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商鞅變法,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如果說,管仲變法是重商主義的試驗,那麼,三百年後的商鞅變法,則是重農主義的典範。經歷這兩場變法之後,影響中國千年歷史的治國模式便基本定型。與自信、圓滑的管仲相比,冷酷而堅定的商鞅是另一種類型的天才,他們如同左右兩極,處於歷代經濟變革的兩端,後世無非如鐘擺一般在兩者之間搖蕩,竟從來沒有逃出他們設定的邏輯。在兩千多年的國史上,商鞅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其後,王安石則是農耕時代的典範型執行者。

  與變革之初的齊國一樣,秦國也是個偏遠的小國,它立國比齊國還晚,秦人始祖是一個遊牧及狩獵的民族,被中原諸國蔑稱為「秦夷」。所不同的是,齊國在東面濱海的黃河下遊,秦國在西北高地的黃河中上遊,前者鹽鐵資源豐富,工商傳統悠久,後者地貧民淳,幾乎沒有任何經濟優勢可言。所以,它們的改革,一個是「藍色」的、開放的,一個是「黑色」的、封閉的。

  秦國開始變法時,主政的秦孝公年方二十二歲,操盤的商鞅剛剛三十歲,正是百無禁忌的年齡。商鞅頒布的第一條變革法令叫《墾令》,其主題只有一個:把全國人民都變成農民。商鞅認為,治國之要就是讓民眾「歸心於農」,大家都去耕地了,民風就樸實而純正,國力就可強大,他把所有不願意從事農業的人統統歸類為「惡農、慢惰、倍欲之民」。在《墾令》中,有二十種具體的辦法鼓勵及資助農耕。

  在農業政策上,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以「廢井田,開阡陌」為主題的土地改革。

  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度,自商時就有文字記載,西周盛行。後世史家對之解釋不一,按《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記載,國家以九百畝為一個計算單位,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各家分得百畝私田,同養公田。耕作之時,先要把公田的農活幹完,才能各治私事。由此,春播秋割,守望相助。這一制度頗類似原始人民公社制。

  到戰國中期,隨著人口的增加,井田制度已經敗壞,公地私有化成普遍事實。當時的知識界對此分歧很大,道家、儒家都視之為「禮崩樂壞」的根源,強調要恢復井田制。商鞅則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廢除井田制,允許民眾開荒耕作、買賣土地,這自然大大激發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使變法的「農本思想」更加得以光大。顯然,在先秦時期,糧食是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商鞅的一切變法都以此為根本,這可以說是典型的「唯生產力論」。

  「廢井田,開阡陌」是中國土地史上的重大變革。從此以後,土地私有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度。各朝代也有各種形式的公有土地,但數量上都遠不及私有土地。

  在古今中外的所有變法或革命中,土地從來都是政治力量與人民進行交換的最重要的籌碼。就近世而言,列寧發動蘇維埃革命的承諾是「和平、麵包、土地」,孫中山推翻帝制的經濟承諾是「平均地權」。商鞅是第一個在土地改革上嘗到了甜頭的政治家。

  要讓國民都去種地,就必須堵住其他的出路。商鞅說:「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如果工商業沒有過高的利潤,那麼從商的人就沒有什麼興趣了,而如果不去經商,那就只有去務農了。在歷代治國者中,商鞅也許是最仇視商人及商業流通的一位,他視之為「國害」,並出臺了眾多限制商業的法令,其中不乏極端之舉。下面試列舉四條。

  其一,控制糧食買賣和礦山國有化。在商鞅看來,只要不允許糧食交易,商人就無從得利,家家必須去種地,由此,糧食產量必然提高,而國家則控制了最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和交易權。他把「山澤之利」全部收歸國家,這既可以增加國庫收入,又阻擋了一條非農的發財之道。按他的說法,把礦山收歸國有了,那些不願耕作、懶惰刁鑽、追求暴利的民眾就丟掉了飯碗,不得不重新回到田裡去種地。

