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

2020-12-17 夜讀史書

公元前356年,秦國國君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負責推行變法,這便是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商鞅變法」。經過二十多年變革後,秦國國力大增,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

秦孝公去世後,其子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繼續勵精圖治。在此期間,秦國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到了秦惠文王執政後期,秦國實力已完全凌駕於其他諸侯國之上。在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秦國屢次東出吞食六國地盤,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位時期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看到這裡許多人不禁會產生疑問,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天下無敵,為什麼此後還要延續近百年時間才能吞併六國,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夜讀史書認為可能性非常渺茫。

首先,戰國時期的人們只有秦人、楚人、趙人等區域性概念,而沒有形成彼此都是中國人的共識。所以當一個諸侯國攻打另一個諸侯國的時候,在後者眼中就是遭到外國勢力入侵,大家自然要拼死抵抗。比如燕國曾在公元前314年被齊國所滅,可隨後駐燕齊軍很快就陷入到燕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後不得不灰溜溜退兵。所以戰國時期的滅國戰和後來歷史上那些軍閥割據彼此吞併的戰爭完全不是一回事。當時的秦國雖然在軍事上已經非常強大,甚至有時還能打敗多國聯軍,但要想做到成功吞併一個國家卻還是難度很高的事情,而且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別的諸侯國也不會坐視不管。所以就時機上來說,不但秦惠文王時期不可能統一天下,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時期也同樣不可能做到統一天下。

