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

2020-12-17 魚兒讀書會擺尾

秦從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開始擺脫了被諸侯「夷狄遇之」的地位,迎來了發展的重要轉折,經六代君主的持續推進,化頹勢為優勢,才統一天下,成就霸業。

秦以西部邊陲區區一附庸的身份登上歷史的舞臺,經濟、文化遠遠落後於其它中原大國,要生存,要擴大優勢,必須要在同戎狄的戰鬥中得以實現,這樣的經歷造就了秦民族與戎狄同俗,並逐漸形成了重利輕義的文化特徵。因此秦在諸國中一直處於被輕視的地位,然而這樣一個不受重視的諸侯國,到戰國末期竟所向披靡,位居統一霸主的地位。

秦實現這一轉變並非一朝一夕達到,更非一人一事之功,而是一個前後相繼的過程。賈誼在《過秦論》中這樣表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按照賈誼的表述推至六世即秦孝公時期。秦的崛起正是在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正式拉開帷幕的,一直到始皇帝完成統一,秦歷經六代君主都不遺餘力的為統一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使秦最終邁開勢不可擋的步伐,超越六國,完成統一。

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在他統治秦國的二十餘年裡,經歷了秦國因各方面落後於諸國而被差別待遇的困境,因國力不濟差點被魏兼併的危局。即使是這樣的處境,也沒能磨滅孝公圖強的決心和意志,他敢於突破舊政治制度的束縛,重用賢才,變法革新,嘔心瀝血的為強秦而奮鬥,不僅解決了秦國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成功地使秦由落後於各國的頹勢逐漸轉變為趕超各國的優勢,也為秦爭霸統一的大業打下了良好的國力基礎,初步奠定了「秦東向以制諸侯」的發展雛形。

繼孝公變法富國強兵後,秦惠文王為秦東進打通道路。他在位二十七年的時間,延用商鞅之法,任用賢才,不僅為秦地東進南伐開闢了道路,還為秦未來的發展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大後方。連續對魏發起了進攻,取得河西之地,秦的目標正式轉向山東六國;向北滅義渠,在義渠設縣,解除秦東進的後顧之憂;西南做出進攻巴蜀、漢中的戰略決策,作為秦東進道路上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秦的發展目標已由孝公時的強國之路逐漸轉變為東出之策。

秦昭王為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王,在位五十六年。他用在位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將秦東伐諸侯的戰爭全面展開,成功地打擊了各國的實力,使諸國中再無可與秦匹敵者。「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粟如丘山。」

秦歷經各代君主奮力推進的統一大業終於在秦王嬴政繼位後得以實現。秦王政從公元前二百三十年起發動統一戰爭,用了十年時間相繼兼併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歷史上分裂割據的戰國時代,建立了空前強大的大一統帝國。

秦的一統是從孝公到秦始皇代代君主的努力才達成的。秦在幾代君主一以貫之的持續努力下,為秦的統一鋪平了道路,掃清了障礙,最終秦王嬴政得以不負眾望地實現「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統一大業,故而,賈誼所說的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完成統一正是這個意思。正是在數代君主的不斷推動下,使秦得以在群雄紛爭的戰國時期立於不敗之地,最終實現統一六國的宏偉藍圖。

