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僅僅十年變法,為何大秦的虎狼之師能戰無不勝?

2020-12-22 老梁聊歷史

十年時間,使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商鞅是如何做到的

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首先是春秋時期,這時候周王朝的實力逐漸衰弱,各諸侯國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也就人們所了解的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和晉文公。

春秋時期是一個戰爭和發展兼併的時期,最後的結果就是以韓、趙、魏三國合力消滅並瓜分了晉國為結束,也就是史書上記載的三家分晉。隨後春秋時期就過渡到了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期,農業、軍事、科技、思想和手工業都有著長足的發展,在七國爭霸的時期,也湧現了一批批優秀的謀略家,因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這些謀略家為了圖強求存而展開的史無前例的改革和變法。

其中,人們最了解的應當屬使秦國虎狼之國的商鞅變法,那麼商鞅是如何一步步幫助秦國走向強大呢?

在商鞅剛剛步入仕途的時候,他的名字其實不叫商鞅,而是衛鞅,而他的第一份工作也不是在秦國找到的,而是魏國。

衛鞅是衛國國君的後代,是一位十足的法家學說愛好者。而在戰國初期十分強大的魏國,自然會招納各種各樣的人才來幫助自己國家完成發展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能力出眾的衛鞅也受到了公叔座的賞識。

在公叔座快要病逝的時候,向下一任君王魏惠王推薦了商鞅,可是魏惠王並不覺得商鞅是一個人才,所以沒有聽從公叔座的建議,公叔座見魏惠王不打算重用衛鞅,就又告訴他要盡處理掉衛鞅,防止他跑到其他國家危害魏國。

魏惠王自然一頭霧水,更讓人驚奇的還在後面,魏惠王前腳剛走,公叔座就召見衛鞅見面,告訴他魏惠王要處理你,可衛鞅也是有能力的人,分析魏惠王不會聽取公叔座的建議,並沒有跑路,而是繼續留在魏國等待機會。

魏惠王

終於,屬於衛鞅的機會來了,秦國頒布了招納人才的法令,衛鞅開始了西行入秦的道路,也開始了自己輝煌的生涯。

這是秦國的君王是秦孝公,而秦國的實力也沒有秦穆公時的強大,河西也被魏國搶走,所以秦孝公的目的只是收回河西,重建秦國的強大。重建國家最需要的是什麼?自然是人才,這也有了秦孝公求賢的指令。

衛鞅初入秦國,通過和寵臣的關係,獲得了與秦孝公面談的機會,可是前兩次面談衛鞅的核心內容是「帝道」和「王道」,這絲毫沒有打動秦孝公,而第三面談時,衛鞅提出了自己霸氣的理政方針。

這次秦孝公對衛鞅的政策十分感興趣,可是礙於國內反對變法的勢力太強大,於是召集手下,讓衛鞅和群臣展開辯論,這個結果我們都知道,衛鞅和反對勢力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奈何衛鞅的辯論實力太強大,以至於一票反對勢力都輸在了衛鞅手下。見此秦孝正式的重用了衛鞅。

衛鞅的首次變法就改變了秦國的軍事政策,這也是使秦國成為虎狼之師的一次變法。首先建立了軍功授爵制,通俗的來講,就是爵位不再是貴族專享的,而是看每個人的軍功,軍功越多,爵位也就越高,分的的田產和房產也就越多,而官員的選拔也必須在有軍功的人中挑選。

這樣,每位士兵都有了獲得爵位和官職的機會,而且人人平等,激發了士兵作戰時的積極性和戰鬥力。

其次就是嚴格的律法改革,衛鞅提出了什伍連坐法,將五戶人家列為一伍,十戶人家列為一什,而只要其中有一戶人家違反了法律,這十家都會因此受到牽連。如果有人看見罪行去檢舉揭發,就跟戰場上殺死敵人立下軍功是一樣的待遇,都會提高爵位。

雖然看上去很不留情面也很冷酷,可是對於當時的國家,這樣的一種規定可以減少人們犯罪的行為,維護了國家內部的安定。衛鞅還提出了住酒店需要身份證的政策。凡是遠行的旅人,都要向客店提供官府給的憑證,如果客店隨意收留旅人,而旅人恰巧是犯人,那麼旅人也會因此受到牽連。

