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國經歷無數代人,也要不斷東出和擴張呢,是什麼支撐著他們

2020-12-20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無論是考古資料,還是史書記載,都顯示了秦國的祖先來自華夏族,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人,顓頊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人伯益,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賞賜了一副黑色的旌旗飄帶,所以後來的秦族及秦國都以黑色為主色,並且舜帝賜伯益姓為嬴氏。

伯益還有一個特長,就是善於馴服鳥獸,這一特長也成為嬴氏家傳的特長,伯益的後代有個叫蜚廉的,是商紂王的寵臣,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同時也殺死了蜚廉的兒子惡來,惡來有個後人叫非子,因為幫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地就是秦國最早的封地,而非子就成為後世秦國國君的祖先,非子也被稱為秦嬴。

秦非子雖然有了封地,但他的爵位較低,可能是子爵,雖然有封地,但是所建立的國家並不是諸侯國,而是附庸國,只能依附於其他大的諸侯國,並不能直接與周天子打交道,不過好歹為秦國建立了一個開始,秦國王族開始在非子的帶領下不斷拓展。

秦非子

秦國最早的封在在今天甘肅省的天水市清水縣一帶,地盤非常小,不如現在清水縣大,而且周邊有很多戎人,也就是少數民族,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在當時的天水有一條西漢水,這是嘉陵江的最大支流,發源於天水,當時秦人與戎人沿著西漢水居住。

秦人居住在西漢水的上遊平原地帶,戎人居住在西漢水的下遊山谷地帶,秦人與戎人的居地住呈現犬牙交錯地分布,而且雙方處於敵對狀態,經常發生戰爭,而且戎人不止一支,有很多支不同的部落的戎人,無論是人數,還是實力,或者是地盤,戎人都超過秦人。

秦人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艱難地生存,想想就會知道,家門口就是敵人,秦人的警報時時響起,然後男人拿起武器出戰,女人保護孩子和老幼,像原始部落一樣抵禦外來侵略和猛獸襲擊一樣,讓秦人養成了驍勇善戰和熱血堅強的性格

大秦帝國

看看秦人的國君就知道了,秦非子的曾孫秦仲,也是秦國的第四任國君,還是周朝的大夫,秦仲率軍攻打西戎,戰死沙場,這是秦國第一個戰死的國君,但不是最後一個,秦仲的長子秦莊公在周天子的協助下打敗了戎人,又獲封一塊土地犬丘。

秦莊公的長子世父為了替祖父秦仲報仇,放棄了國君之位,讓給自己的弟弟秦襄公,自己率領族人繼續與戎人作戰,秦襄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周平王把一張空頭封地封給秦襄公,而這塊封地上生活著眾多的戎人,秦襄公想要得到這塊封地,就必須不斷向戎人發動戰爭奪取,這個時候的秦國才真正開始成為諸侯國,秦襄公作為秦國國君,在一次討伐戎人的路上去世。

從秦國立國到秦襄公,僅僅傳有五代國君,就有兩位國君與戎人作戰而死,到了秦文公時期,秦人已經在天水生活了兩百多年,由於環境持續惡劣,同時因為周王室東遷,所以秦文公便帶領秦人遷到關中一帶生存。

秦人對外徵戰

根據史書的記載,春秋時期戎人建立的國家有12個,到了秦穆公時期,戎人國家只有8個,並且在秦穆公不斷的打擊之下,要不然臣服,要不然遠離,要不然聯姻,讓秦國開始稱霸西戎,其實秦穆公最終的夢想並不是稱霸西戎,而是東進中原,但是秦國東進的路被晉國堵住死死的,並沒有東出的機會和實力,稱霸西戎只是無奈的選擇。

秦穆公在某些史書上也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他是秦國歷史上除了秦孝公之外,最有作為的國君,他雖然沒有完成東進的理想,但在西戎,秦穆公做到了稱霸,秦國開始成為西邊實力較強的諸侯國,但與中原的諸侯國實力還是相差較遠的。

