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哪些?揭秘英年早逝真正的原因

2020-12-25 古今奇聞雜談

北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是北魏時期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於民族的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北魏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也給後世之人留下了不解的謎團,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北魏孝文帝的死因。

北魏孝文帝介紹:

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

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政治

1.整頓吏治

公元472年,政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

2.變革稅制

公元475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鬥、長尺、重秤。

3.頒俸祿制

公元484年,頒布俸祿制,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離職時移交下任。

4.改革官制

太和年間,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謂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後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5.遷都洛陽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決心把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

二、經濟

1.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穀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家。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家,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

2.創三長制

公元486年,以三長製取代宗主督護制,採用鄰、裡、黨 的鄉官組織,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

3.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孝文帝對租調製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

三、文化

1.禁胡語

孝文帝實施漢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將語言改變,規定不再說鮮卑複合語,而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魏書鹹陽王禧傳》記載孝文帝言:「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2.改漢姓

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比如說:拓跋改姓元,獨孤改姓劉,賀樓改姓樓。

3.尊孔子

孝文帝遷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孔。又給予孔子後裔土地與銀錢,讓他們可以繼續祭祀這位祖先。

北魏孝文帝的死因:

1.拓跋氏皇族有早婚早育的傳統,拓跋宏之前的數代嫡祖,如景穆太子拓跋晃十三歲生文成帝拓跋濬,拓跋濬十五歲生獻文帝拓跋弘,拓跋弘十四歲生孝文帝拓跋宏,皆在十多歲時便已生子,因年幼,精子質量不高,很容易造成後代遺傳性先天不足。

同祖輩一樣,拓跋宏也是早婚早育者,他十六歲生長子元恂,十七歲生次子元恪,而且在生元恪之前,還生有華陽公主、蘭陵公主兩個女兒,可見拓跋宏從十多歲時就開始涉獵後宮,寵幸女人了。十多歲正處身體發育初期,這個時候過度行房事,很容易造成氣血虧損,體弱多病。

2.早年經歷,對拓跋宏身心影響很大,拓跋宏三歲喪母,十歲喪父,受過寒冬「單衣閉室,絕食三朝」的責罰,遭過「食中得蟲穢物」的恐嚇,挨過杖打「數十」的體罰,險些被權欲極強、生性猜忌的馮太后廢黜。親生父母的痛苦死亡,在位前期的膽顫心驚,這一系列悲苦遭際,使拓跋宏的幼小心靈遭到嚴重打擊和傷害,很不利於其健康成長。

3.寵幸馮氏,使拓跋宏感染肺病,早年,馮太后的兩個內侄女入宮,其中一女馮氏,即後來給拓跋宏帶綠帽子的馮皇后,不久,馮氏因有病,被馮太后「遣還家為尼」。

馮氏得的不是一般病,而是可怕的「素疹」,在古漢語中,「素疹」即「宿疢」,也就是熱病,多指肺病。這種病傳染性極強,且極難痊癒,讓人避之不及,馮太后死後,拓跋宏打著馮氏「素疹痊除」的幌子接其回宮,拓跋宏身體本來就很差,在與馮氏親密接觸中,最終染上了肺病。

4.心力交瘁,使拓跋宏病情加重,拓跋宏獨掌大權後,勵精圖治,勤於政務,掀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改革浪潮。特別是在遷都問題上,拓跋宏力排眾議,軟硬兼施,甚至不惜自編自演了一場冒雨「南徵」鬧劇,可謂殫精竭慮,耗費心智。

遷都後,拓跋宏不作停歇,御駕親徵,發動伐齊之戰,恨不得畢其功於一役,結果幾次倉促出徵,均無功而返。急功近利,加之疲憊焦躁,使拓跋宏於太和二十二年再次親徵時「其疾大漸」,幸虧徐謇救治才好轉。

拓跋宏之死,在於他明知自己「心容頓竭,氣體羸瘠」,還繼續忘我的創業,希望有生之年能夠一統天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皇帝。

作為一個重病之人,拓跋宏這是在拼命,處理完皇后出軌一事後,太和二十三年三月,拓跋宏為了實現政治抱負,再次強撐病體親徵伐齊,途中鞍馬勞頓,「疾勢遂甚,戚戚不怡」,御醫回天無力。四月,提前耗盡畢生精力的拓跋宏在取得馬圈城大捷後,因操勞過度,病入膏肓,抱憾而死,令人扼腕。

