卷作文齊桓公的發跡史與晚年昏庸史
    齊桓公(出生年月不詳-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呂氏 ,名「小白」,為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42年,為春秋姜齊第十五位國君。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世孫,齊僖公的第三子、齊襄公之幼弟 。齊桓公的發跡,要從他驚險即位說起。齊襄公時國政一片混亂。管仲、召忽為公子糾一黨並保護其逃到了魯國,鮑叔牙為公子白一派並保護其逃到莒國。齊襄公十二年即(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野心膨脹殺齊襄公自立為君。
  • 2020年高考命題作文習作《天下歸心,霸業乃成》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 2020年全國一卷:如何看待齊桓公、鮑叔、管仲三人,該作文怎麼寫
    那麼如何看待歷史中這三個人呢?當然鮑叔是根系所有人的中心,但其實根本任務還是齊桓公。鮑叔的難能可貴在於他不計前嫌舉薦了自己和齊桓公的對手管仲。但這個作文題目卻不是所有學生都能一目了然的,最起碼他們要熟悉這段春秋時期的歷史,其次也許搞懂齊桓公這個人,才能更好全面把握當時歷史,為什麼這麼說呢?
  • 齊桓公的「虎頭爛尾」
    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①)的作文題,閱讀材料是關於齊恆公、管仲、鮑叔牙三人之間的故事---管鮑之交,成為千古美談;齊恆公不避前嫌,任用賢能,終成就春秋霸業。我在這裡,想給大家講講齊桓公的結局---所謂「睇戲睇全套」嘛,我們不但要總結前半部分的成功經驗,更要吸取後半部分的悲慘教訓,這樣才能更透徹地理解成功的要義,更全面地認識人性的弱點。公元前645年,管仲在輔佐齊桓公四十年之後,因病逝世。在他病重期間,齊恆公去探望管仲,問誰可以接替宰相的職位。管仲沒有直接回答,只是說:「想必國君心中自有答案吧。」
  • 商業世界裡的齊桓公、鮑叔牙和管仲
    當齊桓公、鮑叔牙、管仲的故事出現在2020年高考全國一卷語文科考試中,關於三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便再度引起人們的深思。齊桓公、鮑叔牙、管仲,沒有他們,便沒有春秋五霸的發端,他們是成就空前霸業的鐵三角。
  • 湖南2020高考作文題中的齊桓公、管仲、鮑叔是誰?
    2020湖南高考作文題:春秋霸主——齊桓公齊桓公,本名呂小白,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juàn)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此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
  • 古今秘聞:齊桓公稱霸的幕後人物
    赫赫春秋五霸,齊桓公居首。說到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人們自然會想到一個人──管仲,再進一步還會聯想到舉薦管仲的鮑叔牙。其實,成就齊桓公霸業的,還有幾位幕後人物,他們的見識、事跡,很值得說道說道。  第一位,姓閭丘,名不詳,史稱閭丘先生,隱士。
  • 沒有恆管五傑,齊桓公就如折翼天使,霸主之位更是天方夜譚
    春秋時期,齊國大臣正在朝拜齊桓公,齊桓公上朝期間與管仲商議討伐衛國一事。商議結束後,便退朝回到後宮內,途中偶遇了衛姬,衛姬見齊桓公立馬走下堂,對著齊桓公跪拜,替衛國請罪。齊桓公心生疑惑,我要攻打衛國她一個弱女子是如何得知的?由此齊桓公便問「為何請罪」。
  • 鮑叔牙的大智慧、齊桓公的大胸襟、管夷吾的大才幹——試寫高考作文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齊桓公、鮑叔牙和管仲,三人發生啥事,能成為今年高考作文題?
    而管仲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跟齊桓公、鮑叔牙一起出現在今年全國一卷高考作文題。今年題目是主要圍繞著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個人物寫一篇在班級讀書會上的發言稿,講講自己感受與思考。這三個歷史人物,每一個人物都有不一樣的特色比如齊桓公志向高遠、心胸寬闊,唯才是用,才能成就一番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