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執政初期,為何一定要除掉商鞅?

2020-12-14 雲軒談史

秦國本來只是西方的一個邊陲小國,但是卻在戰國時期實現彎道超車,最後甚至一統天下,離不開兩個人,秦孝公和商鞅。

沒有秦孝公的賞識,商鞅再厲害也難以發揮自己的作用。而沒有了商鞅,秦孝公空有強國之志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可以說,商鞅對秦國的貢獻是巨大的。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大功臣,卻在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以後,就被眾人以謀反之罪陷害,最終不得不起兵造反,兵敗自殺了。

那麼,秦惠文王為何一定要除掉商鞅呢?商鞅必須死嗎?

一、變法的成敗,不僅在於國君的支持,還在於矛盾的轉移

戰國時期,是一個變法的時期,也是一個從奴隸制王朝向封建制王朝過渡的關鍵時期。然而,眾所周知,推翻原有的制度從而建立新的制度,其阻力有多麼的大。

遠的不說,就說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除秦國外,楚國有吳起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等等。

這些變法在提出來的第一時間,遭到的不是眾人的贊同,而是眾人的反對,來自貴族的反對。

以楚國為例。楚國楚悼王任用吳起實行變法。吳起變法期間,楚國國力強盛,一時間風頭無二。這些變化,楚國貴族看得見嗎?

他們看得見,但是他們依舊在楚悼王死後殺死了吳起,楚國變法宣告失敗。因為吳起變法觸動了貴族們的利益,他們可不管什麼國家強大。

吳起變法的失敗,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楚悼王的死亡,讓吳起變法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持,後續的國君不知道利用吳起來轉移矛盾;一個是吳起變法太過強硬,沒有有效地疏通楚國貴族的怨念,以至於貴族們的怨念無處排洩,最後殺死了吳起。

這很重要。

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和秦國的吳起變法其實頗為相似。

同樣是秦孝公的有力支持,同樣是商鞅變法太過強硬(商鞅變法期間,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犯法,商鞅堅持要對秦惠文王的老師懲罰,而這也是他日後生死的原因)。

因此,在秦孝公死後,就有人誣告商鞅造反了,而商鞅也因此死亡。

但是,秦惠文王聰明得多了。他在滿足了貴族們請求的同時,繼續施行商鞅變法,這下,秦國的貴族們傻了。

這不對啊。秦君既然統一了我們陷害商鞅的請求,自然是不想承認商鞅變法了,這怎麼和想像中不一樣呢?

這應該是當時秦國貴族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他們知道如今的結局,恐怕寧願廢除新法,不殺商鞅。

二、商鞅的死,是秦惠文王君位穩固的保障

在戰國,君位繼承有時是十分兇險的。比如趙武靈王即位之初,各國聯軍就欺負他君位沒坐穩,聯合發兵,企圖攻打趙國。幸虧趙武靈王雄才大略,才化解了這場危機。

這是來自外部對君位繼承的威脅。來自內部對君位的威脅就更多了,春秋戰國時期,弒君的例子不要太多。

當時的秦惠文王就算沒有那麼大的危機,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商鞅的事情,恐怕也會影響他的統治。

