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最後統一了天下,秦國的戰爭就是正義的了?

2020-12-17 龍馬人文歷史

最近,改編自孫皓暉小說《大秦帝國》的電視劇《大秦賦》熱播。

在這部電視劇中,秦國的統一戰爭無疑是有著無限的正義的,這似乎也是整個《大秦帝國》系列立論的基礎,有了這一基礎,秦國的一切作為就有了正當性。然而,放在歷史的大環境中,這種基礎其實是不存在的。

有人說,秦國結束了亂世,所以秦國的戰爭是正義的。

誠然,一個統一的天下更適宜於民眾的生存,是有著明顯的進步意義的,但是這一有利的結果並不能反推秦國戰爭的正義。

戰國的局面在我國的歷史上並不鮮見,這種局面周期性的出現,秦朝末年、西漢末年、東漢末年、西晉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清朝末年,每當舊的朝代瓦解,割據一方的諸侯們便會逐鹿中原,最後唯一的勝者就會結束亂世建立新的統一王朝。

歷史上結束亂世的統一範例這麼多,我們並沒有給予其他的成功者「正義」的評價,相反,對於曹魏這種佔有優勢並努力統一全國的勢力,我們還給予了相當負面的評價,為何秦國就這麼特殊呢?

有人說,只有秦國有實現統一的實力,只有秦國才能擔負起統一天下的重任,因此它的戰爭是正義的。

對於戰國時期的戰爭,古人早就找到了一個詞語來形容:「分久必合」;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也早就給出了一個標準名詞——兼併戰爭。

這種兼併戰爭自然而然地會導向一個必然的結果——統一,當原有的統治勢力崩潰,一個區域內出現多個勢力,這些勢力之間必然會發生爭鬥,必然會決出一個勝者,這是我國的地緣條件決定的。

天下不統一於秦,就會統一於趙、統一於楚、統一於齊,甚至統一於燕,總之,必然會有一方統一天下,秦國的統一路徑或許是最短的,但絕不是結束亂世唯一的路徑。

設若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六十萬秦卒遭六國聯軍坑殺,秦國從此一蹶不振,最後由趙國統一了天下,那又該如何評價秦國之前的戰爭呢?他們的戰爭還是正義的嗎?

有人說,只有秦國在進行統一戰爭,而其他各國則是為了自身的生存逆歷史潮流而動,因此秦國是正義的一方。

戰國兼併戰爭的內因是戰爭中各方生存的需要,與正義無關。

秦國要消滅六國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六國合縱對抗秦國也同樣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在齊國強大時,秦國同樣採取類似合縱的手段終止了齊國可能的統一進程,與其後的六國如出一轍。

既然都只是兼併戰爭的參與者,那秦國為何在道義上高人一等呢?

有人說,不管怎麼說,秦國統一天下結束亂世都是客觀事實,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抹殺的功績,因此秦國的戰爭是正義的。

這當然是功利主義的觀點,然而,即使我們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一廂情願地把列國之間的兼併戰爭視作秦國正義的統一戰爭,秦國其後的作為也很難在邏輯上自洽:在以數百萬人口的損失為代價實現了統一之後,民眾的生活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困苦。按照董仲舒的說法:

「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這種說法或許有些誇張,但是統一後秦政的暴虐乃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秦國統一戰爭的正義性又體現在哪裡呢?

歸根到底,秦國的戰爭只能說是戰國兼併戰爭的一部分,無所謂正義,也無所謂不正義。

在龍馬君看來,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作品,它塑造的重點應當是那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強行將秦國塑造成一個無比正確的正面典型,將秦與六國分作兩個正邪對立的陣營,實在是沒有必要,這既不符合歷史的邏輯,也會喪失歷史題材作品特有厚重感,或者說實感。