秦穆公之後又經過了16代秦國國君,才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是秦國強盛的起源,他重用比自己年齡還要大的商鞅變法,甘居幕後,把一切治國大權交給商鞅,並給予無限信任權,即使是太子犯法,秦孝公也不惜處罰太子而維護變法,這種堅持變法圖強的精神是歷任秦王所沒有的,放眼整個春秋戰國,變法如此徹底的國君,唯有秦孝公。

秦穆公

後來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就是所謂的:「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這也是《過秦論》中賈誼對秦國的評價,直到秦王嬴政而統一六國,秦國一共用了679年時間,歷經36任秦王,才在秦始皇手中統一了整個華夏,那麼是什麼支撐著秦國歷代國君,不斷東出不斷擴張,進而統一天下的呢?

很顯然,是秦國不斷的進取心和不斷堅持的精神,激勵著歷任秦王不斷進取,秦國歷史極少有昏君,這是有原因的:

一、秦國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的惡劣。

秦國的地理位置被後世視為非常好的帝王之位,那是因為函谷關、武關、大散關、蕭關四大關把關中與其他地理隔絕開來,導致關中成為一個易守難攻,同時又是糧倉的風水寶地,但是秦國獲得這種地理位置可是用了幾百年時間,犧牲了無數代秦人,才奪取而來。

秦國最早的封地在甘肅天水,秦人就是從那裡的一小塊地盤,通過與戎人不斷作戰,逐漸發展壯大的,在強敵環視的那種環境中,如何才能生存?只有比敵人更狠才能生存,戎人本來就是驍勇善戰的民族,秦人只有比戎更加驍勇善戰才能生存下來,否則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秦國的野心

在不斷的戰爭中,秦人養成一種血性、堅強、不懼生死、驍勇善戰的性格,不拼了命地發展,就隨時會被敵人吞併,每個秦人天生就是戰士,為了在那樣的環境中生存,不斷地戰鬥,比起地處中原的諸侯國,秦人與戎人的戰鬥比起中原的戰鬥要殘酷得多。

由於地理環境的惡劣,秦人天生就有一種危機感,他們想要不斷發展,不斷走出去,就必須時刻繃緊精神,時刻提防敵人,這讓歷代秦王都不敢享樂,而是不斷地戰鬥,所以秦國很少出昏君,只要能力不是太差,歷任國君都是有進取心和不斷堅持擴張的精神,才讓他們最終獲得了成功。

二、秦國不被中原諸侯國所看得起。

秦國在商鞅變法前,根本走不出函谷關,而被東方六國所阻擋,春秋時期有晉國,戰國初期有魏國,這些國家起初都比秦國強,而且秦國由於地處西陲,常年與戎人打交道,所以不被中原諸侯所看得起,中原諸侯把秦人也視為戎人,這對秦人來說是一種恥辱。

秦國崛起

因為秦人就是正兒八經的黃帝後裔,華夏民族,是被封到西戎的,然後在西邊不斷發展,所有秦人都把自己視為華夏民族,所以需要不斷向華夏靠攏,這種被人看不起,很容易激發秦人的奮鬥之心,再加上秦國國君歷代相傳的東進理想,也讓秦國不斷地努力,終於在秦孝公時期重用商鞅變法而強,經過六代國君,而統一天下。

三、秦人崇尚武力、一腔熱血。

秦人的周邊都是敵人,與敵人戰鬥除了武力,沒有別的,想要不被敵人所殺,就得崇尚武力,熱血奮鬥,包括後來的商鞅變法也是如此,也是激勵了秦人的戰鬥精神,以軍功爵位制來激勵,讓普通士兵可以通過軍功而獲得晉升,這打破了周朝的貴族政治,極大激勵了秦人的戰鬥力,所以秦軍被稱為虎兒狼之師,秦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熱血的時期。

