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而一個一直延續,另一個很快就滅亡

2020-12-19 百家號

公元395年1月一個寒冷的冬日裡,義大利北部米蘭城大雪紛飛、銀裝素裹。城外的驛道上,只見快馬飛馳、急如流星,那些揮鞭策馬的騎者是趕著去報喪的信使。原來,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剛剛在米蘭「駕崩」不久,帝國最高當局根據皇帝生前的遺囑作出了如下決定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來分別統治。18歲的長子阿卡丟執掌東羅馬帝國的權柄,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年僅11歲的次子霍諾留則接任西羅馬帝國的皇位,以拉文那(名義上仍在羅馬)為都。從此之後,東、西羅馬帝國分裂的局面在歷史上便正式固定下來了實際上,羅馬帝國分裂的傾向卻早露端倪,並非始於四世紀末。

人們要問,這個縱橫地中海、地跨歐亞非、曾經盛級一時的龐大帝國,為什麼最終走向分裂呢?這首先同帝國晚期奴隸制危機深重、內外交困的形勢有關公元三世紀,羅馬社會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爆發了全面危機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已陷入困境,日益變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在當時的羅馬,一方面,飽受摧殘、貧困絕望的奴隸,只能以怠工、逃亡和破壞生產來表達自己的憤懣與抗爭,另一方面,奴隸主達官貴人驕智淫逸的腐敗之風加速了整個社會的沉淪,自由人把生產勞社會墮落到無人願意從事生產的地步,難免要發生嚴重的危機。3世紀羅馬危機在經濟上起初表現為農業衰退,繼而引起工商業萎縮和城市的蕭條,這種狀況在帝國西部地區危害尤其顯著。

羅馬帝國為了應付其日益膨脹的軍事與行政開支,不惜廣徵賦稅,濫發貨幣,結果,導致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人民生活普遍的貧困化。在政治上,羅馬出現了軍人跋扈、內戰頻繁的嚴重局面,中央政權經常陷於癱瘓。在軍隊的操縱下,廢立皇帝形同兒戲。公元238年元老貴族推舉的4個皇帝,結果全被軍隊所殺,僅此後15年裡,就換了10個皇帝,不少行省和軍團都擅自擁立統治者,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象埃及敘利亞高產還出現過較大的分裂政權。在當時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情況下,羅馬帝國各總先後爆發大規模的人民起義,臂如,高盧的巴高達(高盧語意為成士」)運動」和北非奴隸、隸農的起義。

帝國內部的劇烈動蕩給(侵以可乘之機,處在遷徙過程中的日耳曼蠻族以及正在呢我波斯,在羅馬的北部和東部邊境形成了意益下重的分元3世紀未至4世紀初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土T為了挽救危機,都曾實行過各種改革,對延長帝國的壽命多少起了的作用戴克里先統治期間(公元284-305年),竭力強化皇權,要求把皇帝尊奉為神,並模仿東方專制君主,採用豪華奢侈的官廷禮儀,規定凡朝見皇帝的人都要行跪拜禮,皇帝繼位不須再經元老院的同意。他把自己的正式稱號由過去的「元首」改稱為「君主」(拉叫「多米努斯」),這標誌著羅馬專制君主統治的公開確立。在地方上,戴克里先推行分權制。這是因為經過危機打擊和長期混戰之後,帝國早已殘破不堪,雖然表面上維持著統一,卻存在許多的隱患,在廣闊的地域內既要鎮壓內亂,又要防範外族,戴克里先深感單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勝任的。因此,他把帝國分成4個部分,設立兩個「奧古斯都」和兩個副職「愷撒」來分別治理,歷史上般把它稱作「四帝共治制」。

他本人自任東方的「奧古斯都」,常駐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城,以便就近監管敘利亞和多瑙河邊防。「四帝共治制」儘管一度有利於鞏固邊防,但從長遠來看,卻影響了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337年在位)上臺後,繼續加強軍帝國的統一。事、政治控制,建立了更加完備的專制君主統治。君士坦丁一世為了防止皇帝大權旁落,廢除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而改用分封自己子侄來治理各地的辦法,但這樣做最終仍無法避免骨肉相殘、內戰重起、帝國再度陷入分裂的厄運。公元3世紀危機以來,帝國西部(特別是義大利及其附近地區)急劇衰落,東部因受危機影響較小而保持著相對的繁榮,於是出現了帝國重心東移的趨勢,羅馬漸漸失去了昔日政治中心的作用。公元30年,君士坦丁一世宣布把都城從羅馬遷到緊靠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拜佔廷(希臘故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這裡地近經濟文化發達的東方,扼守歐亞水陸要衝,戰略地位十分優越。

