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

2021-02-23 白鹿學社

丨 葛劍雄

 編輯 | 白鹿學社  經授權發布

【葛劍雄】白鹿講壇主講人,民革中央委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環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移民史》、《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葛劍雄自選集》、《行路集》、《碎石集》、《千秋興亡》、《長城的價值》等著作及論文百餘篇。

      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下令南徵,從平城進至洛陽,以南徵相要挾,迫使群臣支持遷都洛陽。隨後下令全面漢化,皇族帶頭與漢族世家通婚,改姓為元。漢化包括制度、禮儀、姓氏、籍貫、語言、服飾、墓葬,覆蓋全部,是歷史上最全面徹底的主動漢化。遭遇激烈反對,大臣叛亂,太子逃亡,但孝文帝堅決鎮壓,堅持改革,終至不可逆轉。孝文帝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如何評說?

      北魏太和17年(公元493年)7月10日,北魏宣布全國戒嚴,軍隊總動員,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要進行南徵。


北魏孝文帝畫像

       到7月20日,孝文帝率領30萬大軍浩浩蕩蕩從首都平城出發南下,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當時的北魏已經統一了中國北方,與南朝以淮河和秦嶺為界,雙方已經形成一種對峙的軍事。那麼孝文帝匆匆忙忙南伐,自然會引起文武大臣的不滿。但是因為皇帝下了這樣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服從。

       軍隊剛離開平城,就遇到了綿綿陰雨,一路艱難地跋涉,在9月22日到達洛陽,當時陰雨綿綿,道路泥濘,但是到了28日,孝文帝下令繼續南下。

      那麼第二天清晨,當他一身戎裝,搖馬揚鞭要出發的時候,早已守候在那裡的群臣一下子跪在馬前,磕頭請求他停止南伐。孝文帝大怒,「我正要統一天下,你們幹什麼要阻止啊?」但是呢,所有的大臣,包括拓跋氏的宗室,還有一些文武百官,通通都攔在馬前,勸他不要南下。

      其實孝文帝並不真的要南徵,他看到時機成熟,就這個時候講,「你們看看我採取這麼大規模的行動,要是沒有一點成果,怎麼跟後人交代,如果輕易這樣就班師拿什麼傳之千秋呢?我想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的荒漠之中,難道不想南遷來享受無窮無盡的幸福嗎?難道只有今天的君主才有這樣念頭嗎?要是不南伐,就應該把首都遷到這裡,在中心地區建都,現在正是機會,說幹就幹,不要拖延時間,你們贊成遷都的就往左邊站,不贊成的往右邊站。」

      孝文帝以為他表了這樣態以後,大臣們肯定都只能贊成。誰知道不少人不斷地往右邊站,這個時候因為犯了貪汙罪,被革去爵位的拓跋楨見到立功的機會,就站出來大聲接話,「幹大事不要與一般人商量,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幹成非常之事,遷都是綿延王業,選擇中心地區建都,以前周公就這麼做的,現在陛下也這麼做再合適不過,天下還有什麼比首都更重要呢?能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呢?請求立即停止南伐遷都中原,上使陛下安居下使百姓放心,這不僅是我們的希望,也是全體百姓的幸福。」那麼就早已準備好的有一批大臣高呼萬歲,群臣只好齊聲響應,孝文帝趁此就宣布遷都洛陽。

       其實這只是孝文帝打贏了第一仗,因為他要遷都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要把政治中心遷到中原的中心地帶,有利於將來進一步的統一,更主要的是他希望通過遷都實現完全的徹底的漢化。果然在遷都已成定局的時候,孝文帝就開始一系列更加徹底的漢化措施。首先他下令禁止市民再穿胡服,鮮卑等這些北方遊牧民族服裝,大多數人都不樂意,有些人漠視這些命令,比如他手下的大臣,太傅拓跋丕,就不願換裝。

       那麼到了太和19年3月19日,正好孝文帝的嶽父,太師京兆公馮熙,在平城病故。那麼,大臣們趁機就要求,孝文帝應該回到平城去治喪,孝文帝識破了他們的陰謀,言辭譴責,「我在遷都之初,你們竟然出這樣的主意。」所以給這些大臣一律給予降職處分,同時下令將馮熙的靈柩引到洛陽來安葬,進一步嚴密措施要求一率易裝,不能再穿鮮卑那些民族的服裝,一律改穿漢服。接下去他又正式下詔,禁止在朝廷使用鮮卑語,違者一律免職。又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百姓死了,一律葬在洛陽,不得再葬為北方,而南遷的移民籍貫統統改成河南洛陽。

