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了六國,為什麼秦朝滅亡後,沒有再分裂成類似歐洲這樣?

2021-02-13 楊角風發作

秦國統一了六國,為什麼秦朝滅亡後,沒有再分裂成類似歐洲這樣?

從秦襄公創立秦國,到秦政掃平六合,經歷了五百多年,可以說嬴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雖說在嬴政的雄才偉略之下,秦國變為秦朝,成就了偉大的功業,但這其中也跟無數老秦人的努力分不開。

奈何秦朝時運不濟,在權力交接的環節上出了問題,趙構篡改遺詔,胡亥、李斯同流合汙,將帝國糟蹋得千瘡百孔。胡亥僅僅即位三年,秦始皇也才去世三年,秦朝就宣告滅亡了。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秦朝滅亡後,中原大地可能繼續變為分裂割據的局面,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漢高祖劉邦以其非凡的勇武和智慧,完成了大一統,也給我們這個民族冠了名號——漢。

那麼為何在秦朝滅亡之後,沒有再度分裂呢?

秦始皇統一全國,使得人們有了大一統的意識形態

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廢除了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使得中央權力大增,始皇帝成為這片土地上最具權勢的人。

在統一的道路上,生靈塗炭不可避免,而換來的則是曠世的統一王朝。不僅如此,秦始皇實行了相當程度的改革,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修建道路等等。

史料記載:

「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中央集權逐步形成,秦始皇收攏天下精兵,在方方面面統一的意識形態逐步形成。各地區可以用共同的文字,讓皇帝命令可以發布到全國各地,貨幣一致讓貨幣可以流通,秦始皇的諸多改革措施,改變了人們對國家、政權的概念。

伴隨著時間流逝,人們心中逐步形成統一的觀念,從此以後,哪怕身處紛繁的亂世,人們卻依舊希望統一和安定。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這幾個大分裂時期都不短,但終歸還是迎來的統一的王朝。

如果沒有秦始皇,我們這片土地可能也會和歐洲類似,可見秦始皇之偉大。政權的最小單位是個人,只有人的心中有了大統一觀念,那麼統一才能成為現實。

漢朝在秦朝之後,也正是因為秦朝的鋪墊,漢朝才能長治久安,國祚才能達到四百年。

漢朝繼承了秦朝制度

劉邦創立大漢帝國,各方面的制度法令,也都是在秦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好比秦朝的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兼顧監察事務。

九卿就是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秦朝的制度具有開創意義,先進且實用。秦朝之所以亡國,並不是制度的問題,主要是人的問題,秦始皇、胡亥都實行嚴刑峻法,且大興土木,對百姓壓榨太過嚴重。

胡亥即位後胡作非為,繼續實行暴政,加之趙高攪亂朝綱,這才亡了國。歷朝開國君王大多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張一弛,開國君主大多強悍異常,律令相當嚴苛。但接班人最好要挑選一個溫和的守城之君,以保證政權長治久安。

秦始皇頭一次做皇帝,他自然沒有經驗,開天闢地頭一遭,所以我們也不能將責任全推到秦始皇身上。但下一屆政府就會考慮到秦朝的經驗教訓,加以改進,如此這般,便可以讓國家長盛不衰。

漢朝可以說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先進的制度被漢朝繼承,但漢朝卻一直在調整和改良,以適合這個政權的過渡和發展。

漢朝統治得當,使得統一可以繼續

事實上,在秦末亂世,誰也無法預料這個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好在有漢高祖這種勵精圖治的君主,讓一切重新步入正軌。

史料記載: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

秦始皇統一之後,實行郡縣制,將幾乎所有權力牢牢抓在手中,如此這般就會將原來的六國的世家貴族得罪個乾淨。秦軍強悍,可以做到勢如破竹、摧枯拉朽,而且還有王翦這種傑出的將領,秦朝統一勢在必得。

到了劉邦這裡,明顯沒有秦始皇那麼強悍,並且諸侯聯軍在楚漢爭霸的道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劉邦必須要表明態度,給予這些諸侯相應的報答和封地。

等到劉邦坐穩了位置,便著手開始收拾這些異姓王,都說劉邦弒殺功臣。殺人不假,但劉邦沒有濫殺,他殺掉這些異姓王,是為了讓皇權更為穩固。

除此之外,那些異姓王也並非省油的燈,皇帝富有四海,可以為所欲為,這種待遇誰都想要。西漢創立之後,諸侯王韓王信勾結匈奴,起兵造反,之後被劉邦剿滅。韓信、英布、彭越,基本上都是同樣的下場,事實上,不論異姓王有無造反的心,劉邦都會將其剿滅。

