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葛劍雄
編輯 | 白鹿學社 經授權發布
【葛劍雄】白鹿講壇主講人,民革中央委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環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移民史》、《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葛劍雄自選集》、《行路集》、《碎石集》、《千秋興亡》、《長城的價值》等著作及論文百餘篇。
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下令南徵,從平城進至洛陽,以南徵相要挾,迫使群臣支持遷都洛陽。隨後下令全面漢化,皇族帶頭與漢族世家通婚,改姓為元。漢化包括制度、禮儀、姓氏、籍貫、語言、服飾、墓葬,覆蓋全部,是歷史上最全面徹底的主動漢化。遭遇激烈反對,大臣叛亂,太子逃亡,但孝文帝堅決鎮壓,堅持改革,終至不可逆轉。孝文帝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如何評說?
北魏太和17年(公元493年)7月10日,北魏宣布全國戒嚴,軍隊總動員,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要進行南徵。
到7月20日,孝文帝率領30萬大軍浩浩蕩蕩從首都平城出發南下,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當時的北魏已經統一了中國北方,與南朝以淮河和秦嶺為界,雙方已經形成一種對峙的軍事。那麼孝文帝匆匆忙忙南伐,自然會引起文武大臣的不滿。但是因為皇帝下了這樣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服從。
軍隊剛離開平城,就遇到了綿綿陰雨,一路艱難地跋涉,在9月22日到達洛陽,當時陰雨綿綿,道路泥濘,但是到了28日,孝文帝下令繼續南下。
那麼第二天清晨,當他一身戎裝,搖馬揚鞭要出發的時候,早已守候在那裡的群臣一下子跪在馬前,磕頭請求他停止南伐。孝文帝大怒,「我正要統一天下,你們幹什麼要阻止啊?」但是呢,所有的大臣,包括拓跋氏的宗室,還有一些文武百官,通通都攔在馬前,勸他不要南下。
其實孝文帝並不真的要南徵,他看到時機成熟,就這個時候講,「你們看看我採取這麼大規模的行動,要是沒有一點成果,怎麼跟後人交代,如果輕易這樣就班師拿什麼傳之千秋呢?我想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方的荒漠之中,難道不想南遷來享受無窮無盡的幸福嗎?難道只有今天的君主才有這樣念頭嗎?要是不南伐,就應該把首都遷到這裡,在中心地區建都,現在正是機會,說幹就幹,不要拖延時間,你們贊成遷都的就往左邊站,不贊成的往右邊站。」
孝文帝以為他表了這樣態以後,大臣們肯定都只能贊成。誰知道不少人不斷地往右邊站,這個時候因為犯了貪汙罪,被革去爵位的拓跋楨見到立功的機會,就站出來大聲接話,「幹大事不要與一般人商量,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幹成非常之事,遷都是綿延王業,選擇中心地區建都,以前周公就這麼做的,現在陛下也這麼做再合適不過,天下還有什麼比首都更重要呢?能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呢?請求立即停止南伐遷都中原,上使陛下安居下使百姓放心,這不僅是我們的希望,也是全體百姓的幸福。」那麼就早已準備好的有一批大臣高呼萬歲,群臣只好齊聲響應,孝文帝趁此就宣布遷都洛陽。
其實這只是孝文帝打贏了第一仗,因為他要遷都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要把政治中心遷到中原的中心地帶,有利於將來進一步的統一,更主要的是他希望通過遷都實現完全的徹底的漢化。果然在遷都已成定局的時候,孝文帝就開始一系列更加徹底的漢化措施。首先他下令禁止市民再穿胡服,鮮卑等這些北方遊牧民族服裝,大多數人都不樂意,有些人漠視這些命令,比如他手下的大臣,太傅拓跋丕,就不願換裝。
那麼到了太和19年3月19日,正好孝文帝的嶽父,太師京兆公馮熙,在平城病故。那麼,大臣們趁機就要求,孝文帝應該回到平城去治喪,孝文帝識破了他們的陰謀,言辭譴責,「我在遷都之初,你們竟然出這樣的主意。」所以給這些大臣一律給予降職處分,同時下令將馮熙的靈柩引到洛陽來安葬,進一步嚴密措施要求一率易裝,不能再穿鮮卑那些民族的服裝,一律改穿漢服。接下去他又正式下詔,禁止在朝廷使用鮮卑語,違者一律免職。又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百姓死了,一律葬在洛陽,不得再葬為北方,而南遷的移民籍貫統統改成河南洛陽。