當然,以上純屬一家之言。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
    在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秦國屢次東出吞食六國地盤,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位時期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看到這裡許多人不禁會產生疑問,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天下無敵,為什麼此後還要延續近百年時間才能吞併六國,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夜讀史書認為可能性非常渺茫。首先,戰國時期的人們只有秦人、楚人、趙人等區域性概念,而沒有形成彼此都是中國人的共識。
  • 揭秘|秦國哪些國君為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
    嬴政從公元前 230年發動統一戰爭,歷時十年兼併了六國。其實,在戰國後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國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與機會,然而最終卻由秦始皇以氣吞萬裡之勢,橫掃六合。所有的歷史課本談到秦滅六國,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人們似乎都忽略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由秦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呢?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一時的偶然?
  • 戰國七雄,為何秦國可以統一天下?
    在戰國中期,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在各種慘烈的戰爭和紛爭中脫穎而出,被稱為戰國七雄。儘管當時也有宋、衛、中山、魯、費等小國,也有較為特殊的周代。但是說到統一天下,講的是資源,講的是抱負,也只有這七雄能夠擔當。
  • 秦國統一是天下大勢!
    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滅趙之戰非常關鍵。嬴政所採用的主將是王翦,王翦伐趙共三戰。
  • 秦國歷代國君皆英主,為什麼足足花了163年,歷經6世才完成統一?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勉強完成了大一統的壯舉,並不是秦國的君主不作為,相反秦國先後出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以及秦始皇等雄才大略的君主。那麼,為什麼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會如此緩慢呢?事實上歐洲歷史上也經歷過分裂和統一,當年羅馬帝國花了800年時間才統一了地中海,後來帝國還崩潰了。之後的拿破崙、希特勒等也出於各種想法想要統一歐洲,最後都失敗了,至今歐洲還是分裂的歐洲。
  • 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
    秦從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開始擺脫了被諸侯「夷狄遇之」的地位,迎來了發展的重要轉折,經六代君主的持續推進,化頹勢為優勢,才統一天下,成就霸業。秦的崛起正是在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正式拉開帷幕的,一直到始皇帝完成統一,秦歷經六代君主都不遺餘力的為統一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使秦最終邁開勢不可擋的步伐,超越六國,完成統一。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在他統治秦國的二十餘年裡,經歷了秦國因各方面落後於諸國而被差別待遇的困境,因國力不濟差點被魏兼併的危局。
  • 嚴酷刑罰成就秦國統一天下,卻又造就人情淡薄,質樸服從的秦人
    你所不知道的秦國刑罰慘不忍睹;嚴酷刑罰成就秦國統一天下,卻又造就人情淡薄,質樸服從的秦人在影視劇《大秦帝國》中,太子贏駟犯法,由於屬於未成年,由太子師嬴虔代過,儘管嬴虔是秦君的哥哥,但仍然遭受劓刑,被割掉鼻子;而秦國渭水大刑斬首700餘人,震撼天下,從此商鞅變法被順利推行,當贏駟登基後,老貴族報復商鞅,車裂商鞅,卻將商鞅之法以嚴刑酷法的形式繼續向前推進
  • 《國史粗講》:大秦為何能夠統一天下?
    戰國末期,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列國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自身的戰爭效率。在所有學說中法家最有優勢,所以各國開啟了變法。在變法之前人們的身份高低完全取決於血統,而法家則認為,人的身份應該由戰功來決定,所有血統論都應該靠邊站。這項政策的激勵性很強,於是天下風氣為之一變。
  • 秦始皇靠黃金統一天下?
    【編者按】對於戰國後期秦國的統一天下,歷來的研究一般是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來展開討論。在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推動了秦統一天下的歷史進程,這就是春秋戰國逐漸形成的黃金市場。在統一的黃金市場的情況下,秦國佔有黃金產地以獲得經濟強權,並利用黃金作為硬通貨的條件賄賂各國政要,從而推動了統一進程。
  • 大秦帝國崛起的主因和統一天下的地緣戰略