  其二,對工商業堅持重稅政策。中國歷代思想家,無論哪一學派,一般都主張輕稅,唯有商鞅獨樹一幟。他認為,只有「重關市之賦」——加重商品的流通稅,才能讓商人產生「疑惰之心」。秦國的租稅有多重,迄今已無完整記載,不過商鞅曾提出,大幅提高酒肉的價格,按原價徵課十倍的捐稅。由此類推,工商稅率之高可以想見。

  其三,推行戶籍登記,限制人口流動。商業之繁榮,關鍵在於流通,商鞅深諳其中奧秘,所以,他針對性地出臺了幾條極其嚴苛的法令。他下令在全國進行戶籍登記,命令百姓不得擅自遷居,這是中國戶口登記制度的開端;此外,他還出臺法令禁止私人經營旅館,其目的是嚴格限制人口的流動。現代社會講人有「四大自由」,其中之一便是遷徙的自由,然而,中國人的這個權利從商鞅變法開始就受到了限制。

  其四,取締貨幣,實行以物易物。商鞅對貨幣抱持敵視的態度——這是古今中外所有計劃經濟主張者的「傳統」。他對貨幣和糧食有一種很奇特的看法,在他看來,這兩者是互相排斥的,「貨幣活躍了,糧食就萎縮了;糧食豐裕了,貨幣就沒有用了」。在他變法的二十餘年中,秦國一直是以物易物,直到他死後三年,秦國才開始鑄幣,由此可見,秦國的商業流通在各國之中是非常落後的。

