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2020-12-23 狐仙說歷史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正處於戰國七雄時期時,秦國的實力到底是如何的呢?非常弱,無論是從政治;治國上,還是經濟與文化方面,都不及其他諸侯國,可以這麼說:「各個方面均落後於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誠信」二字導致的。

△誠信對國家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秦國的實力是不堪入目的,這是為何呢?那就是國家沒有「威信」,即國家沒有以「誠信」為本,要說小到一個人,大就到一個國家了,為此,人民百姓根本就不相信國家,國家沒有「信」如何服眾?那國家根本就發展不起來。那從何可以得知早期秦國無「威信」呢?就從商鞅變法中可以得知「徙木為信,商鞅重建官府信用」。

△商鞅採取「徙木立信」贏得百姓認同

無信民不擁,秦國弱小不堪,主要是自身因素

商鞅還未得秦孝公重用時,秦朝在當時,國內的老百姓信不過政府,主要是政府是不怎麼講「誠信」。如:本來答應老百姓的事,到最後根本就做不到,所以,這才引起了老百姓們的琢磨,國家採取某些措施,要是大家去做了,這一回頭要是國家政府不給呢?因此,在當時百姓們是信不過政府的。

△影視中的秦孝公

這就使得秦國的實力,自然是比不上其他的諸侯國,同時,還有一點則是:當時的秦國各項法律條款不行,推行不下去,國家就不能談發展。秦國發展不下去,這也只能被其他諸侯國佔據優勢,為此,被重用的商鞅,他就要實施變法,將「承諾」建立於百姓之中,樹立出秦的「威信」,解決秦國的「信」。

△商鞅變法採取「承諾」樹立起威信」

商鞅變法,採取了什麼措施,挽回「威信」?

由於老百姓們不信任商鞅,為此他起草的改革法令,自然是推行不下去,為了能夠推行法令,商鞅他是這樣做的,在鹹陽的南門,立起一根大木頭。商鞅是想了一個辦法,即刻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子」,商鞅當眾這樣做,自然也使得老百姓們,半信半疑的,議論紛紛。

△商鞅最初給十金,百姓們半信半疑

當然了,普通大多數老百姓是不可能將這木頭扛起來的,除非是有力氣的人,準能扛起來的,但也有一大部分人的確是能扛走的,這是為何呢?主要是:就這麼一點事,商鞅就給十兩金子,恐怕是瘋了吧!所以,這就使得有能力的人,都不去扛,這萬一逗百姓們玩呢!是不?木頭放了好幾天,就沒有人動過。

△百姓們議論商鞅「徙木」得賞金之事

商鞅見此狀況即知:老百姓們不相信,更不相信國家政府,秦國上下的事就辦不好,那這又要採取什麼措施才能讓百姓們信服呢?增加賞金的數目,由「十金」增加到「五十金」,要知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的出現,結果,這木頭還真的被人搬到北門去了。如此一來,商鞅採取「徙木為信」的措施,還真的成了,扛木頭的人,也得到了賞金,這件事也即刻傳開了,轟動秦國。

△勇夫完成商鞅賞令,得到「徙木」賞金

商鞅講誠信,秦國逐漸壯大,順利推行各項政策

商鞅這「徙木立信」傳遍後,為秦國樹立起了「威信」,接下來秦國就能逐漸走向強大了,只因老百姓們相信商鞅變法,看到了國家的誠意。同時,這也就說明了一個國家,無誠信是不立的,秦國之所以能夠變強大,就是在於商鞅抓住了「誠信」二字,讓國家變強,為滅掉其他六國打下基礎。

△商鞅為秦孝公,為秦國樹立起威信

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國家不講信用,答應老百姓的事都做不到,眾人就對政府不信任了,一旦國家政府失信,社會就會亂起來。為此,政府也就管不了這個社會,那又何談管理,又從何談發展?所以,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一諾千金」為秦國鞏固了統治,以及加強完善了中央集權。