其次,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打敗了當時第二強大的趙國,並坑殺了趙國40萬大軍。後世不少人認為,如果秦國在此時迅速出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那麼必然可以趁勢吞併趙國,從而提早統一天下。可事實上,「長平之戰」前後共打了三年時間,趙國雖然以慘敗告終,可秦國也必然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史書中稱秦相範雎因嫉妒秦將白起立功而阻止了秦軍進一步行動顯然不具備說服力。換句話說,即便範雎真有小人之心,已在位數十年的秦昭襄王難道會毫無判斷能力?秦國能不能繼續攻打趙國,秦昭襄王必然心裡有數。所以說「長平之戰」後秦國當霸不霸,趙國當滅不滅,這其實就是一句屁話,秦國當時真要有能力一口吞下趙國,何至於又過了近40年才統一天下呢?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是不爭的事實,但秦國也並沒強大到能吊打六國的程度。事實上,即便到了秦莊襄王(秦始皇之父)在位時期,秦國還曾被信陵君所率的五國聯軍打敗,幸虧有函谷關天險可依才不至於元氣大傷。不過,秦國家大業大,產出比其他國家更多,恢復比其他國家更快。在經歷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後,東方六國都已消耗到民窮財盡的地步,秦國卻依然保持活力,秦人也對戰爭充滿自信。因此到了秦始皇在位時期,秦統一六國才成了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就因為最後統一了天下,秦國的戰爭就是正義的了?
    在這部電視劇中,秦國的統一戰爭無疑是有著無限的正義的,這似乎也是整個《大秦帝國》系列立論的基礎,有了這一基礎,秦國的一切作為就有了正當性。然而,放在歷史的大環境中,這種基礎其實是不存在的。有人說,秦國結束了亂世,所以秦國的戰爭是正義的。
  • 揭秘|秦國哪些國君為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
    嬴政從公元前 230年發動統一戰爭,歷時十年兼併了六國。其實,在戰國後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國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與機會,然而最終卻由秦始皇以氣吞萬裡之勢,橫掃六合。所有的歷史課本談到秦滅六國,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人們似乎都忽略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由秦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呢?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一時的偶然?
  • 戰國七雄,為何秦國可以統一天下?
    但是說到統一天下,講的是資源,講的是抱負,也只有這七雄能夠擔當。除了秦國之外,還有什麼國家能夠在達到微妙的平衡之後重新統一?讓我們來研究一下,三晉首先是趙,韓,魏三個國家。在春秋時期的晉國有三寶,一是北方有適於養馬的大片原野,戰國時歸於趙國。由於馬匹的存在,加上後來趙武靈王的改革,趙國的力量頓時強大起來,先後滅中山、破林胡、樓煩等地將疆域擴大到北方千裡。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嚴酷刑罰成就秦國統一天下,卻又造就人情淡薄,質樸服從的秦人
    導語:大秦帝國:太子傅嬴虔被割鼻算酷刑嗎?你所不知道的秦國刑罰慘不忍睹;嚴酷刑罰成就秦國統一天下,卻又造就人情淡薄,質樸服從的秦人在影視劇《大秦帝國》中,太子贏駟犯法,由於屬於未成年,由太子師嬴虔代過,儘管嬴虔是秦君的哥哥,但仍然遭受劓刑,被割掉鼻子;而秦國渭水大刑斬首700餘人,震撼天下,從此商鞅變法被順利推行,當贏駟登基後,老貴族報復商鞅,車裂商鞅,卻將商鞅之法以嚴刑酷法的形式繼續向前推進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
  • 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
    秦從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開始擺脫了被諸侯「夷狄遇之」的地位,迎來了發展的重要轉折,經六代君主的持續推進,化頹勢為優勢,才統一天下,成就霸業。秦的崛起正是在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正式拉開帷幕的,一直到始皇帝完成統一,秦歷經六代君主都不遺餘力的為統一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使秦最終邁開勢不可擋的步伐,超越六國,完成統一。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在他統治秦國的二十餘年裡,經歷了秦國因各方面落後於諸國而被差別待遇的困境,因國力不濟差點被魏兼併的危局。
  • 秦國能統一天下,源於歷代君王對人才的重視與正確的策略
    主要源於秦國歷代君王對人才的重視與正確的策略。秦國本是西陲小國,地處偏僻,以前一直為中原諸國所輕視,被視為蠻荒之地,到了秦穆公任用百裡奚為相,百裡奚本是虞國大夫,虞國滅亡後,他逃到楚國牧牛,秦穆公聽說其賢能,用五張黑牛皮換回來的。
  • 秦國統一六國,六位最大功臣!
    "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和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開篇就指明:「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步步提到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秦國統一是天下大勢!
    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滅趙之戰非常關鍵。嬴政所採用的主將是王翦,王翦伐趙共三戰。
  • 秦始皇靠黃金統一天下?
    【編者按】對於戰國後期秦國的統一天下,歷來的研究一般是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來展開討論。在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推動了秦統一天下的歷史進程,這就是春秋戰國逐漸形成的黃金市場。在統一的黃金市場的情況下,秦國佔有黃金產地以獲得經濟強權,並利用黃金作為硬通貨的條件賄賂各國政要,從而推動了統一進程。
  • 秦國統一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呢?
    秦國統一六國比後世歷代都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朝以前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相互都不是很兼容。周朝並沒有統一天下,前邊的商朝也沒有。周朝採取的模式就是天子有自己的封邑,在周天子封邑的外圍是自己宗親和功臣的封邑,再向外一層就是商朝舊臣的封地和新歸順的其他部族。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曾有三次機會王霸天下,你知道是哪三次?
    李斯說道:天行有常,然人可知天制天命而用之,周代商始為一,後分封諸侯裂土神州,以致天下大亂,五百餘年爭論不休,大地瘡痍,生靈塗炭,燁燁震電,不寧不令,天下重歸一統,乃天命所歸,亦是人心所向,方眼七國,唯王者,俱有天下一統之野心,大爭若此,安能無為而治?
  • 被誤解的「指鹿為馬」:趙高做了件有利於秦國文化統一的事情
    指鹿為馬一說,很可能歪曲了趙高的真實行動。指鹿為馬,僅僅是趙高為了剷除異己的一個鬧劇?不要把秦國想得這麼單純,故事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刻的衝突。這個衝突,一方面包括了秦朝「車同軌、書同文」的延續,另一方面則是對秦朝內部親楚勢力的清洗。
  • 為什麼不讓孔子入境的秦國得了天下
    秦孝公採納了法家的主張,重用商鞅,這個商鞅是秦史界繞不開的名字,他提出了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可以說這一系列舉動一下把秦國從一個養馬的鄉巴佬伯爵國,直接推上了時代的舞臺。孝公薨逝後,商鞅慘遭車裂,但他推行的政策還是長時間保留了下來,這是對內,給國力做的鋪墊。
  • 《國史粗講》:大秦為何能夠統一天下?
    在所有學說中法家最有優勢,所以各國開啟了變法。在變法之前人們的身份高低完全取決於血統,而法家則認為,人的身份應該由戰功來決定,所有血統論都應該靠邊站。這項政策的激勵性很強,於是天下風氣為之一變。秦國相對其餘六國有一個劣勢,卻也是優勢。秦國立國時間很短,比起齊國、燕國、楚國要晚上大約300年,韓趙魏建國也晚,不過他們是在瓜分了晉國之後建立的國家,所以秦國不是一類國家,秦國的沉澱最少,老貴族的勢力最弱,才容許法家進行深刻變法,從國家的底層邏輯開始,直接掀翻即有設定,重新開始。
  • 看破天機-規律中的歷史—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
    也正是有這個因素,造成秦國推選出來的君王基本上都是明君。這就是為什麼秦國是明君接力,而其它國家內耗嚴重,時不時來個不著調不靠譜的君王,最終壞了千秋大業的最根本原因。為何秦國基本上代代出明君?這是秦國最終能統一六國的關鍵因素之一。如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只能把秦國代代出明君歸為偶然因素,歸為上天選中了秦國。實際上大多事情偶然中有必然。
  • 秦國不是唯一?戰國時代還有誰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在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有一句震懾古今的名言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的名言,以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了秦國與楚國勢不兩立的關係,也暗示了「楚必亡秦」的歷史宿命。不過現實情況卻讓楚國非常尷尬,畢竟最終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楚國不過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個獵物罷了。
  • 從年幼君王到千古一帝,嬴政完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夙願
    天下走向統一帝國的趨勢逐步明顯,正是在這種大趨勢中,秦以它特有的條件順應了天意,逐一消滅了列國,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帝國。秦統一天下的過程,是一個延續了數百年的漫長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秦孝公時代(前361—前338年)這一階段,是秦統一天下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