君士坦丁一世為營建新都而大興土木,到處延攬能工巧匠,耗費了巨額資財,後來,終於把它建成了當時歐洲最繁華的都市。然而,他們的改革並不能使羅馬絕處逢生,當然也無法阻止帝國內部分裂傾向的逐步發展。君士坦丁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二的格局就已經基本奠定,東部、西部常常各有一個皇帝,彼此爭戰不已。公元394年,皇帝狄奧多西一度曾恢復統一,但不到一年隨著他的猝然去世,羅馬帝國便最後分裂了,帝國皇徽上的鷹由個頭畫成了兩個頭。

帝國的版圖被攔腰截為兩塊,東羅馬帝國擁有從黑海到亞德裡亞海之間的廣大地區,包括巴爾幹半島大部、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外高加索的一部分,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義大利、巴爾幹西北部、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及北非(從利比亞西部到大西洋之濱)等地。在文化上,東羅馬主要以希臘語為主,西羅馬依然通行拉丁語。後來,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宣告滅亡,而東羅馬(一般又稱拜佔廷)帝國卻一直延續到公元1,453年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佔庭帝國還能延續上千年?|備課札記
    九上第10課《拜佔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主要講述了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庭帝國的興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覺得學生們應該會對東西羅馬帝國截然不同的命運的原因產生興趣
  • 戰爭史上,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拜佔庭人是如何反應的?
    首先,西羅馬帝國是什麼時候滅亡的?問題是典型的現代思維,意味著西羅馬帝國在某種的災難性事件。就像亞特蘭蒂斯事件是一個神話,羅馬帝國的「衰落」也是一個神話。換句話說,雖然西羅馬帝國確實消失了,但它並不是突然消失的。相反,它是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逐漸發生的。
  • 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上):為何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卻能...
    這一切還要從羅馬帝國的分裂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說起……從毀滅西羅馬帝國的危機中存活在著名的「3世紀危機」時期的公元292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244年-312年)為了更好地管理龐大的帝國,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地區各設立一個皇帝(稱奧古斯都
  • 誰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敵人?這五個敵人都很厲害
    誰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敵人?古代羅馬是建於臺伯河岸的一個小城邦,經過長期的對外徵服,逐漸發展成為以地中海為內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奴隸制帝國。古羅馬帝國創造出了璀璨的文明。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羅馬城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帝國爆發的瘟疫,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人口的減少,導致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嚴重影響到了經濟發展。三,腐朽的奴隸制度,是促成其滅亡的歷史洪流他們嗜血殘暴而變態,在競技場,為千百名奴隸和獅子之間的搏殺而歡呼。
  • 西羅馬帝國滅亡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國力殘敗,公元476年徹底滅亡。西羅馬的終結,標誌著歐洲古典文明的終結。西羅馬的滅亡是個複雜的過程,充斥著暴力、反抗、叛亂,而同時期的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時代,同樣動蕩混亂。今天我們就看看這一時期兩者的對比。
  • 羅馬帝國分裂後,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為何不趁機收復西部領土?
    西羅馬的滅亡,代表這歐洲正式進入了中世紀時代。而東羅馬的滅亡則是宣告了中世紀的結束,可以說羅馬帝國見證了歐洲整個中世紀時代。早在三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就徹底分類成了東西領土。而在一個世紀以後,西羅馬就走向了滅亡,為何東羅馬不趁機收復西部領土呢?
  • 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羅馬帝國,為何被「蠻族」所滅?
    從此,龐大的帝國就開始有了東、西羅馬的概念。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庭帝國)。在羅馬帝國以北地區,長期居住著使用日耳曼語族的多個民族,他們統稱為日耳曼人。日耳曼人被古羅馬人蔑稱為「蠻族」,西哥特人便是其中的一支。374年,北匈奴人徵服了阿蘭人和東哥特人,然後進攻位於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
