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9次遷都意味著什麼,僅僅是因為人口多了?當然不止那麼簡單

2020-12-18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戰國七雄中,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是新興的諸侯國,其餘的秦、楚、齊、燕皆是相對比較老牌的諸侯國。

這七個諸侯國之間的相互攻伐和複雜的關係,共同演奏了戰國這部精彩的樂章。

當然,雖然戰國時期,諸侯國並不是只有這七個,但是因為它們是最有實力的萬乘大國,其餘的二流諸侯自然被「代表」了,這裡暫不贅述。

相比較和平的時期,春秋的禮崩樂壞,戰國的戰亂迭起,也造成了時局的極其不穩定。

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了強大或者為了生存,遷都成為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

戰國七雄裡唯一沒有長距離進行遷都的是齊國,韓趙魏三家在分晉之後就由於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把都城南遷,分別遷到了新鄭、邯鄲、大梁,燕國也經歷過五次遷都最後定都薊城,楚國更是遷了六七次都城,只不過楚國的遷都幾乎全是為了避秦。

那麼秦國遷都了嗎,當然遷了,秦國在歷史上一共遷了9次,幾乎是一路東進,最後折返回來,定都到了舉世聞名的鹹陽,這中間歷時幾百年。

那麼,從蠻荒的西垂之地到繁華鹹陽,秦國9次遷都,對華夏歷史有什麼影響?

秦國的這9次遷都意味著什麼,僅僅是因為人口多了?當然不止那麼簡單。

九次遷都,步步強大。

秦國被封為諸侯是在周平王時期,這時候秦國的任務主要是幫助周王室抵擋西戎,奪回歧地(《史記》記載: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與誓,封爵之),於是奪回歧地之後,秦國正式有了自己的封地,成為了名正言順的諸侯。

這時期主政秦國的是秦襄公,他死後,秦人又退回了西垂,這也成為了秦國第一個國都,後來秦國開啟了戰略大轉移,都城開始從西垂一路向東遷徙。

先後定都為秦邑,汧(又做千)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鹹陽,前三次都城範圍是在今甘肅省境內,從第四次開始,秦國的都城已經遷到了今陝西省境內。

秦國前六次的遷都,是戰略性的東移,畢竟西垂的蠻荒之地,太貧窮太落後了,而向著周朝的腹地靠攏,不僅能更好地維持穩定,也更容易和中原接軌,這奠定了秦國以後強大的基礎,後三次遷都則表明了秦國謀求強大,進而窺伺華夏,統一中原的野心。

雍城到涇陽,秦國嘗試擺脫舊貴族牽制。

雍城是秦國作為國都時間最長的地方,從秦德公開始一直到秦獻公時期,在這裡的時間近300年,有19位秦國君主在這裡治理秦國,當然這裡也完成了秦國從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奴隸社會制度已經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想要強大就要變法,變法勢必會觸及損害奴隸主們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也在情理之中。

雍城近三百年的積累,這裡奴隸制度早已經根深蒂固,想要變更,談何容易,於是秦靈公時期為了擺脫舊貴族的牽制,就決定在涇陽建立一座陪都,逐漸轉移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轉移過來,用遷都的方式來削弱奴隸主的抵抗。

但是,此時真正意義上的國都還是雍城,雍城一直到秦王政時期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後來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就在這裡生下了大陰人嫪毐的兩個孩子。

涇陽到櫟陽,秦國決定東出爭雄。

秦獻公登上君位之前,秦國發生了內亂,這時候通過變法強大起來的魏國,趁機派大將吳起一舉奪取了秦國最為富饒的河西之地,並且壓制的秦國絲毫沒有脾氣。

秦獻公繼位之後,立志收復河西以及強大秦國,東出爭雄的決心已暴露無遺,為了更好地讓實現對魏國的作戰,秦獻公決定把都城遷到櫟陽。

這時候秦國舊的奴隸主制度隨著本次遷都進一步弱化,並且秦獻公在櫟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並且以櫟陽為基點,對魏國採取了軍事反擊,初步轉變了秦國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不過到了秦孝公時期,商鞅開始在秦國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綜合實力邁了一層大臺階,商鞅看到了櫟陽發展的局限性,於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決定興建一座更能適合秦國發展的大都城。

