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宸長瑄言」
7月7日,語文高考剛結束,作文題目就出現在了各大網站,很多人站在不同視角、運用不同觀點寫了一些文章。本來我並不想蹭這個熱點,但有朋友讓我也寫一寫,加上看到有些文章用調侃和玩笑的語氣,我想作為全國最嚴肅的一場考試,傳播正能量是應有之義,我就從這個方面來試一試吧。
將湖南高考作文試題摘抄如下: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在這段材料中出現了三個人物,分別是齊桓公、管夷吾(管仲名夷吾)和鮑叔牙,儘管題目的要求是「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並從中選取一人寫一篇發言稿。從提供的材料看,鮑叔牙的表現最為亮眼,也是比較有爭議的。但既然不是寫正規應試文章,我也就沒那麼多講究,不拘泥於形式,試著分別對三人評判一番吧。
鮑叔牙
鮑叔牙的大智慧
春秋時期,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和管仲輔佐的公子糾爭奪齊國國君之位。最終,公子小白幸運的即位為君,是為齊桓公。當他論功行賞,準備給有擁立之功的鮑叔牙高位時,鮑叔牙卻推辭了,反而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並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
在別人看來,鮑叔牙很傻,擺在眼前的高官厚祿不要,卻甘願居於管仲之下。但鮑叔牙是真「傻」嗎?從他幫助齊桓公成功登上王位來說,恐怕不然。
「別人笑我太痴顛,我笑別人看不穿。」在我看來,鮑叔牙是一個有著真正大智慧的人。
他識大體、顧大局。春秋時期,有大大小小的國家140多個,相互之間徵伐不斷,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一個國家要想生存,必須足夠強大。鮑叔牙知道,齊國剛剛經歷一場內亂,虛弱不堪,正要勵精圖治,迅速恢復國力,否則西有強晉,魯國、燕國等環伺四周,很有可能被人趁虛而入。在這種危急關頭,他體現出了高度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擔當,將國家利益置於自身利益之上,向齊桓公舉薦了國家最需要的人才。
管鮑之交
他知君心、明君意。一直以來,鮑叔牙就是齊桓公的老師,相當於半個父親。「知子莫若父」,鮑叔牙知道他的這個學生有十分遠大的志向,就是讓齊國強大起來,能稱霸天下,這也是鮑叔牙的人生理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能力出眾的治理國家的人才。所謂「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儘管在爭奪君位的過程中,鮑叔牙和管仲各為其主,站在了對立面,並且齊桓公差一點命喪管仲之手。但一旦君位塵埃落定,往事皆可不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鮑叔牙做到了。
他能知己、善識人。一個人最大的問題是不了解自己,狂妄自大。鮑叔牙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支持齊桓公的雄心,並未因為自己受到齊桓公的重用而沾沾自喜。同時,他善於識人,在與管仲的交往中,識英雄重英雄,兩人惺惺相惜,即使爭奪君位站在了對立立場也並未改變初心。在齊桓公要他推薦治國理政人才時,果斷推薦了管仲,也成就了「管鮑之交」的千古美談。
齊桓公
齊桓公的大胸襟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雄踞東方,國力強盛,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戰國後期,曾與秦國互稱東帝、西帝,盛極一時。但要說起齊國最輝煌的時候,還要算「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在位之時。
齊桓公在管仲、鮑叔牙的輔佐之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不世霸業。而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之事也為後人津津樂道。
當年,齊國內亂,齊桓公和鮑叔牙逃往莒國,公子糾和管仲逃往魯國。內亂平定後,齊桓公和公子糾展開了君位之爭。管仲曾帶兵阻擊齊桓公,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齊桓公裝死才得以逃脫。
齊桓公即位後,一心勵精圖治。他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不計較殺身之仇,重用管仲。並在管仲的輔佐下,發展生產、富民強軍,終成一代霸主。
俗話說「有仇不報非君子」,很多人崇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講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仿佛自己受到的傷害必定要以相同的,甚至十倍百倍的報復過去,認為只有這樣做,自己才算得上是一個「君子」。
齊桓公與管仲冰釋前嫌
孰不知,這種想法是很錯誤的。自己受到了傷害,感受到痛苦,如果單純的以相同方式予以報復,給別人造成的也只有傷害和痛苦而已,除了一時的快感,對自己並無實質的益處,怨恨只會越結越深,甚至演變成為世仇。
面對這種情況,是追求一時的快感,還是盡棄前嫌,齊桓公給我們做出了好榜樣。他不但沒有追究管仲的罪過,反而予以重用,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國家治理的大事小情上,對管仲言聽計從。而他也得到了最好的回報,齊國迅速強大起來,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國、強國,實現了自己稱霸天下的雄心壯志。而這也正是齊桓公有著博大胸襟的真實體現。
一個人,特別是一個領導幹部,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沒有廣闊的胸懷是不行的。斤斤計較,睚眥必報。既不能凝聚起人心,也就做不成大事。特別在現代社會,人人崇尚自由,都想放飛自我,這與刻板的工作流程難免會發生激烈碰撞。面對這種情況,是給下屬「穿小鞋」,還是敞開胸懷,用自己的真誠和真心換取信任,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管仲
管夷吾的大才幹
管仲是中國古代的大政治家、大哲學家、大軍事家,他最主要的功績是輔佐齊桓公開創了春秋霸業,同時他所著的《管子》一書包羅了哲學、天文、地理、經濟、農業等方面內容,是一部集先秦時期文化思想精華的重要論著。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就自比管仲、樂毅,可見他對後世影響之深。
春秋時期,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很推崇管仲。他曾說過,「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意思是,齊桓公能成就霸業,並不是依靠武力,而是管仲的能力和才幹。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能一直雄踞東方,甚至號稱「東帝」,管仲功不可沒。司馬遷曾評價:「管仲,世所謂賢臣。」
當初,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時,管仲曾與之發生十分尖銳的衝突。但兩人冰釋前嫌後,管仲開始全心全意輔佐齊桓公,他的才幹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可以說,兩人互相成就,是密不可分的魚水關係。
老馬識途
在輔佐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管仲的才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無論是開闊的國際視野,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實際上是後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鼻祖。哪個國家對周天子不敬,齊國就發兵攻打誰;哪個國家受到山戎的入侵,齊國就發兵救援,這樣齊國不但得到周天子的認可,也備受各諸侯國的敬畏。在葵丘之盟後,齊桓公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無論是忠誠的政治品質,管仲感動於齊桓公的知遇之恩,從此時時事事替齊桓公考慮。當他臨終前,齊桓公向他請教有何人可以接替他時,管仲向他進言,要遠離易牙、豎刁等小人,因為他們為了討好齊桓公,不惜做出違背人倫道德的事情,是不足以信任的。可惜的是,齊桓公沒有接受,導致最後落得被活活餓死的悲慘結局;無論是精深的社會知識,我們都曾聽過「老馬識途」的故事,說的就是關於管仲的典故。一次,齊國出兵攻打別國,結果軍隊被困在一片荒漠中。將士們又累又渴,眼看著支撐不下去了。這時管仲叫人牽來幾匹老馬,在它們的帶領下,終於將軍隊帶出了困境。
管仲之才,不僅體現在他的能力水平上,更體現在他的品質品行上,正因為如此,他才被後人永久銘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