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首都都是文明的高度集中點,但是這種文明的匯聚並不是永遠不變的,有些時候,國家會依據特定情況而轉移首都。
上個世紀,許多國家主要出於政治的考慮,將舊首都進行了轉移。如澳大利亞在1927年從墨爾本遷都坎培拉,就是為了化解各州之間的首都爭奪矛盾。
而邁入新世紀以來,獲得政治穩定的各個國家都把重心放在了經濟發展上,於是新世紀的遷都更多的考慮到經濟上的影響。
遷都:解決首都城市病的一項有效措施
比如,韓國的首都首爾一帶的人口高達2200萬,佔據了韓國近一半的人數。如此高的人口密度衍生的環境汙染、物價過高等城市化問題,也制約著其他地區城市的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有兩種,一是進行城市規劃與治理,這是最常見的措施,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物力財力。
而另一種更為直接:遷都,將國家首都遷移到其他地區,這也是韓國治理首爾時的選擇。
遷都能夠轉移國家經濟政治中心,有效緩解舊都的城市問題,並且推動新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達到解決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而作為亞洲少數的發達國家之一的韓國,早在2002年時,就提出過遷都的問題,但是至今也沒有成功。
韓國遷都的多元深層考慮
韓國又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才會提出遷都呢?
首先自然是首爾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對於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就是可持續化發展,如果通過透支城市的發展潛力來擴張城市,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首爾市有著300萬輛左右的汽車,它們卻分布在僅僅60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如此產生的廢氣排放、形成的交通堵塞、噪音等問題,加劇了首爾生活環境的惡化。
首爾憑藉著首爾大學、漢陽大學等幾十所國際頂尖高校吸引著年輕人的奔赴,再加上高度發達的產業吸引的待就業人口,首爾的膨脹速度已經難以控制。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韓國需要新的城市來分散首爾的城市職能,遷都自然成了解決問題的首選。
21世紀初韓國就已經有了遷都的考慮,韓國國會還於2003年12月通過了《新行政首都特別法》,為韓國遷都提供法律保障。
此外,韓國進行遷都也考慮到了首都的安全問題。首爾位於朝鮮半島的中部,漢江穿城而過,距離三八線只有40千米。
朝韓兩國長久以來都是對抗的狀態,首爾距離朝鮮如此之近,也就導致了首爾一直處在朝鮮的威脅下,這對於首都的安全與防護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北方地區的各種問題也讓整個半島處於極為緊張的局勢,核問題的糾紛、試射飛彈以及美韓聯合軍事演習等,都令得韓國與朝鮮的關係劍拔弩張。
自從1953年韓戰結束後,朝韓兩國就出於冷戰狀態,不僅在經濟上進行隔絕,政治上進行對立,軍事上也出於長期對峙狀態。因此,歷史上的遺留問題也令得韓國不得不時刻對朝鮮進行防備。
而近期美國調整了駐韓美軍的戰略,美軍從首爾向韓國內部腹地轉移,首爾缺少了一道防線,一旦出現問題,首爾自然首當其衝。必須採取措施提高首都的安全指數。
最後,對首爾進行遷都也有考慮到促進國家經濟均衡發展,緩解地區發展差異大的問題。
首爾經濟圈佔據了整個韓國近70%的GDP,而其他地區相比之下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實在欠缺。長此下去,國家整體發展上就會逐漸畸形。
要想治理這種不均衡的現狀,就必須對首都圈進行根本上的調整。當然,首爾如今的發展情況下,將它完全轉移到國家中心地區是不現實的。
而韓國的遷都計劃也是將新舊首都的職能分開了,首爾保留經濟職能,而新首都主要承接行政職能的轉移。這樣既能保證首爾依舊保持經濟發展的道路,也能減少國家對首爾的過度依賴。
為了緩解韓國經濟"兩極分化"的問題,韓國國會制定通過了國家均衡發展的三部特別法,其中包括《新行政首都特別法》、《國家均衡發展特別法》和《地方分權特別法》。
三部法律為韓國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提供了法律基礎,能夠有效配合行政首都的遷移,妥善分配韓國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加強權力協調。
新首都:世宗市的迅速崛起
那麼,為了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達到初定的高目標,韓國選擇的新首都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新首都不能夠很好地配合轉移首爾職能,就會導致遷都的努力作廢。
韓國原定的新首都是燕岐-公州,即燕岐郡和公州市的交界地帶,這片區域憑藉著便利的交通優勢和大量未開發土地、水資源在四個候選地址中勝出。
但是遷都所需要的巨額資金讓反對者的聲音愈演愈烈,初步估計的花費在45萬億韓元左右,而其中有34萬億韓元需要向民間籌資。
韓國政府又怎麼能夠從民眾反對人士手裡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在民意分裂,爭端糾紛不斷的情況下, 最終國會否決了這項計劃,轉而將遷都目標放在了世宗市的建設上。
世宗是朝鮮王朝第四代世宗大王李祹的廟號,選擇世宗作為名字,是考慮到世宗對於朝鮮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具有深層的文化意義。