相關焦點

  • 秦國統一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呢?
    秦國統一六國可以說積世紀六世之餘烈,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這本身是草根逆襲的歷史,也是在開天闢地創造歷史,其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秦國統一六國比後世歷代都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朝以前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相互都不是很兼容。周朝並沒有統一天下,前邊的商朝也沒有。周朝採取的模式就是天子有自己的封邑,在周天子封邑的外圍是自己宗親和功臣的封邑,再向外一層就是商朝舊臣的封地和新歸順的其他部族。
  • 就因為最後統一了天下,秦國的戰爭就是正義的了?
    誠然,一個統一的天下更適宜於民眾的生存,是有著明顯的進步意義的,但是這一有利的結果並不能反推秦國戰爭的正義。戰國的局面在我國的歷史上並不鮮見,這種局面周期性的出現,秦朝末年、西漢末年、東漢末年、西晉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清朝末年,每當舊的朝代瓦解,割據一方的諸侯們便會逐鹿中原,最後唯一的勝者就會結束亂世建立新的統一王朝。
  • 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
    公元前356年,秦國國君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負責推行變法,這便是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商鞅變法」。經過二十多年變革後,秦國國力大增,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在此期間,秦國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到了秦惠文王執政後期,秦國實力已完全凌駕於其他諸侯國之上。在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秦國屢次東出吞食六國地盤,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位時期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看到這裡許多人不禁會產生疑問,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天下無敵,為什麼此後還要延續近百年時間才能吞併六國,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夜讀史書認為可能性非常渺茫。
  • 揭秘|秦國哪些國君為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
    嬴政從公元前 230年發動統一戰爭,歷時十年兼併了六國。其實,在戰國後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國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與機會,然而最終卻由秦始皇以氣吞萬裡之勢,橫掃六合。所有的歷史課本談到秦滅六國,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人們似乎都忽略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由秦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呢?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一時的偶然?
  • 為什麼不讓孔子入境的秦國得了天下
    我們知道秦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開創性的大一統朝代,漢朝初期也是繼承了秦的經驗才能夠穩定時局,從而使得我們的民族被稱為「漢」,今天就來說說秦王掃六合與儒家不得不說的故事。我們先說最根本的,為什麼秦能滅六國。事情還要從秦始皇的烈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說起。
  • 戰國七雄,為何秦國可以統一天下?
    但是說到統一天下,講的是資源,講的是抱負,也只有這七雄能夠擔當。除了秦國之外,還有什麼國家能夠在達到微妙的平衡之後重新統一?讓我們來研究一下,三晉首先是趙,韓,魏三個國家。在春秋時期的晉國有三寶,一是北方有適於養馬的大片原野,戰國時歸於趙國。由於馬匹的存在,加上後來趙武靈王的改革,趙國的力量頓時強大起來,先後滅中山、破林胡、樓煩等地將疆域擴大到北方千裡。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秦國歷代國君皆英主,為什麼足足花了163年,歷經6世才完成統一?
    作為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在中國古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勉強完成了大一統的壯舉,並不是秦國的君主不作為,相反秦國先後出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以及秦始皇等雄才大略的君主。那麼,為什麼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會如此緩慢呢?
  • 細數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哪個朝代最有名?哪個朝代貢獻大?
    作者/樓下新垣在人們的印象中,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隨便提起一個朝代,它的統治時間都在幾百年,這是大家對中國古代王朝的普遍認識,其實這些歷史上存在百年或者幾百年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中是佔少數的,畢竟它們統治的時間比較久,所以發生的歷史事件也比較多,這樣一來大家對他們的了解自然就多了,於是這些統治時間比較久的朝代也就更有知名度了
  • 看破天機-規律中的歷史—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
    早期的秦國,規模太小,內部出現傑出人才的概率也就小,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也非常弱,沒有一定的財富和能力支撐,也難出現大哥式的人物。所以早期秦國無法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心化組織。所以到公前前730元,過去了150年,秦國地域面積還是只有那麼一點點。