拓展:首位被太監戴綠帽的皇帝

孝文帝一生中只有兩位皇后,分別是廢皇后馮清、幽皇后馮潤孝文帝所有的妻子中,他最情有獨鐘的是馮清的異母姐姐馮潤。馮潤14歲入宮,不久卻得了慢性病,被馮太后送出宮外當了尼姑。

馮潤病好之後,忍受不了念佛讀經的寂寞,曾經與人有私情。孝文帝自馮潤出宮之後,一直忘卻不了她的音容笑貌,在得知馮潤病癒的消息後,馬上將她接回了宮中。馮潤回宮後,孝文帝對她寵愛如初。

孝文帝雖然寵愛馮潤,卻更加重視統一大業,太和二十二年,他發兵20萬進攻南齊,皇上領兵在外,在後宮做主的新皇后馮潤水性楊花的本性又顯現出來。

當時宮中有一位宦官叫高菩薩,儀表堂堂,是靠欺騙手段混進宮中的,仍是個沒淨身的真男子。在孝文帝出徵期間乘虛而入,馮氏不久便與他勾搭在一起...【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2016年部編版:七上《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重要的改革有兩個: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考試快到了,總結出來供大家複習。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努力實施太和改制,有效緩解民族隔閡
    馮太后足智多謀,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才能,自太和元年(公元477年)以後,為改變前朝的腐敗現象,她開始在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識地進行漢化,這些有效地改革措施,給北魏社會帶來重大的變化。
  • 孝文帝遷都是北魏政權分裂的禍根嗎?
    有人認為北魏遷都是造成分裂的根源,其實遷都是獨立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這個決策並不等同於以漢化為中心的改革,所以北魏遷都被誤解了。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乘南齊武帝病逝的機會,率軍由首都平成(今天的山西大同)出發,開始南徵。而軍隊行至洛陽遇上了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北魏的軍隊裡,核心主力就是鮮卑的貴族子弟,這些人表達出不願繼續南進的訴求。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迅速滅亡有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導讀:北魏孝文帝以遷都為標誌的深度漢化改革按照客觀規律來說,對北魏王朝實力的增長和國力的提升是有巨大幫助的。一如數百年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樣石破天驚,真是由於北魏王朝的深度漢化改革才讓北魏避免了和前秦一樣短命崩殂的命運。甚至為後來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但是遺憾的是由於孝文帝英年早逝,導致這場深度漢化改革並不完整。
  • 北魏在改革時期,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結果再也不能一統全國了
    之後,北魏分別於公元431年滅夏平山胡,又在公元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當然,這次是通過武力來實現的民族統一,而這樣的統一卻並不能長久。所以,民族能否和睦相處完全取決於北魏軍事實力是否強大,而真正使各民族真心相處的統治者是北魏孝文帝。
  • 做北魏最偉大的皇帝,帶北魏最綠的帽子
    孝文帝雕像北魏第七任皇帝孝文帝元宏在位時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融合,使得北魏的軍事、文化、經濟等領域得以長足發展,然而,元宏卻在事業處於巔峰時期,染上惡疾,英年早逝,那一年僅三十三歲。
  • 北魏孝文帝皇后馮氏姐妹:本是同根生,緣何相煎急?
    北魏孝文帝皇后馮氏姐妹不管是娶了3個還是4個,不幸的是,馮熙的四女和五女皆早逝,最後孝文帝後宮中馮氏姐妹只剩下了老二和老三。馮太后(馮熙之妹、馮氏姐妹的姑姑)是北魏乃至中國歷史上非常傑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她一生輔佐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三代北魏帝王,特別是孝文帝即位後,她臨朝聽政15年,主持推行了以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為主要內容的「太和改制」, 使北魏由落後的奴隸制政權加速向封建化轉變,北魏的政治、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國力達到頂峰,馮氏外戚家族的勢力也一時無比。
  • 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
    我們今天之所以學術精品稀少貧乏,之所以研究成果缺乏厚重與公信力,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當是混淆了研究與宣傳之間的界限,將研究等同於宣傳。這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討論中同樣有鮮明的體現。    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幾個問題是無法迴避的:    第一,孝文帝在整個改革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 北魏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