△商鞅的「一諾千金」為秦國奠定基礎

商鞅變法成功也就為往後的各項改革,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如:「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等措施。這些改革變法,主要還是因百姓們相信商鞅,更相信國家,才放心地將土地田地交給國家處理,換來更好的日子。

△商鞅變法成功地推行了「井田制」

總結:

商鞅變法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則是「誠信」,人無信而不立,更何況是一個國家,國家不講誠信,百姓不相信,這個國家幾乎就發展不起來。一旦國家有「威信」令老百姓信服,在眾人的擁戴與配合之下,怎麼不能發展成為強國呢?因此,商鞅的變法,不僅完成了變法,還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條件。

大家是否贊同呢?又有何看法呢?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與探討!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百度百科—商鞅》#狐仙說歷史#

本文為狐仙說歷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

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作者推薦:

圓明園為何會被毀呢?珍藏品多,被英法聯軍看中,清政府值得深思

為何說郭子儀和許攸的事跡能夠證明這兩點呢?不爭功勞,不矜成就

固守操履,不露鋒芒,告知如何為人處世,秦兵馬俑和楊修即是證明

孔子世家其人其事,均離不開宗法制,遠祖又是宋國貴族,尼山降聖

相關焦點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戰國時,有重要的現象,人才的流動性強,這往往影響到國家的盛衰。商鞅變法,取得成效,最值得借鑑的地方在哪?司馬光點出是誠信,這是立國之基。商鞅立木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商鞅不敢貿然發布,為了取得信任,商鞅建議,讓秦孝公在秦國都南門,樹立三丈的木頭。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原標題: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很多學者都指出,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尤其是秦孝公在位前後的這一段時間,那麼,這一時期的特殊之處在什麼地方呢?
  • 商鞅變法
    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1.②改革舊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進一步發展了小農生產,有利於國家賦稅徵收、加強了秦國的集權統治。依照中原地區的風俗、風尚進行改革,不僅促進了秦國的發展,也有利於民族的融合。四、商鞅變法的結局與評價1.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然而,當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上位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商鞅。那麼,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為秦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商鞅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商鞅變法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秦國開始變法時,主政的秦孝公年方二十二歲,操盤的商鞅剛剛三十歲,正是百無禁忌的年齡。商鞅頒布的第一條變革法令叫《墾令》,其主題只有一個:把全國人民都變成農民。商鞅認為,治國之要就是讓民眾「歸心於農」,大家都去耕地了,民風就樸實而純正,國力就可強大,他把所有不願意從事農業的人統統歸類為「惡農、慢惰、倍欲之民」。在《墾令》中,有二十種具體的辦法鼓勵及資助農耕。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圖片:秦國的旗幟劇照二、商鞅變法秦孝公不願意當亡國之君,並且很清楚一個現實,對於秦來說,即便是秦能在對魏國的反擊戰裡面獲勝,那麼,秦的勝利也只是暫時的。
  • 變法興秦的商鞅,到底做錯了什麼,下場竟會如此悽慘
    在司馬遷看來,商鞅天性就是一個殘忍少恩的人,在秦法推行的第十年,變法的效果非常的好,秦國的社會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變法大見成效。很多原本對變法持反對態度的人也有所轉變,開始說起了變法的好處。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崤之戰中全軍覆沒,再也不敢東進,採納百裡奚、蹇叔的建議,往西部發展,任命由余為上卿,與西部少數民族爭戰,地域不斷擴大,佔據了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以此奠定了秦國的強國地位。到了戰國時期,秦國仍然排除在中原之外,受到三晉(韓、趙、魏)壓制,秦國蟄伏在函谷關之外。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 商鞅變法,嚴格說應該叫「商鞅革命」。雖然商鞅變法並沒有推翻政權,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遠比推翻一個政權還要深遠,它締造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1.推翻宗法社會,確立皇權核心 商鞅到秦國後,跟秦孝公見了三次面,前兩次面試很失敗,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徹夜長談,由此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為何前兩次談話不成功呢?