櫟陽到鹹陽,秦國為華夏大一統做了充足準備。

這個都城就是舉世聞名的鹹陽,相比較櫟陽在地理位置上的靠東,鹹陽又稍微往西遷移了一點,這並不說是秦國東出的決心削減了,相反是強盛了。

古人把山的南面稱之為陽,水的背面稱之為陽,而鹹陽這個地方,就在渭水的南面,嵕山的南邊,兩面都是陽,所以被成為鹹陽,除此之外,此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易守難攻,依山傍水,在戰爭中盡顯優勢,不得不說這是一座寶地。

秦孝公遷都鹹陽之後,秦國內部的就奴隸主的勢力已經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削弱,也為商鞅變法在秦國不被舊貴族的勢力中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和前面遷都有一點不同的就是,櫟陽城的規模較小,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強大的秦國,吸引了很多來秦國做生意,亦或者謀求發展,亦或者謀求生存的人,這讓櫟陽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力了,遷都也是為了更好的強大秦國。

飛魚說:

從西垂之地到繁華鹹陽,秦國9次遷都,對華夏歷史有什麼影響?秦國9次遷都意味著什麼,僅僅是因為人口多了?當然不止那麼簡單,秦國的每次遷都都可以說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轉移,九次遷都,步步為營。

直到定都鹹陽,秦國的大後方已經徹底穩固了,一直到秦始皇嬴政統一華夏,鹹陽隨著成為整個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可謂繁華一時。

說了秦國的遷都,我們再來說說其餘山東六國的遷都,相比較秦國的步步為營,極具戰略眼光,山東六國的遷都,似乎皆是被秦國壓迫的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