劉邦廢掉了異姓王,也就降低的帝國衰亡的風險,但劉邦仍無法做到盡善盡美,那就是同姓的藩王一樣會造反,就好比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在解決藩王的問題上,賈誼、晁錯等人走在最前列,即便晁錯被漢景帝錯殺,但也給了漢武帝寶貴的經驗。隨後漢武帝才實行了推恩令,用合理的方式緩慢地削弱藩王的實力,隨著時間流逝,藩王的地位和實力會越來越小,如此這般,圓滿解決了削藩問題。

對文化的認可

之所以秦朝滅亡如此之快,主要是因為領導的昏庸和無能,而西漢的皇帝大多都是明君。文帝和景帝勵精圖治,讓百姓休養生息,並且一直在廢除那些嚴苛的刑罰,如此英明的君主,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也使國家逐步走向富強。

等到漢武帝即位,糧倉裡的糧食堆積如山,國庫中的錢幣足以應付大規模戰爭。於是漢武帝才毅然發出對匈奴的挑戰,在衛青、霍去病的帶領下,一掃以往頹勢,將匈奴打得抬不起頭來。

正是因為西漢有很多優秀的君主,才得以讓國家得以發展和壯大,如果西漢也處處是胡亥這樣的昏君,那麼漢朝也無法走那麼遠,只不過就算是漢朝滅了,最終還是會出現唐宋元明清的。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文化的認可,要知道即使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大家也是一直打打殺殺的。但不管怎麼說都是中國人嘛,雖然不同國,但是國與國之間還是有交流的,人種還是一樣的。

實際上,歐洲各國也是想統一起來,歐盟就是一種表現形式,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中國直到現在,走得都是這條道路,一方面是政治制度的完善,一方面是文化的認同,有了這兩點,統一也就成了最終的表現形式。

