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奮六世餘烈」,一統天下。在秦六世先祖中,秦孝公嬴渠梁、惠文王嬴駟和昭襄王嬴稷祖孫三人,毫無疑問是最關鍵的角色。
秦國自春秋秦穆公稱霸後,二百五十多年裡,逐步走向衰弱。到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在位時,秦國遭受魏國打擊,被迫割河西戰略要地以求和。
秦國兼併六國的大業,正是從這個低谷開始,他們六代七王,前赴後繼,歷時130年,最終由秦始皇替這場馬拉松大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麼長時間跨度,這麼多代人,秦國為何沒出現封建制度下,最常見的「昏君式衰退」和「制度性衰敗」?我們先從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人的歷史貢獻談起。
秦孝公:秦國崛起的奠基人
秦孝公對秦國的崛起是奠基性的,他重用商鞅,找到秦國落後的病根,並開出了秦國崛起的良方。從那以後,全新的制度締造了一個全新的秦帝國,一個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政治模式誕生了。
從此,秦國步入「法治」,擺脫了封建體制下對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束縛。秦帝國的經濟繁榮,手工業的發達,軍隊戰鬥力的強盛,和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都源自於商鞅變法的成果。
秦孝公還收復了河西之地,甚至把戰火燒到了魏國首都安邑。不過,這些成果相對於他所建立的「秦法」,都不值一提了。
用一句話可以簡單概括秦孝公的功績:他是讓秦國站起來的人。
惠文王:秦國強盛的開創者
惠文王即位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他把秦國的生產力優勢,轉化為軍事力量,並打開國門,向四周擴張。幾場關鍵性的戰略大決戰,奠定了秦國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為兼併六國的軍事部署奠定了基礎。
惠文王東出函谷關,吞併了魏國河東之地,讓韓國直接暴露在秦國的屠刀下,並利刃一般插入三晉腹地。秦國又兵出武關,斬斷楚國與三晉直接的聯絡。又揮兵北上,降服了義渠,安定了後方。
惠文王最重要的軍事行動是攻克漢中,進而拿下巴蜀之地。大糧倉巴蜀,為秦國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供應,同時又從西邊,對楚國形成夾擊之勢。
這幾場關鍵性的戰略舉措,件件都堪稱定鼎之戰,從此,秦國在軍事上的優勢地位,已經不可動搖。
用一句話可以簡單概括惠文王的功績:他是讓秦國強起來的人。
昭襄王:秦國稱霸的先鋒官
昭襄王在位55年,比父祖兩代人在位的時間總和還要多一年。他在位期間,秦國逐步到達頂峰,它們名臣薈萃,武將璀璨。在複雜國際關係中,昭襄王打出各種漂亮的組合拳,基本打殘了韓、魏、趙、楚,兼併六國僅一步之遙。
用一句話可以簡單概括昭襄王的功績:他是讓秦國霸起來的人。
總之,祖孫三代人,在兼併六國的偉業中,都是關鍵性的人物。不過,相對而言,秦孝公的歷史地位無疑是「明珠中的明珠」,雖然那時候的秦國,才邁出了走向強盛的第一步。
歷史上不乏明君聖主,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所創造的輝煌,只能影響一時,他們的離世,往往就是帝國衰敗的開始。秦國則不一樣,他們130年,六代七君,一直穩步向前。請不要以為這是贏氏家族基因的勝利,而是秦國制度的勝利,這一切都是秦孝公的功績。
很多人一直不能深刻理解商鞅變法的意義,其實商鞅變法準確地說,應該叫「商鞅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西周分封制結構,創立了全新的中央集權制度,為帝制歷史的開啟,劈開了山門。
回顧歷史,中國最重大的歷史變革就兩次,一次是商鞅變法推翻封建制度,二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秦國的強盛,就是因為幹掉了阻礙社會發展的封建制度,取消了貴族階級的特權,以秦法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社會機制,極大地釋放了社會動能,有效地發揮了中央集權的組織效率。從此一個強大的國家意志得以彰顯,一部精良的國家機器高效運轉。
秦孝公作為商鞅背後的那個人,才是這場變革的源動力。他憑藉敏銳的目光,洞悉了商鞅變法能帶來的成就。他又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強力打壓老秦貴族,做改革推進的掃雷器。
相對於辛亥革命,以武力從外部爆破不同,商鞅變法居然從內部破冰,同時又沒有造成社會動亂,應該說這是秦孝公創造的一個奇蹟。
所以,秦孝公不光改變了秦國的命運,他還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