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控股集團葛小松:從《商鞅變法》談企業管理

2020-12-19 中國經濟導報網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興衰,留下的不只是厚厚的書簡,更是啟迪未來的思辨智慧。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是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商鞅配合秦孝公締造了秦國富國強兵的良好局面,為秦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被施以車裂之刑竟成為其人生終點,令人唏噓。

  今日以商鞅之得失,略思現代企業管理之一二。

  商鞅變法前期,獲取秦孝公支持是關鍵第一步。

  戰國時期,周王室式微,諸侯間相互武力徵伐,戰國六雄已經崛起。而秦國偏居雍州,中原各諸侯視秦為夷狄。故,秦孝公求賢若渴,發布求賢令。秦孝公的《求賢令》,以振興往日秦國榮光為己任,許以「高官、土地」,分享秦國之優厚待遇。正值公叔痤病逝,商鞅不得魏惠王賞識。遂,求賢令下,商鞅攜《法經》奔秦。

  商鞅四次進見秦孝公。前兩次分別以帝道、王道遊說秦孝公,無功而返。第三次的「霸道論」獲得秦孝公賞識,第四次以更深入的「強國之術」與秦孝公暢談富國強兵之策,成功晉升為秦孝公的得力臂膀。爾後於廟堂之上舌戰群雄,開啟偉大的變法之路。

  商鞅獻言獻策,被秦孝公啟用的過程,即為一個了解目標客戶的需求,不斷優化供需的過程。從現代管理學之道上來講,呈現出現代管理之道的關於「價值創造」重要內容。充分地分析揣摩目標,為顧客創造的價值、為企業創造利潤、為社會履行法定的與道義的責任。

  注重創造價值,是企業賴以生存和長持發展的基石。商鞅首推的仁政、德政本身是很好的價值觀,但未出現在對的時間上。秦王的雄心大略乃意取天下。故,「大刀闊斧行政改革的霸道之策」反而深得孝公認可。孝公很著急,他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緩慢推進。只有快速國富兵強,才能在紛爭中佔據一席之地,擁有一定話語權。在了解了秦孝公核心戰略決策之下,商鞅迅速建立起為之努力的管理體系。

  另外,商鞅三次與秦王溝通失敗後,仍未放棄,這份堅韌亦是值得學習。

  商鞅變法施策鼎盛期,一系列制度建立實施是秦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商鞅制定了一系列的嚴刑酷法,其中《墾草令》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末商、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從土地著手,以農業生產為綱,整頓政制、吏治、稅制。其中的土地不再分封,也就是之後在歷史上綿延兩年多年的郡縣制,為未來的中央集團鋪平道路;官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但作為交換,所有的土地擁有者要向國家納稅,服兵役;削弱貴族特權,迫使貴族勞動;差別稅收,向貴族及商人收更多的稅;嚴格管控糧食;規定了山林資源歸國有;十分利於摸清國家家底的戶籍制度建立……等等一系列周密細緻的制度,「集中資源、大興農業、激勵軍功」,從而讓國家戰爭機器得以快速運轉。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即在資源管理、團隊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周密布局。

  商鞅之所以從農業著手進行改革,由於在冷兵器武伐時代,農是國家之本。糧食足,百姓就有飯吃;百姓有飯吃,就能有人口增長;有人口就有兵力,有兵力就能打仗;而打仗向來是兵馬未出,糧草先行。由此可見,農是一切的重中之重,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故,商鞅能獲得秦孝公的支持,敢觸犯貴族階級利益,迫使貴族親自勞動,向貴族收重稅。手中有糧有錢,出兵取天下才成為可能。

  除了大刀闊斧的土改,商鞅還進行了「軍改」。二十級軍爵制,以爵位授獎勵。而軍爵的晉升靠殺敵,取敵腦袋來晉級,這也就是「首級」的由來。軍改制度的建立,極大地刺激了士兵的積極性,戰場上再也沒有貴族平民之分,萬般皆下品,唯有首級高。

  「土改」和「軍改」,全民把地種,全軍勇殺敵,為快速秦國富兵強東山再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商鞅之殤帶來的管理思考。

  商鞅制定的管理制度周密嚴謹,獎懲分明。而廢儒而尚法,過於嚴酷走極端亦展現出很大的弊端。

  百家爭鳴的開放態度,是思想迸發締造盛景的沃土。博採眾長,規避弊端才是更賢明的做法。商鞅是個不折不扣的法家,摧枯拉朽地廢儒,稱儒家思想"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為「六蝨」。然,世界萬事萬物往往過猶不及。商鞅實乃用力過猛,久而久之不得人心,敵人將越樹越多。

  趙良對商鞅成名的前因後果及未來走向分析得十分清楚:「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為教也。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巖穴之士,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②

  趙良點明商鞅之命就像早晨的露珠,一語中的。商鞅後期所行所表,貪權狂妄,當失去秦孝公這個保護傘,改弦更張之際就是他命休之時。

  從管理學上來看,施酷法?或是施仁政?