相關焦點

  • 秦朝統一,六國後人頻頻造反,漢朝統一後卻沒有人造反,為什麼?
    一、秦朝陷入了制度瓶頸,而漢朝卻進行了改良秦朝最初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原本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弱國,卻在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強大起來,成為了七國之首。最終,也是在這次深徹的變法之下,使得秦國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 秦朝為什麼短命——秦朝滅亡原因的分析
    然而,天下統一之後,因為沒有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國家的建設就成了政府的主要行為,耕戰獎賞所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在統一前,還可以通過掠奪其他諸侯國的財富滿足龐大的獎賞需求,六國統一後,對外戰爭減少,無法掠奪他國財富,就只能用本國有限的財富滿足獎賞所需的龐大開支,這就等於肉越分越少了,所以在秦末的大起義中,秦朝沒有重啟軍功制,用戰功來獎勵人的作用也就喪失了。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 秦國滅亡了楚國,而楚人滅亡了秦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採取的是遠交近攻的政策,充分採用李斯的謀略,對六國重臣採取大規模的離間計,對那些主張與秦國和好的,大量的金錢送上,對於主張武力抗秦的大臣則是流言污衊離間其君臣關係,甚至是進行直接刺殺,在這樣的政策之下,各國之間的合縱抗秦聯盟徹底瓦解,尤其是齊國還成為最親近秦國的「友好國家」。
  • 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很多歷史學家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大多集中在秦朝皇帝的暴政,甚至還把陳勝吳廣起義稱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但從史料很多記載中,秦朝滅亡的原因不止這些因素,真正原因還需要從根源上說起。1.僵硬體制可以說商鞅為了秦國的改革變法真是拼了,用盡了全力,秦國改革變法很成功。著重發展農業,壓制貴族勢力,獎勵軍功將士,實施最嚴酷的連坐法,讓秦王牢牢掌握了大權,秦軍也成為攻不無克,戰無不勝,令人生威的軍隊。雖然後來秦惠王不賞識商鞅,致使商鞅殘死在秦國,但秦國卻沒有廢除商鞅變法的成果,而是延續一百多年,一直到秦朝滅亡。這一點著實讓人感覺蹊蹺,相比其他國家,變法大都沒有成功。
  • 秦朝滅亡,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那麼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別著急,我們一起根據史料分析。我所採信的史料,是呂思勉的《秦漢史》。由於內容眾多,我無法將原文打上來,即使打上來還需要我進行翻譯(因為是文言文)。筆者看完秦朝部分後,大概總結出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 秦國統一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呢?
    秦國統一六國比後世歷代都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朝以前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相互都不是很兼容。周朝並沒有統一天下,前邊的商朝也沒有。周朝採取的模式就是天子有自己的封邑,在周天子封邑的外圍是自己宗親和功臣的封邑,再向外一層就是商朝舊臣的封地和新歸順的其他部族。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滅楚人想著復國,而秦朝滅亡後無人復秦
    反秦起義的大潮正處於低谷,項梁召集部分反秦義軍商議今後如何行動,於是範增在會上說了一番話,大概的意思是說:範增引用楚南公說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失敗是應該的,秦國滅亡六國時,楚國最沒有過錯,自從楚懷王被秦國扣留後,楚人至今經常懷念,所以楚南公說:哪怕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秦始皇滅六國後,嬴政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結局讓人感慨
    秦始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統一六國,結束了幾百年割據分裂的局面,但是,這個功勞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這和他之前的幾代皇帝的殫精竭慮離不開關係,雖然秦朝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秦國歷代國君,從秦非子建秦國到秦始皇稱帝,泰國列代國君共有38位。秦國在列代國君的共同努力下,勵精圖治,最終成就了大秦帝國。秦朝皇帝列表,看秦國如何消滅六國。秦國歷代國君 秦朝皇帝列表:秦帝國(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六國,「六世」指的是哪些秦國國君?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秦朝。秦朝的建立,背後離不開秦國歷代先祖的勵精圖治。所以在《過秦論》中,賈誼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馬俊華:對秦朝歷史的幾個誤解的澄清 ——讀書札記
    就是現代學術對秦朝滅亡的研究成果,也沒有跳出這個窠臼。(可以參看林劍鳴著《秦漢史》中對秦朝滅亡的分析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的總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05-206、211頁)這種看法是對秦朝歷史真相的嚴重誤解,需要澄清。
  • 春秋戰國時,秦國滅了六國以後,暴虐秦王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春秋戰國時,秦國滅了六國以後,暴虐秦王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在商鞅變法結束之後,秦國這個國家的勢力也是一步步達到頂峰,秦國也在幾名大將的幫助下想出了對國家有利的政策,在早些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的時候就開始進行對韓國的收復戰爭,再到221年的時候消滅了最後一個國家——齊國,統治時間也是長達十年之久,在消滅了幾個國家之後,秦國也是我國歷史上面開創中央集權國家的國家,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在秦國統一其他國家之後,那些國家的皇帝又會何去何從呢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
  • 秦為什麼能滅了六國?秦朝天下大統,但六國忠孝仁禮義卻被保留
    而泱泱華夏打從茹毛飲血到有穀物耕作,也未曾有過大一統國家,幸得秦王嬴政嗷嗷野心,血洗六國,以萬人血淚澆灌自己的宏圖霸業。雖是殘忍十分,狼子野心頗甚,但終究是推進文明腳步。這起源於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得後人傳承改善,直到清朝雍正時期以設立軍機處為名,將封建君主集權高度集中,加強皇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 秦朝滅亡誰之過——《過秦論》解讀與教學
    於事,賈誼先概括秦由興盛到亡國一百多年的歷史,篩選其中重要史事,以勾勒出秦王朝的發展趨勢及歷程,這些事實是眼見為憑的例證,只有透過大量的事實中才能推演出令人信服的邏輯與結論。     記敘多於議論是《過秦論》一文的特點。文章以五分之四的篇幅,依照時間順序記載了秦由弱到強,再到鼎盛,直至滅亡的歷程。
  • 秦國為何能夠連續進攻東方六國?
    換句話說,秦國進攻別國很容易,六國進攻秦國卻很難。在戰國的初期,秦國的地理條件並不好。東部有強大的魏國,而且已經佔領了河西地區,對秦國是很大的威脅。只要魏國想打,隨時可以進攻秦國。南部是蜀國和巴國,這兩個國家雖然沒有多少威脅,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地盤。至於北部則是老冤家義渠國,時常南下進攻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逐步崛起。
  • 看破天機-規律中的歷史—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
    在秦統一中國後有不少文章進行了分析研究。但這些分析是事後總結,是屬於替既定的事實找理由,而不是從現在找到經得起檢驗的規律再用此規律指導未來。  我從規律的角度分析,我認為秦國統一六國符合規律,但在過程中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 在秦朝滅亡的時候,為何王剪沒有站出來救國?
    「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都知道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因為有六國中五個國家就是王翦攻打下來的,可以說是功勞非常的大,而他也是在攻下楚國後,向秦始皇討要了土地及金銀財寶後就回家鄉做他的富家翁去了,而很多人就對王翦為什麼沒有站出來力挽狂瀾感到困惑,據記載王翦去世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08年,但是秦朝滅亡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7年,其實即使在這段時間裡王翦有站出來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