打不過了,自然要跑,就像楚國一樣,面對秦國的蠶食,楚國就是一退再退,不退也沒有辦法,因為強大的秦國會碾平阻礙在前面的一切,通過戰國七雄遷都的狀況,也從側面反應出了秦國強大意圖吞併六國的心,已經不能抑制了。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鳳翔縣誌》、《鹹陽年鑑》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7張圖帶你看懂七國的遷都歷史
    三、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正式冊封為諸侯,獲得岐山以西之土地,當然這只是空頭支票,土地都在西戎手裡,要靠秦國自己打下來。秦國都城就在西犬丘(西垂),大概在今天的天水與禮縣之間。當時周王室日室衰微,秦國便不再上交新得的土地。六、秦武公之弟秦德公即位後,遷都雍地。之後,他的兒子先後即位,小兒子秦穆公兼併了河西的梁、芮等諸侯,又向西滅掉西戎12國,得千裡之地。七、直到秦靈公時期,秦國再度將都城東遷到涇陽(今涇陽西側)。
  •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7國中最弱的秦國一下變成了強國?
    那麼,商鞅的變法到底變了什麼?讓戰國七雄裡實力最弱的秦,一躍成為最強悍的國家?圖片:魏國對秦發起進攻劇照2、人才危機當然,更讓秦感到難以翻身的,是秦的人才危機,在中原諸侯眼裡,秦其實是個蠻夷國家,和匈奴、東胡這些蠻夷相比,僅僅是好一點點而已。
  • 「盤庚遷殷」是第幾次遷都?為什麼當時要不斷的遷都?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盤庚遷殷」是歷史上商朝的著名事件,也是殷商的第五次遷都。那麼,有人會問殷商為什麼要不斷遷都呢?這個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按照遷都的君王來統計,商朝一共遷都五次,從史料推測可能是政治和環境因素導致的。具體我們在下面探討。
  • 秦國,範睢的貢獻不止是遠交近攻!
    可魏國工作也不那麼好找,想在朝廷效力,比較困難,範睢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中大夫須賈門下跑腿。雖然是跑腿,範睢還是把這份工作做得很認真,很受須賈的賞識。一次,須賈作為使者去齊國辦事,不知道是事情太難,還是須賈太無能,一個多月,事情也沒辦成。也不能說沒有收穫,齊王聽說範睢很有才華,想留下這個人才,很實惠的,給範睢送去很多金銀,外加一堆牛肉美酒。
  • 韓國提出遷都數十年了,為何一直沒能完成遷都?
    遷都:解決首都城市病的一項有效措施比如,韓國的首都首爾一帶的人口高達2200萬,佔據了韓國近一半的人數。如此高的人口密度衍生的環境汙染、物價過高等城市化問題,也制約著其他地區城市的發展。首爾市有著300萬輛左右的汽車,它們卻分布在僅僅60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如此產生的廢氣排放、形成的交通堵塞、噪音等問題,加劇了首爾生活環境的惡化。首爾憑藉著首爾大學、漢陽大學等幾十所國際頂尖高校吸引著年輕人的奔赴,再加上高度發達的產業吸引的待就業人口,首爾的膨脹速度已經難以控制。
  • 9張地圖,看懂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形勢變化
    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西戎所殺,因為秦襄公救周有功,不然秦國想過要被分封為正式的諸侯國,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呢。等秦國正式被分封為諸侯國,那已經是春秋時期了。相比於西周初期的800多個諸侯國,春秋初期只剩下170多個了。如果不是因為秦穆公滅掉西方戎族建立的12個國家,秦國的疆域可能就只有地圖上的五分之一。
  • 歷史上秦國只是一個附庸國 它是怎麼一步步崛起的
    而蜚廉的小兒子叫季勝,季勝的曾孫叫做造父,造父我們應該是比較熟悉的,駕車技術高超,因為給周穆王駕車有功,所以被封到趙城,這便是趙國的始祖,也是趙姓的由來。造父的後人有一個叫非子的,善於養馬,所以替周孝王養馬,因為做的十分出色,所以周孝王很高興,把秦地封給了非子,並且承襲了贏氏,作為周朝的附庸國,這便是最初的贏秦。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人總是說秦趙一家。
  • 印度第一人口大邦,人口為廣東省的兩倍不止,那麼經濟差了幾倍?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主導,經濟發展,人口激增,都改變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有時候一個地區的人口越多,並不代表著就會發展得越好。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相信大家早有耳聞,在國土面積僅為中國三分之一的時候,人口近乎與中國相當了,而今天就說說在印度人口最多的一個邦,印度第一大省,人口為廣東省的兩倍不止,那麼經濟差了幾倍?中國的稱作省,印度稱為邦,印度有一個北方邦,為當地第一人口大邦,面積約為24萬平方公裡,與中國的廣西相近,而就是這個地方,人口卻達到了2億2792萬人,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 戰國七雄國都變遷,楚國7個都城,楚國為什麼喜歡遷都?
    秦國公元前768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秦國先後共有4個國都,雍城(陝西寶雞鳳翔縣治)、涇陽(陝西涇陽北)、櫟陽(陝西臨潼縣北)、鹹陽(陝西鹹陽市東)。前350年,商鞅變法,最後一次遷都到鹹陽, 在此成就了秦國霸業。齊國西周初年,姜太公幫助周武王滅商後被封為諸侯。齊國最初的都城在營丘,六世齊國國君時,為避東方萊夷侵擾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
