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用百年統一六國,為何很快就滅亡了?主要是秦始皇的四大失誤

2021-02-13 歷史真相大揭秘

秦的統一,是孝公以來兼併擴張的結果,前後經歷了一百多年時間。因此,秦始皇繼承先輩大業,對統一有充分的準備,並在實踐中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如何鞏固和建設這樣一個空前廣闊的國家,他卻缺乏思想和政策上的準備。他沒有如同《呂氏春秋》那樣對未來國家的制度設施作出全盤的設想,而且他剛到五十歲就離開了人間,過早地失去了總結經驗教訓的機會。這樣就使他在秦王朝的鞏固和建設方面造成了許多失誤,最後導致這個國家的覆亡。

秦始皇決策失誤之一,是指導思想沒有及時進行調整。

商鞅變法確立了法家思想在秦國的指導地位。法家主張一斷於法,有利於打擊世卿貴族;法家講究君主的權勢和權術,有利於防止豪臣弄權,加強中央集權;法家提倡法後王,反對因循守舊,有利於因時變革,使國家充滿創新的活力,法家要求信賞必罰,有利於國家令行禁止,充分發揮國家的機制;法家獎勵耕戰,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鼓勵將士在戰場上獲取功名。無疑,法家思想的指導,對秦國奪得天下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但是,法家思想「嚴而少恩」,行事過於苛嚴殘酷,又疏於人際關係,因而用以治國的弊病比較多。司馬談說法家「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法家思想可以指導秦國打天下,而不能長用治天下,這也是被歷史實踐證明了的。

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後,為統一的成功所陶醉,沒有及時認識到打江山和守江山的區別,沒有抓住有利時機對治國的指導思想進行必要的調整,卻進而將法家思想神聖化,一味地「以吏為師」,對國家政治生活實行高壓政策,對人民則進行無窮的壓榨。嚴刑酷法的結果是天下寒心。國家統一後只有幾年,時局混亂,以致不可收拾。在內部關係的處理方面,恣意強化皇帝專制,用極端手段壓制不同意見,斥逐長子扶蘇,焚燒百家著述,坑殺學士,內部矛盾尖銳對立。

正是由於秦取天下後,指導思想沒有及時進行調整,對於已經變化了的現實沒有作出理論上的新的解釋,用以指導治國的法家思想越來越脫離社會的實際,導致了一系列經濟、政治、文化乃至軍事決策的失誤。難怪漢代有人驚呼,秦王餌的迅速崩潰,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失誤之二:統治政策的重心沒有及時轉移。

秦始皇統一全國,從根本上來說,是幾百年來經濟運動規律的必然結果。經濟的發展促成了統一,國家的統一為經濟的新發展開闢了道路。全國的統一,也是勞動群眾長期為之奮鬥的結果。勞動群眾進入統一時代之後,迫切的願望是在和平安定的環境裡從事生產和生活。因此,統一戰爭勝利之後,秦始皇本應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及時地實行統治決策的轉移,將統治政策的重心由戰爭轉入到和平建設,調整生產關係,以穩定在新徵服六國的統治,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經濟。只有這樣,才能使秦的統一鞏固下來。

種種跡象表明,秦始皇對這一點並非全無覺察。他廢分封,就是考慮到天下戰爭不休,也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他「墮壞城郭,決通川防,義去險阻」,以鞏固統一的局面。應該說,秦始皇在統一後還是覺察到社會需要「寧息」的。但是,他看重個人的權勢,更甚於社會的長治久安。因而他不可能找到社會「寧息」的正確途徑,自覺地實行統治政策重心的轉移。

相反,他為了滿足個人對權勢和財富的貪慾,統一戰爭剛剛完成,就馬上進行南北拓邊,使人民繼續疲於奔命。同時,又大修宮殿,築墳墓,還有多次的大巡遊,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無止境地加重了人民的勞役和賦稅,再加上刑罰的嚴酷,讓大批農民喪失了個體經濟的地位,而成為國家的刑徒和奴婢。社會始終不得安寧,農民無法正常生產,經濟的殘破,更加速了社會的動蕩。

歷史實踐證明,秦始皇沒有,也不可能把統治政策的重心轉移到穩定統一局面,恢復和發展經濟上去。而這種政策重心的轉移,又是當時形勢所需,人心所向,關係到秦帝國統治的成敗,秦始皇無視這一基本因素,結果喪失了恢復、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嚴重削弱了秦帝國的基礎。

失誤之三:沒有安撫六國人心。

秦的統一雖然有著深廣的歷史基礎,但是,這種統一基本上是在十年之內用軍事手段來取得的。由於時間短迫,極帶強制性,統一的基礎並不牢固。能否鞏固和發展這種統一局面,既要取決於對六國舊貴族勢力的控制,更要贏得六國人民對新的統一帝國的擁護。

