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曾有三次機會王霸天下,你知道是哪三次?

2020-12-20 人在陝西

秦南最近在追劇《大秦賦》妥妥的被李斯圈粉了,當其出場就自帶一米八的氣場,一言一行都鋼的滿滿,尤其是在稷下學宮與荀子的一段討論,更顯得與眾不同。

李斯說道:天行有常,然人可知天制天命而用之,周代商始為一,後分封諸侯裂土神州,以致天下大亂,五百餘年爭論不休,大地瘡痍,生靈塗炭,燁燁震電,不寧不令,天下重歸一統,乃天命所歸,亦是人心所向,方眼七國,唯王者,俱有天下一統之野心,大爭若此,安能無為而治?

李斯這段在稷下學宮的演講,獲得了同學們的廣泛認可,包括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但是讓人意外的主張「兼愛非攻」的師傅荀子對於李斯的觀點也持有支持態度。

在送別李斯之際,荀子先生也是深感歉意,李斯這斯志在天下,整日關在這學宮裡面,荀子確是心中不忍,便決心讓李斯遊走列國,完成其輔助王者統一天下之天命。

「日月交替,鬥轉星移,起落分合,此乃天道循環。為逝者為斯夫,不舍晝夜。」

人之一生,放之宇宙寰宇,猶如稊米在於穀倉裡,若能以自己的之量,馭挽狂瀾,順應天道,拯救萬民於水火中,其功勞定可光照千古,生兒幸甚,死而無憾!

聽完荀子師傅講完這段話,突然莫名的感動,人一生若是能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為甚而拼命,且又非常值得,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啊,可惜我等草民,命如草芥,只待王者歸來拯救!

汗顏啊!

在看王陽明少年立志的時候也曾說過這樣一段類似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用在李斯、商鞅、呂不韋、張儀、張良、嬴政等人身上也是再恰當不過。

而本文的主角李斯的平生之志便是投靠明主,輔助有實力和雄心吞併天下之王者,為浩浩九州,巍巍天下開萬世太平。

於是李斯拜別荀子師傅,一路向西,直奔大秦,在與秦王嬴政多次非次公開掏心掏肺表心意之前,多次在秦王大殿高談闊論,對於以往六國國情非言簡意賅,深處淺出的總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於秦自嬴政前失去的三次可王霸列國吞併天下而惋惜,使得六國至今商能苟活伺強,這三個機會論調深諳帝王心,他究竟是如何說的呢?秦國失去的又是那三次機會呢?

且往下看!

秦昭襄王時白起水淹鄢郢,未一鼓作氣滅掉楚國

秦與楚交戰,水罐鄢郢,壩區鄢邑和鄧邑等五座城池,最後攻佔楚國都城郢,楚王落荒逃之陳邑,

後秦昭王把郢城改為南郡,並提升白起做武安君。

當時若一鼓作氣滅掉楚軍,則可一舉拿下楚國,彼時再向東,弱齊滅燕,從中吞掉韓、魏、趙,稱霸中國,四鄰諸侯可朝也,然臣不盡忠,退兵言和,致使楚王失地復收,散民重聚,存社稷而抗大秦,此其一。

秦昭襄王時白起破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白起出道之後,便為秦國戰四方,掃六合,戰場歷練三十載,攻城七十,從無敗績,淹楚軍,斬魏軍,一將成名萬骨枯。

在多年的徵戰中,他斬百萬人,殺氣在廝殺中凝練,為人心顫的殺氣。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進攻魏國,攻取華陽,俘獲魏國戰將三員,斬殺敵人十三萬。同年,白起又跟趙國戰將賈偃交戰,溺死他的士兵兩萬餘人在黃河之中。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取城邑五座,斬殺敵人首級五萬。

昭王四十五年,白起又攻取韓國野王縣,阻斷韓國通往上黨的道路。韓國無奈,把上黨獻給趙國以圖得到趙國的援助,史稱「上黨之爭」,這也就間接引發了後來舉世聞名的「長平之戰」。

當時若圍城數十日,則魏國早已不復存,魏亡,則楚趙之盟傾刻瓦解,秦便可分而食之,如此六國大勢已去,秦霸天下,指日可待。

秦昭襄王逆時出兵,攻擊邯鄲兩年而不破

趙當亡不忘,秦當霸不霸!

順勢不取,卻逆勢出兵,攻邯鄲兩年而不克,當退不退,反招六國合圍終致戰敗,天下誰人看不出,秦,縱有王霸之夢,焉有忠臣謀國?今日今時秦軍東出,卻只為攻城奪地,本可豪取,偏要蠶食,百年積聚有何用?六世餘烈也枉然?