  英國管理學家奧利弗·謝爾登提出了管理的三條原則:企業的政策、條件和方法應該有利於社會整體的福利;通過將社會正義應用於工業實踐,管理者應該努力從整體上詮釋社區的最高道德約束;管理層應該採取措施……以提高整體的道德標準和社會正義概念。

  巴納德:「在所有組織中,有創造性的力量是道德領導。組織的持久性依賴於領導的質量。這種質量來自於它所依賴的道德的程度……道德較差則領導不會維持太久,其影響力將很快消失。」

  德魯克:「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並植根於一種文化(一個社會)、一種價值傳統、習慣和信念之中,植根於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進行管理的是人, 而不是各種「力量」或「事實」。管理人員的理想、獻身精神和人格決定著管理是否成功。」

  可見,管理者的精神品格對企業管理有著密不可分,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管理的結果。這對我創立和管理華興控股有了很大的啟發。

  做好的決策:建立健全企業價值體系。思考做什麼樣的事才是有意義的事。如何才能有更有效的行動。

  以人為本:優秀人才是同等於優良文化,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制定人才戰略, 加強吸引、 培養和使用人才的工作。

  放大視野:現代社會是創新時代,是個性化時代。求變求新,始終保持對社會敏感,對市場敏感,對未來敏感。

 

