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國高考的第一天。在語文作文題中,出現了兩個歷史故事。第一個是
全國Ⅰ卷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本文的出處為《國語·齊語》
齊桓公當了國君以後從莒國回到齊國,就任命鮑叔牙當太宰,但是鮑叔牙謝絕了,他說:「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翻譯過來就是我,是國君的一個平庸的臣子,您給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凍受餓,就是國君對臣子的恩賜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點:第一是(寬惠柔民,弗若也)寬厚仁慈,愛戴人民,我不如他;第二是(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治理國家使其不丟失權力,我不如他;第三是(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用忠誠信義結交諸侯百家,我不如他;第四是(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制定禮法道德規範成為全國人民的行為準則,我不如他;第五是(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在營門前擊鼓助威,使諸侯百家勇氣倍增,我不如他。」以上就是我鮑叔牙不如管仲的五點。
齊桓公說:「那個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幾乎死掉。」鮑叔牙解釋說:「管夷吾是為他的君主而行動;您如果寬恕他的罪過讓他回到齊國,他也會像這樣的。」齊桓公問:「那怎麼辦?」鮑叔牙回答說:「到魯國去邀請他。」齊桓公說:「施伯,是魯君有智謀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會給我,那可怎麼辦呢?」鮑叔牙說:「派人向魯國請求,就說:『我們國君有個不好的臣子在貴國,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處死,所以請求歸國。』那麼就會給我們了。」齊桓公就派使臣向魯國請求,按著鮑叔牙說的做。
齊桓公派人向魯國請求,正如鮑叔牙所說的。魯莊公向施伯詢問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殺他,是想用他治理國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國家一定能在天下如願以償,讓他在齊國,那必定長期成為魯國的憂患啊。」魯莊公問:「那怎麼辦?」施伯回答說:「殺了管仲然後把屍體交給齊國使臣。」魯莊公準備殺管仲,齊國的使臣(向莊公)請求說:「我們的國君想親眼看著處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殺了示眾,還是沒達到請求的目的呀,我們請求給我們活的。」於是魯莊公吩咐捆綁管仲來交給齊國使臣,齊國使臣領回管仲便離開了魯國。
這就是全國Ⅰ卷歷史典故的出處。
全國Ⅱ卷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本文出處為《墨子.兼愛》
原文選段: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這段古文的意思就是:既已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麼去改變它呢?墨子說道:「用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既然這樣,那麼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象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關注我,了解更多有料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