除此之外,還有重農抑商的改革。衛鞅鼓勵大家多種植糧食多織布,產量越高獎勵越大,但是從事商業的人就沒有這這樣的待遇了,相反,全家人都會被罰入官府充當奴隸,並且強制執行指定的勞動任務。

可以說正是商鞅這一番秣馬厲兵的變法改革,才造就了秦國的崛起。當然,商鞅的變法是殘酷的,是狠辣的,也是觸犯很多人利益的,但是不得不說卻是最為有效的。

當然,凡是走在時代前列的人物往往是不得善終的,商鞅亦是如此(處以車裂之刑),但是其為秦完成一統的功績的不可磨滅的。對於商鞅,你又怎麼看呢?歡迎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和交流~

相關焦點

  • 都是改革先驅,為何楚國吳起人亡政息,商鞅促成大秦統一天下?
    編者按:隨著近期《大秦賦》熱播,大秦吞滅六國的歷史又被呈現在觀眾面前。而大秦的一統天下,始自商鞅變法,也是《大秦帝國》第一部所描述的內容。商鞅變法歷史課上大家都學習過,也都知道商鞅最後被車裂而死。那為什麼商鞅的變法沒有人亡政息?最後幫助秦國統一天下呢?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崤之戰中全軍覆沒,再也不敢東進,採納百裡奚、蹇叔的建議,往西部發展,任命由余為上卿,與西部少數民族爭戰,地域不斷擴大,佔據了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以此奠定了秦國的強國地位。到了戰國時期,秦國仍然排除在中原之外,受到三晉(韓、趙、魏)壓制,秦國蟄伏在函谷關之外。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
  • 細思恐極的商鞅變法
    再看上面引用過的文字:秦民「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當時是新法剛實行,數以千計的宗族豪強代表到國都上訪。商鞅的反應是不為所動,擱置一旁冷處理。十年後,這些人享受到了國家集權獎勵耕戰的改革紅利,又來稱頌變法,卻遭到商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些豪強「亂化之民」盡遷於邊城。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放在歷史長河的「全時間軸」上評價,才能更清晰地看清商鞅變法的意義,也能準確把握爭議的基本要點。 雖然商鞅變法並沒有推翻政權,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遠比推翻一個政權還要深遠,它締造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1.推翻宗法社會,確立皇權核心 商鞅到秦國後,跟秦孝公見了三次面,前兩次面試很失敗,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徹夜長談,由此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為何前兩次談話不成功呢?
  • 秦軍這支虎狼之師,究竟靠什麼橫掃六國?披甲率可見一斑
    秦王朝的建立,靠的正是被稱為「虎狼之師」的秦國軍隊。這支所向披靡的銳士,不僅多次打退了六國組成的聯軍,還留下了諸如「長平之戰」這樣的彪炳戰績,可謂是縱橫天下,戰無不勝。那麼,這支虎狼之師是靠什麼來橫掃六國軍隊的呢?從根本上來說,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行的十二軍功制,是秦軍戰鬥力的最大源泉。
  • 商鞅之死,秦國的天才領袖去世,改變了商鞅的命運
    其實秦惠文王並非一個氣量狹窄的庸君,他的出現,為秦國帶來了個大發展的時期,並使秦國的領土擴大了數倍,同時知人善任,擁有大批能臣。這樣一位國君,不可能看不到商鞅的才能。有人說,惠文王是痛恨商鞅當年懲罰了自己的老師,所以結下冤讎。這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最根本的原因,並非舊恨,而是新仇。簡單地說,這新仇就是:秦國只能有一個說話算話的人。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戰國時,有重要的現象,人才的流動性強,這往往影響到國家的盛衰。商鞅變法,取得成效,最值得借鑑的地方在哪?司馬光點出是誠信,這是立國之基。商鞅立木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商鞅不敢貿然發布,為了取得信任,商鞅建議,讓秦孝公在秦國都南門,樹立三丈的木頭。
  • 大秦賦留給我們的深思,氣吞山河的秦帝國為何二世而亡?
    最近大秦帝國在央視熱播,可以說,作為大秦帝國系列劇的最後一部,這部劇同樣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熱議,作為收官之作,大秦賦主要從秦昭襄王晚年邯鄲之戰講起,一直到秦朝二世而亡。為何說是秦昭襄王,奠定了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喜歡歷史的人都知道,秦朝自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可以說是蒸蒸日上,甚至區別於其他六國,秦國一直到秦二世胡亥之前,幾乎是代代明君,這幾乎是難能可貴的,有人說,這在戰國時代簡直就是奇蹟,連續數百年間,基本上從沒出過昏君,所以在戰國末期,基本上秦朝佔據領土過半,六國基本上已經無還手之力。
  • 商鞅變法
    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1.社會條件:各國競相改革變法7.秦國自身:內因:①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秦孝公決心變法;②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 中原「虎狼之師」秦軍在當時百戰百勝的秘密究竟在何處?