  從商品經濟的角度來講,商鞅所推行的這一整套經濟變革,與三百多年前的管仲相比,無疑是大大的倒退。但是,這些政策卻能在很短的時間裡聚集國力,讓國民經濟充滿紀律性,並因專制而產生高效率。《史記》記載:「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也就是,變法實施之後,民怨沸騰,三年之後,居然大見成效。說到底,這就是專制的力量。 □ 吳曉波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
    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1.社會條件:各國競相改革變法7.秦國自身:內因:①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秦孝公決心變法;②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 細思恐極的商鞅變法
    商鞅的反應是不為所動,擱置一旁冷處理。十年後,這些人享受到了國家集權獎勵耕戰的改革紅利,又來稱頌變法,卻遭到商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些豪強「亂化之民」盡遷於邊城。冷處理是因為鄉村改造剛剛開始,基層的統治基礎還不牢固,沒到收拾豪強的時機,這一點我當年讀書時全然未曾注意。十年後,豪強已被架空,國家對於基層有了一定的動員力,當然就是時候把地方豪強勢力清洗出局了。
  • 變法興秦的商鞅,到底做錯了什麼,下場竟會如此悽慘
    在司馬遷看來,商鞅天性就是一個殘忍少恩的人,在秦法推行的第十年,變法的效果非常的好,秦國的社會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變法大見成效。很多原本對變法持反對態度的人也有所轉變,開始說起了變法的好處。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關於商鞅,及商鞅變法,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存在不同的聲音。讚揚他的,認為商鞅開創了一個時代,是歷史的進步,反對他的人,認為他締造了一個專制時代,讓中國走向獨裁的帝制社會。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然而,當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上位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商鞅。那麼,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為秦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商鞅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這就產生了變法的直接需求,商鞅之所以變法,並不是他一拍腦袋之下產生的偶然決定,而是敏銳的察覺到了社會的需求。 於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國」,在商鞅的言語之中,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是秦國走向強大的前奏」「商鞅變法是秦國最終能夠一統六國的重要開端」等等言論層出不窮。 實際上,在學術界也是普遍也都是如此看待的,郭沫若就說過「秦王政後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是商鞅變法的後果」而且,還說商鞅是「重實際的政治家」。類似的言論層出不窮,商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已經成為公認。
  • 商鞅變法,給企業變革帶來的啟示
    ,給秦孝公表達變法三難:1、擁戴變法的骨幹居於要職;2、宮室宗親違法與庶民同罪;3、國君須對變法大臣堅信不疑。秦孝公向商鞅發誓:信君如信我,終我一生,絕不負君。商鞅大為感動: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上下共心,永不相負——這正是如今企業缺少的精神。企業與員工若能實現青山與松柏般的關係,何不成大事?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商鞅變法」對戰國時期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變法之前的秦國雖然也算是強國,但畢竟地處西隅,進入中原通道被晉國封鎖,軍事實力在晉國的壓制之下,無暇也無力進入中原。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變法之後,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君、臣、民一心,對外逐漸控制東進的要道,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那麼「商鞅變法」到底是什麼回事呢?一、商鞅變法用的是「霸道」,效果立竿見影,但恐怕不長久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又被稱為衛鞅,衛國是姬姓後代。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變與不變的千古難題——商鞅變法能成功,為啥王安石變法就失敗?
    我相信大家看歷史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縱觀中國歷史五千年,似乎變法就不是一個好詞,數千年的時間裡,只有一個商鞅的變法徹底成功了,而王安石,梁啓超康有為的變法都失敗了,在失敗的同時還收穫了不少後世的罵名,王安石的變法更是被指認為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為什麼一個能成功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商鞅變法為何要讓家庭分開居住?是制民還是愛民?
    在商鞅變法中,商鞅明確提出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父子兄弟住在一起。對於這一條法律的作用,現代人基本上沒有明確概念。只知道分宅居住之後,國家可以增加戶口,擴展稅收。但這只是法律行使之後的結果,對於商鞅在秦國為什麼要實行父子兄弟分在居住的法令?很多人不知所以。
  • 商鞅變法的最大副產品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
    漢字被習慣性地稱為象形文字,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的漢字只能說是以象形為基礎的抽象筆畫符號文字,從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西周金文,漢字都是在象形文字的軌道上演化發展,即使文字進一步規範化也只是會形成類似於小篆一樣的文字,而不會產生如隸書一般根本性變化,這一變化表面上看是各種偶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又表現出一定的歷史必然性,這一切要從商鞅變法說起
  • 2016年部編版:七上《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⑥商鞅變法小拓展:1、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背景(原因)是什麼?①經濟: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進一步提高。2、商鞅變法是否成功,為什麼?成功了,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變法的目的達到了。商鞅後來被處死,只能說明舊勢力的強大和統治者的昏庸。不能以個人的生死來判定一場改革的成敗。
  • 黑白商鞅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堪稱沒有流血的革命。他不僅改變了秦國的經濟運行模式,而且改變了秦國的社會結構和政治體制。
  • 華興控股集團葛小松:從《商鞅變法》談企業管理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是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商鞅配合秦孝公締造了秦國富國強兵的良好局面,為秦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被施以車裂之刑竟成為其人生終點,令人唏噓。  今日以商鞅之得失,略思現代企業管理之一二。
  • 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相比,哪個更高明一點?其實,未必有可比性
    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依靠拳頭說話的情況變得更加激烈,諸侯之間互相兼併,也出現了加速情況,因此,各國紛紛進行變法。比較有名的,莫過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那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到底哪個對國家的實力提升更明顯呢?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就從商鞅變法中可以得知「徙木為信,商鞅重建官府信用」。△商鞅變法採取「承諾」樹立起威信」商鞅變法,採取了什麼措施,挽回「威信」?,只因老百姓們相信商鞅變法,看到了國家的誠意。所以,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一諾千金」為秦國鞏固了統治,以及加強完善了中央集權。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商鞅入秦後,對魏國造成的危害,非常明顯。魏惠王一定犯錯了!是錯在哪?如果當時聽取了,重用商鞅,就對嗎?未必。作為國君,在這樣的事情上,謹慎保守,不錯。可是少了考察商鞅的程序。考察不是難事。但是沒做到。放走了商鞅。
  • 商鞅:僅僅十年變法,為何大秦的虎狼之師能戰無不勝?
    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期,農業、軍事、科技、思想和手工業都有著長足的發展,在七國爭霸的時期,也湧現了一批批優秀的謀略家,因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這些謀略家為了圖強求存而展開的史無前例的改革和變法。其中,人們最了解的應當屬使秦國虎狼之國的商鞅變法,那麼商鞅是如何一步步幫助秦國走向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