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從臺伯河岸七丘之城起家,歷時1000多年,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代表了古代西方文明的最高成就,乃世界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國之一。全盛時代,羅馬帝國佔地一千多萬平方公裡,人口近一億。
公元2世紀末期至3世紀末期,羅馬爆發了軍事、經濟、政治等全面大危機,走向衰敗。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國力殘敗,公元476年徹底滅亡。西羅馬的終結,標誌著歐洲古典文明的終結。
西羅馬的滅亡是個複雜的過程,充斥著暴力、反抗、叛亂,而同時期的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時代,同樣動蕩混亂。今天我們就看看這一時期兩者的對比。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是人民反抗:自公元4世中葉開始,羅馬各地的人民運動就不斷發展:不列顛、西班牙發生激烈的納稅人行動。北非轟轟烈烈的阿哥尼斯特運動衝擊著西羅馬在北非的統治。
外蠻入侵也聲勢浩大。公元410年哥特人進攻羅馬,後來與高盧、西班牙的起義奴隸匯合,推翻羅馬在這兩處的統治。
西哥特人攻擊羅馬在西班牙的統治時,汪達爾人轉戰到北非,與那裡的阿哥尼斯特運動相互配合,摧毀了羅馬在北非的統治。
公元476年,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僱傭兵推翻了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羅慕洛,自立為王,西羅馬帝國正式宣告滅亡。西羅馬的滅亡原因雖然複雜,但根本上是由於羅馬帝國統治者腐化,軍人擅權,階級矛盾難以調和、公民意識淡化。
這一時期中國處在南北朝。這是我國史學界目前公認第二動亂的年代(第一是五代十國)。公元420年,
晉朝大將軍劉裕廢了東晉皇帝,推翻東晉,自立為帝,建立劉宋王朝。但僅僅幾十年,權臣蕭道成掌握了實權,公元479年,劉宋王朝走進尾聲。
在北方,多國並立的局面基本結束,出現了局部統一的北魏王朝。這一時期北魏的執政者是勵精圖治的孝文帝拓跋宏和馮太后。皇興三年(公元469年),三歲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兩年後受父親禪位,改國號為延興。
此時太上皇拓跋弘仍舊把握政權。北魏境內災害頻仍、官吏貪暴、叛亂四起。承明元年(476年),孝文帝十歲,馮太后毒殺拓跋弘,以太皇太后之位臨朝稱制,改年號為太和。
之後馮太后、拓跋宏在北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最值得一提的,是孝文帝的漢化政策。450年開始,北魏的漢化進程就開始加快。
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把拓跋氏改為元氏,明令禁止穿著鮮卑服飾、使用鮮卑語,吸收漢族文化。
同時他吸收漢族統治者以前的經驗,實行三長制和均田制。三長制,最初是漢族地主李衝向孝文帝提出的。即五家人設立一個鄰長,五鄰又立一個裡長,五裡又立一黨長。
「三長」的職能是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徵收租調以及徵發徭役、兵役等。目的是抑制地方豪強進行隱匿戶口、逃避徭役等行為,確實收效甚好。
均田制實行於公元485年。由於北魏初年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因此出現許多荒蕪的田地。北魏朝廷就把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配給小農,土地為國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後歸耕作的農民所有。
已經被地主階級佔領的土地並不屬於均田範圍。這一舉措保證了王朝穩定的稅賦來源,北魏的經濟、政治更加穩定。這一舉措在隋唐仍有應用,具有深遠的影響。
其他方面,在這一時期內,江南地區的土地得到充分開發,南方地區士族變得強大,掌握了國家的政權與兵權。
並且南北朝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北方的鮮卑人與漢人融合,他們互相學習對方的農業生產經驗、畜牧業經驗,漢族接受鮮卑的服裝、用具、食物等。西北民族的樂器、歌曲、舞蹈等也受到漢人的歡迎,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南方的漢人和當地少數民族融合,出現了明顯的少數民族漢化現象。這對後來包容性極強的隋唐盛世的建立有很大助益。
總之,西羅馬帝國開始出現裂痕並最終宣告滅亡的這段時期,當時中國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不過,西羅馬滅亡,同時標誌著歐洲古典文明的終結。而中華文明卻能夠在每一次滄海巨變中,浴火重生,在歷史的長河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