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2020-12-25 搜狐網

原標題: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很多學者都指出,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尤其是秦孝公在位前後的這一段時間,那麼,這一時期的特殊之處在什麼地方呢?

實際上,這一時期和其他的平常時期的重要差別在於,這一時期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整個社會看似平靜,但實際上已經猶如將要噴發的火山,表面上不動聲色,底下卻暗流湧動,一點點火星子就會轟然引爆一場大變革。一場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大變革,在這一場激烈的大變革的舞臺上,作為主角的就是商鞅、吳起等變革者,他們如同是錢塘江潮來臨時翹首以盼的弄潮兒一樣,在時代浪潮的浪峰上舞蹈著。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這一時期之前,由於大夥沒有趁手的工具,大家種地都是集體勞作,因為一個人種地力有不及。因此,周朝使用井田制,也就是將一大塊地劃分為九塊,最中間的一塊歸屬為公家,這塊地的收入上交官府。

上圖_ 農耕社會

本來這種工作方式大家都認同,也都沒有意見。但在戰國這一時期,情況發生了改變,鐵質工具漸漸走向成熟,牛耕之類的新事物的出現,這讓大家耕種的能力極大的提高了,原來需要十幾個人一同勞作才能完成耕作任務,現在一家一戶就能完成。這就和原本井田制的生產方式產生了矛盾。不耕種公田,轉而自己開荒私田的人越來越多。

除了在農業生產方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當時各個國家的各個方面都悄然發生著劇變。

這就產生了變法的直接需求,商鞅之所以變法,並不是他一拍腦袋之下產生的偶然決定,而是敏銳的察覺到了社會的需求。

於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國」,在商鞅的言語之中,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上圖_ 秦滅六國 示意圖

以往,凡是提及商鞅變法,無論是專業的學者,還是業餘的愛好者,都是交口稱讚。「商鞅變法是秦國走向強大的前奏」「商鞅變法是秦國最終能夠一統六國的重要開端」等等言論層出不窮。

實際上,在學術界也是普遍也都是如此看待的,郭沫若就說過「秦王政後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是商鞅變法的後果」而且,還說商鞅是「重實際的政治家」。類似的言論層出不窮,商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已經成為公認。

那麼,商鞅變法難道真的沒有負面的影響嗎?

我覺得是有的,只是其正面的功績過於巨大,因此掩飾了這些影響。

上圖_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

商鞅變法是一場社會革命,其影響是非常廣泛的,波及到了全社會方方面面。從目的來看,商鞅變法的最終目標就是達到富國強兵,而從結果來看,商鞅也確實達成了這一目的。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商鞅採用了很多措施,比如獎勵耕戰,再比如推行二十級軍功爵制,有的措施非常成功,但有的措施也很明顯的有所貽害,比如說臭名昭著的愚民政策。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樸則強,淫則弱」「遺賢去知(智),治之數也」

商鞅認為,人民沒有智慧,也不掌握知識,保持淳樸才能強大而利於統治。商鞅這種將「愚民」和「強國」相關聯起來的思想,貫徹在了他的變法之中。

從短期來看,這種政策保證了秦國人「力往一處使」,強力的將國人統合起來,但從長遠來看,這勢必會激起人民的反抗情緒。人心具有多樣性,強迫取消這種多樣性,逼迫所有人走向商鞅為他們規劃好的路徑,只能打消人民和社會發展前進的重要力量——創造性。反抗的情緒是會積累起來的,商鞅為了強迫人民,打消這種反抗的情緒,又只能採用嚴苛的刑法。

上圖_ 商鞅變法

在商鞅的規劃下,整個秦國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機器,社會上只剩下了三種人,一是服從命令的「順民」,二是執行法令的官吏,三是高高在上的國君

原來在秦國隨處可見的遊俠、刺客、武士、儒生等等人群全都銷聲匿跡,這些都是商鞅法令中必須驅除的「五蠢」。於是,整個秦國社會都像機器一樣運作起來,一方面功效顯著,但另一方面也死氣沉沉起來。

按照社會學的觀點,民族活力和創造力和民族的人員層次構成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商鞅變法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上圖_ 記錄商鞅變法後耕作景象的石刻

王夫之對戰國時期有一個非常精準的概括,說戰國時期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一時期的商品經濟發展非常活躍、城市林立。司馬遷的《貨殖列傳》就指出了當時社會上有24個發達的大都會,並將中國劃分成了七大經濟區。

在這種情況下,商人階層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舉例來說,當時齊國的首都臨淄「民無不吹笙、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史記·蘇秦列傳》」

在這種情況下,商品經濟非常活躍,與之對應的,民主精神也得到了萌芽。「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之類的思想紛紛出現。

但這種發展模式卻在秦之後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農耕模式成為了無可置疑的主流。

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商鞅變法所確定的社會模式中人為的將商業發展「窒息」了。

上圖_ 秦律是中國秦代法律的總稱

鼓勵農耕、打擊商賈是商鞅變法的最重要的條款之一。「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嗇夫、部佐謹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秦律》」

就連釀點酒買賣都被明令禁止,可見商鞅之法對商業管理的嚴苛。在商鞅心裡,農業是天下本業,商賈則是天下之害。

「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

要讓工商業從事者越來越少,而且地位低下名聲低劣,這樣讓大家都從事「本務」,也就是耕種。

上圖_ 戰國商鞅方升,作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積是商鞅統一度量衡所規定的標準「1升」 (商鞅變法的歷史印證)