不要用今天的價值觀來評價幾千年前的冷兵器亂世,那個時代活下去才是第一要素,想活下去,除了崇尚武力、一腔熱血外,可用的辦法並不多,所以秦國不斷地對外發動戰爭,不斷地擴張,不斷地東進,進而統一了亂了七八百的周朝,這是華夏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一統,影響了後世所有的朝代。

相關焦點

  • 秦昭襄王:超長待機的君主,頻頻東出,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趙武靈王為何要擁立嬴稷為秦君呢?這裡面其實有兩個深意,一是,趙武靈王想要通過控制嬴稷來達到挑撥秦國內鬥的目的,以此來不斷削弱秦國的實力,這就需要一個能力出眾的質子去奪位。而在趙國的幾個質子,很顯然都是一些酒肉飯囊,沒有什麼大才能,而在燕國的嬴稷到是一個不錯的人選,趙武靈王認為嬴稷如果回國當秦王,那麼,宣太后和惠文后一定會再次分化而內鬥,這個時候,秦國如果發生內鬥,就不僅是「兩後」的內鬥,更是整個朝廷的內鬥。
  • 《大秦賦》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曾是秦國東出的強勁對手!
    對於邯鄲之戰來說,最終的結果是秦國吃到了敗仗,損失了20萬大軍,從而推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歷史進程。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因為主角是嬴政等秦國一方,所以,對於其他諸侯國的人物,自然不會有較多篇幅的刻畫。對於本文所要說的信陵君魏無忌,在歷史上可謂是邯鄲之戰的關鍵人物,並一度成為秦國東出的強勁對手。
  • 藍田大營到底在哪,抵禦楚國,秦國為何要駐紮15萬軍隊?
    在關於秦國崛起的電視劇中,有兩個地方經常出現,一個是軍事要塞函谷關,另一個就是秦國軍隊主力的聚集地藍田大營。藍田大營是首都鹹陽的門戶,同時也是秦國東出的一個渠道。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出現了,秦國的藍田大營到底在哪,為何要駐紮10多萬軍隊。
  • 秦國的羋八子與趙姬都是太后,且都養情人,為何結局卻不同?
    在古代人沒有勘破生育的密碼之前,大家都覺得生育的奧秘是掌握在女性的手中的,所以那個時代的女性明顯要比男性尊貴。這到也不是說什麼看不起當時的男性而是那個時期的中國國情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中國上古時代才得以延伸出來了八大姓氏。
  • 西戎政政——義渠國,幾度重組,最早的火葬國,秦國東出最大障礙
    可以想像,遠古時期族人在很多場合都要用到這副景象,比如祭祀、爭伐、角逐等等。將「羊」和「我」聯起來可以理解為「手執武器的遊牧族人」。而「渠」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水所居」,一個遊牧民族必定是憑水草而居的,「渠」必定是一個土地肥沃,水草豐滿,資源充沛,很適合畜牧業發展的所在。
  • 秦國為何能夠連續進攻東方六國?
    在戰國的歷史中,秦國起初只是一個西部小國,屬於被秦國壓著打的局面。但是在經歷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逐步崛起。在經歷秦惠文王、秦武王等一代代君王之後,秦王嬴政最終統一了中華大地。除了秦國軍隊的強大、外交謀略的高超,其實還有地理上的優勢。認真的說,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地理條件做好的國家。
  • 《大秦賦》中韓王安,為何向秦國臣服4年後,嬴政還是要了他的命
    韓國的末代國君叫做韓王安,在向秦國投誠4年後,秦王嬴政還是將他殺了,那麼這裡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韓國把所有的身家全部壓在了趙國身上,希望趙國能夠戰敗秦國,從而漁翁得利。 公元前234年秦趙之間紛爭不斷,趙軍節節敗退。眼見形勢不對的韓王安,立馬派出了韓非子出使秦國作為說客,希望秦國不要對韓國發兵。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可以說正是這場變法使得秦國面貌煥然一新,最終奠定了秦國走向強大的基因。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秦國稱霸西戎的關鍵對手:義渠國,一個遲滯秦國稱霸的存在
    不為人所知的是,即便秦國東出以後,秦國對西戎的戰爭,尤其是對義渠國的戰爭也從未停止,在中期,晚期,義渠國也廣泛參與到中原事務當中,成為牽制秦國東出爭霸,一統天下的絆腳石。秦國與義渠國之間的分歧,其實在公元1000年就已經開始了。當時雙方還是一個不起眼的西部部落。
