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迅速滅亡有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2020-12-13 歷史縱橫帝

導讀:北魏孝文帝以遷都為標誌的深度漢化改革按照客觀規律來說,對北魏王朝實力的增長和國力的提升是有巨大幫助的。一如數百年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樣石破天驚,真是由於北魏王朝的深度漢化改革才讓北魏避免了和前秦一樣短命崩殂的命運。甚至為後來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但是遺憾的是由於孝文帝英年早逝,導致這場深度漢化改革並不完整。改革向來是動蕩的,如果沒有配套的政治制度進行相應的安撫很容易激化新舊利益集團的矛盾。正是由於孝文帝的早逝,所以很多配套制度沒有來得及執行。所以這個漢化改革是殘缺的,不徹底的。雖然都城南遷洛陽造成了南遷新興貴族與故都利益集團的割裂甚至對立導致了北魏的分裂,但是不能因為這樣的結果就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否定孝文帝的深度漢化改革。殘缺的深度漢化改革由於制衡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兩面性的結果:遷都造成統治中心南遷穩定了黃河流域的統治,但是激進的改革政策、新興的貴族集團的興起與故都保守的鮮卑貴族集團矛盾激化。這是造成北魏中後期的社會動蕩和政權滅亡的主要原因。

孝文帝深度漢化改革的殘缺具備鮮明的兩面性,利弊都很明顯

魏孝文帝的遷都改革本質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需要長時間甚至幾代人持續推動才可以開出燦爛的花朵。改革過程中不能一味強硬,要剛柔並濟照顧全面的利益才能見到最大的成效。可惜由於孝文帝的英年早逝,這場由他發起的改革沒有得到全部的推行,殘缺的改革一定是有後遺症的。

遷都漢化直接催生了南遷利益集團,而北方傳統保守的鮮卑貴族集團的利益則受到很大的損害。北魏政權沒有敏銳的關注到南北兩大集團矛盾升級以及不可調和,最終的結果就是北方六鎮起義嚴重損傷了北魏國力。軍閥爾朱榮的擅權與河陰之變,就已經奠定了北魏衰落的命運。從此軍閥政治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北魏後期政權,從孝文帝改革到北魏作為統一政權滅亡分裂為東西魏也不過短短四十年。也許這就是大家對孝文帝漢化改革疑慮所在了。

北魏孝文帝遷都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故都平城(大同)作為拓跋鮮卑龍興祖地的政治中心長達百餘年。北魏前身代國時期就在這裡孕育和發展。平城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化結合部,此地宜耕宜牧。並且地處南北要衝,進可攻退可守。所以在初步吸收農耕文明發展的同時,仍然保留了濃厚的鮮卑習俗以及強悍的戰鬥力。所以在中原因戰亂政權頻繁更迭的時代,鮮卑拓跋氏依然攻守自如。打不過就跑唄,憑藉精銳騎兵向北可遁入草原保存實力。除了由於代國內鬥被前秦趁機滅國外,鮮卑拓跋氏一直憑藉自己地緣優勢俯瞰中原各大勢力。所以百餘年的國都經歷,早就為平城培育出了一批既得利益集團。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堅持鮮卑舊俗的保守利益集團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已經對朝廷政策的頒布執行以及皇權都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和掣肘。包括鮮卑在內的五胡從草原崛起進入中原,文明依然相對較低保持著民族舊俗。如果一直是遊牧勢力,這樣的制度無可厚非。但是一旦進入中原建立政權稱帝的話,就會面臨著類似影響力較大的部落長老和皇權二元制的局面。北魏也不能免俗,依然保持著奴隸制舊俗和封建制帝王一言九鼎並立的局面。

進入中原的時間越長,受到中原文明的衝擊就越大。儒家文化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對於五胡政權的帝王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沒有任何一位帝王不覬覦一言可決的權力的誘惑。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凡是在中原建立長久政權的民族都經有過這段痛苦的經歷。契丹建立的遼國、女真建立的金國、蒙古建立的大元王朝等等都經歷過去舊俗、固皇權的痛苦過程。忽必烈為何不當什麼大汗非要建基稱帝,這還不是權力的因素嗎?魏孝文帝也是如此,為擺脫舊貴族的影響、維持帝王一言九鼎的地位才決定冒險遷都並進行深度漢化改革。

孝文帝遷都及深度漢化改革的利弊

由於反對改革和遷都的力量太大,即使以百餘年帝王威壓也不能改變保守勢力的意見。所以孝文帝不得不採用欺瞞的方式,藉口親徵南朝才率領軍隊和王親貴胄從平城向南進發。行軍艱苦,隨軍的貴族早就叫苦不迭。等行軍至洛陽時孝文帝宣布遷都,這讓保守貴族猝不及防。在安撫完成後孝文帝事實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目的是鞏固皇權提升北魏國力。