        到了第2年正月,他又走出了漢化程度最徹底的一步,將本家族的拓跋氏改為元氏,意思就是老大嘛,易經裡面「大哉乾元」,這個「元」。那麼他要求所有的功臣舊族,包括鮮卑族的和其他北方民族通通改姓。比如說拓跋改為長孫,達奚改為奚,丘穆陵改為穆,步六孤改為陸,賀賴改為賀,獨孤改為劉,賀樓改為樓等等。這樣的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跟漢族在姓氏上差別完全消除了。

       同時他以行政手段促使鮮卑族和漢族通婚,下令北方四個門第最高的家族的代表人物,將女兒送進後宮。那麼像李衝這樣本身出生隴西大族,又與(鮮卑族)高門大族結為兒女親家,孝文帝也將他的女兒納為妃子。他還下詔為自己的六位弟弟重新娶妻,分別與(漢族的大家族)隴西李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和代郡穆氏聯姻。那麼這樣大規模的通婚呢,無疑使鮮卑族從皇族元氏開始不再有純粹的血統了。

       這些激烈的措施推行自然不會順利,孝文帝萬萬沒有想到,帶頭違反他命令的竟是他的長子——太子元恂。元恂不喜歡念書,身體又肥大,嫌洛陽夏天太熱,常想回平城去。孝文帝賜給他的漢族衣服他不穿,經常偷偷穿上胡服。他的老師多次規勸他,他非但不聽,反而恨得要命。那麼當年八月初七孝文帝巡嵩山,元恂就跟左右密謀殺了他的老師,從牧地調來馬匹,準備奔回平城。幸而被發現,嚴守宮門,將他們堵住。孝文帝立即趕回洛陽,在宮裡訊問,還親自動手,和鹹陽王元禧,輪流打了他一百多板子,然後把他關押起來,要把太子廢為庶人加以監禁。但反對派一直想利用太子,所以最後孝文帝只能把15歲的孩子賜死。那麼除了太子以外,還有些貴族大臣,也幾次,甚至想發動叛亂,結果都給孝文帝無情鎮壓下去了。

       儘管孝文帝在兩年以後就以33歲的英年辭世,但他的改革措施再也沒逆轉。中國歷史上掌握了政權的非漢民族統治者最主動最徹底的漢化,最終實現了。那麼鮮卑族本身也是這場改革的受益者,元氏家族,就是原來的拓跋氏,儘管經歷了爾朱榮之亂,東西魏分裂,北齊、北周取代東魏、西魏等屢次內亂、戰禍和天災,但依然子孫繁衍,名人輩出,特別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好幾位傑出人物。比如唐朝我們在記載中找到的有神童元希聲,北門學士元萬頃,名士元德秀、元集虛,學者中有元行衝,特別是著名的詩人元結元稹,元稹是跟白居易齊名,被稱之為「元白」的。一直到金朝末年還出了一個大詩人的元好問。那麼其他家族呢?我們在唐朝的宰相裡面可以找到好幾個家族,像劉、竇、高、房、宇文、長孫、李、於、豆盧、元、獨孤、袁等等十幾支,其實他們都是鮮卑、匈奴等北方的少數民族,就連唐朝的皇室李氏也並不是純粹的漢族的血統。

       至於其他王侯將相,以至士農工商之間帶有胡人血統的,儘管我們沒有辦法做出確切的分析,但是毫無疑問也是相當多的。那麼經過孝文帝的主動融合和以後的發展,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終成了漢族的一部分。正是由於鮮卑等民族的不斷加入,為漢族不斷地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使漢民族人口數量日益增加。今天漢族能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實際上離不開鮮卑等民族的貢獻。而鮮卑族本身儘管因此而不再作為一個單一的民族而存在,但是在另一個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我們中華民族應該紀念華夏族的祖先,但也同時應該紀念包括鮮卑族先人在內的這些人的祖先,不應該忘記像孝文帝元宏這樣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壯大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人。孝文帝的南遷並不是僅僅首都的遷移,而是以遷移首都為手段、為契機,進行了一場自覺地融入漢族的大行動,並且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學習探討|交流互動|合作共贏

