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這祖孫三人,誰對秦統一天下貢獻最大

2020-12-27 騰訊網

秦始皇「奮六世餘烈」,一統天下。在秦六世先祖中,秦孝公嬴渠梁、惠文王嬴駟和昭襄王嬴稷祖孫三人,毫無疑問是最關鍵的角色。

秦國自春秋秦穆公稱霸後,二百五十多年裡,逐步走向衰弱。到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在位時,秦國遭受魏國打擊,被迫割河西戰略要地以求和。

秦國兼併六國的大業,正是從這個低谷開始,他們六代七王,前赴後繼,歷時130年,最終由秦始皇替這場馬拉松大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麼長時間跨度,這麼多代人,秦國為何沒出現封建制度下,最常見的「昏君式衰退」和「制度性衰敗」?我們先從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人的歷史貢獻談起。

秦孝公:秦國崛起的奠基人

秦孝公對秦國的崛起是奠基性的,他重用商鞅,找到秦國落後的病根,並開出了秦國崛起的良方。從那以後,全新的制度締造了一個全新的秦帝國,一個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政治模式誕生了。

從此,秦國步入「法治」,擺脫了封建體制下對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束縛。秦帝國的經濟繁榮,手工業的發達,軍隊戰鬥力的強盛,和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都源自於商鞅變法的成果。

秦孝公還收復了河西之地,甚至把戰火燒到了魏國首都安邑。不過,這些成果相對於他所建立的「秦法」,都不值一提了。

用一句話可以簡單概括秦孝公的功績:他是讓秦國站起來的人。

惠文王:秦國強盛的開創者

惠文王即位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他把秦國的生產力優勢,轉化為軍事力量,並打開國門,向四周擴張。幾場關鍵性的戰略大決戰,奠定了秦國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為兼併六國的軍事部署奠定了基礎。

惠文王東出函谷關,吞併了魏國河東之地,讓韓國直接暴露在秦國的屠刀下,並利刃一般插入三晉腹地。秦國又兵出武關,斬斷楚國與三晉直接的聯絡。又揮兵北上,降服了義渠,安定了後方。

惠文王最重要的軍事行動是攻克漢中,進而拿下巴蜀之地。大糧倉巴蜀,為秦國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供應,同時又從西邊,對楚國形成夾擊之勢。

這幾場關鍵性的戰略舉措,件件都堪稱定鼎之戰,從此,秦國在軍事上的優勢地位,已經不可動搖。

用一句話可以簡單概括惠文王的功績:他是讓秦國強起來的人。

昭襄王:秦國稱霸的先鋒官

昭襄王在位55年,比父祖兩代人在位的時間總和還要多一年。他在位期間,秦國逐步到達頂峰,它們名臣薈萃,武將璀璨。在複雜國際關係中,昭襄王打出各種漂亮的組合拳,基本打殘了韓、魏、趙、楚,兼併六國僅一步之遙。

用一句話可以簡單概括昭襄王的功績:他是讓秦國霸起來的人。

總之,祖孫三代人,在兼併六國的偉業中,都是關鍵性的人物。不過,相對而言,秦孝公的歷史地位無疑是「明珠中的明珠」,雖然那時候的秦國,才邁出了走向強盛的第一步。

歷史上不乏明君聖主,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所創造的輝煌,只能影響一時,他們的離世,往往就是帝國衰敗的開始。秦國則不一樣,他們130年,六代七君,一直穩步向前。請不要以為這是贏氏家族基因的勝利,而是秦國制度的勝利,這一切都是秦孝公的功績。

很多人一直不能深刻理解商鞅變法的意義,其實商鞅變法準確地說,應該叫「商鞅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西周分封制結構,創立了全新的中央集權制度,為帝制歷史的開啟,劈開了山門。

回顧歷史,中國最重大的歷史變革就兩次,一次是商鞅變法推翻封建制度,二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秦國的強盛,就是因為幹掉了阻礙社會發展的封建制度,取消了貴族階級的特權,以秦法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社會機制,極大地釋放了社會動能,有效地發揮了中央集權的組織效率。從此一個強大的國家意志得以彰顯,一部精良的國家機器高效運轉。

秦孝公作為商鞅背後的那個人,才是這場變革的源動力。他憑藉敏銳的目光,洞悉了商鞅變法能帶來的成就。他又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強力打壓老秦貴族,做改革推進的掃雷器。

