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2020-12-16 李雪展家常事

「商鞅變法」對戰國時期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變法之前的秦國雖然也算是強國,但畢竟地處西隅,進入中原通道被晉國封鎖,軍事實力在晉國的壓制之下,無暇也無力進入中原。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崤之戰中全軍覆沒,再也不敢東進,採納百裡奚、蹇叔的建議,往西部發展,任命由余為上卿,與西部少數民族爭戰,地域不斷擴大,佔據了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以此奠定了秦國的強國地位。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仍然排除在中原之外,受到三晉(韓、趙、魏)壓制,秦國蟄伏在函谷關之外。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變法之後,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君、臣、民一心,對外逐漸控制東進的要道,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那麼「商鞅變法」到底是什麼回事呢?

一、商鞅變法用的是「霸道」,效果立竿見影,但恐怕不長久

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又被稱為衛鞅,衛國是姬姓後代。商鞅最初在魏國國相公叔座手下任職,當時的魏國非常強大,商鞅顯然希望獲得重用,公叔座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就把他推薦給魏惠王。可是魏惠王對商鞅並不感興趣,公叔座臨去世的時候,就勸魏惠王如果不能用商鞅就把他殺掉,因為這麼有能力的人到其他國家對魏國都是個威脅。然後公叔座就告訴商鞅「他的為人是先公後私,我已經替你在魏王面前推薦過你並且要殺掉你,你趕緊逃走吧」。商鞅笑道:「既然魏王不聽你的建議用我,肯定也不會聽你的建議殺我。」後來果真如商鞅所料,從這點來看,商鞅是個極度智慧的人。

商鞅聽聞秦國新任國君秦孝公渴望恢復秦國霸業,廣求賢才,便前往秦國。商鞅託人見到秦孝公之後,與他商量國策,第一次,商鞅說的是「帝道」,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並且責怪了引薦之人。第二次,商鞅所說的是「王道」,秦孝公聽了之後再次睡著了。第三次,商鞅所說的「霸道」,秦孝公聽了之後大為讚賞精神抖擻。這時候,商鞅便明白了秦孝公的真實想法了,於是跟他說「霸道之術」,結果連續說了好幾天,秦孝公精神抖擻,一點都不困,但是商鞅這時候感嘆了一句:「霸道」雖然可以立竿見影,數年而成,但是功德恐怕比不上商周的帝王了。

事實上,商鞅是個非常明白的人,「皇道」時代早已不存在了,所以商鞅也並未說,商鞅也知「帝道」、「王道」不可行,應該是故意試探秦孝公,然後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霸道」雖然可以讓秦國快速崛起,但是功德上無法比擬上古和夏、商、周三代帝王,並且依靠霸道立國,基業不穩,恐怕也不能持久。但是在當時,秦國受到變法後的魏國的壓制,幾乎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了,「霸道」也就成為唯一的選擇了。

二、商鞅變法本質上是「強君弱民」,讓國家上下成為一體

商鞅的思想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可,公元前359年,商鞅開始變法。但是他的變法其實分為兩步,第一步,推行個體家庭制度,建立「連坐」制度,獎勵耕戰,廢除原先貴族特權,打擊商人。九年之後,公元前350年開始了第二次變法,廢除井田制,實行縣制,建立編戶。事實上,第一次變法就已經確定了變法的基調,第二次變法只是穩定秦國的內政而已。從第一次變法的角度來看,核心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確定以家庭為單位的獎懲機制,就是以成年勞動力作為家庭的核心,以此來作為獎懲的單元。

以家庭為單位,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個體的積極性,每個成年男子都需要為家庭而奮鬥,不可能依附於別人。同時建立「連坐」制度就是要讓這些個體之間可以互相揭發檢舉,使得法令能夠深入到每個家庭,但是從根本上講,這就嚴重破壞了儒家的禮制。因為在儒家思想中,個人、家庭、家族的利益是綁定在一起的,個體的能力、地位、利益受到世襲的影響,如果家族是世襲卿大夫,那麼作為嫡長子所繼承的也就是卿大夫,並且庶子就是士人。可是商鞅完全廢除了這種繼承權,讓普通民眾或者士人都能夠通過耕戰晉升為士大夫,這就完全顛覆了儒家的宗親家族倫理制度。