    大秦帝國的崛起不是一帆風順的,秦國的崛起主要就是靠耕、戰體制。這個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做起來卻不易。這就是為什麼變法只有秦國成功,而其它列國皆因各種原因失敗。這也是秦國最後能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另一點,秦國的地緣較好,秦國偏居西隅,東出不順時,可以向西、向北、向南發展。中國歷史上崛起的諸侯大多都是從邊緣發展起來,然後逐鹿中原,爭霸天下。周、秦、漢、唐等都是從西邊崛起,所謂的「得中原者得天下」,那也只是後期的較量時的說法。如果前期身居中原,很容易被消滅。近代的國、共發展莫不如此。
  • 趙國曾與秦國比肩,為何最後卻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春秋與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神奇的歷史,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到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晉國應該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大,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諸侯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晉國三分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趙、魏、韓三個大國。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從春秋戰國到戰國,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只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即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齊國,如果戰國能夠統一為一個國家,那麼一定是在七國之爭的初期,這七個國家都認識到,國家要強大,要統一天下,就必須進行變革。
  • 秦國能統一天下,源於歷代君王對人才的重視與正確的策略
    主要源於秦國歷代君王對人才的重視與正確的策略。秦國本是西陲小國,地處偏僻,以前一直為中原諸國所輕視,被視為蠻荒之地,到了秦穆公任用百裡奚為相,百裡奚本是虞國大夫,虞國滅亡後,他逃到楚國牧牛,秦穆公聽說其賢能,用五張黑牛皮換回來的。
  • 此將是秦國後期第一個戰略大師,白起是他帶出來的,卻被歷史忽略
    (名將司馬錯)秦國最後之所以能夠戰勝六國,獲得天下,除了通過軍功獎勵制度,培養了一支強悍的軍隊外,還有一點就是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而取得雄厚的經濟實力,司馬錯可以說功不可沒。如果先攻打韓國,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情況下,容易形成眾矢之的,遭到六國的聯合夾擊,那時候秦國就危險了。最後,秦惠王聽從了司馬錯的建議,派司馬錯和張儀等人一起前往攻打蜀國,最終把蜀國給滅了。司馬錯的主張,顯然是非常正確的。我們來看看秦國的歷史。秦國原本是邊陲小國,沒人把他看上眼。
  • 秦國統一六國,六位最大功臣!
    "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和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開篇就指明:「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步步提到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來晚的最後大贏家:秦國為什麼直到春秋初期才正式建立?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的最後大贏家就是秦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國亂世。秦始皇也因為第一位大一統皇帝的身份而永垂青史。但奇怪的是,根據史書記載,秦國可以說是春秋張國主要諸侯中資歷最淺的,直到東周春秋的周平王時期才正式建立,算是地道的遲來諸侯。那麼秦國為什麼直到春秋初期才正式建立呢?在武王伐紂的時候,商朝大將飛廉與其長子惡來為商紂王奮戰到底,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秦國稱霸西戎的關鍵對手:義渠國,一個遲滯秦國稱霸的存在
    我們都知道秦國在統一六國,甚至是東出爭霸之前,一直是西部地處戎狄的小國,在立國之前的一段時期,秦國就已經與西戎地區的各部落進行了很多軍事衝突,而在西戎地區的義渠國則是眾多部落當中最後一個被秦國消滅的國家。
  • 始皇帝的對外戰爭——與新天下的遭遇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終於消滅了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這樣終於完成了統一諸國的大業。但是這不是故事的最終結點,因為他只是統一了舊六國的土地,還沒有征服蠻夷之地,實現真正的「天下一統」。於是借著神圖的預言為藉口,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秦始皇調遣30萬軍隊,以蒙恬為將軍,準備攻打北方的匈奴。這場戰爭,秦朝進行了為期七年的準備活動。在始皇帝在巡行回到鹹陽之後,立刻就開始了徵戰。但是與此幾乎同時,始皇帝也開始了對於百越的徵戰。這樣他就陷入了剛建國就進入了南北兩線作戰的艱難境地。對於百越的徵戰他調動了50萬軍隊。與當年王翦將軍攻打楚國的六十萬軍隊相當。
  • 作為春秋戰國最年輕的諸侯國,秦國憑什麼能拒抗六國完成統一?
    在經歷五百多多年兼併戰爭中大秦帝國最後在波濤洶湧的歷史洪流中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社會的大統一國家。秦國在東周之前還只是以士大夫的身份在西方(相對於山東六國)養馬的官,只因在犬戎滅東周,周平王西遷中出了力才被封為諸侯國。也就是說秦國的誕生和春秋開始是在一個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