白鹿學社

相關焦點

  • 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
    遷都本身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改革措施,但它實現了北魏政治中心的南移,強化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擺脫馮太后政治的陰影,削弱鮮卑舊貴族勢力的影響,為接下來的「漢化」改革掃除障礙,還是頗具合理性的。    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即開始雷厲風行推行他的漢化措施了。其重點,是徹底改變鮮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毫無保留地學習和採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全方位促進鮮卑族接受漢族文化。
  • 華夏文化的魅力,偉大的北魏孝文帝元宏
    崔浩之後,整個北魏,胡風大勝,漢人的出路,鮮卑人的出路都不甚明確,就在此時,日月來了。一位叫文成馮太后,一位是孝文帝元宏。受祖母馮太后影響,孝文帝從小就熱愛漢文化,不但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增長了實際才幹。公元490年,孝文帝開始親政。徹底的漢化改革就此開始。孝文帝遷都孝文帝重用漢族士人,在各方面進一步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
  • 孝文帝遷都是北魏政權分裂的禍根嗎?
    有人認為北魏遷都是造成分裂的根源,其實遷都是獨立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這個決策並不等同於以漢化為中心的改革,所以北魏遷都被誤解了。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乘南齊武帝病逝的機會,率軍由首都平成(今天的山西大同)出發,開始南徵。而軍隊行至洛陽遇上了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北魏的軍隊裡,核心主力就是鮮卑的貴族子弟,這些人表達出不願繼續南進的訴求。
  • 北魏孝文帝皇后馮氏姐妹:本是同根生,緣何相煎急?
    馮太后(馮熙之妹、馮氏姐妹的姑姑)是北魏乃至中國歷史上非常傑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她一生輔佐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三代北魏帝王,特別是孝文帝即位後,她臨朝聽政15年,主持推行了以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為主要內容的「太和改制」, 使北魏由落後的奴隸制政權加速向封建化轉變,北魏的政治、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國力達到頂峰,馮氏外戚家族的勢力也一時無比。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迅速滅亡有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導讀:北魏孝文帝以遷都為標誌的深度漢化改革按照客觀規律來說,對北魏王朝實力的增長和國力的提升是有巨大幫助的。一如數百年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樣石破天驚,真是由於北魏王朝的深度漢化改革才讓北魏避免了和前秦一樣短命崩殂的命運。甚至為後來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但是遺憾的是由於孝文帝英年早逝,導致這場深度漢化改革並不完整。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努力實施太和改制,有效緩解民族隔閡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努力實施太和改制,有效緩解了民族隔閡,對北方民族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地推動作用。遷都、漢化、平叛,實現太和改制當馮太后去世後,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繼承太后遺志,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開始實施歷史所稱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太和改制)。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改革。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
  • 今晚 紀錄片《中國》講述北魏孝文帝促成民族大融合
    本期節目,深受漢文化薰陶的北魏第七任皇帝拓跋宏,帶領自己的民族鮮卑族,主動發起變革,融入漢文化。他以健勇無畏的開拓、以前瞻創新的理想,重啟中國北方大地新的生機,拉開了民族融合波瀾壯闊的大幕。幼習儒,堅定漢化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拓跋宏自幼便由馮太后撫養。馮太后視拓跋宏為己出,傾注全力培養。
  • 《錦繡未央》李未央原型是北魏輔佐三朝皇帝的馮太后?
    一部《錦繡未央》讓我們了解到了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北魏。我們說到的錦繡未央中,李未央的人物原型,其實是北魏第五代皇帝拓拔濬的夫人李氏,在故事的最後,他們育有一子,即後來的孝文帝之父獻文帝拓拔弘。
  •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寫進課本的他不是一句改革漢制那麼輕鬆!