而當時,商鞅變法已成,秦國已經強大起來,商鞅作為變法先鋒的作用已經結束了。此時,能夠用商鞅的姓名來換取自己國家的穩固,恐怕換成是誰,都會同意。

兔死狗烹的事情,一直在上演著。站在我們的角度,這自然是無情的,但是站在秦惠文王的角度,卻是再划算不過。

相關焦點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秦惠文王的一生——彪悍到不需要解釋
    嬴駟要拿商鞅一方面立威,另一方面平息舊貴族的怨恨勢力,以此鞏固自己統治。商君雖死,商鞅之法,嬴駟仍然堅持下去,這極大引起舊貴族不滿,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反對商君之法,開始謀劃叛亂,暗中與魏國秘密合謀,並且策劃義渠發兵包圍鹹陽,外部,河西之戰,魏國戰敗,河西土地魏國遲遲不肯歸還,並且派兵進駐河西,準備再度進攻秦國。
  • 2、秦惠文王 ——秦國的第一個王,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26年),爺爺秦獻公,父親秦孝公,自己十九歲即位,是為秦惠王,亦為秦惠文王,成為秦國的第一個王。    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後以宗室多怨,族滅了商鞅,但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 這才是真正的秦惠文王——嬴駟!
    沒錯就是秦惠文王——嬴駟! 就算秦孝公沒有暗示,秦惠王也要除掉商鞅。 象商鞅這種人,秦國不用,也必然是不會讓別國來用的。秦惠王在除掉商鞅後,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王出色地完成了。
  • 不是商鞅,更不是秦惠文王
    有人說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是秦國第一任稱王的君王,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國力增長的確十分迅速,靠著張儀、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等人,秦國內部持續高速發展,而對外則是北伐義渠,
  • 人物誌:秦惠文王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商鞅獨掌大權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秦國的法治建設是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在法治建設完成後,秦國法制的掌控是雙重性質的,秦惠文君和商鞅。由於擁有巨大的權力,掌權者既是法治的最強維護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徵只能是一個人,商鞅的悲劇根源就在這裡。就算秦孝公沒有暗示,秦惠文君也要除掉商鞅。
  • 秦惠文王一生中這幾件事,是其他君王都比不了的
    秦惠文王即位後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秦國的法治建設是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在法治建設完成後,秦國有兩個人是雙重性質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們由於擁有巨大的權力,既是法治的最強維護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徵只能是一個人。
  • 秦惠文王嬴駟究竟為何突然暴斃?死因真相揭秘!
    秦惠文王當政期間,東進攻魏,滅蜀敗楚,伐取義渠,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秦惠文王即位後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後,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 商鞅犯了何罪,被剛上任的秦惠文王車裂?
    從上圖可以看出,秦惠文王是秦國的第33位君王,是秦始皇的高祖父,在位19年。秦惠文王名叫嬴駟,他是一個不錯的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武有公孫衍,司馬錯等人。文臣武將濟濟一堂助其東徵西討,嬴駟為秦國的擴張做出了巨大貢獻。(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
  • 贏駟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就是這樣一位對秦國盡心盡力的法家學派的謀臣,最終的命運卻是比別人死得更慘!    有這樣一句話,叫「不作死就不會死」!商鞅要是早知道有這樣一句話,估計也不會有如此的下場!    想要理清商鞅的仕途和結局,不得不提這樣幾個秦國的君主:    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然而,當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上位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商鞅。那麼,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為秦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商鞅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秦惠文王即位後,憑什麼快速掌握大權?看他做的這三件事
    然而變法成功之後一代雄主秦孝公便離開了人世,與此同時也給秦國留下了三件大事,第一商鞅新法何去何從?第二沒有了孝公支持的商鞅何去何從?第三年紀幼小的贏駟如何管理諾大的秦國?而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想必大家都是了解的,秦國繼續堅持商君法,商鞅最終也被車裂致死,秦惠文王不僅保住了秦國的大業,更是為秦國的東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幼小的贏駟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下面咱們就來說一下。
  •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位君主,你最佩服誰?當然是秦孝公
    通過影視劇,不少人也「認識」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這三位君主為秦朝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人的才能自然毋庸置疑,少了任何一個,秦國統一的時間可能會推遲,甚至可能無法完成統一。三位君主的功績也非常突出,都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打下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 平說歷史-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
    公元前337年是秦惠文王即位元年,當時應該稱他為秦惠文公,那年秦惠文公才滿20歲,同時代的魏惠王已經64歲,齊威王42歲,楚國的楚懷王才19歲,但還沒繼承王位。趙國著名的趙武靈王那年才4歲,趙國當時的君主是趙武靈王的爸爸趙肅侯。那年當時著名的文化人孟子36歲,莊子33歲。秦惠文公就是在「商鞅變法」中被罰的那位太子,因為是太子,所以兩位老師挨罰。
  • 商鞅之死,秦國的天才領袖去世,改變了商鞅的命運
    這位在危急存亡之秋拯救了秦國的天才領袖的去世,也改變了商鞅的命運。因為,太子贏駟繼位了,也就是秦惠文王。他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付商鞅。我們今天的故事就要從這裡說起。其實秦惠文王並非一個氣量狹窄的庸君,他的出現,為秦國帶來了個大發展的時期,並使秦國的領土擴大了數倍,同時知人善任,擁有大批能臣。這樣一位國君,不可能看不到商鞅的才能。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第二個原因,依然是商鞅變法引起的,當時太子贏駟(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帶頭反對新法,商鞅為了新法能夠順利推行,必須殺雞儆猴,而贏駟就是那隻最大的雞,也是最有效果的雞。贏駟作為秦國太子,商鞅不能懲罰,於是改為懲罰太子的師傅贏虔,秦孝公的大哥,就割了贏虔的鼻子。
  • 嬴駟的王者風範——《大秦帝國》中的秦惠文王
    難道解決政治問題的方式只能車裂畢生只追求功業不追求權力的商鞅?更何況,這功業的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國,而他卻是秦王!……憑藉他的聰明才智,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兩全其美的解決方式,可是他還是決然地選擇了最快的路徑——殺。他就是《大秦帝國》中的秦惠文王。我的觀點有些狹隘:能把「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商君處以極刑,不會成為好人,更不會成為好君主。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哪來的狡兔死走狗烹,商鞅被車裂,是秦孝文王立威的「祭品」而已
    文|顏小二述哲文說起商鞅,我們腦子裡第一反應是記錄他思想的《商君書》,顏小二記得《大秦賦》中嬴政幼年時在趙國被趙公子摔死了自己的小狼崽,回到家裡申越就教育嬴政,要讀《商君書》,成為天下的王。可見,商鞅對世人的影響,無論他在世時,還是死後許久,依舊劇烈。但是讓人唏噓的是,商鞅的下場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