  • 看破天機-規律中的歷史—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
    百裡奚的「言」是非常簡單易懂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做能力圈裡的事」,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是春秋五霸之一,剛開始一直想「東出」,雖然有「秦晉之好」,但最終勞而無功,在後期秦穆公終於接受了百裡奚的建議,放棄和能力不匹配的東徵,轉而向西積極擴張自己的勢力。
  • 秦宣太后和義渠王生二子,趙姬和嫪毐生二子,為何宣太后有功?
    西周末年,犬戎大軍兵臨城下,在驪山殺死周幽王,義渠趁機脫離周朝控制,成立義渠國,之後不斷擴大版圖。由於義渠國和秦國領地接壤,前後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戰爭,雙方各有勝負,義渠國也是秦國向西稱霸西戎民族的最大敵人。
  • 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絕不只是莽夫,他對秦國的貢獻讓人意想不到
    守疆拓土,爭雄天下秦武王為秦國守疆拓土,尤其是建立三川郡,讓秦國從不可忽視變為舉足輕重。自秦孝公推行變法以來,秦國國勢復振,一掃春秋中期以來的頹勢,重新成為一流大國。經歷孝公、惠文王兩代經營,秦國疆域面積增加數倍有餘。
  • 秦國9次遷都意味著什麼,僅僅是因為人口多了?當然不止那麼簡單
    那麼秦國遷都了嗎,當然遷了,秦國在歷史上一共遷了9次,幾乎是一路東進,最後折返回來,定都到了舉世聞名的鹹陽,這中間歷時幾百年。那麼,從蠻荒的西垂之地到繁華鹹陽,秦國9次遷都,對華夏歷史有什麼影響?秦國的這9次遷都意味著什麼,僅僅是因為人口多了?
  • 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
    經過二十多年變革後,秦國國力大增,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秦孝公去世後,其子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繼續勵精圖治。在此期間,秦國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到了秦惠文王執政後期,秦國實力已完全凌駕於其他諸侯國之上。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宣太后和義渠王,生的倆兒子,是否也姓嬴?宣太后為何沒放過他們
    義渠國在秦國的西北方向,總是跟秦國作對。沒辦法,跟義渠國接壤的,只有秦國。所以秦國每次想要東出,都必須要派一部分兵馬,防備義渠國來襲。這就相當於皇太極打算南下的時候,察哈爾汗國總是在背後偷襲他們一樣,成為了嚴重的負擔。秦國要想東出,就必須要先滅了這個義渠國才行。
  • 秦獻公在秦國崛起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既是奠基人,又是領路人
    春秋戰國,與其說是諸侯爭霸的歷史,不如說是秦國逐步強大的過程。說起秦國是如何強大的,不少人會認為是秦孝公和商鞅的功勞,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準確,因為他們只是踩著前人的腳步,走了更遠而已。春秋戰國而秦國真正開始強大,並且具備東出爭霸野心,是始於秦獻公。那麼秦獻公在秦國崛起中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周王室能夠苟延殘喘的存活這麼久,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因為周朝的禮法制度。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這祖孫三人,誰對秦統一天下貢獻最大
    秦國自春秋秦穆公稱霸後,二百五十多年裡,逐步走向衰弱。到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在位時,秦國遭受魏國打擊,被迫割河西戰略要地以求和。 秦國兼併六國的大業,正是從這個低谷開始,他們六代七王,前赴後繼,歷時130年,最終由秦始皇替這場馬拉松大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麼長時間跨度,這麼多代人,秦國為何沒出現封建制度下,最常見的「昏君式衰退」和「制度性衰敗」?我們先從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人的歷史貢獻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