相關焦點

  • GIO華興控股集團總裁葛小松接受《秸稈》雜誌專訪
    原標題:GIO華興控股集團總裁葛小松接受《秸稈》雜誌專訪日前,《秸稈》雜誌對葛小松總裁進行了專訪,在採訪中,葛小松分析了秸稈產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並介紹了GIO華興控股集團在投資秸稈項目中的優勢。以下為本次採訪的內容整理。記者: 作為帶領華興控股集團在金融投資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的投資家,葛小松總裁您為什麼會選擇投資秸稈這個相對弱勢的產業?
  • GIO華興控股葛小松出席北大光華獎學金頒獎典禮
    學院副院長周黎安教授,院長助理張崢教授,GIO華興控股集團總裁、光華MBA校友導師葛小松及捐贈企業代表、學生代表出席了頒獎儀式,典禮由學院團委書記潘援主持。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周黎安教授首先介紹了獎學金評審情況,並代表學院感謝捐贈方對學院教育事業的支持。他提到,光華管理學院的發展得益於社會各界的支持,捐贈者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 北大光華MBA師生拜訪華興控股集團,贈與劉俏院長致謝函
    8月4日下午,2020年北大光華MBA整合實踐項目組企業參訪圓滿舉行。北大光華組織與戰略管理系教授、北大光華MBA&MSEM項目執行主任張閆龍,北大光華MBA項目校友部主任李慧華,北大光華MBA項目老師王嵩,北大光華MBA項目老師陳博雅帶領著整合實踐小組成員徐新瑋、杜澤堃、林馮到訪華興控股集團總部,匯報此次整合實踐項目的成果與收穫。
  • 商鞅變法,給企業變革帶來的啟示
    ,給秦孝公表達變法三難:1、擁戴變法的骨幹居於要職;2、宮室宗親違法與庶民同罪;3、國君須對變法大臣堅信不疑。秦孝公向商鞅發誓:信君如信我,終我一生,絕不負君。商鞅大為感動: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上下共心,永不相負——這正是如今企業缺少的精神。企業與員工若能實現青山與松柏般的關係,何不成大事?
  • 北大光華MBA校友導師計劃 | 葛小松導師的一堂「茶業」分享課
    北大光華 通惠河畔,品茗論道;菩提樹旁,授業解惑12月9日,帶著問題與期待,6名光華學子來到華興控股集團總部
  • 商鞅變法
    特點: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1.社會條件:各國競相改革變法7.秦國自身:內因:①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秦孝公決心變法;②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 商鞅變法,嚴格說應該叫「商鞅革命」。雖然商鞅變法並沒有推翻政權,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遠比推翻一個政權還要深遠,它締造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1.推翻宗法社會,確立皇權核心 商鞅到秦國後,跟秦孝公見了三次面,前兩次面試很失敗,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徹夜長談,由此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為何前兩次談話不成功呢?
  • 細思恐極的商鞅變法
    這兩者都便於集權政府對基層的直接管理。再看上面引用過的文字:秦民「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當時是新法剛實行,數以千計的宗族豪強代表到國都上訪。商鞅的反應是不為所動,擱置一旁冷處理。十年後,這些人享受到了國家集權獎勵耕戰的改革紅利,又來稱頌變法,卻遭到商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些豪強「亂化之民」盡遷於邊城。
  • 變與不變的千古難題——商鞅變法能成功,為啥王安石變法就失敗?
    我相信大家看歷史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縱觀中國歷史五千年,似乎變法就不是一個好詞,數千年的時間裡,只有一個商鞅的變法徹底成功了,而王安石,梁啓超康有為的變法都失敗了,在失敗的同時還收穫了不少後世的罵名,王安石的變法更是被指認為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為什麼一個能成功
  • 商鞅變法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商鞅變法,是「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如果說,管仲變法是重商主義的試驗,那麼,三百年後的商鞅變法,則是重農主義的典範。經歷這兩場變法之後,影響中國千年歷史的治國模式便基本定型。與自信、圓滑的管仲相比,冷酷而堅定的商鞅是另一種類型的天才,他們如同左右兩極,處於歷代經濟變革的兩端,後世無非如鐘擺一般在兩者之間搖蕩,竟從來沒有逃出他們設定的邏輯。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然而,當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上位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商鞅。那麼,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為秦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商鞅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商鞅變法」對戰國時期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變法之前的秦國雖然也算是強國,但畢竟地處西隅,進入中原通道被晉國封鎖,軍事實力在晉國的壓制之下,無暇也無力進入中原。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變法之後,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君、臣、民一心,對外逐漸控制東進的要道,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那麼「商鞅變法」到底是什麼回事呢?一、商鞅變法用的是「霸道」,效果立竿見影,但恐怕不長久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又被稱為衛鞅,衛國是姬姓後代。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商鞅變法為何要讓家庭分開居住?是制民還是愛民?
    在商鞅變法中,商鞅明確提出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父子兄弟住在一起。對於這一條法律的作用,現代人基本上沒有明確概念。只知道分宅居住之後,國家可以增加戶口,擴展稅收。但這只是法律行使之後的結果,對於商鞅在秦國為什麼要實行父子兄弟分在居住的法令?很多人不知所以。
  •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法是什麼?「誠信」為推行秦國各項政策打造開端
    就從商鞅變法中可以得知「徙木為信,商鞅重建官府信用」。△商鞅變法採取「承諾」樹立起威信」商鞅變法,採取了什麼措施,挽回「威信」?,只因老百姓們相信商鞅變法,看到了國家的誠意。為此,政府也就管不了這個社會,那又何談管理,又從何談發展?所以,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一諾千金」為秦國鞏固了統治,以及加強完善了中央集權。
  •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強盛,但它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這就產生了變法的直接需求,商鞅之所以變法,並不是他一拍腦袋之下產生的偶然決定,而是敏銳的察覺到了社會的需求。 於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國」,在商鞅的言語之中,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是秦國走向強大的前奏」「商鞅變法是秦國最終能夠一統六國的重要開端」等等言論層出不窮。 實際上,在學術界也是普遍也都是如此看待的,郭沫若就說過「秦王政後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是商鞅變法的後果」而且,還說商鞅是「重實際的政治家」。類似的言論層出不窮,商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已經成為公認。
  • 黑白商鞅
    商鞅還統一度量衡,規範各種經濟行為。商鞅實行戶籍管理,國家直接管理到個人。 商鞅死於非命,被五馬分屍,下場悲慘,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沒有因此中斷,相反,進一步強化。從商鞅變法到秦王嬴政,歷經六任君王,其變革措施貫徹始終。秦國由此日益富強、壯大,最終完成統一六國之大業。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變法興秦的商鞅,到底做錯了什麼,下場竟會如此悽慘
    在司馬遷看來,商鞅天性就是一個殘忍少恩的人,在秦法推行的第十年,變法的效果非常的好,秦國的社會環境有了巨大的變化,「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變法大見成效。很多原本對變法持反對態度的人也有所轉變,開始說起了變法的好處。
  • 商鞅變法的最大副產品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
    漢字被習慣性地稱為象形文字,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的漢字只能說是以象形為基礎的抽象筆畫符號文字,從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西周金文,漢字都是在象形文字的軌道上演化發展,即使文字進一步規範化也只是會形成類似於小篆一樣的文字,而不會產生如隸書一般根本性變化,這一變化表面上看是各種偶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又表現出一定的歷史必然性,這一切要從商鞅變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