相對於辛亥革命,以武力從外部爆破不同,商鞅變法居然從內部破冰,同時又沒有造成社會動亂,應該說這是秦孝公創造的一個奇蹟。

所以,秦孝公不光改變了秦國的命運,他還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相關焦點

  •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位君主,你最佩服誰?當然是秦孝公
    通過影視劇,不少人也「認識」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這三位君主為秦朝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人的才能自然毋庸置疑,少了任何一個,秦國統一的時間可能會推遲,甚至可能無法完成統一。三位君主的功績也非常突出,都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打下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 秦國歷史上,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誰的成就最大?
    秦孝公廣招賢才,引入商鞅,通過改革創新,實現了秦國發展頂層設計的革新,具有強筋壯骨的巨大作用。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他任用範雎、白起等人,實現人才強國策略,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秦的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秦始皇時代,秦國已經站在了七國之首,成為天下大勢的領跑者。他派遣王翦、蒙恬等大將攻滅了六國,並在李斯等人的幫助下建立了秦王朝。
  • 秦國統一六國,六位最大功臣!
    "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和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開篇就指明:「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步步提到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
  • 揭秘秦孝公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秦孝公到秦始皇曆經多少位國君
    秦始皇一統天下,成為千古一帝,這是世界都知道的。但一個國家的興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共同完成的,而秦國的興起則開始於秦孝公。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孝公雖然不曾稱王,但是他對於秦國的崛起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 人物誌: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對兄弟的信任,同樣是模範典範,早年軍中的老一輩將軍紛紛隱退,軍中無人,惠文王在看到兄弟們在維護君位和對抗義渠的戰鬥中,所表現出來的才幹後,言辭親切的說與兄弟,鼓勵兄弟勇敢擔當,並誠懇請求兄弟們幫助他守護秦人的天下。一番言辭下來,真摯發自肺腑,公子疾公子華怎能不為之動容。
  • 秦昭襄王一生瘋狂戰鬥簡表
    這看似雲淡風輕的一句,背後彰顯的可是我大秦的國力,秦昭襄王睥睨天下的強大氣場。    秦昭襄王是秦國的霸道總裁,他也是從完成一個個小目標,不斷成長才成為一代雄主。秦昭襄王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王者,執政初期,宣太后實掌國政,魏冉擅權偉大不掉。       他對權利的渴望一刻也沒停過,他的第一個小目標應該就是真正掌握實權。
  • 秦昭襄王:超長待機的君主,頻頻東出,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自秦孝公之後,秦國的歷屆國君幾乎很少有昏庸之輩,大部分國君繼位後,都以一統天下作為己任,在這些國君中,有這麼一位國君,他具有雄才大略和宏韜偉略,在位五十多年時間裡,頻繁東出函谷、掃六合,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秦國的盛世也是從他這一代開始,他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嬴稷前半生歷經了質子、公子、太子、王的身份轉變,這個跌宕起伏的人生,讓他更珍惜手中的權力。
  • 這才是真正的秦惠文王——嬴駟!
    這句話最近很流行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今天我們說誰了。沒錯就是秦惠文王——嬴駟! 秦惠文王堪稱是治國能手,秦國崛起的關鍵人物甚至是決定性人物之一(其他分別是秦孝公、秦昭襄王和秦始皇)。
  • 大秦帝國中奠定統一基業的嬴駟、嬴稷和嬴政誰更厲害
    秦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大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於外來人才的吸收和良好利用,要說秦國歷史上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哪一個實力更強,這就像關公戰秦瓊,是無法進行比較的,因為他們並不在同一個歷史維度,所處的時代背景也不一樣,只能說這三個團隊在秦國的崛起之路上都有各自的貢獻,而且個人認為真正奠定秦國崛起之路基石的秦孝公嬴渠梁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談秦說漢(352)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孝公嬴渠梁死後,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而不廢其法,二十年內秦孝公與商鞅既定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大方向沒有改變,但統一天下的大業很難在短期內完成。
  • 《大秦帝國》系列劇中,出現的7代秦國君主,哪一代功績最大
    漢代文學家賈誼說,秦始皇能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就是他依靠了之前的6位秦王的功績,才能統一天下的,所以《大秦帝國》系列劇中,出現的7位秦王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以及秦始皇。這7位秦王,誰的功績最大?
  • 《大秦賦》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滅東周、行霸道,餘威懾六國
    次年(前259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秦趙雙方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邯鄲之戰,《大秦賦》第一集就是以此為背景。這一年,秦昭襄王已經66歲,在秦王的位置上坐了47年之久。47年的苦心經營,讓他具有傲視天下的實力。
  • 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滅東周、迎九鼎、殺功臣、行霸道,威震六國
    47年的苦心經營,讓他具有傲視天下的實力。秦昭襄王在戰國時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幾乎所有秦國的名人都和他有聯繫。那個任用商鞅變法,讓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孝公是他的爺爺;那個攻佔巴蜀,任用張儀「連橫」策略的秦惠文王,是他的父親。那個臨朝稱制、霸氣十足的羋太后,是他的母親。那個舉鼎而死的秦武王,是他的哥哥。
  • 秦惠文王一生中這幾件事,是其他君王都比不了的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歲。秦惠文王為秦孝公的兒子,原名為嬴駟。後人在評價秦惠文王之時,都認為他是位大有作為的秦國君主。後人將嬴駟評價為秦國四雄主之一。嬴駟在位時,將秦國的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大,並且加強了君主專制,為後代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
    秦孝公去世後,其子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繼續勵精圖治。在此期間,秦國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到了秦惠文王執政後期,秦國實力已完全凌駕於其他諸侯國之上。在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秦國屢次東出吞食六國地盤,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位時期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 秦惠文王的一生——彪悍到不需要解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 秦昭襄王:從被當成人質的棄子到戰國一代雄主的逆襲之路
    如果說秦孝公啟用商鞅,進行變法,歷時十數年,富國強兵,奠定了秦國爭霸天下的基礎;那麼秦昭襄王重用範睢白起、貫徹遠交近攻,對其他六國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在他的時代奠定了秦國一家獨大的歷史格局;而秦王嬴政則是完成了最後的臨門一腳,成就了統一中國的千秋偉業。
  • 2、秦惠文王 ——秦國的第一個王,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26年),爺爺秦獻公,父親秦孝公,自己十九歲即位,是為秦惠王,亦為秦惠文王,成為秦國的第一個王。    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後以宗室多怨,族滅了商鞅,但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 揭秘|秦國哪些國君為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
    有人認為,秦始皇兼併六國是歷史使然,即歷史把統一的重任交給了秦國。這是因為秦始皇繼承了祖輩的基業,所以才最終完成了統一的使命。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追溯一下秦國的歷史,秦國從立國到嬴政執政,歷經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與兼併六國關係最密切的是秦國後期的七代國君,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
  •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傀儡皇帝,為什麼不奪權?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傀儡皇帝,為什麼不奪權?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在他執政的前41年裡,權力被他母親宣太后和他舅舅魏冉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