到了第2年正月,他又走出了漢化程度最徹底的一步,將本家族的拓跋氏改為元氏,意思就是老大嘛,易經裡面「大哉乾元」,這個「元」。那麼他要求所有的功臣舊族,包括鮮卑族的和其他北方民族通通改姓。比如說拓跋改為長孫,達奚改為奚,丘穆陵改為穆,步六孤改為陸,賀賴改為賀,獨孤改為劉,賀樓改為樓等等。這樣的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跟漢族在姓氏上差別完全消除了。
同時他以行政手段促使鮮卑族和漢族通婚,下令北方四個門第最高的家族的代表人物,將女兒送進後宮。那麼像李衝這樣本身出生隴西大族,又與(鮮卑族)高門大族結為兒女親家,孝文帝也將他的女兒納為妃子。他還下詔為自己的六位弟弟重新娶妻,分別與(漢族的大家族)隴西李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和代郡穆氏聯姻。那麼這樣大規模的通婚呢,無疑使鮮卑族從皇族元氏開始不再有純粹的血統了。
這些激烈的措施推行自然不會順利,孝文帝萬萬沒有想到,帶頭違反他命令的竟是他的長子——太子元恂。元恂不喜歡念書,身體又肥大,嫌洛陽夏天太熱,常想回平城去。孝文帝賜給他的漢族衣服他不穿,經常偷偷穿上胡服。他的老師多次規勸他,他非但不聽,反而恨得要命。那麼當年八月初七孝文帝巡嵩山,元恂就跟左右密謀殺了他的老師,從牧地調來馬匹,準備奔回平城。幸而被發現,嚴守宮門,將他們堵住。孝文帝立即趕回洛陽,在宮裡訊問,還親自動手,和鹹陽王元禧,輪流打了他一百多板子,然後把他關押起來,要把太子廢為庶人加以監禁。但反對派一直想利用太子,所以最後孝文帝只能把15歲的孩子賜死。那麼除了太子以外,還有些貴族大臣,也幾次,甚至想發動叛亂,結果都給孝文帝無情鎮壓下去了。
儘管孝文帝在兩年以後就以33歲的英年辭世,但他的改革措施再也沒逆轉。中國歷史上掌握了政權的非漢民族統治者最主動最徹底的漢化,最終實現了。那麼鮮卑族本身也是這場改革的受益者,元氏家族,就是原來的拓跋氏,儘管經歷了爾朱榮之亂,東西魏分裂,北齊、北周取代東魏、西魏等屢次內亂、戰禍和天災,但依然子孫繁衍,名人輩出,特別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好幾位傑出人物。比如唐朝我們在記載中找到的有神童元希聲,北門學士元萬頃,名士元德秀、元集虛,學者中有元行衝,特別是著名的詩人元結元稹,元稹是跟白居易齊名,被稱之為「元白」的。一直到金朝末年還出了一個大詩人的元好問。那麼其他家族呢?我們在唐朝的宰相裡面可以找到好幾個家族,像劉、竇、高、房、宇文、長孫、李、於、豆盧、元、獨孤、袁等等十幾支,其實他們都是鮮卑、匈奴等北方的少數民族,就連唐朝的皇室李氏也並不是純粹的漢族的血統。
至於其他王侯將相,以至士農工商之間帶有胡人血統的,儘管我們沒有辦法做出確切的分析,但是毫無疑問也是相當多的。那麼經過孝文帝的主動融合和以後的發展,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終成了漢族的一部分。正是由於鮮卑等民族的不斷加入,為漢族不斷地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使漢民族人口數量日益增加。今天漢族能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實際上離不開鮮卑等民族的貢獻。而鮮卑族本身儘管因此而不再作為一個單一的民族而存在,但是在另一個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我們中華民族應該紀念華夏族的祖先,但也同時應該紀念包括鮮卑族先人在內的這些人的祖先,不應該忘記像孝文帝元宏這樣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壯大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人。孝文帝的南遷並不是僅僅首都的遷移,而是以遷移首都為手段、為契機,進行了一場自覺地融入漢族的大行動,並且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學習探討|交流互動|合作共贏
白鹿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