這種重農抑商的變法措施,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它被之後歷代的統治者所承襲下來,由此形成了數千年來以農為本,以工商為賤業的傳統觀念,也就如此窒息了民主意識發展的土壤。商品經濟是旁門左道和奇技淫巧,而人民則在之後的發展中變成了逆來順受的順民,漸漸變成了魯迅筆下的「麻木而愚昧的看客」。

綜上所述,商鞅變法確實有其不可否認的歷史作用,但也絕非盡善盡美,也有其不可低估的負面作用,我們必須理性的看待它。

作者:未定君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先秦政治思想史》 劉澤華

【2】《秦始皇神聖至上的皇帝觀念》 劉澤華

【3】《商君書》 商鞅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變法之後,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君、臣、民一心,對外逐漸控制東進的要道,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那麼「商鞅變法」到底是什麼回事呢?一、商鞅變法用的是「霸道」,效果立竿見影,但恐怕不長久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又被稱為衛鞅,衛國是姬姓後代。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正處於戰國七雄時期時,秦國的實力到底是如何的呢?非常弱,無論是從政治;治國上,還是經濟與文化方面,都不及其他諸侯國,可以這麼說:「各個方面均落後於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誠信」二字導致的。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發展史中,有這麼一個現象,但凡是改革家,一般來說,都沒有好下場。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商鞅變法
    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1.社會條件:各國競相改革變法7.秦國自身:內因:①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秦孝公決心變法;②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接著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以及齊國的鄒忌變法,但是在所有的變法中,只有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好,維持的時間也最長,與此同時,商鞅的變法又使秦國迅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力變得強大,特別是在軍事爵位和獎勵耕作這兩個方面,使秦國成為了一臺戰機,源源不斷地為秦國輸送戰時所需的兵糧。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是根本原因。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可以說正是這場變法使得秦國面貌煥然一新,最終奠定了秦國走向強大的基因。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戰國時,有重要的現象,人才的流動性強,這往往影響到國家的盛衰。商鞅變法,取得成效,最值得借鑑的地方在哪?司馬光點出是誠信,這是立國之基。商鞅立木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商鞅不敢貿然發布,為了取得信任,商鞅建議,讓秦孝公在秦國都南門,樹立三丈的木頭。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
  • 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導語: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持久的戰亂時期,當時雄踞在我國各地的大大小小諸侯總共有十幾個。他們原來都是周天子的僕人,但東周王朝衰落後,周天子所分封的這些諸侯小國也趁機稱霸一方。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禮崩樂壞」。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是一場十分有影響力的改革,認為這場改革影響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也是不為過的。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商鞅作為法家學者,可想而知,在山東六國幾乎找不到什麼市場。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相比,哪個更高明一點?其實,未必有可比性
    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依靠拳頭說話的情況變得更加激烈,諸侯之間互相兼併,也出現了加速情況,因此,各國紛紛進行變法。比較有名的,莫過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那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到底哪個對國家的實力提升更明顯呢?
  • 商鞅變法,給企業變革帶來的啟示
    千年之前,商鞅已經幫我們探索了一條變革之路——敬賢、敬法、共心、共魂,值得所有企業借鑑。【敬賢論】秦國稱霸後,窮兵黷武,國力漸弱。新君秦孝公繼位後,頒布招賢令:「如能助秦強盛者,將與君共享秦國」。,給秦孝公表達變法三難:1、擁戴變法的骨幹居於要職;2、宮室宗親違法與庶民同罪;3、國君須對變法大臣堅信不疑。
  • 商鞅變法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商鞅變法,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如果說,管仲變法是重商主義的試驗,那麼,三百年後的商鞅變法,則是重農主義的典範。經歷這兩場變法之後,影響中國千年歷史的治國模式便基本定型。與自信、圓滑的管仲相比,冷酷而堅定的商鞅是另一種類型的天才,他們如同左右兩極,處於歷代經濟變革的兩端,後世無非如鐘擺一般在兩者之間搖蕩,竟從來沒有逃出他們設定的邏輯。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關於商鞅,及商鞅變法,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存在不同的聲音。讚揚他的,認為商鞅開創了一個時代,是歷史的進步,反對他的人,認為他締造了一個專制時代,讓中國走向獨裁的帝制社會。
  • 商鞅變法是如何實現突破的?且看「立木為信」這一成語的典故
    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     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
  • 細思恐極的商鞅變法
    商鞅的反應是不為所動,擱置一旁冷處理。十年後,這些人享受到了國家集權獎勵耕戰的改革紅利,又來稱頌變法,卻遭到商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些豪強「亂化之民」盡遷於邊城。冷處理是因為鄉村改造剛剛開始,基層的統治基礎還不牢固,沒到收拾豪強的時機,這一點我當年讀書時全然未曾注意。十年後,豪強已被架空,國家對於基層有了一定的動員力,當然就是時候把地方豪強勢力清洗出局了。
  • 贏駟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商鞅,秦國強大的功臣,如果沒有商鞅,估計歷史的大統一,將會被無限期的推遲。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在任期間任用百裡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    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裡,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而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真正起點。那麼,秦孝公和秦穆公是什麼關係?秦惠王和秦穆公又有何關係?
  • 變法興秦的商鞅,到底做錯了什麼,下場竟會如此悽慘
    在司馬遷看來,商鞅天性就是一個殘忍少恩的人,在秦法推行的第十年,變法的效果非常的好,秦國的社會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變法大見成效。很多原本對變法持反對態度的人也有所轉變,開始說起了變法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