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2021-01-13 雷劍鋒說歷史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由於春秋時諸侯國眾多,但是,沒有一支諸侯國能吞併天下,甚至春秋五霸也不能吞併天下,比如齊國、晉國、楚國等超級大國,在實力強大的時候,只不過是做了諸侯的長者,吞併了幾個小國,想吞併幾個大國,必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聯合反抗,即使再強大,也不能超過其他諸侯國的力量總和。

從春秋戰國到戰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只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即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齊國,如果戰國能夠統一為一個國家,那麼一定是在七國之爭的初期,這七個國家都認識到,國家要強大,要統一天下,就必須進行變革。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最強的是魏國,魏文侯復用李鞅變法,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次變法,李鞅的變法使魏國統治戰國近百年,可謂是一次成功的變法,但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後,魏國自魏惠王以來,便衰弱無力,楚國自吳起也有過這樣的變法,但僅維持了幾年,楚悼王死後,變法便被廢除。

接著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以及齊國的鄒忌變法,但是在所有的變法中,只有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好,維持的時間也最長,與此同時,商鞅的變法又使秦國迅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力變得強大,特別是在軍事爵位和獎勵耕作這兩個方面,使秦國成為了一臺戰機,源源不斷地為秦國輸送戰時所需的兵糧。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是根本原因。

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以後的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後,秦國還用了一百多年才統一天下,歷經六代英明君主,勵精圖治,逐步由秦始皇統一天下,而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可多得、遠見卓識的帝王,他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各種政治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實行郡縣制,這一時期的歷代帝王,無不以秦朝制度為根本。

若無秦國、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天下嗎?

若無商鞅變法,秦國將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能統一天下,只能老老實實地在關中稱霸。若無秦國,關中將被戎狄人佔領,成為胡人的天下,華夏與戎狄的分界線將變為函谷關,那麼除了秦國之外,華夏上有哪一個諸侯國能夠統一天下呢?

單從實力來看,楚國實力最強,其疆域涵蓋了今天的湖北全部,湖南全部,陝西漢中全部,河南南部部分,江西全部,浙江全部,安徽南部部分,江蘇南部部分,以及上海、福建等地,不管是土地面積,還是人口、綜合實力,楚國都是最強的,按理說,它最有力量統一六國。

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楚國內部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楚國內部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力太強,自給自足,這些貴族有封地,有官職,有地位,有權勢,楚國最大的國力,就是屈氏,景氏,昭氏三家,他們在宮中上下的官員都繞不開他們,而他們在國力上受屈氏控制,國力上受屈氏控制,國力上與韓,趙,魏三家相提並論。

楚悼王在位期間,曾任命吳起變法,吳起變法的一項內容就是:取消貴族世襲世嘉制,使其官爵不能世襲,只能靠戰功獲得,這樣吳起就激怒了所有楚國貴族,可惜在楚悼王在位六年後,這一變法才得以延續,楚悼王一死,吳楚就被楚國內的貴族們射殺,當時吳起為給楚悼王求情,埋伏於此,貴族們的箭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被後來即位的楚肅王射死70餘人。

但吳起的變法還是失敗了,如果吳起的變法能夠繼續下去,楚國在這一時期的實力和吳起一樣強大,楚國到了統一天下的時候,才真正有可能成為楚國,只可惜這一變法在楚國失敗了,以後,楚國內部還存在著貴族問題,只有依靠國君的賢能才能治理,一旦楚國出了昏君,國力也就衰弱了,從楚王時代開始,楚國雖然已經衰弱,但仍然是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除楚國外,實力最強的最算趙國,這是六國中唯一能夠在軍事上與秦國相抗衡,打得有聲有色的國家,趙國名將輩出,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實力開始壯大,收復了林胡和樓煩,吞併了中山國,一度稱霸北方,但趙武靈王犯下嚴重錯誤,廢長立幼,不僅害死了自己的長子,還把自己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便開始衰落,一代代不如一代,趙惠文王還算英明,趙孝成王也開始衰敗,長平之戰重用趙括,導致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趙悼襄王更是衰敗不堪,逼走名將廉頗,趙王遷是亡國之君,也害死了名將李牧,要知道有李牧在,秦國名將王翦都不是對手,所以趙國再也沒有變法,再也沒有統一六國。