這便是李斯所說的秦國失去的三次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機會,當然一代名相李斯的命運也不是很好,如商鞅,改革或推動歷史變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中兩次都提到了白起,簡單的介紹下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神。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身經百戰,殺人無數(據《資治通鑑》記載,白起殺了96萬兵眾),後世人稱「人屠」,又名「殺神」。偉人毛澤東對之評價:「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也有圖書予以佐證。對於這個人,史學評價不一,請在留言板留下你寶貴的看法。

嫪毐禍國殃民,淫亂後宮嗎?不,他或是秦王統一天下的第一大功臣

又被騙了!《喜寶》不是在講很多很多的愛,也不是講很多很多的錢

相關焦點

  • 揭秘|秦國哪些國君為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
    嬴政從公元前 230年發動統一戰爭,歷時十年兼併了六國。其實,在戰國後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國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與機會,然而最終卻由秦始皇以氣吞萬裡之勢,橫掃六合。所有的歷史課本談到秦滅六國,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人們似乎都忽略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由秦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呢?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一時的偶然?
  • 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
    在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秦國屢次東出吞食六國地盤,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位時期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看到這裡許多人不禁會產生疑問,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天下無敵,為什麼此後還要延續近百年時間才能吞併六國,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夜讀史書認為可能性非常渺茫。首先,戰國時期的人們只有秦人、楚人、趙人等區域性概念,而沒有形成彼此都是中國人的共識。
  • 秦國統一六國,六位最大功臣!
    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說起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績,其中之一就是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周王室剛剛衰亡。當時實力較強的諸侯國有七個,即「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國。從地理位置而言,秦國位於西北地區,因而其餘「六雄」就是東方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逐一攻滅東方六國,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華夏,六國為何不主動納降?
    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之心。 首先,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也不僅僅是他一人之力,是秦國集六代君主的力量,才發展成後來的統一大業。 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名相輩出,大將林立,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的輔助,秦國才得到長足的發展。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以後的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後,秦國還用了一百多年才統一天下,歷經六代英明君主,勵精圖治,逐步由秦始皇統一天下,而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可多得、遠見卓識的帝王,他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各種政治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實行郡縣制,這一時期的歷代帝王,無不以秦朝制度為根本。若無秦國、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天下嗎?
  • 秦國歷史上,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誰的成就最大?
    在經歷了多年徵戰後,秦統一六國。我們之所以比前人看得更遠,是因為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秦國數位賢君、無數良將,一代一代興業治國,圖強奮進,在大秦的旗幟上浸染著他們每個人的汗水心血。其中,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是他們中間的佼佼者。秦孝公廣招賢才,引入商鞅,通過改革創新,實現了秦國發展頂層設計的革新,具有強筋壯骨的巨大作用。
  • 看破天機-規律中的歷史—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變法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秦莊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秦始皇死亡之謎:死前曾發生三件怪事,到底哪一個是真的?
    統一全國之後,六國的國君和王室盡皆成為階下之囚,雖說沒有對他們進行大肆屠殺,但其地位也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從從前的王侯將相變成了給秦國看守皇陵的奴僕。六國遺主的心中怎會沒有怨恨?但是因為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即便心有不甘,他們也翻不起大浪,只能在一片荒涼孤苦的墓園裡苟延殘喘。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六國,「六世」指的是哪些秦國國君?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秦朝。秦朝的建立,背後離不開秦國歷代先祖的勵精圖治。所以在《過秦論》中,賈誼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秦始皇滅六國後,嬴政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結局讓人感慨
    秦始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統一六國,結束了幾百年割據分裂的局面,但是,這個功勞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這和他之前的幾代皇帝的殫精竭慮離不開關係,雖然秦朝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秦始皇靠黃金統一天下?
    【編者按】對於戰國後期秦國的統一天下,歷來的研究一般是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和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來展開討論。在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推動了秦統一天下的歷史進程,這就是春秋戰國逐漸形成的黃金市場。而使用「黃金攻勢」最為成功的是秦國。秦國為了瓦解山東六國的合縱政策,也是用黃金去攻。《戰國策·秦策》有一段記載:「唐雎載音樂,予之五千金,居武安,高會相與飲……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與鬥矣。」唐雎持黃金五千東行,機動性地設立一個以類似沙龍的組織為名的策動據點,以私人交結的方式瓦解了山東諸國正在集結而蠢蠢欲動的謀士集團。
  • 秦用百年統一六國,為何很快就滅亡了?主要是秦始皇的四大失誤
    因此,秦始皇繼承先輩大業,對統一有充分的準備,並在實踐中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如何鞏固和建設這樣一個空前廣闊的國家,他卻缺乏思想和政策上的準備。他沒有如同《呂氏春秋》那樣對未來國家的制度設施作出全盤的設想,而且他剛到五十歲就離開了人間,過早地失去了總結經驗教訓的機會。這樣就使他在秦王朝的鞏固和建設方面造成了許多失誤,最後導致這個國家的覆亡。
  • 橫掃六國,助秦統一天下的人您知道是誰嗎?
    王翦 正是他播下了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後世輝煌王翦、王賁、王離是祖孫三代的關係,皆為秦將,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王翦攜其子王賁助秦統一六國,居功至偉,以此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將。但王翦能助秦打天下,卻不能助秦治天下,秦終因暴政很快滅亡。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
  • 六國是這樣被秦國滅掉的,其中楚國讓秦國付出的代價最大
    秦始皇就是那種比你優秀還比你努力的人,他握有一手好牌,而有能力精圖志,一掃六合可謂水到渠成。他的時代是牛氣沖天,明君、賢臣、猛將、戰略(範雎的「遠交近攻」很給力)、天時、地利、人和,秦國悉數佔盡!統一六國是必然趨勢。秦始皇的統一之路,先從三晉的韓趙魏開始。一、秦始皇先滅的韓國本來韓國可以再延續下國命的。
  •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秦國歷代國君,從秦非子建秦國到秦始皇稱帝,泰國列代國君共有38位。秦國在列代國君的共同努力下,勵精圖治,最終成就了大秦帝國。秦朝皇帝列表,看秦國如何消滅六國。秦國歷代國君 秦朝皇帝列表:秦帝國(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