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天地始開,陷於混沌,期間過去萬年,才開始有了文明。而泱泱華夏打從茹毛飲血到有穀物耕作,也未曾有過大一統國家,幸得秦王嬴政嗷嗷野心,血洗六國,以萬人血淚澆灌自己的宏圖霸業。雖是殘忍十分,狼子野心頗甚,但終究是推進文明腳步。這起源於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得後人傳承改善,直到清朝雍正時期以設立軍機處為名,將封建君主集權高度集中,加強皇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秦滅六國,開啟了大一統的華夏大陸帝國,也稱之為「秦朝統一之戰」。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前前後後花了十年,籠絡燕國和齊國,穩住魏國和楚國,率先拿下韓國趙國,實行遠交近攻,逐個擊破。自此,結束了華夏大地上從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秦朝!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而在這十年間最不缺少的就是腥風血雨、爾虞我詐的愛恨情仇故事,忠孝禮義、仁義愛國的典故,也教會後世不少人為人處世的道理。
相傳在大秦的驍騎大軍攻打魏國都城大梁時,由於魏國國君早已疏於朝政,大梁城沒能守住幾日就被破了城門,國君死於宮中,而四散逃去的王公貴族也多數死在鐵騎的踐踏之下。唯有一嬰孩公子被乳母抱出王宮,藏於民間,秦國得知消息之後立馬頒下敕令,重金懸賞,捉拿魏國餘孽。一魏國舊臣無意間得知了該公子乳母的下落,邊去詢問,並威逼利誘,命其交出餘孽,也好的黃金萬兩,返還鄉間。公子乳母一開始是不承認知道公子的下落,而後無奈,說道「那些見到利益就背叛國君的人,是謀逆;害怕死而放棄正義的人,是作亂」。舊臣無奈,只好退去,不再強迫。
但在秦國強大的軍團面前,又有誰可以逃出秦軍的搜查呢?不久後,秦軍便找到了母子二人的下落,而在逃亡中,秦軍下令亂箭射殺,乳母為保公子,用自己的身體幫公子擋箭,最後死於亂箭之下,公子也難倖免於此,死在了乳母懷中.秦王嬴政得知此事,甚是感動,認為她用死來維護忠心和義氣的精神難能可貴,便命人按大臣的禮儀將其厚葬,並寵信其哥哥,封為五大夫,賞金百兩。這則典故教會世人應該重情重義,不能為了利益,就捨棄仁義道德,後被世人收錄在《列女傳》中,留與後世代代傳頌。
雖然我們應當學習乳母的仁義精神,但是,當我們遇到危機之時,更應該做的是要憤然反擊、不懼強權!牛缺是趙國附近一帶有名的學士,為立志報國,啟程去往趙國國都-邯鄲城。在途中不幸遇到劫匪,被洗劫一空之後,牛缺並不為此暗自神傷,而是不帶憂愁地繼續趕路。劫匪為此不明所以,便又上前盤問,牛缺說「一個有德行的人,不應當因丟失一點供養自己的財物而去與人爭鬥,這樣會危害它所供養的自身的安全啊。」劫匪們聽到這樣的回答都愣住了,想到,這樣一個賢德的人前往邯鄲城要效力朝廷,自然會受到重用,到時他再把我們的行蹤報告給趙國大王,我們豈不嗚呼。
想罷,一群劫匪追了上去把牛缺殺了。而這個故事也被傳到了一個燕國人那裡,該人教導家族後人,遇到劫匪一定不可像牛缺那樣展示的多麼高尚。這個燕國人的弟弟後來果真遇到了強盜,同樣被洗劫一空後他還不依不饒的求他們把東西還給自己,強盜不耐煩的說道「我們只是搶了你的財物,並沒有傷你一分或是取你性命,你應該感恩才對,怎麼還不依不饒」。說罷,抽出大刀將人砍死。
其實在遇到冷血殘酷的強盜之時,既不能講賢德,也不要苦苦哀求,也應該丟掉幻想,團結一致,戰而勝之,這也是唯一的選擇。面對秦國看似天下無敵的浩浩蕩蕩大軍,六國若是能團結一致,或是各司其職,舉國上下一心抗敵,又豈有不能戰勝的道理呢?秦國順應歷史,一舉滅了六國,統一諸侯分地,也算是順應天意,就算不是秦國,之後七國之中任何一個壯大起來,也會滅掉其他六國,統一天下。而戰爭能帶走人的生命,卻帶不走這些人留下的精神文明,秦國能滅六國,卻滅不掉六國的忠孝仁禮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