  • 細思恐極的商鞅變法
    且看上述新法中的兩項內容:分戶政策,把大宗族拆分為個體小家庭,打破基層組織天然的有機性;什伍連坐,把原子化的鄉民重組為新的共同體,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赤裸裸的相互監察。這兩者都便於集權政府對基層的直接管理。再看上面引用過的文字:秦民「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當時是新法剛實行,數以千計的宗族豪強代表到國都上訪。商鞅的反應是不為所動,擱置一旁冷處理。
  • 華興控股集團葛小松:從《商鞅變法》談企業管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興衰,留下的不只是厚厚的書簡,更是啟迪未來的思辨智慧。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是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商鞅配合秦孝公締造了秦國富國強兵的良好局面,為秦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圖片:老百姓上戰場劇照商鞅的改革其實迎合了人性的弱點,人類都有趨利避害的性格特徵,為了自己的利益敢於猛打猛上,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就會奉行事不關己的心態。圖片:上前線殺敵劇照3、資源的分配不過,商鞅的計劃想要推行,肯定會引起一番血雨腥風,如果秦國打算讓草根子弟通過戰鬥來獲得財富和爵位,這就意味著,本來控制著社會財富和地位的貴族老爺們,需要放棄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和利益。
  • 變與不變的千古難題——商鞅變法能成功,為啥王安石變法就失敗?
    我相信大家看歷史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縱觀中國歷史五千年,似乎變法就不是一個好詞,數千年的時間裡,只有一個商鞅的變法徹底成功了,而王安石,梁啓超康有為的變法都失敗了,在失敗的同時還收穫了不少後世的罵名,王安石的變法更是被指認為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為什麼一個能成功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中有一個原因,大家都是知道的,商鞅變法,雖然對秦國來說好事,富國強民,但是卻動了別人的奶酪。這個別人,就是秦國的世族。商鞅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功爵等一系列的制度。
  • 商鞅:僅僅十年變法,為何大秦的虎狼之師能戰無不勝?
    十年時間,使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商鞅是如何做到的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首先是春秋時期,這時候周王朝的實力逐漸衰弱,各諸侯國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也就人們所了解的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和晉文公。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可以說正是這場變法使得秦國面貌煥然一新,最終奠定了秦國走向強大的基因。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商鞅馭民五術」是什麼意思?帝王必學學科!強國之法多牛?
    「商鞅馭民五術」是什麼意思?帝王必學學科!強國之法多牛?商鞅的確有馭民五術,是帝王學說,一般人是不能接觸的,這些東西都是特殊情況下的強國之法,你聽白痴給你講解的話你永遠也是白痴。這是商鞅根據秦國的實際情況所實現的變法,目的是整合所有秦國的力量,為戰爭服務。弱民—秦國是個窮國,當時的土地兼併嚴重,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貴族的手裡。在戰爭時期秦國根本無法有足夠的資源來維持戰爭。在這種情況叫民強國弱,所以商鞅要弱民,把資源從國家手中轉到國家手裡,從而達到國強民弱,為國家有更多的資源來維持戰爭。
  • 商鞅變法,給企業變革帶來的啟示
    千年之前,商鞅已經幫我們探索了一條變革之路——敬賢、敬法、共心、共魂,值得所有企業借鑑。【敬賢論】秦國稱霸後,窮兵黷武,國力漸弱。新君秦孝公繼位後,頒布招賢令:「如能助秦強盛者,將與君共享秦國」。這是秦國國歌裡的一句詞。無論是衣衫襤褸的老秦人,還是衣著華貴的世族,他們對老秦國的期待都是令人振奮的。多數企業有自己的口號,如何能夠達到秦人之境界——造人先造魂,團隊必須有靈魂,讓其深深紮根於員工心中。這個魂不是單純個人夢想,而是全員共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