遷都造成了通知中心的南移,不但給予南朝軍事上的壓力還輻射帶動了整個中原地區的發展。可以說孝文帝的改革為少數民族長期治理中原開創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真正做到了胡漢共治。孝文帝的改革涉及到吏治、稅制、官制、均田制、改漢姓行漢俗、尊孔吸收漢族人才,可以說本質上打擊了鮮卑舊俗對北魏政權的掣肘;客觀上提升了皇權的地位。

遷都和漢化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黃河流域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漢化和提升漢人地位的措施大大緩解了社會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客觀上在魏晉遺留的空談、軟弱的漢族性格基礎上重新注入彪悍、尚武的性格,為以後漢唐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尚武的精神不是說有就有的)。

遷都的弊端:

但是由於孝文帝去世較早,所以改革並不徹底且留下隱患較多。從遷都到魏孝文帝去世只有五年時間,改革所衍生的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來不及消除。改漢姓、說漢話、興漢俗這讓本來就對孝文帝遷都不滿的北方保守貴族更加的怨聲載道。遷都必然會在新都洛陽催生新的鮮卑利益貴族集團,新的利益集團在南方的洛陽暴富。在新的利益集團影響下制定出來的政策法規肯定會深深的影響到北方保守集團的利益。孝文帝在位期間根本來不及對鮮卑遺留的鮮卑貴族進行有效的安撫和補償,長年累月之後就成為國家的動亂之源。

舉個例子:鮮卑本身是草原蠻夷,但是入主中原以後草原權力真空被柔然填充。尤其是漢化之後,鮮卑以中原正統自居反斥柔然為蠻夷。此時的北魏早就不能像道武帝拓跋燾那樣隨時吊打柔然,所以為防禦北部邊疆被入侵設置北方六鎮。遷都之前的北方六鎮是都城平城的屏障,所以北魏不惜重金打造六鎮。六鎮是鍍金場所,無數鮮卑勳貴子弟通過六鎮的鍍金走上高位。

但是遷都以後北方六鎮的戰略地位直線下降,不但給養裝備比以前差得多而且北方遺留鮮卑保守貴族子弟晉升通道也變得異常狹窄。孝文帝死後,早就在中原醉生夢死習慣的新興貴族哪裡還會想到北方老家的窮親戚。一方面是烈火烹油的南方新貴族;另一方面是日漸困頓的北方保守貴族,這嚴重的造成了鮮卑南北兩大集團的對立和割裂。

在某種程度上說北方鮮卑祖地的貴族已經主動拋棄了這個國家,否則在鮮卑的老家怎麼可能爆發六鎮起義。沒有六鎮起義哪裡有爾朱榮的崛起,沒有爾朱榮的河陰之變北魏政權怎麼會如此動蕩。正從爾朱榮開始北魏出現了軍閥操縱政治的開端,所以後來才會在短短的時間內造成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的頻繁更迭。

小結:

孝文帝遷都改革並不徹底,在催生新的利益集團的同時沒有安撫和補償好祖地貴族。如果孝文帝可以長壽,完全可以採用明朝的兩京制在官職和待遇方面給予平城故都遺留貴族以補償。因為保證了北方貴族的利益就相當于堅固了北部邊防,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了。其次孝文帝沒有對新興貴族的奢靡之風沒有配套的壓制制度,隨心所欲的奢靡浪費加重了南北對立。雖然改革註定有犧牲,但是如果處理好這兩方面的矛盾北魏國祚必然會再延續百年。孝文帝的改革就不會成為北魏末世的曇花一下,而應該成為北魏中興的號角。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相關焦點