    拓跋宏想到的方法是「遷都」。平城作為拓跋鮮卑長時間的根據地,為北魏王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樣,這裡埋葬著北魏的列祖列宗。平城的氣氛與拓跋宏的思想不符,也不利於王朝的長遠發展,那麼想讓王朝穩定發展,遷都成為了首要因素。並且,當時的柔然的軍隊不斷進攻北魏的雲中地區,直接威脅到平城的安危。拓跋宏覺得如果再繼續和遊牧民族糾纏下去,北魏朝廷永遠也無法擺脫遊牧民族。北魏需要一次飛躍,那就是遷都。拓跋宏認為「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哪些?揭秘英年早逝真正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是北魏時期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於民族的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北魏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也給後世之人留下了不解的謎團,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北魏孝文帝的死因。北魏孝文帝介紹: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 2016年部編版:七上《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措施: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3、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推動了社會進步。 (2)不同點:①側重點不同:商鞅變法側重於富國強兵;而孝文帝改革側重於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②目的不同:商鞅變法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以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孝文帝改革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後狀態。
  • 這個漢化組神經病啊!漢化字體竟全是小篆!
    這是漢化版的?簡直比日語還難懂啊!圖片左上角的北魏孝文帝漢化組又是什麼鬼?於是我決定一查究竟!那個這麼名字聽起來逼格賊高的「北魏孝文帝」漢化組究竟是何方神聖呢?萌娘百科上是這樣解釋的:為了紀念孝文帝,現代有一個漢化組就以「北魏孝文帝漢化組」命名,該漢化組的漢化作品全部由小篆寫成實際上北魏時期流行的字體是魏碑而非小篆,據古文字學家辨識考證,該漢化組的作品使用的語言也是文言文而非現代漢語。
  • 做北魏最偉大的皇帝,帶北魏最綠的帽子
    孝文帝雕像北魏第七任皇帝孝文帝元宏在位時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融合,使得北魏的軍事、文化、經濟等領域得以長足發展,然而,元宏卻在事業處於巔峰時期,染上惡疾孝文帝元宏先後迎娶了嫡祖母馮太后的三個侄女,元宏和馮太后並無血緣關係,但論輩分,這三個人應該是他的姑母,古時候講究親上加親,在馮太后的幹預之下,孝文帝的三個姑母都成了他的后妃。廢后馮清,馮太后哥哥——太師馮熙庶出女兒,孝文帝第一任皇后,以不說漢語,不穿漢服抵制漢化改革,被孝文帝廢黜,出家為尼,後在瑤光寺圓寂。
  • 同是漢化,為何金朝不如元魏?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將部族舊眾及其親眷全部遷至。孝文帝看到了鮮卑文化的不足之處,在其本人的親自帶頭下,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漢化潮流。 「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為元氏」。首先,他改了自己的家族姓氏。不論在什麼時候,姓氏是識別一個家族的根本條件。人們對自己的姓氏也非常重視,孝文帝此舉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臣下為表決心紛紛將胡姓改為漢姓。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期間從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為止,北魏歷經十七帝,共150年。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57年宇文覺廢掉西魏,北魏歷經二十一帝,共172年。
  • 「讀通鑑講故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果真是被出軌的皇后氣死的嗎?
    北魏馮太后、孝文帝影像為了杜絕母后和外戚專權,北魏創立者太祖拓跋珪效仿漢武帝誅殺鉤弋夫人的做法,立下了一條十分殘忍的「家規」:皇子一旦被冊立為太子, 就必須將其生母賜死。拓跋宏雖然親自管教太子元恂,但效果卻很不理想,突出表現在這位才十幾歲的少年,竟然成了他父親遷都洛陽和推行漢化政策的反對派。太和二十年,他趁著父親巡幸嵩嶽、自己留守洛陽的機會,密謀逃回故都平城,準備另立新國。拓跋宏已經將融入中原和推行漢化作為基本國策,盛怒之下,他先是將元恂廢黜幽禁,很快又賜死,連早已死去的元恂生母林皇后,也被追廢為庶人。
  • 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時,由於一再受阻,運用了軟硬兼施的方式
    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時,一再受阻,軟硬兼施。這魏孝文帝的堅持之下,還是有成效的。漢人和鮮卑人不斷的融合,磨合了兩族之間的矛盾。在這種趨勢之下,北魏內部卻由於人為情況,導致出現了士族寒族,以及社會階級的分化,沒過幾年,北魏就出現了分裂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來,北魏的興盛是孝文帝造就的,北魏的滅亡也是因為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