  • 延續上百年的西羅馬帝國怎麼就被日耳曼人給滅了
    2,羅馬的分裂,西羅馬的衰弱自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一分兩份後,周邊的部落也開始對羅馬的地盤打起了小心思,而在西羅馬帝國這種情況更是嚴峻。但剛分裂的東西羅馬非但沒有聯手抗敵,反而選擇了用金錢賄賂阿拉裡克去攻打對方的國度,最後東羅馬給的錢實在太多了,阿拉裡克自然選擇了攻打西羅馬。兵力財力本就不算強大的西羅馬自然是拆西牆補東牆,將其它地方的守軍調至東部和西哥特人對抗,但與此同時西羅馬的西部已經近乎沒有半個守衛了。
  • 橫跨亞非歐,地中海為內海的羅馬帝國,為何成殘缺的西羅馬帝國
    西方的神話歷史當中,地中海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對希臘、波斯、印度、埃及等國有著重要意義。羅馬帝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大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地中海是它的內海,雄霸一方,橫行一時。可在令人費解的情況下,竟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本文就是要講,殘缺的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
  • 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皇帝
    西羅馬帝國 霍諾裡烏斯 全名: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 生卒年:公元384年~公元423年 父:狄奧多西一世 母:艾麗婭
  • 東羅馬帝國的陷落細節:那個被忘卻的凱爾卡門
    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位於米蘭市,東羅馬帝國位於拜佔庭,後來更改為「君士坦丁堡」。 分裂之後的羅馬帝國的短時間解決了管理難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弊端也逐漸顯著。面對外部侵擾時,東羅馬與西羅馬經常發生歧義,對軍事援助與經濟資源爭論不休,導致資源分配不均。
  •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日耳曼人是他的終結者嗎?
    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整個地中海都被羅馬帝國所環繞,成為了帝國的內海。然而,世事總是盛極必衰。從公元三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頻頻爆發的內戰導致帝國政府全面癱瘓,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三世紀危機」。
  •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中國文明得以保留,而其他幾個國家滅亡?
    總結來說還是一個字:和,即為中庸之道。中國的地理位置讓中國文明得以保存,中國東面是海,海的東面只有小日本,不足以在古代對中國產生巨大的威脅,我們不進攻它,它就要謝天謝地了。南面一樣是海,再往南是菲律賓,和小日本一樣。北面是遊牧民族,在元和清時佔了中原,但因人口和文化底蘊的原因反倒是被漢人同化了。西面是高原和大山擋住了來自西方的威脅。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西羅馬帝國滅亡2
    羅馬帝國之西羅馬帝國滅亡2 從四至五世紀起,羅馬帝國在奴隸、隸農起義和日耳曼人入侵的聯合打擊下,日漸衰落,帝國政府逐漸放棄對邊遠行省不列顛的控制;從407年起開始撤退戌軍,至442年全部退走。
  • 羅馬帝國遷都,加速了帝國的分裂,卻成就了工商業文明的誕生
    引言:羅馬帝國起源於義大利半島,卻成就於整個歐洲,對於當時的羅馬帝國而言,可以說已經統一了整個歐洲,但就歐洲的部分蠻族的徵服問題一直成為當時一個分歧。但到了羅馬帝國晚期卻因為遷都導致了西部防線空虛,同時羅馬帝國也要花費更多兵力來部署防禦斯拉夫人的入侵,最終羅馬帝國陷入兩線作戰,最終也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分裂。對於羅馬帝國分裂,大部分學者依舊認為是人為分裂為了東西羅馬,其實原因還有很多,不光是繼承人選擇,更多的還是地緣性安全問題。
  • 西歐在法蘭克王國滅亡以後,為何再也沒有走向統一?
    在世界文明當中,西歐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它曾是野蠻落後的地區,最終卻在近代引領著文明進步;它曾有輝煌的統一王國,最終卻走向分裂,直到如今,在西歐的大地上,依舊零零散散的存在著眾多的國家。探尋西歐的歷史,不免令人疑惑,這個地區曾出現過大一統的羅馬帝國和法蘭克王國,但在法蘭克王國滅亡以後,西歐卻徑直走向分裂,這與中國的一句老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謂大相逕庭。那麼,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西歐再也沒有走向統一呢?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先了解西歐最後一個統一國家,法蘭克王國。
  • 日耳曼各分支,在滅亡西羅馬後,分別去了哪裡?
    所謂日耳曼人是一個大的種族概念,其實它內部分為很多部族,把西羅馬帝國滅掉並當作自己的"新家"後,各分支的去向也不一樣。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後日耳曼各分支部族的落腳點。薩克森人人數最多,因此分布也更廣,而且還有另一個影響就是規模太大,不可能集體超遠距離遠遷,所以他們從原居住地往西一直到海邊也就停住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