齊國實力較弱,實際上很重視人才,開設了稷下學宮來招攬大批人才,但齊王在後期卻無能為力,從齊愍王開始,齊國窮兵黷武,又與燕國合流,攻滅秦國,吞併了宋國,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怒火,導致五國聯合伐齊,但無奈,齊國實力一般,國君平庸,齊愍王被殺,齊國只剩下兩個城池,如果不是田單復國,齊國早就滅亡了,所以齊國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條件。

其他如韓國、燕國等,都是實力最弱的,沒有任何條件,魏國在戰國初期是最強的,但三代君王之後,就衰弱了,到戰國中後期,魏國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淪為比韓國稍強一點的諸侯國,沒有統一天下的力量。現在東方六國都沒有統一天下的力量,華夏怎麼發展?這六國極有可能同時存在,那麼西方,特別是關中地區,將會崛起一個龐大的胡人政權,與華夏相抗衡,因為中原地區沒有強大的統一政權,很可能會延續幾百年的亂世,作為大一統的帝制政權,也許永遠也不會到來。

那麼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只有楚國會越來越強大,還是實力問題,因為楚國在華夏的南方,除了南方弱小而不具有進攻性的蠻夷,只有中原的五個諸侯國是敵人,如果華夏必須統一,那只能是楚國統一。

如果楚國滅亡,六國合而為一,那麼,如果再分一次封地,再分一次封地,那麼,楚國的貴族化問題將越來越嚴重,楚國的統一也將再一次分裂,就像三家分晉一樣,再一次分裂,華夏將永遠無法統一,分裂成幾個諸侯國,這也許就是沒有了秦國和商鞅變法,這種亂世將延續幾百年,直到下一個秦始皇的到來。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外來威脅,如果華夏不能統一,並且碰上了匈奴的強盛時期,那麼整個華夏就不能抵抗匈奴的進攻,到時候整個中原就會淪為匈奴的領地,這個時候的華夏就有可能像印度一樣被外來勢力統治,要知道後來統一的漢朝已經竭盡所能地擊敗了匈奴,華夏也不能抵抗匈奴,儘管在戰國時期的趙國也可以打敗匈奴,但是那個時候的匈奴並不強大,而且當時的匈奴仍然是分裂的,這也是沒有秦國的另一種可能性。

