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改編自孫皓暉小說《大秦帝國》的電視劇《大秦賦》熱播。
在這部電視劇中,秦國的統一戰爭無疑是有著無限的正義的,這似乎也是整個《大秦帝國》系列立論的基礎,有了這一基礎,秦國的一切作為就有了正當性。然而,放在歷史的大環境中,這種基礎其實是不存在的。
有人說,秦國結束了亂世,所以秦國的戰爭是正義的。
誠然,一個統一的天下更適宜於民眾的生存,是有著明顯的進步意義的,但是這一有利的結果並不能反推秦國戰爭的正義。
戰國的局面在我國的歷史上並不鮮見,這種局面周期性的出現,秦朝末年、西漢末年、東漢末年、西晉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清朝末年,每當舊的朝代瓦解,割據一方的諸侯們便會逐鹿中原,最後唯一的勝者就會結束亂世建立新的統一王朝。
歷史上結束亂世的統一範例這麼多,我們並沒有給予其他的成功者「正義」的評價,相反,對於曹魏這種佔有優勢並努力統一全國的勢力,我們還給予了相當負面的評價,為何秦國就這麼特殊呢?
有人說,只有秦國有實現統一的實力,只有秦國才能擔負起統一天下的重任,因此它的戰爭是正義的。
對於戰國時期的戰爭,古人早就找到了一個詞語來形容:「分久必合」;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也早就給出了一個標準名詞——兼併戰爭。
這種兼併戰爭自然而然地會導向一個必然的結果——統一,當原有的統治勢力崩潰,一個區域內出現多個勢力,這些勢力之間必然會發生爭鬥,必然會決出一個勝者,這是我國的地緣條件決定的。
天下不統一於秦,就會統一於趙、統一於楚、統一於齊,甚至統一於燕,總之,必然會有一方統一天下,秦國的統一路徑或許是最短的,但絕不是結束亂世唯一的路徑。
設若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六十萬秦卒遭六國聯軍坑殺,秦國從此一蹶不振,最後由趙國統一了天下,那又該如何評價秦國之前的戰爭呢?他們的戰爭還是正義的嗎?
有人說,只有秦國在進行統一戰爭,而其他各國則是為了自身的生存逆歷史潮流而動,因此秦國是正義的一方。
戰國兼併戰爭的內因是戰爭中各方生存的需要,與正義無關。
秦國要消滅六國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六國合縱對抗秦國也同樣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在齊國強大時,秦國同樣採取類似合縱的手段終止了齊國可能的統一進程,與其後的六國如出一轍。
既然都只是兼併戰爭的參與者,那秦國為何在道義上高人一等呢?
有人說,不管怎麼說,秦國統一天下結束亂世都是客觀事實,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抹殺的功績,因此秦國的戰爭是正義的。
這當然是功利主義的觀點,然而,即使我們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一廂情願地把列國之間的兼併戰爭視作秦國正義的統一戰爭,秦國其後的作為也很難在邏輯上自洽:在以數百萬人口的損失為代價實現了統一之後,民眾的生活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困苦。按照董仲舒的說法:
「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這種說法或許有些誇張,但是統一後秦政的暴虐乃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秦國統一戰爭的正義性又體現在哪裡呢?
歸根到底,秦國的戰爭只能說是戰國兼併戰爭的一部分,無所謂正義,也無所謂不正義。
在龍馬君看來,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作品,它塑造的重點應當是那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強行將秦國塑造成一個無比正確的正面典型,將秦與六國分作兩個正邪對立的陣營,實在是沒有必要,這既不符合歷史的邏輯,也會喪失歷史題材作品特有厚重感,或者說實感。
當然,以上純屬一家之言。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