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崛起不是一帆風順的,秦國的崛起主要就是靠耕、戰體制。這個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做起來卻不易。這就是為什麼變法只有秦國成功,而其它列國皆因各種原因失敗。這也是秦國最後能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另一點,秦國的地緣較好,秦國偏居西隅,東出不順時,可以向西、向北、向南發展。中國歷史上崛起的諸侯大多都是從邊緣發展起來,然後逐鹿中原,爭霸天下。周、秦、漢、唐等都是從西邊崛起,所謂的「得中原者得天下」,那也只是後期的較量時的說法。如果前期身居中原,很容易被消滅。近代的國、共發展莫不如此。
處於所謂地緣中央位置的國家往往難於強大起來,稍有強大就會遭到圍攻。戰國時的魏國如此,當今世界也莫不如此,中、美、俄、日、英、法、印等都是地緣邊緣性國家。德國也有出海口,但地處偏中歐一點,二次世界大戰就是遭圍毆。所謂麥德金的世界的地理樞紐裡的中心國家,東歐和中亞現在沒有一個是很強大的國家,這個也和歷史有很大關係。近代以來這裡的國家普遍落後,冷兵器時期中亞也出過強大的帝國。麥德金的地緣理論有時往往成了地緣陷阱,阿富汗就是個有名的地緣陷阱。第三點,就是秦國的尚武的英雄主義本色。秦國是在和西戎的艱苦戰爭中,一步一步建立起的國家。因此秦國民風尚武、好勇鬥狠,那是生存法則。中國的北方遊牧民族莫不如此。這三點是秦國崛起,一統天下的最主要因素。就地緣和實力而言,最有條件和秦國一爭天下的是楚國。楚國開始就面積和人口而言比秦國大得多。楚國的地緣位置比秦國更好,楚國獨霸南方,物產富庶,受到周邊的威脅比秦國要小得多。秦國曾面對五次的多國聯盟攻秦,楚國並沒有經歷這麼多次的考驗。楚國敗於內部貴族爭權奪利和缺乏上下一致的戰心,縱使國土再大、人口再多,後來都成為秦國待宰的羔羊!
秦國的地緣戰略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秦國從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主攻內政,變法圖強,富國強兵,外交上可以說也是韜光養晦。秦國地處西隅,比較貧窮,多次和魏國打仗連武器裝備都湊不全,主要靠的秦人的勇敢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從商鞅變法後,秦國開始民富國強,對戰力很強的秦國來說如虎添翼。
第二階段:秦惠文王時期,惠文王用張儀為相。秦國的外交變成了以連橫對合縱,輔之於軍事威懾和打擊。秦國這時地緣戰略還主要以外交為主,軍事為輔。
第三階段:秦昭襄王時期,秦國這時已比較強大,又有戰神白起。後來隨著範睢出任丞相,秦國的外交是遠交近攻,這時秦國的地緣戰略已經變成為,軍事攻佔蠶食為主,外交為輔。可以說秦昭襄王時期已經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只要秦國不出昏君、內亂,後面統一天下,只是順勢而為就可以了。
第四階段:秦始皇時期,秦國的實力已經超越六國。秦始皇又任用戰略軍事家尉繚統領全局,做戰略謀劃,加之秦國猛將如雲,席捲六國已成定勢。很遺憾,大多秦始皇的電視劇裡尉繚竟然沒有出現。秦始皇嬴政多次求教,尉繚多次拒絕,後來出走。秦王大怒,本欲殺之,但在當時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讓李斯將其追回,並在李斯的建議下授以國尉之職。最後終於得到尉繚的首肯,願意扶助秦國,入朝為臣。很有意思,李斯和尉繚的故事同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很像。秦始皇時期秦國外交方面主要是重金收買各國大臣,破壞各國的聯合。秦國這時的地緣戰略就是,軍事上改變蠶食以鯨吞各國,外交上以收買、離間各國大臣為主。
秦國的崛起大致可以分為這四個主要時期,觀今日之中國很像秦國的第二個時期,以外交為主,軍事威懾為輔。比起張儀的欺騙外交,我們現在所謂的「戰狼」外交更多時候只是被動反應罷了!看今日的美國外交卻頗像張儀的欺騙外交之風。中國2000年前的戰國時期就上演過地緣和外交的大博弈,從中華民族的歷史智慧之中我們就可以吸取很多的營養來應對當今之世界。可嘆和可悲的是國內的某些派別和公知只知對外一味妥協,以為這樣會有好的結果。
中國歷史上無數次上演了這種一味妥協,直至滅亡的教訓。這些人是視而不見的,還會振振有詞的發出自圓其說的謬論。
人們常說:日本人崇拜強者。其實,大多數國家和人都崇拜強者,誰會去崇拜一個蠅營狗苟的弱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