世宗市位於首爾南部120公裡左右,於2007年開工,歷時五年後完成建城並開始入住人口,承擔職能。短短五年,韓國就創造了一個被寄予未來與首爾、釜山並列的希望的大城市。
世宗市作為新建的行政首都,吸取了首爾發展的弊端教訓,一直在努力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綠地城市,加強公共運輸效率,分攤私家車壓力。
同時,世宗市也致力於提高教育水平,加強完善高等教育環境,打造文化城市。為了延續歷史文化與傳統內涵,世宗市每年都舉辦世宗慶典等文化活動,建設了世宗市文化藝術館、國立世宗市圖書館等建築。
可以說,世宗市承載著韓國對於一個全新的首都的全部期望,韓國正在傾力打造一個不同於首爾的新時代新城市。
充滿非議的歷程,難以完成遷都的原因
但是世宗市的建設從一開始就飽受爭議,尤其是大國家黨對此更是強烈牴觸,這也是遷都難以完成的主要原因。
李明博在2007年總統大選時表示會繼續遷都計劃,從而贏得了大量支持,成功競選。但是他在就任之後,就多次流露出拋棄原方案的意圖。兩年後,由經濟學家轉向國家總理的鄭雲燦,聯合李明博對原來的遷都計劃進行不斷地完善與改進。
然而,李明博政府的計劃逐漸超出了簡單的"改進",甚至已經是對原案的徹底否定,要將世宗市的建設從遷都計劃中剝離。
因此,新修改的方案會對世宗市的建設帶來重大轉變,而原本已經投資的基礎設施,和民眾們自願低價轉讓的土地也會因此陷入尷尬的境地。
人們原本準備見證一個全新的首都,取消原計劃的舉措對他們實在是一個沉重打擊。
在野黨抓住機會,聯合民眾和部分執政黨人士對李明博進行猛烈抨擊,試圖動搖政府公信力。內部也分化出以樸槿惠為首的派系,主張維持原計劃。這場爭鬥很快就已經超出了建設首都的建設意義,轉而深受國內黨派之間鬥爭的影響,不同的方案代表著不同的立場。
最終李明博力排眾議,堅持維持自己的計劃,取消了原本建設新的行政首都城市的規劃,要將世宗市建設成以科技教育為中心的經濟重心城市。
然而,許多政府部門如韓國總理辦公室、財政部等已經完成了向世宗市的搬遷工作。而青瓦臺總統府、國會等部門依舊留在首爾。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只是一種折中的方案,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這無疑是不妥當的,雖然看似分散了首爾政府部門職能的壓力,但是實際上這些部門之間的接觸是密切的,政府官員們為了工作,要輾轉在兩個政府之間,如此就產生了行政效率低下,辦事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此外,如果未來真的如原計劃中安排的那樣,將世宗市打造成以行政職能為中心的新首都,那麼就會缺乏經濟發展潛力,只能靠政府的財政供給作為經濟支撐。
沒有明確的經濟導向型目標,就會缺少對企業的經濟發展補助政策。這無疑是不合理的,健康的城市必須能夠自己形成良好的發展循環,而非一直依靠政府的輸血。
因此,簡單的行政遷都不能夠有效吸引企業入駐,沒有經濟的基礎支撐作用,城市發展也會陷入困境。
李明博政府一部分也是出於這個考慮,才主張把世宗市從遷移政治職能的新首都,轉變為自給自足的綜合性城市。
遷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資與財力,經過數十年的不斷發展去完善整合。
從20世紀70年代韓國萌生遷都的想法,到21世紀以來的付諸行動,經過不斷地波折坎坷,遷都計劃受制於經濟、政治、民意等因素,始終難以完成。
最終,世宗市既承擔了最初遷都的目標,又肩負著發展成全新的經濟文化型城市的期望。
得到足夠重視,也承載重大使命
目前,世宗市已經擁有了34萬的人口,GDP也躋身韓國各大城市的前二十名,但是對於成長為與首爾規模並肩的城市的目標而言,這還遠遠不夠。
世宗市與韓國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在於,世宗市沒有經歷過自由而野蠻的成長時期,而是在經過各種有序的規劃預演後,井井有條地建設起來的。
這也是建設新型城市的一個重大優勢,因為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在城市發展中可以有效避免許多發展問題。
我國的首都北京也存在許多城市化的問題,為了緩解城市病,我國採取建設"雄安新區"的戰略,與韓國建設世宗市不同的是,雄安新區負責承接的是北京的非首都職能。
由此可見,不同的國情下,即使是面對相似的問題,所採取的措施也是不大相同的。這也提醒我們一定要結合實際來解決問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世宗市的建設也是韓國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慎重舉措,而如今世宗市的發展狀況也印證著這個決斷的正確性與不足之處。
2018年世宗市的人均收入是2061萬韓元,而當年的全國平均水平是1989萬韓元,首爾市2326萬韓元。
由此可見,世宗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然不低,雖然與首爾仍然有相對大的距離,但是作為中南部的新興城市,這個成績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世宗市的人口平均年齡為36歲左右,相比於首爾的41歲,顯得更有年輕活力,更加能夠體現新時代的國際化城市發展未來。
世宗市的建設也吸引了許多知名企業與高校的入駐,這些為打造科技與經濟導向型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撐。
如2017年,韓華能源的總部從首爾搬到了世宗新城區,而NAVER的雲數據中心也確定要落戶在世宗新城的尖端產業園。這都使得世宗市的未來將不僅僅是作為首爾的政治職能分攤城市。
此外,世宗市也又有高麗大學、漢南大學等著名學府,為世宗市的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世宗市自從建設以來,就不是為了成為第二個首爾而存在的。
這個有著勃勃生機的新城市,如今已經與首爾共同成為了韓國的兩個首都,共同為國家整體的均衡發展提供著有力的支撐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