  • 北魏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
    那麼孝文帝匆匆忙忙南伐,自然會引起文武大臣的不滿。但是因為皇帝下了這樣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服從。       軍隊剛離開平城,就遇到了綿綿陰雨,一路艱難地跋涉,在9月22日到達洛陽,當時陰雨綿綿,道路泥濘,但是到了28日,孝文帝下令繼續南下。      那麼第二天清晨,當他一身戎裝,搖馬揚鞭要出發的時候,早已守候在那裡的群臣一下子跪在馬前,磕頭請求他停止南伐。
  • 戰國七雄均曾歷經多次遷都,你知道他們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嗎?
    戰國時期,列國伐交頻頻,作為當時最為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之中,有不少國家的都城都進行過遷徙,那麼當時七大諸侯國的都城位於現在的哪裡呢?我們逐一來回顧一番。秦國:九座都城秦國是崛起於西北地區的諸侯國,其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而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西周滅亡之後,秦襄公因派兵護送周平王遷都有功,而被封為諸侯。秦國都城曾歷經九次遷徙,最終定都於鹹陽。1、秦邑:今甘肅天水市。
  • 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好事還是壞事,意味著什麼?
    中國是世界人口數量最大的國家,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最近幾年關於人口數量的變化趨勢,中國人口數量沒有多大的浮動,按我們中國這個人口數量大國來說不應如此,但為何這幾年會出現這樣的怪象呢?
  • 因為他兩次擊敗秦國!
    當然,雖然同為戰國四公子,但是,在很多人看來,信陵君魏無忌,可以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之首,如同在戰國四大名將中,一般以白起為首一樣。 對此,在筆者看來,也是非常同意這一觀點,因為在戰國末期,信陵君魏無忌可以說是兩次擊敗秦國了。與此相對應的是,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只有一次擊敗秦國的戰績。
  • 秦國稱霸西戎的關鍵對手:義渠國,一個遲滯秦國稱霸的存在
    義渠王野心昭然若揭,而且也並不是紙糊的,在當時義渠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並不次於秦國。秦國此時也依舊在降服周邊的部落。兩者在西部戰場上,由其他競爭對手的衰落而變得十分突兀。公元前461年雙方之間的問題爆發,因為這一時期整個西部地區就只剩下秦國和義渠國兩大政治力量。
  • 印尼七任總統都想遷都,雅加達到底怎麼了?
    長久以來,印尼人為什麼會有遷都的執念?新址選在哪裡會比雅加達更好?為什麼要遷都?人口密集據彭博社報導,印尼現在的首都雅加達及其周邊地區的人口約有3000萬,每年因交通堵塞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70億美元。英國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雅加達的人口將在2030年突破3560萬,超越東京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而東京受人口老齡化影響,2030年人口將會減少200萬,下降至3530萬。人口密度過高催生了一系列問題,例如交通擁堵、環境汙染、資源不足等。
  • 武則天為何遷都洛陽?原因很不簡單
    歷史上和民間都對武則天突然遷都的事做出過解釋,但是似乎誰也不敢確定原因就是為何,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談論一下,她遷都的原因。首先就是歷史上的史學家等人認為武則天是逃避「王皇后和蕭淑妃」。司馬光認為:武則天害死了王皇后和蕭淑妃以後,「數見王、蕭為祟,披髮瀝血的死狀,後徒居蓬萊宮,復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據舊唐書記載的也如司馬光之意。什麼意思呢?
  • 就因為最後統一了天下,秦國的戰爭就是正義的了?
    在這部電視劇中,秦國的統一戰爭無疑是有著無限的正義的,這似乎也是整個《大秦帝國》系列立論的基礎,有了這一基礎,秦國的一切作為就有了正當性。然而,放在歷史的大環境中,這種基礎其實是不存在的。有人說,秦國結束了亂世,所以秦國的戰爭是正義的。
  • 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對於秦昭襄王來說,之所以封白起為武安君,顯然是因為鄢郢之戰實現了重創楚國的目標。 那麼,問題來了,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一 首先,鄢郢之戰,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的大規模作戰。
  • 商朝為什麼冒著巨大風險先後13次遷都?
    於我們稱之為搬家,於國則稱之為遷都。國家遷都的意義卻遠比我們搬家要重要得多,但即便如此,我國歷史上的諸多朝代裡卻仍然數見不鮮。歷史上第一個遷都的王朝是商朝,他為什麼敢冒著巨大的風險做出這種前無古人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