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6年,秦國國君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負責推行變法,這便是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商鞅變法」。經過二十多年變革後,秦國國力大增,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
秦孝公去世後,其子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繼續勵精圖治。在此期間,秦國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到了秦惠文王執政後期,秦國實力已完全凌駕於其他諸侯國之上。在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秦國屢次東出吞食六國地盤,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位時期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看到這裡許多人不禁會產生疑問,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天下無敵,為什麼此後還要延續近百年時間才能吞併六國,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夜讀史書認為可能性非常渺茫。
首先,戰國時期的人們只有秦人、楚人、趙人等區域性概念,而沒有形成彼此都是中國人的共識。所以當一個諸侯國攻打另一個諸侯國的時候,在後者眼中就是遭到外國勢力入侵,大家自然要拼死抵抗。比如燕國曾在公元前314年被齊國所滅,可隨後駐燕齊軍很快就陷入到燕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後不得不灰溜溜退兵。所以戰國時期的滅國戰和後來歷史上那些軍閥割據彼此吞併的戰爭完全不是一回事。當時的秦國雖然在軍事上已經非常強大,甚至有時還能打敗多國聯軍,但要想做到成功吞併一個國家卻還是難度很高的事情,而且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別的諸侯國也不會坐視不管。所以就時機上來說,不但秦惠文王時期不可能統一天下,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時期也同樣不可能做到統一天下。
其次,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打敗了當時第二強大的趙國,並坑殺了趙國40萬大軍。後世不少人認為,如果秦國在此時迅速出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那麼必然可以趁勢吞併趙國,從而提早統一天下。可事實上,「長平之戰」前後共打了三年時間,趙國雖然以慘敗告終,可秦國也必然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史書中稱秦相範雎因嫉妒秦將白起立功而阻止了秦軍進一步行動顯然不具備說服力。換句話說,即便範雎真有小人之心,已在位數十年的秦昭襄王難道會毫無判斷能力?秦國能不能繼續攻打趙國,秦昭襄王必然心裡有數。所以說「長平之戰」後秦國當霸不霸,趙國當滅不滅,這其實就是一句屁話,秦國當時真要有能力一口吞下趙國,何至於又過了近40年才統一天下呢?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是不爭的事實,但秦國也並沒強大到能吊打六國的程度。事實上,即便到了秦莊襄王(秦始皇之父)在位時期,秦國還曾被信陵君所率的五國聯軍打敗,幸虧有函谷關天險可依才不至於元氣大傷。不過,秦國家大業大,產出比其他國家更多,恢復比其他國家更快。在經歷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後,東方六國都已消耗到民窮財盡的地步,秦國卻依然保持活力,秦人也對戰爭充滿自信。因此到了秦始皇在位時期,秦統一六國才成了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