東方六國政權林立,紮根甚深,延續數百年之久,貴族人數眾多,且勢力深厚。秦的統一戰爭給六國的打擊是致命的,各諸侯國的國王無一漏網地被俘獲,其餘的絕大多數貴族均成為階下之囚。秦對這些貴族基本採取三個措施,一是殺掉才智傑出的人,二是遷徙流放,如滅趙後,趙國的貴族被遷到葭萌,僅始皇十六年,一次就遷徙豪富十二萬戶於鹹陽。三是將其降為奴僕。至於那些漏網的六國舊貴族,有的隱匿民間,如楚懷王孫心在民間為人牧羊,有的則亡命天涯,如張良、張耳、陳餘等。從後來反秦鬥爭的形勢看,六國舊貴族投入反秦行列者雖有一定數量,但真正的顯要人物卻極少,可見,秦始皇對六國舊貴族的控制雖有疏漏之的地方,但從總體看這種控制還是嚴格的、有效的。

六國人民是秦帝國的基本居民,耕耘著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一般來說,六國人民對秦統一王朝的建立是支持並寄予希望的,但他們畢竟不同於關中秦國的百姓。他們是「新附」之民,既可以擁護新的統治者,也可以萌生復國的願望,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即反映了這種情緒。

在如此情勢之下,秦始皇理應採取措施安撫六國人民,以爭取和贏得他們對秦王朝的擁護,但事實卻與此相反。在現存的歷史文獻中,我們未能發現秦始皇給東方六國人民優惠政策的蛛絲馬跡,倒有種種跡象表明,他對六國的統治政策,比對秦國故地更為苛嚴,壓榨更為殘酷。從始皇陵園及墓葬中發現的不少磚瓦,上有印文,記載有修造陵園的刑徒工匠的籍貫,大量的陶文表明,這些刑徒工匠都是從關東各地輸送來的。六國人民被趕到邊境服役的 「殭屍滿野,流血千裡」。這說明,秦始皇沒有安撫六國人民,迫使他們萌發了叛秦復國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殘餘的六國舊貴族乘機面起,秦始皇無法贏得六國人民的擁護,秦的統一大業自然也就無法維持下去。

失誤之四:北伐匈奴。

在具體措施上,秦始皇的失誤很多,如焚書、坑殺學士,大興土木,尋仙求不死之藥、重用趙高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北伐匈奴。北伐匈奴的失誤,主要是在準備不足,主客觀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早地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

匈奴是在遊牧生活環境中聚集起來的部落,遷徙頻繁,難以控制,又善於騎射。在浩瀚的沙漠和草原上,晝夜之間他們能奔襲千裡,而秦始皇沒有武裝並訓練出強大的騎兵,面以步戰,車戰為長的中原之兵去對付匈奴很難奏效。再者,秦始皇在沒有實行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沒得到恢復和發展的情況下,又進行大規模的北伐戰爭,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實難支撐,因而不得不將戰爭的負擔轉嫁給百姓,其後果可想而知。

就其後果而言,北伐匈奴雖暫時延緩了匈奴的侵擾,但使秦帝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秦從匈奴手裡收回了河南地,但三十萬大軍只好「宿兵於無用之地」,進退兩難。不僅如此,還得在漫長的北部邊境上修築長城,以此作為抗拒匈奴的屏障。蒙恬所部大概三十萬人,築長城大概四十萬人,再加上後勤運輸等數十萬,北伐匈奴實際動用了一百幾十萬的壯丁。這些人被徵用,不僅在廣大範圍內影響了社會生產,同時大批兵卒、築城者、運輸夫的死亡,嚴重摧毀了社會生產力。至於北伐匈奴所消耗的社會財富更不知有多少。總之,由於北伐匈奴,迅速激化了秦朝的社會矛盾和其他矛盾,最終掀起了反秦大起義的狂瀾。

賈誼在總結秦亡的教訓時指出:一要總結歷史經驗,並根據當時的情況制定政策和策略,並運用於社會實踐之中;二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變換統治方法,有步驟有節制地進行社會改革。秦始皇的統治之所以連連失誤,最基本的原因在於不能審時度勢,從客觀實際出發來決定統治的方略和具體的社會政策,而是高踞於封建專制之巔,以自己的意願為中心,結果脫離了他所依賴的社會意願,脫離了歷史發展的需要,招致了二世而亡的慘重結局。

結語

秦始皇不愧為一代梟雄。在秦的昌盛道路上,他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在秦的衰亡過程中。也給後人留下了失敗的教訓。勝也罷,敗也罷,這已經是遠離我們的歷史了。但歷史的發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在今天追求美好的未來時,也可以從秦始皇那裡得到某些經驗和教訓。