  • 歷史上的李斯是怎樣一個人?功在千秋,但統一天下與他沒多少關係
    近日,電視劇《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秦國及秦朝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各位聊聊歷史上的李斯是怎樣一個人。 《大秦賦》中的李斯足智多謀,即便在他還是一個小小郎官的時候,就幾乎能洞察朝野內外的所有大事,每次為秦王嬴政出主意都能直接切中要害。
  • 秦國歷史上,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誰的成就最大?
    秦始皇時代,秦國已經站在了七國之首,成為天下大勢的領跑者。他派遣王翦、蒙恬等大將攻滅了六國,並在李斯等人的幫助下建立了秦王朝。那麼,秦國歷史上成就最大的君王是秦孝公、秦昭襄王還是秦始皇呢?要對歷史人物進行比較,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既然一些平臺上有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妨簡單地說說這件事。
  • 每個朝代都想千秋萬代,可為什麼卻難有撐過300年的王朝
    事實上人類的歷史演進又何嘗不遵循這樣的規律呢?歷史並不是一個個孤立事件的簡單組合,而是一條永續發展的長河。歷史上發生的任何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一點一滴匯聚才創造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之中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事卻彼此互相影響著,從而造就了不斷向前遞進的歷史進程。
  • 中國歷史上沒有修建長城的朝代只有三個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歷朝歷代都曾修建長城,如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秦國、趙國、燕國的邊境線上都曾修建過密密麻麻的長城,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北方匈奴實力已經大大增強,於是秦始皇就將秦國、趙國、燕國的長城連接了起來,就成了我們常說的萬裡長城。
  • 秦國歷史上,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哪個更強?
    秦國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開始算起,贏駟是秦國第33位國君,是為秦惠文王,在位27年;嬴稷是秦國第35位國君,是為秦昭襄王,在位56年;嬴政是秦國第38位國君,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開創「皇帝」稱號,嬴政始稱皇帝,是為秦始皇帝。要說贏駟時期、嬴稷時期以及嬴政時期,哪個團隊更強?
  • 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朝代,其強大的原因,是什麼秘密呢?
    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朝代,其強大的原因,是什麼秘密呢?對於秦朝這個朝代,可以說在中國的歷史上起著起承轉折的重要過渡。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天下的朝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可以說對於時代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當時最強盛的楚國和齊國都不是其對手。
  • 中國歷史上很準的預言
    在中國這麼就的歷史裡面,很多的朝代的興亡都多多少少跟一點神秘的現象有關係,因為當時中國古代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好的科技,所以這些神秘的現象,被老百姓叫做天象,也就出現了很多神秘的預言,就叫做了天意。這些東西是沒有任何的科學能夠解釋的,但是有很多的神一樣的預言就全部都實現了。這些神秘的預言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沒有辦法來解釋它為什麼這麼準的,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預言,為什麼會這麼準?
  • 秦始皇靠黃金統一天下?
    【編者按】對於戰國後期秦國的統一天下,歷來的研究一般是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來展開討論。在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推動了秦統一天下的歷史進程,這就是春秋戰國逐漸形成的黃金市場。關於黃金統一天下的作用研究,臺灣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彥良有兩篇論文——《先秦黃金與國際貨幣系統的形成——黃金的使用與先秦國際市場》(《新史學》第15卷第4期,2004年12月)和《中國古代的貨幣區系、黃金流動與市場整合》(《臺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5年12月)。澎湃新聞對上述兩文進行摘編以供參考。
  • 嚴酷刑罰成就秦國統一天下,卻又造就人情淡薄,質樸服從的秦人
    你所不知道的秦國刑罰慘不忍睹;嚴酷刑罰成就秦國統一天下,卻又造就人情淡薄,質樸服從的秦人在影視劇《大秦帝國》中,太子贏駟犯法,由於屬於未成年,由太子師嬴虔代過,儘管嬴虔是秦君的哥哥,但仍然遭受劓刑,被割掉鼻子;而秦國渭水大刑斬首700餘人,震撼天下,從此商鞅變法被順利推行,當贏駟登基後,老貴族報復商鞅,車裂商鞅,卻將商鞅之法以嚴刑酷法的形式繼續向前推進
  • 為什麼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國家?商周難道不算嗎
    歷史上有一種說法,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朝代,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朝代的皇帝。那麼,有人可能就要問,商朝、周朝當時不也是統一了中國嗎?為什麼不算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採用「以今律古」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