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從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開始擺脫了被諸侯「夷狄遇之」的地位,迎來了發展的重要轉折,經六代君主的持續推進,化頹勢為優勢,才統一天下,成就霸業。
秦以西部邊陲區區一附庸的身份登上歷史的舞臺,經濟、文化遠遠落後於其它中原大國,要生存,要擴大優勢,必須要在同戎狄的戰鬥中得以實現,這樣的經歷造就了秦民族與戎狄同俗,並逐漸形成了重利輕義的文化特徵。因此秦在諸國中一直處於被輕視的地位,然而這樣一個不受重視的諸侯國,到戰國末期竟所向披靡,位居統一霸主的地位。
秦實現這一轉變並非一朝一夕達到,更非一人一事之功,而是一個前後相繼的過程。賈誼在《過秦論》中這樣表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按照賈誼的表述推至六世即秦孝公時期。秦的崛起正是在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正式拉開帷幕的,一直到始皇帝完成統一,秦歷經六代君主都不遺餘力的為統一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使秦最終邁開勢不可擋的步伐,超越六國,完成統一。
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在他統治秦國的二十餘年裡,經歷了秦國因各方面落後於諸國而被差別待遇的困境,因國力不濟差點被魏兼併的危局。即使是這樣的處境,也沒能磨滅孝公圖強的決心和意志,他敢於突破舊政治制度的束縛,重用賢才,變法革新,嘔心瀝血的為強秦而奮鬥,不僅解決了秦國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成功地使秦由落後於各國的頹勢逐漸轉變為趕超各國的優勢,也為秦爭霸統一的大業打下了良好的國力基礎,初步奠定了「秦東向以制諸侯」的發展雛形。
繼孝公變法富國強兵後,秦惠文王為秦東進打通道路。他在位二十七年的時間,延用商鞅之法,任用賢才,不僅為秦地東進南伐開闢了道路,還為秦未來的發展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大後方。連續對魏發起了進攻,取得河西之地,秦的目標正式轉向山東六國;向北滅義渠,在義渠設縣,解除秦東進的後顧之憂;西南做出進攻巴蜀、漢中的戰略決策,作為秦東進道路上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秦的發展目標已由孝公時的強國之路逐漸轉變為東出之策。
秦昭王為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王,在位五十六年。他用在位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將秦東伐諸侯的戰爭全面展開,成功地打擊了各國的實力,使諸國中再無可與秦匹敵者。「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粟如丘山。」
秦歷經各代君主奮力推進的統一大業終於在秦王嬴政繼位後得以實現。秦王政從公元前二百三十年起發動統一戰爭,用了十年時間相繼兼併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歷史上分裂割據的戰國時代,建立了空前強大的大一統帝國。
秦的一統是從孝公到秦始皇代代君主的努力才達成的。秦在幾代君主一以貫之的持續努力下,為秦的統一鋪平了道路,掃清了障礙,最終秦王嬴政得以不負眾望地實現「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統一大業,故而,賈誼所說的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完成統一正是這個意思。正是在數代君主的不斷推動下,使秦得以在群雄紛爭的戰國時期立於不敗之地,最終實現統一六國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