相關焦點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華夏,六國為何不主動納降?
    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之心。 首先,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也不僅僅是他一人之力,是秦國集六代君主的力量,才發展成後來的統一大業。 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名相輩出,大將林立,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的輔助,秦國才得到長足的發展。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前言公元前221年,在經過十年的勵精圖治之後,秦始皇嬴政終於結束了長達五百餘年的諸侯割據戰亂紛爭不斷的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大一統。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秦始皇滅亡六國、統一天下之戰,是他在解決成蟜謀反、嫪毐叛亂、罷免並逼死呂不韋,獨掌大權之後開始的,在李斯、尉繚等人的輔佐下,從公元前236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為止,差不多用了15年時間,秦國並為此制訂了滅亡六國的順序:先滅韓國與趙國、然後是楚國與魏國,最後是燕國與齊國。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說起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績,其中之一就是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周王室剛剛衰亡。當時實力較強的諸侯國有七個,即「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國。從地理位置而言,秦國位於西北地區,因而其餘「六雄」就是東方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逐一攻滅東方六國,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 戰略有什麼用:從秦統一六國說起
    秦始皇統一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但如果說這個過程涉及什麼戰略,恐怕很多人會搖頭。在很多人看來,秦國是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由它來統一是水到渠成的事。至於為何是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原因也很簡單:運氣好。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戰國末年,秦始皇氣吞八荒,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俗話說:「治亂世,用重典」,六國剛剛統一,很多地方的百姓對秦還沒有歸屬感,所以秦始皇制定了嚴苛的刑法。也因此,六國王室貴族都妄圖復闢故國,其中以楚國舊貴族實力最為強大。
  • 秦始皇滅六國後,嬴政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結局讓人感慨
    秦始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統一六國,結束了幾百年割據分裂的局面,但是,這個功勞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這和他之前的幾代皇帝的殫精竭慮離不開關係,雖然秦朝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秦滅亡主要原因是什麼?真的是秦始皇太過殘暴?
    天下紛爭幾百年,戰爭不斷,百姓多磨難,秦皇統一天下乃千年第一創舉,雖然後世多為抹黑秦始皇,然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功在千秋,至於二世而亡是因為一個奇葩,一個遺憾。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沒有像以後的統一王朝皇帝一樣架空開國功臣或者殺戮,而是留下了一套豪華的文臣武將班底,文有李斯,武有蒙恬,並且還有一個後起名將章邯,這樣的班底足夠讓扶蘇掌控整個王朝了,並且秦始皇還賜予了扶蘇三十萬大軍,這三十萬大軍是秦國最精銳的大軍,並且蒙家與扶蘇的關係不一般,用兄弟關係來評價都不過分。
  • 秦始皇為什麼統一天下後,秦朝很快就分崩離析了呢?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秦於公元前207年便滅亡,為何會滅亡,原因主要有三點。秦國每消滅一個諸侯,便仿照該國的宮室,把它建造在鹹陽北面的山坡上,南臨渭水,從雍門向東一直到涇水的殿屋間道上。
  • 秦滅六國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樣的下場?
    隨著最近熱播劇大秦賦的熱播,許多人又把目光集聚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的那段激蕩歲月中,同是戰國七雄,最終卻是秦國的嬴政一統了六國,這其中既有秦國六代先王奮發努力的結果,也有六國自甘墮落或者自毀長城的結果,總之結局就是秦滅了其他六國,在這六國中韓國是最先被攻滅的。
  • 秦朝滅亡,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其中,有四大短命大一統王朝,其國運不超過50年,值得我們探尋。秦朝,在傳統印象中是一個暴虐的朝代,但是今天的人們開始為秦始皇翻案,筆者曾經看到過一種說法,說秦亡於土地改革。文章稱秦始皇想將土地國有化,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
  • 秦滅六國過程中,這才是最難滅的國家,結果幾乎傾全國之力滅掉它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清秦始皇滅六國的故事,在秦滅東方六國的過程中,哪一個國家最難滅呢?有人說最難滅的是趙國,的確在戰國末期秦趙兩國都是最具備實現統一的實力,但是趙國最終輸在整體的國力上。不過在小編的心目中秦在滅六國的過程中,最難滅的是楚國,最後秦全國舉全國之力才能將其滅掉。當秦始皇在攻下韓趙魏等中原國家之後,就開始把目光對象了南方大國楚國。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秦國統一六國,六位最大功臣!
    ,秦莊襄王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什麼不與民休息,反而力推大基建?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率大軍直撲齊國國都臨淄。此時天下大部分都已被秦國吞併,齊王建自知無力抵抗,於是向秦宣布投降。自此,從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紛爭格局終於結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 秦國統一了六國,為什麼秦朝滅亡後,沒有再分裂成類似歐洲這樣?
    秦國統一了六國,為什麼秦朝滅亡後,沒有再分裂成類似歐洲這樣?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從公元前230年開始消滅六國,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只用了短短的九年,可以說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取得了天下。上邊提到的這些人,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是標標準準的楚國人,張良是韓國人,韓信有可能是從韓國逃亡到楚國的人。一 我們先從年紀最大的範增說起,他出生於公元前277年,生活在現在的安徽。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餘烈」的結果。 但是,六世中起決定作用是秦昭襄王趙稷。 這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繼位第41年任命了一位新丞相——範雎。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 秦始皇最強的對手楚國有多強?秦國滅亡了楚國,而楚人滅亡了秦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採取的是遠交近攻的政策,充分採用李斯的謀略,對六國重臣採取大規模的離間計,對那些主張與秦國和好的,大量的金錢送上,對於主張武力抗秦的大臣則是流言污衊離間其君臣關係,甚至是進行直接刺殺,在這樣的政策之下,各國之間的合縱抗秦聯盟徹底瓦解,尤其是齊國還成為最親近秦國的「友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