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正處於戰國七雄時期時,秦國的實力到底是如何的呢?非常弱,無論是從政治;治國上,還是經濟與文化方面,都不及其他諸侯國,可以這麼說:「各個方面均落後於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誠信」二字導致的。
早期秦國的實力是不堪入目的,這是為何呢?那就是國家沒有「威信」,即國家沒有以「誠信」為本,要說小到一個人,大就到一個國家了,為此,人民百姓根本就不相信國家,國家沒有「信」如何服眾?那國家根本就發展不起來。那從何可以得知早期秦國無「威信」呢?就從商鞅變法中可以得知「徙木為信,商鞅重建官府信用」。
無信民不擁,秦國弱小不堪,主要是自身因素
商鞅還未得秦孝公重用時,秦朝在當時,國內的老百姓信不過政府,主要是政府是不怎麼講「誠信」。如:本來答應老百姓的事,到最後根本就做不到,所以,這才引起了老百姓們的琢磨,國家採取某些措施,要是大家去做了,這一回頭要是國家政府不給呢?因此,在當時百姓們是信不過政府的。
這就使得秦國的實力,自然是比不上其他的諸侯國,同時,還有一點則是:當時的秦國各項法律條款不行,推行不下去,國家就不能談發展。秦國發展不下去,這也只能被其他諸侯國佔據優勢,為此,被重用的商鞅,他就要實施變法,將「承諾」建立於百姓之中,樹立出秦的「威信」,解決秦國的「信」。
商鞅變法,採取了什麼措施,挽回「威信」?
由於老百姓們不信任商鞅,為此他起草的改革法令,自然是推行不下去,為了能夠推行法令,商鞅他是這樣做的,在鹹陽的南門,立起一根大木頭。商鞅是想了一個辦法,即刻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子」,商鞅當眾這樣做,自然也使得老百姓們,半信半疑的,議論紛紛。
當然了,普通大多數老百姓是不可能將這木頭扛起來的,除非是有力氣的人,準能扛起來的,但也有一大部分人的確是能扛走的,這是為何呢?主要是:就這麼一點事,商鞅就給十兩金子,恐怕是瘋了吧!所以,這就使得有能力的人,都不去扛,這萬一逗百姓們玩呢!是不?木頭放了好幾天,就沒有人動過。
商鞅見此狀況即知:老百姓們不相信,更不相信國家政府,秦國上下的事就辦不好,那這又要採取什麼措施才能讓百姓們信服呢?增加賞金的數目,由「十金」增加到「五十金」,要知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的出現,結果,這木頭還真的被人搬到北門去了。如此一來,商鞅採取「徙木為信」的措施,還真的成了,扛木頭的人,也得到了賞金,這件事也即刻傳開了,轟動秦國。
商鞅講誠信,秦國逐漸壯大,順利推行各項政策
商鞅這「徙木立信」傳遍後,為秦國樹立起了「威信」,接下來秦國就能逐漸走向強大了,只因老百姓們相信商鞅變法,看到了國家的誠意。同時,這也就說明了一個國家,無誠信是不立的,秦國之所以能夠變強大,就是在於商鞅抓住了「誠信」二字,讓國家變強,為滅掉其他六國打下基礎。
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國家不講信用,答應老百姓的事都做不到,眾人就對政府不信任了,一旦國家政府失信,社會就會亂起來。為此,政府也就管不了這個社會,那又何談管理,又從何談發展?所以,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一諾千金」為秦國鞏固了統治,以及加強完善了中央集權。
商鞅變法成功也就為往後的各項改革,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如:「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等措施。這些改革變法,主要還是因百姓們相信商鞅,更相信國家,才放心地將土地田地交給國家處理,換來更好的日子。
總結:
商鞅變法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則是「誠信」,人無信而不立,更何況是一個國家,國家不講誠信,百姓不相信,這個國家幾乎就發展不起來。一旦國家有「威信」令老百姓信服,在眾人的擁戴與配合之下,怎麼不能發展成為強國呢?因此,商鞅的變法,不僅完成了變法,還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條件。
大家是否贊同呢?又有何看法呢?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與探討!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百度百科—商鞅》#狐仙說歷史#
本文為狐仙說歷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
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作者推薦:
圓明園為何會被毀呢?珍藏品多,被英法聯軍看中,清政府值得深思
為何說郭子儀和許攸的事跡能夠證明這兩點呢?不爭功勞,不矜成就
固守操履,不露鋒芒,告知如何為人處世,秦兵馬俑和楊修即是證明
孔子世家其人其事,均離不開宗法制,遠祖又是宋國貴族,尼山降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