  • 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
    北魏孝文帝改革可以公元490年為界,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的改革側重於「形而下」的部分,主要是整頓吏治、理順關係、改革經濟、改善民生;而後期的改革則注重於「形而上」的部分,包括遷徙都城、移風易俗、興起禮樂、推行「漢化」。前者務實,後者務虛,前者重績效,後者求聲勢,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皆有涉及,皆有觸動,可謂是全方位,立體化的全面型改革。
  • 孝文帝遷都是北魏政權分裂的禍根嗎?
    所以遷都洛陽之後,北魏與南方政權的軍事衝突迅速增加,進入了一個戰爭連綿的時期。遷都之前的大背景——漢化改革孝文帝時,北魏政權的制度建設已經進行了數十年,這個制度建設的主題就是漢化,之前的每一個掌權者,都希望將一個半遊牧半開化的國家,發展成為漢人政權的模式,他們認為漢人政權是先進的代表。
  • 西羅馬帝國滅亡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國力殘敗,公元476年徹底滅亡。西羅馬的終結,標誌著歐洲古典文明的終結。西羅馬的滅亡是個複雜的過程,充斥著暴力、反抗、叛亂,而同時期的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時代,同樣動蕩混亂。今天我們就看看這一時期兩者的對比。
  • 拓跋珪如戰神一般的存在,為何帶領強悍的北魏卻無法統一南北?
    魏,有美好偉大的意思,北魏在五胡十六國最為混亂的局勢中,打敗眾多對手,從被前秦滅亡的一個代國,成為遊牧民族重新站起來的鮮卑族政權,在當時控制了中原北方,風頭無兩。因此,當北魏軍事力量雄厚,管理層和將士們都一樣對戰爭保持著熱度的時候,北魏在北方的統治地位就更加堅固。而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雖然分成了五胡十六國,但是縱觀歷史,並沒有哪一個王國能像北魏這樣總是打勝仗,總是有兵力能夠派到前線。
  •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寫進課本的他不是一句改革漢制那麼輕鬆!
    雖然他祖母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並沒有解決王朝的深層問題,那就是作為統治者的北魏政權與作為政治根基的漢族民族依然存在隔閡。中原各地反抗鮮卑的事件層出不窮。一道道鎮壓的使命不斷從平城發往各地。最讓拓跋宏頭疼的是,明顯帶有漢文化顏色的改革引起了鮮卑內部的強烈不滿。因為鮮卑是在馬上得到的天下,王朝建立後也保持著遊牧民族的本性。
  • 誕生了猛女花木蘭的北魏,是個怎樣的朝代?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
    被封為代王后,拓跋氏已經從遊牧部落進階為受中原王朝承認的藩屬政權。此後,拓跋猗盧以盛樂、平城(山西大同)為中心,重用漢人官員,吸納納流亡的晉人,嚴明法令,部族管理逐漸規範化;並且不斷東徵西討,先後擊敗匈奴、烏桓,實力獲得迅速發展。階段二:拓跋什翼犍,混亂→崛起→滅國,拓跋氏的波折命運隨著西晉被匈奴漢國滅亡,偏居北方的拓跋氏逐漸開始自我發展之路。
  • 不要再糊塗了:公雞叫,太陽出,兩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而不當因果更多的則是技術性的問題。換句話說,不當因果一般和邏輯思維缺乏有關。很多網友,經常用所謂聯繫的方法,來討論因果問題。在沒有證據證明A事件和B事件有因果關係的情況下,僅憑發生的時間順序就說它們誰因誰果。因為A發生在B之前,就斷言A是B的因;比如:公雞打鳴,太陽升起。其實,即使公雞不打鳴,太陽也會照樣升起,兩者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 中國歷代王朝滅亡的真相竟是......總結得太牛了!
    滅亡原因: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2、周厲王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周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后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係漸漸疏遠;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努力實施太和改制,有效緩解民族隔閡
    馮太后足智多謀,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才能,自太和元年(公元477年)以後,為改變前朝的腐敗現象,她開始在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識地進行漢化,這些有效地改革措施,給北魏社會帶來重大的變化。
  • 華夏文化的魅力,偉大的北魏孝文帝元宏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一位鮮卑族皇帝學習華夏文化的故事,熟悉歷史的朋友們應該猜到這位皇帝是誰了,沒錯,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歷代史學家都不能否認,北魏是個偉大的王朝。他的偉大在於結束了北方大地持續百年的五胡亂華局面,統一了北方。
  • 同是漢化,為何金朝不如元魏?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
    《元史》「定宗二年,世祖於潛邸問張德輝曰:遼以釋廢,金以儒亡,有諸?」。忽必烈曾經就金國是否因儒化滅亡的問題,請教過大臣張德輝。 在古代,戰鬥力方面中原農耕文明雖是不如遊牧民族,但在文化方面顯然略勝一籌。
  • 北魏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
