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對戰國時期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變法之前的秦國雖然也算是強國,但畢竟地處西隅,進入中原通道被晉國封鎖,軍事實力在晉國的壓制之下,無暇也無力進入中原。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崤之戰中全軍覆沒,再也不敢東進,採納百裡奚、蹇叔的建議,往西部發展,任命由余為上卿,與西部少數民族爭戰,地域不斷擴大,佔據了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以此奠定了秦國的強國地位。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仍然排除在中原之外,受到三晉(韓、趙、魏)壓制,秦國蟄伏在函谷關之外。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變法之後,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君、臣、民一心,對外逐漸控制東進的要道,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那麼「商鞅變法」到底是什麼回事呢?
一、商鞅變法用的是「霸道」,效果立竿見影,但恐怕不長久
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又被稱為衛鞅,衛國是姬姓後代。商鞅最初在魏國國相公叔座手下任職,當時的魏國非常強大,商鞅顯然希望獲得重用,公叔座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就把他推薦給魏惠王。可是魏惠王對商鞅並不感興趣,公叔座臨去世的時候,就勸魏惠王如果不能用商鞅就把他殺掉,因為這麼有能力的人到其他國家對魏國都是個威脅。然後公叔座就告訴商鞅「他的為人是先公後私,我已經替你在魏王面前推薦過你並且要殺掉你,你趕緊逃走吧」。商鞅笑道:「既然魏王不聽你的建議用我,肯定也不會聽你的建議殺我。」後來果真如商鞅所料,從這點來看,商鞅是個極度智慧的人。
商鞅聽聞秦國新任國君秦孝公渴望恢復秦國霸業,廣求賢才,便前往秦國。商鞅託人見到秦孝公之後,與他商量國策,第一次,商鞅說的是「帝道」,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並且責怪了引薦之人。第二次,商鞅所說的是「王道」,秦孝公聽了之後再次睡著了。第三次,商鞅所說的「霸道」,秦孝公聽了之後大為讚賞精神抖擻。這時候,商鞅便明白了秦孝公的真實想法了,於是跟他說「霸道之術」,結果連續說了好幾天,秦孝公精神抖擻,一點都不困,但是商鞅這時候感嘆了一句:「霸道」雖然可以立竿見影,數年而成,但是功德恐怕比不上商周的帝王了。
事實上,商鞅是個非常明白的人,「皇道」時代早已不存在了,所以商鞅也並未說,商鞅也知「帝道」、「王道」不可行,應該是故意試探秦孝公,然後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霸道」雖然可以讓秦國快速崛起,但是功德上無法比擬上古和夏、商、周三代帝王,並且依靠霸道立國,基業不穩,恐怕也不能持久。但是在當時,秦國受到變法後的魏國的壓制,幾乎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了,「霸道」也就成為唯一的選擇了。
二、商鞅變法本質上是「強君弱民」,讓國家上下成為一體
商鞅的思想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可,公元前359年,商鞅開始變法。但是他的變法其實分為兩步,第一步,推行個體家庭制度,建立「連坐」制度,獎勵耕戰,廢除原先貴族特權,打擊商人。九年之後,公元前350年開始了第二次變法,廢除井田制,實行縣制,建立編戶。事實上,第一次變法就已經確定了變法的基調,第二次變法只是穩定秦國的內政而已。從第一次變法的角度來看,核心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確定以家庭為單位的獎懲機制,就是以成年勞動力作為家庭的核心,以此來作為獎懲的單元。
以家庭為單位,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個體的積極性,每個成年男子都需要為家庭而奮鬥,不可能依附於別人。同時建立「連坐」制度就是要讓這些個體之間可以互相揭發檢舉,使得法令能夠深入到每個家庭,但是從根本上講,這就嚴重破壞了儒家的禮制。因為在儒家思想中,個人、家庭、家族的利益是綁定在一起的,個體的能力、地位、利益受到世襲的影響,如果家族是世襲卿大夫,那麼作為嫡長子所繼承的也就是卿大夫,並且庶子就是士人。可是商鞅完全廢除了這種繼承權,讓普通民眾或者士人都能夠通過耕戰晉升為士大夫,這就完全顛覆了儒家的宗親家族倫理制度。
其次,獎勵耕戰,就是認為秦國的社會階層流動只能是「耕戰」的方式,要麼在墾荒或者農產多的給予獎勵,兔除勞役與田賦,要麼就是對外戰爭斬殺敵軍的給予封爵,這就使得最底層民眾能夠通過「耕戰」的方式晉升。很顯然,這對於世襲集團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衝擊。最後是廢除貴族特權,打擊商人。商鞅下令所有貴族沒有軍功者,不能享受貴族特權,同時嚴格控制商業,取消糧食交易,立國以農業為本,商業為末。取消商品交易,這主要因為商人往往出售奢侈品,導致民眾貪圖享樂,還有就是商人容易控制物價,賺取巨額利潤,導致民眾生產糧食受損,使得民眾不願意從事農耕與徵戰,最終民眾會依附於商人,妄議政治。
商鞅變法的核心其實就是」強君弱民」,「強君」就是加強君主的權力,依靠賞罰來控制群臣和百姓。「弱民」分幾種,對傳統貴族和官員,削弱其權力,對商人,剝奪其財富,對農民,剝奪從事其他行業的機會,只能從事耕戰,並且所有民眾不得妄議法令,剝奪了他們思考的權利。
結束語
經過九年的變法,於公元前350年,商鞅的法令徹底貫徹了下去,於是建立了以國家為主導,民眾為主體的編戶制度,設立了郡縣制,原先的分封制、井田制徹底取消,世襲貴族名存實亡,統治階層變成了軍功集團。秦國實現了君、軍功階層、民眾一個統一的整體,像一把鋒利的長矛,鋒利無比。
秦國徹底實現了國君控制法令,軍功集團執行國君命令,民眾以耕戰來服從統一指揮,這樣導致中間特權階層越弱小,社會越接近平等,國家權力越能往下滲透,權力越集中,民眾競爭就越激烈,越渴望通過爭戰來快速晉升,並且也實現了國家控制所有利益,所有事情好壞的判斷標準就是是否對國家有利。國君徹底實現了集權,傳統貴族被消滅,民眾徹底成為了戰爭的機器,同時民眾可以通過耕戰這個上升渠道成為統治階層,而國君就完全、徹底、直接地控制了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