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如果秦孝公與商鞅再活多二十年,有可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
從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殺,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中間經歷了100多年。在這之前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同期有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後期有趙國的「胡服騎射」,後期趙國的軍力不比秦軍弱。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公元前36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實施變法。其獎勵織耕之策,極大地推動了秦國的農業發展,使關中沃野千裡,國庫充盈。而軍功爵位制,讓老秦人尚武,渴望上陣殺敵獲取爵位。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之邦的秦國,也因此一躍成為西部的強鄰。
公元前354年,已經非常強悍的秦軍開始出擊,在元裡擊敗魏國軍隊,斬首七千餘人,奪取少梁。公元前352年,已升職為大良造的商鞅,率領秦軍包圍魏國的安邑,安邑城孤立無援只得投降。公元前343年,秦孝公已經被周天子承認為霸主。
公元前340年,商鞅再次率兵伐魏,俘虜魏國公子卬,商鞅被封列侯,號稱「商君」。公元前338年,與魏軍在雁門交戰,又俘虜了魏國大將魏錯。這時候的秦國軍隊,所向無敵,讓中原六國惶惶不安,但秦國內部也因為商鞅之法而矛盾重重。
廢井田、開阡陌,讓老百姓可以自行開荒,還將王公貴族的土地分給普通百姓耕種,百姓只需按期上交國家賦稅,變成富了國家,窮了王公貴族。同時,廢除了爵位世襲制,普通百姓也可以以軍功獲取爵位,讓曾經拼命獲得的爵位說沒就沒了。
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持而推行,也的確使秦國糧食充足,戰鬥力強悍,國力增強。但律法嚴苛,而過渡時間太短,讓人難以適應,遭到了甘龍、杜摯等人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的極力反對。國君與王族之間的矛盾重重,甚至已不可調和。
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死後,嬴駟繼君位,也就是秦惠文王。嬴駟曾經流落民間多年,理解變法對百姓造成的傷害,但也不願放棄變法之集權帶來的國家利益。於是,殺商鞅而不廢其法,取消一些離譜的法令,調和君主與公族之間矛盾。
據說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要造反,並派人去逮捕他時。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商君長長地嘆息說:「唉呀!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
也就是說,商鞅變法確實為秦國的國力增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法律嚴苛到連商鞅本人都認為太離譜了的程度。如果支持商鞅的秦孝公再活得久一些,商鞅的酷法再深化下去,秦國內部的矛盾到了一定的程度,產生內戰與分裂就難以避免了。
嬴駟的聰明之處在於,既殺了讓所有人怨恨的商鞅,摒棄了部分過於苛刻的法令,但又保留了郡縣制與軍功爵位制,迅速地將秦國的王公貴族重新凝聚在一起,極大程度地緩和了社會矛盾。同時,用秦孝公與商鞅變法創造的基礎,開始四處徵戰。
公元前333年,也就是嬴駟繼國君位的第五年,封陰晉人犀首封為大良造,出兵討伐魏國,魏國被迫割讓陰晉給秦國,秦國將陰晉改名為寧秦。公元前331年,秦將公子卬軍出徵,俘虜魏將龍賈,斬首八萬。次年,魏國又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
公元前329年秦軍又渡過黃河,佔領了魏國的汾陰、皮氏,包圍焦地,迫其投降。公元前328年,張儀做了秦國的相邦,又逼迫魏國割讓上郡十五個縣給秦國。公元前321年,戰敗後的魏國與秦國締結盟約,秦國將張儀派往魏國做魏國的相邦。
公元前315年,秦將司馬錯伐蜀,佔領了產糧重地。也就是說,在商鞅死後的二十年左右,秦軍不斷地擴張,不僅多次打敗魏國,還佔領了糧食高產地區之蜀地,讓秦國的國力更加強大。而這些成績,與商鞅變法之富國強兵策略不無關係。
趙國崛起對秦國的影響公元前326年,趙國的趙肅侯去世了,其子趙雍繼位為趙武靈王。但當時趙雍年少,還不能處理政事,便設置了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官三人共同輔政。魏、韓、趙國同為三晉之國,趙國因地形四面受敵,所以常年徵戰,戰鬥力也是相當強悍的。
公元前317年,趙國出兵進攻秦國,由秦國有山河險阻,沒有取勝就撤離了。次年,又聯絡韓國、魏國一起進攻秦國,被秦國打敗,斬殺了八萬人。公元前315年,秦軍攻克了趙國的中都和西陽。公元前312年,秦軍又進攻趙國的藺城,俘虜了將軍趙莊。這期間,秦軍的戰鬥力明顯強於趙國。
公元前305年,親政後趙武靈王看到四面受敵的趙國在強大的秦軍面前一敗再敗,決心仿效北方的胡人實施「胡服騎射」軍事改制,招募士兵練習騎射,著手建立了中原第一支輕裝騎兵軍隊。胡人作戰靈活,機動性強,趙國很快又成為軍事強國。
公元前304年,趙武靈王統率三軍進攻中山國。攻佔了丹丘、華陽、鴟上關塞。又奪取了鄗城、石邑、封龍、東垣等地區,中山國獻出四城求和。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再次率兵蠶食中山國的土地。二年後,已經全部奪取中山國北至燕、代一帶,西至雲中、九原的土地。
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壯年退位,將王位傳給惠王后吳娃的兒子趙何,自稱主父,專心研究進攻秦國的軍事計劃,想從雲中、九原直向南方襲擊秦國。並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被秦人發現之後,他已經飛馬奔出了秦國的關口,秦人震驚。
公元前296年,趙國吞併樓煩、林胡、中山國,闢地千裡,設立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這時趙國的軍事經發展到了巔峰時期,並已經在研究討伐秦國的具體方案。但到了次年,因國內王位之爭,趙武靈王被餓死於沙丘。
雖然同期的秦軍已經十分強悍了,但遇到橫掃北方遊牧部落的趙國騎兵並不見得有勝算。如果趙武王沒英年早逝,秦、趙的國運之戰就會提前打響了。也就是說,軍力強大的趙國可能會主動挑起與秦國的戰事,而讓其他的諸侯國坐收漁翁之利。
因此,商鞅死後秦惠文王執政的二十年內,秦國仍在執行富國強軍的商鞅之法,但趙國的「胡服騎射」軍事改制,讓趙國的戰鬥力後來者居上。雖然秦國的綜合國力較強,但趙國騎兵的出現,是中國軍事上劃時代的革命。
寫在最後秦孝公時期,商鞅並不知惡法之苦,快馬加鞭深化改革,改革的最大目的是將王公貴族的財富與權力集中於國君之手,而秦孝公也是無條件的支持,因此秦國的社會矛盾已經接近臨界點。如果讓秦孝公多活二十年,秦國很有可能走向內部分裂。
商鞅成為變法的殉葬者,緩和了社會矛盾,同時又讓秦國取其精華繼續強大。但商鞅死後,趙國的「胡服騎射」對中國軍事的進程意義十分突出,雖然秦國綜合國力強大,亦很難以軍事手段打敗趙國,甚至有可能被趙國的騎兵打敗。
自秦孝公以後,經歷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嬴政,秦國能在軍事上打敗中原六國,除了其關中與巴蜀沃野千裡外,張儀之「連橫破合縱」,範雎之「遠交近攻」,李斯之「離間他國君臣」策略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而削略中原六國的軍事力量,分化各國結盟,除了武力,還需要智慧,更需要時間。因此,秦孝公活多二十年,秦國也難以立即統一中原的。
2020/12/23
我是秦磚漢瓦裡的拾荒人,感謝閱讀,人走留香,點個讚唄,不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