    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下令南徵,從平城進至洛陽,以南徵相要挾,迫使群臣支持遷都洛陽。隨後下令全面漢化,皇族帶頭與漢族世家通婚,改姓為元。漢化包括制度、禮儀、姓氏、籍貫、語言、服飾、墓葬,覆蓋全部,是歷史上最全面徹底的主動漢化。遭遇激烈反對,大臣叛亂,太子逃亡,但孝文帝堅決鎮壓,堅持改革,終至不可逆轉。孝文帝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如何評說?
  • 華夏文化的魅力,偉大的北魏孝文帝元宏
    聲明一下,我希望大家不要鄙視這個胡族政權,因為這個國家對於華夏文化的延續,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北魏之所以稱為偉大,這才是根本原因。北魏立國依照舊例,寫主角之前還是要先講一下背景。於是,鮮卑族的未來交到了拓跋珪的孫子,真正統一北方的拓跋燾手中。拓跋燾十分聰明,認為這種事情,要給鮮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成功的,就他把任務交給了上文提到的崔浩。崔浩接到這個任務,心裡自然高興的很,漢人終於要可以出頭了,這都多少年了!於是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當之無愧的影帝皇帝
    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都有旁人難以企及的特長。比如說宋太祖趙匡胤的武功;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宋徽宗的書畫等等,當然還有明朝某帝的木匠功夫,都稱得上是獨步一時。然而若論演技,則有一個皇帝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此人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 說說北魏傑出女政治家馮太后出身的長樂馮氏
    43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御駕親徵,進攻北燕。馮弘全無其兄的本事,不得人心,各郡紛紛投降北魏,特別是,王氏之子馮崇、馮朗、馮邈,直接投奔了北魏,北魏太武帝,封馮崇為遼西王、車騎大將軍、幽州都督、平州都督。
  • 「讀通鑑講故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果真是被出軌的皇后氣死的嗎?
    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是一位出身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拓跋部)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二年,但一生的傳奇經歷仍可用「波瀾壯闊」四個字來概括,並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受到文章主題所限,對他的歷史功績這裡就不做具體介紹。
  • 她的生命軌跡與武則天有極相似之處,既荒淫狠辣又才幹卓越
    梁書載:楊華少有勇力,容貌雄偉,魏太后逼通之。華懼及禍,乃率其部曲降梁。太后思之,為作楊白花歌,使宮人連臂蹋足歌之,聲甚悽惋。」事說北魏太后戀俊男楊華,楊不從,懼禍而逃亡到南朝梁國。太后以楊花代表楊華,思憶而作楊白花歌,以表懷念悲痛之情切。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果然抒吐哀切情真之句。其時魏太后不過壯年,後人有說其多情,亦有說其淫放,相傳乃北魏靈太后作。
  • 速算專家史豐收英年早逝又敲警鐘
    速算專家史豐收英年早逝又敲警鐘   史豐收的弟弟史豐有在一篇紀念哥哥的文章中說,「由於嚴重的超前透支,長期極度疲勞,加上侵權官司等紛擾不斷,哥哥的身體狀況較差,患有高血壓、心臟病、抑鬱症等多種疾病,特別是1993年母親的突然離世,對他是一次幾乎致命打擊,半年時間沉默不語,鬱鬱寡歡,進一步加重了他的抑鬱症。
  • 佐川英治:北魏六鎮史三題
    例如嚴耕望先生認為北魏遷都以前的六鎮是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赤城六鎮,孝文帝以後變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牟發鬆先生對遷都以前六鎮的看法與嚴先生相同,而認為遷都後變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以這七鎮稱「六鎮」。佐川先生表示他對六鎮的結論與牟先生的觀點一致,但是對變化原因的解釋則有所不同。北魏設置六鎮是在太武帝時期。
  • 《錦繡未央》裡李未央的原型:真正的風流史更精彩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非常疼愛這個嫡長皇孫,經常把他帶在身邊,而馮太后姑媽左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后,所以兩個小孩會經常有機會見面。拓跋濬很小的時候父親太子拓跋晃和母親就因為大宦官宗愛迫害去世了。兩個娃娃因為共同的遭遇而同病相憐。可以想像兩個孩子兩小無猜耳鬢廝磨,感情那不是一般的好。因為拓跋濬即位時尚未加冠,不能大婚正式迎娶皇后。要不馮太后可能要更早母儀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