相關焦點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
  • 秦國統一六國,六位最大功臣!
    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六國,「六世」指的是哪些秦國國君?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秦朝。秦朝的建立,背後離不開秦國歷代先祖的勵精圖治。所以在《過秦論》中,賈誼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秦國統一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呢?
    秦國統一六國比後世歷代都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朝以前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相互都不是很兼容。周朝並沒有統一天下,前邊的商朝也沒有。周朝採取的模式就是天子有自己的封邑,在周天子封邑的外圍是自己宗親和功臣的封邑,再向外一層就是商朝舊臣的封地和新歸順的其他部族。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商鞅變法
    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1.社會條件:各國競相改革變法7.秦國自身:內因:①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秦孝公決心變法;②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揭秘|秦國哪些國君為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
    秦惠文王即位後,隨著商鞅變法後秦國的迅速崛起,六國有識之士意識到秦國的強大對他們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於是積極尋找對策,開始用聯合(合縱)的辦法對付秦國。這是秦國崛起之後面臨的新的重大課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六國聯軍將會重創秦國,秦國的強盛也會因此夭折。
  • 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相比,哪個更高明一點?其實,未必有可比性
    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依靠拳頭說話的情況變得更加激烈,諸侯之間互相兼併,也出現了加速情況,因此,各國紛紛進行變法。比較有名的,莫過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那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到底哪個對國家的實力提升更明顯呢?
  • 秦朝統一,六國後人頻頻造反,漢朝統一後卻沒有人造反,為什麼?
    兩個大一統王朝建立前後相距不過幾十年,但是一個是眾叛親離二世而亡,一個卻享二百多年的國祚,難道是到了漢朝諸侯和百姓都轉了性,不造反了嗎?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背後的原因!一、秦朝陷入了制度瓶頸,而漢朝卻進行了改良秦朝最初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原本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弱國,卻在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強大起來,成為了七國之首。最終,也是在這次深徹的變法之下,使得秦國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商鞅變法是秦國走向強大的前奏」「商鞅變法是秦國最終能夠一統六國的重要開端」等等言論層出不窮。 實際上,在學術界也是普遍也都是如此看待的,郭沫若就說過「秦王政後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是商鞅變法的後果」而且,還說商鞅是「重實際的政治家」。類似的言論層出不窮,商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已經成為公認。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雖然楚也被視為蠻夷,但楚好歹有楚辭這樣的文化產物,孔子周遊列國,也選擇去楚國進行考察,至於秦,孔子壓根沒瞧得起,後世秦始皇和儒生結了梁子,其實這種矛盾,還真不是一兩代人積累起來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外來的人才不願意去秦國,而秦本身也因為蠻荒而無法孕育人才,沒有人才,秦哪有未來可言?
  • 看破天機-規律中的歷史—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
    如商鞅有孫武的認知,那其制定的改革體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劃時代的進步。正是商鞅的改革不是主觀上的認知而是客觀需要所致,商鞅的改革僅僅是把秦國改造成戰爭機器。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就成為一個戰時管理機構,全國只有二個分工:戰和耕,且耕也是為了戰。為什麼商鞅這種沒有人性的變法在秦國能有這麼大的成功呢?這和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相符的。
  • 新君繼位殺前代功臣是慣例,為何秦國越殺越強,六國卻無限衰弱?
    戰國紛爭三百多年,有才之士數不勝數,特別是戰國七雄,幾乎每個諸侯國都曾天降大才,區別只是有些諸侯國完美地利用了人才,即使沒有也會創造條件引進人才,而有些則是親手把人才送給了別的國家而已。作為統一華夏的秦國,它的強大和山東士子對秦國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那就是國家沒有「威信」,即國家沒有以「誠信」為本,要說小到一個人,大就到一個國家了,為此,人民百姓根本就不相信國家,國家沒有「信」如何服眾?那國家根本就發展不起來。那從何可以得知早期秦國無「威信」呢?就從商鞅變法中可以得知「徙木為信,商鞅重建官府信用」。
  • 為何秦國經歷無數代人,也要不斷東出和擴張呢,是什麼支撐著他們
    ,而是東進中原,但是秦國東進的路被晉國堵住死死的,並沒有東出的機會和實力,稱霸西戎只是無奈的選擇。秦穆公之後又經過了16代秦國國君,才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是秦國強盛的起源,他重用比自己年齡還要大的商鞅變法,甘居幕後,把一切治國大權交給商鞅,並給予無限信任權,即使是太子犯法,秦孝公也不惜處罰太子而維護變法,這種堅持變法圖強的精神是歷任秦王所沒有的,放眼整個春秋戰國,變法如此徹底的國君,唯有秦孝公。
  • 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
    公元前356年,秦國國君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負責推行變法,這便是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商鞅變法」。經過二十多年變革後,秦國國力大增,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秦孝公去世後,其子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繼續勵精圖治。在此期間,秦國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到了秦惠文王執政後期,秦國實力已完全凌駕於其他諸侯國之上。在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秦國屢次東出吞食六國地盤,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位時期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 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學派的法家思想是什麼?
    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在秦國大行其道,對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產生著重要影響。商鞅的這些論述,為政治上的變法和創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商鞅認為,人民的本性是趨利避害。「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民之生,度而求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追名逐利、好逸惡勞、貪生怕死是人的自然本性,「民之於利也,若水之於下也,四旁無擇也。」它伴隨著人的一生,「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後止。」
  • 戰國時期的秦國,為何能打破諸侯並立的局面?耕戰只是原因之一
    我們在回顧戰國歷史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的以秦國的歷史為戰國的線索,來深挖這數百年的歷史。可實際上,戰國並不是秦國一家的歷史,在這段歷史時期,除了有秦國的存在,實際上還有山東六國的存在,以及在春秋時期大國爭霸中,倖存下來的「泗上十二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