其次,獎勵耕戰,就是認為秦國的社會階層流動只能是「耕戰」的方式,要麼在墾荒或者農產多的給予獎勵,兔除勞役與田賦,要麼就是對外戰爭斬殺敵軍的給予封爵,這就使得最底層民眾能夠通過「耕戰」的方式晉升。很顯然,這對於世襲集團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衝擊。最後是廢除貴族特權,打擊商人。商鞅下令所有貴族沒有軍功者,不能享受貴族特權,同時嚴格控制商業,取消糧食交易,立國以農業為本,商業為末。取消商品交易,這主要因為商人往往出售奢侈品,導致民眾貪圖享樂,還有就是商人容易控制物價,賺取巨額利潤,導致民眾生產糧食受損,使得民眾不願意從事農耕與徵戰,最終民眾會依附於商人,妄議政治。

商鞅變法的核心其實就是」強君弱民」,「強君」就是加強君主的權力,依靠賞罰來控制群臣和百姓。「弱民」分幾種,對傳統貴族和官員,削弱其權力,對商人,剝奪其財富,對農民,剝奪從事其他行業的機會,只能從事耕戰,並且所有民眾不得妄議法令,剝奪了他們思考的權利。

結束語

經過九年的變法,於公元前350年,商鞅的法令徹底貫徹了下去,於是建立了以國家為主導,民眾為主體的編戶制度,設立了郡縣制,原先的分封制、井田制徹底取消,世襲貴族名存實亡,統治階層變成了軍功集團。秦國實現了君、軍功階層、民眾一個統一的整體,像一把鋒利的長矛,鋒利無比。