    騎兵的編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情況看,很可能是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並能屬戰車六乘。每級都享受不同的待遇,甚至細到連夥食標準,都因爵位的不同而有差異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然而,當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上位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商鞅。那麼,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為秦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商鞅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圖片:商鞅被誅殺劇照一、商鞅的成敗在戰國時代,秦國的軍隊被其他六國的人視為一群虎狼,而秦國人也被視為一群熱愛戰火的戰爭狂,這一切原因就在於當年的商鞅變法。因此,商鞅在變法的時候遭到很多舊貴族的反對和抵制。事實上,在商鞅變法的前後,其他國家也有過變法,只不過,這些變法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主要原因就是貴族老爺們對變法的反對態度十分強烈,這迫使諸侯國的君主們不得不廢除這些變法內容,商鞅的特殊性在於取得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最終商鞅變法在秦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深度思考:大秦帝國的確值得稱頌,卻永遠不需要被懷念
    「暴」顯然是是沒有說服力的,「仁義」從來是統一王朝的裝飾品而非大爭之世的通行證,從商鞅入秦或許更早的時候起秦人的字典裡就沒有這兩個字,僅僅憑藉虎狼之性和法家的「制度優勢」便足矣令東方六國不敢西顧。後人總結的「仁義不施」不過是自以為是,畢竟讓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團體突然間放棄成法而改弦易張,無異於雞同鴨講。從過程來看,「秦失其鹿」是一次標準的牆倒眾人推。
  • 黑白商鞅
    商鞅死於非命,被五馬分屍,下場悲慘,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沒有因此中斷,相反,進一步強化。從商鞅變法到秦王嬴政,歷經六任君王,其變革措施貫徹始終。秦國由此日益富強、壯大,最終完成統一六國之大業。 商鞅的黑 論功行賞,就是論殺人數量行賞。秦國士兵如虎狼之師,腰上掛著血淋淋的頭顱,衝鋒陷陣,爭搶人頭,甚至內訌。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那從何可以得知早期秦國無「威信」呢?就從商鞅變法中可以得知「徙木為信,商鞅重建官府信用」。由於老百姓們不信任商鞅,為此他起草的改革法令,自然是推行不下去,為了能夠推行法令,商鞅他是這樣做的,在鹹陽的南門,立起一根大木頭。商鞅是想了一個辦法,即刻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子」,商鞅當眾這樣做,自然也使得老百姓們,半信半疑的,議論紛紛。
  • 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學派的法家思想是什麼?
    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在秦國大行其道,對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產生著重要影響。商鞅的這些論述,為政治上的變法和創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商鞅認為,人民的本性是趨利避害。「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民之生,度而求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追名逐利、好逸惡勞、貪生怕死是人的自然本性,「民之於利也,若水之於下也,四旁無擇也。」它伴隨著人的一生,「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後止。」
  • 商鞅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下場慘烈?只因物極必反
    也正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迎來了一位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著名改革家,他就是商鞅。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建立豐功偉業之人,最後卻落得五馬分屍的下場。
  • 《大秦賦》講述戰國波瀾壯闊史詩:秦惠文王為一統天下打下基礎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 商鞅變法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當時的知識界對此分歧很大,道家、儒家都視之為「禮崩樂壞」的根源,強調要恢復井田制。商鞅則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廢除井田制,允許民眾開荒耕作、買賣土地,這自然大大激發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使變法的「農本思想」更加得以光大。顯然,在先秦時期,糧食是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商鞅的一切變法都以此為根本,這可以說是典型的「唯生產力論」。  「廢井田,開阡陌」是中國土地史上的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