    北魏孝文帝不顧群臣反對,下令南徵,從平城進至洛陽,以南徵相要挾,迫使群臣支持遷都洛陽。隨後下令全面漢化,皇族帶頭與漢族世家通婚,改姓為元。漢化包括制度、禮儀、姓氏、籍貫、語言、服飾、墓葬,覆蓋全部,是歷史上最全面徹底的主動漢化。遭遇激烈反對,大臣叛亂,太子逃亡,但孝文帝堅決鎮壓,堅持改革,終至不可逆轉。孝文帝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如何評說?
  • 「飛將軍」李廣後裔李自成的「曇花王朝」
    李陵成為北國駙馬五百年後,鮮卑族在能徵善戰的拓跋部帶領下迅速崛起。公元398年七月,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稱帝,北魏建立,這是「飛將軍」李廣後裔融入鮮卑族後的一次精彩亮相。據《南齊書·魏虜傳》記載:「魏虜,匈奴種也,姓拓跋氏。
  • 女性專權的神秘西夏王朝,皇帝短命內亂不斷,滅亡是必然嗎?
    西夏王陵在我們國家的歷史長河之中,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為數不多,而在這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政權當中又有一個王朝在很長時間內不僅不被中原正統王朝所接納,甚至還被同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而藐視因為她是一個漢人,所以由党項人建立的西夏王朝和党項貴族們怎可容忍異族還是一個女子來發號施令?於是党項貴族們便處處與之作對,梁太后為鞏固政權,只能連連討好他們,先是廢除她老公夏毅宗李諒祚的所有漢化措施和禮節,接著又為轉移党項貴族內部的各種利益矛盾,單方面撕毀李諒祚和宋朝籤訂的宋夏和平條約,頻頻發動戰爭,搞得西夏百姓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內部矛盾也日益激化,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 影視|紀錄片《中國》今晚播出《融合》,講述北魏波瀾壯闊的民族融合
    她認為漢化才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於是安排拓跋宏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的心中自幼被播下漢化的種子。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但拓跋宏沒放棄。他為了推動漢化下詔消除先輩沿襲多年的習慣,禁止同姓結婚;為了約束鮮卑貴族的貪贓掠奪,定期給官員發放俸祿;為了充盈國庫,推行 " 均田令 " 和 " 三長制 ",使農民重新分得土地。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中國經歷了朝代更迭,國祚長久的王朝幾乎都是靠戎馬獲得江山的,可惜的是,他們並不能保障子孫後代的賢能與聰明,因而到後期,這個朝代必將走向衰落。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 今晚 紀錄片《中國》講述北魏孝文帝促成民族大融合
    她認為漢化才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於是安排拓跋宏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的心中自幼被播下漢化的種子。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但拓跋宏不會放棄。她是拓跋宏最親近的人,是他成長路上的指引者和守護者,更是北魏改革的燈塔。她的離世,對躊躇滿志的拓跋宏來說,是支柱的轟塌。為了悼念馮太后,拓跋宏停止慶祝活動和車馬儀仗,禁絕酒色,朝夕食粥。這樣的舉動也昭告著天下:鮮卑人創立的王朝,將以中原的禮教作為立國之本。跋宏的心中,一個深謀遠慮的大計正在構建。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北魏第三任皇帝(423-452年)。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在位期間,親率大軍滅亡胡夏,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統一北方。北伐柔然,使之「不敢復南」;南敗劉宋,佔據河南之地。452年,被中常侍宗愛殺害。在位29年,諡太武皇帝,廟號世祖。拓跋燾率軍講求戰法,指揮靈活,為南北朝時期傑出的騎兵統帥。
  • 商朝那些事11:商朝的滅亡是必然的結果
    編輯:秀乃一個王朝的沒落絕不是因為一個決策的錯誤,原因是千千萬萬的。很多人提起商朝滅亡的原因,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最後一位皇帝的荒淫無道和暴虐成性。如果現在小編告訴你商朝的滅亡是必然結果,你信嗎?為什麼商朝的滅亡是必然結果呢!其實商朝在傳給最後一位皇帝的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不說還有很多的暗傷,這些都是在商朝前期時期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來盤點一下:1,內部紛爭不斷:商朝建立發展進步後原本的矛盾也慢慢也在一步步地激發。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集權之路為何失敗?
    「漢化」,學習兩漢王朝長達300年的時間探索出來的治國之道,對於拓跋珪來說,是當時唯一的選擇。不過,在「離散諸部」外,拓跋珪在「集權」道路上的第二次「狂飆突進」,卻讓他本人走向了毀滅。拓跋珪在公元409年,自己39歲的時候,決定立長子拓跋嗣為太子,並賜拓跋嗣之母劉貴人死,以此確立了北魏王朝「子貴母死」的規則。公元409年,拓跋嗣已經18歲,完全成年,足以獨攬朝政了。而拓跋珪本人也是得益於母族勢力賀蘭部的鼎力支持才被各部推舉為代王,後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珪似乎沒有任何理由強力推行「子貴母死」這樣一個極端殘酷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