秦國徹底實現了國君控制法令,軍功集團執行國君命令,民眾以耕戰來服從統一指揮,這樣導致中間特權階層越弱小,社會越接近平等,國家權力越能往下滲透,權力越集中,民眾競爭就越激烈,越渴望通過爭戰來快速晉升,並且也實現了國家控制所有利益,所有事情好壞的判斷標準就是是否對國家有利。國君徹底實現了集權,傳統貴族被消滅,民眾徹底成為了戰爭的機器,同時民眾可以通過耕戰這個上升渠道成為統治階層,而國君就完全、徹底、直接地控制了民眾。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原標題: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很多學者都指出,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尤其是秦孝公在位前後的這一段時間,那麼,這一時期的特殊之處在什麼地方呢?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可以說正是這場變法使得秦國面貌煥然一新,最終奠定了秦國走向強大的基因。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然而,當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上位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商鞅。那麼,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為秦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商鞅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商鞅變法
    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1.秦國自身:內因:①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秦孝公決心變法;②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商鞅這個人在秦國變法成功,但作為個人來說,結局悲慘。他遭受車裂之刑,就是五馬分屍,商鞅這個結局固然令人同情,但是商鞅為什麼失敗?如果仔細讀《資治通鑑》,是能得到啟發的,司馬光評價核心是刻薄。儒學家們用這兩上字來形容商鞅,為什麼?要知道任何一個時代,勇於改革的是少數人。大多數是普通人。這些人不能因為沒有才能沒有勇氣,就去漠視他。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正處於戰國七雄時期時,秦國的實力到底是如何的呢?非常弱,無論是從政治;治國上,還是經濟與文化方面,都不及其他諸侯國,可以這麼說:「各個方面均落後於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誠信」二字導致的。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 商鞅變法,嚴格說應該叫「商鞅革命」。雖然商鞅變法並沒有推翻政權,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遠比推翻一個政權還要深遠,它締造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1.推翻宗法社會,確立皇權核心 商鞅到秦國後,跟秦孝公見了三次面,前兩次面試很失敗,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徹夜長談,由此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為何前兩次談話不成功呢?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接著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以及齊國的鄒忌變法,但是在所有的變法中,只有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好,維持的時間也最長,與此同時,商鞅的變法又使秦國迅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力變得強大,特別是在軍事爵位和獎勵耕作這兩個方面,使秦國成為了一臺戰機,源源不斷地為秦國輸送戰時所需的兵糧。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是根本原因。
  • 商鞅:僅僅十年變法,為何大秦的虎狼之師能戰無不勝?
    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期,農業、軍事、科技、思想和手工業都有著長足的發展,在七國爭霸的時期,也湧現了一批批優秀的謀略家,因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這些謀略家為了圖強求存而展開的史無前例的改革和變法。其中,人們最了解的應當屬使秦國虎狼之國的商鞅變法,那麼商鞅是如何一步步幫助秦國走向強大呢?
  • 商鞅變法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秦國開始變法時,主政的秦孝公年方二十二歲,操盤的商鞅剛剛三十歲,正是百無禁忌的年齡。商鞅頒布的第一條變革法令叫《墾令》,其主題只有一個:把全國人民都變成農民。商鞅認為,治國之要就是讓民眾「歸心於農」,大家都去耕地了,民風就樸實而純正,國力就可強大,他把所有不願意從事農業的人統統歸類為「惡農、慢惰、倍欲之民」。在《墾令》中,有二十種具體的辦法鼓勵及資助農耕。
  • 變與不變的千古難題——商鞅變法能成功,為啥王安石變法就失敗?
    我相信大家看歷史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縱觀中國歷史五千年,似乎變法就不是一個好詞,數千年的時間裡,只有一個商鞅的變法徹底成功了,而王安石,梁啓超康有為的變法都失敗了,在失敗的同時還收穫了不少後世的罵名,王安石的變法更是被指認為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為什麼一個能成功
  • 2016年部編版:七上《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⑤作用或影響: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鬥力,發展成為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商鞅變法是否成功,為什麼?成功了,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變法的目的達到了。商鞅後來被處死,只能說明舊勢力的強大和統治者的昏庸。不能以個人的生死來判定一場改革的成敗。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商鞅作為法家學者,可想而知,在山東六國幾乎找不到什麼市場。
  • 商鞅變法,給企業變革帶來的啟示
    為什麼難?因為體積越大,慣性越大,前進的阻力越大。千年之前,商鞅已經幫我們探索了一條變革之路——敬賢、敬法、共心、共魂,值得所有企業借鑑。【敬賢論】秦國稱霸後,窮兵黷武,國力漸弱。新君秦孝公繼位後,頒布招賢令:「如能助秦強盛者,將與君共享秦國」。於是,各國人才紛紛入秦,其中就包括商鞅。秦孝公臨終前還打算將帝位傳給商鞅,這是怎樣的一種偉大和氣魄!當企業感嘆沒有人才時,須不知,其所缺的是能與人才分享的胸襟與氣魄。如果敢分享財富,敢批駁自己,敢接受天下人才,還能不聚人麼?
  • 商鞅變法使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學派的法家思想是什麼?
    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實施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在秦國大行其道,對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產生著重要影響。商鞅及商鞅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商君書》中,主要觀點包括:1.歷史進化思想與人性好利說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中,有著濃烈的復古主義傾向,儒家和道家都認為歷史的發展是倒退的,今不如昔。這種觀念不利於新思想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的進行。商鞅則拋棄了這種落後、陳舊的觀點,提出了歷史進化的理論。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些制度都是在動了世族利益的基礎上進行了,以太師甘龍為首的杜摯、公孫賈等世族反對變法,但是遭到了秦孝公的強力打壓。本來甘龍、杜摯、公孫賈等人都是秦國重臣,因為反對商鞅變法都被解職,成為閒散人員,家族利益也受到了侵害,那麼這些世族就把矛頭指向了商鞅,時刻準備著置商鞅於死地。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商鞅變法為何要讓家庭分開居住?是制民還是愛民?
    在商鞅變法中,商鞅明確提出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父子兄弟住在一起。對於這一條法律的作用,現代人基本上沒有明確概念。只知道分宅居住之後,國家可以增加戶口,擴展稅收。但這只是法律行使之後的結果,對於商鞅在秦國為什麼要實行父子兄弟分在居住的法令?很多人不知所以。
  • 細思恐極的商鞅變法
    商鞅的反應是不為所動,擱置一旁冷處理。十年後,這些人享受到了國家集權獎勵耕戰的改革紅利,又來稱頌變法,卻遭到商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些豪強「亂化之民」盡遷於邊城。冷處理是因為鄉村改造剛剛開始,基層的統治基礎還不牢固,沒到收拾豪強的時機,這一點我當年讀書時全然未曾注意。十年後,豪強已被架空,國家對於基層有了一定的動員力,當然就是時候把地方豪強勢力清洗出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