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時,一再受阻,軟硬兼施。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要求朝廷上不可以使用北語,若是違反就會被罷免官職;改用漢朝的尺、鬥為度量單位,鑄造貨幣,開啟了使用貨幣的時代;沿襲春秋魯人的祭祀禮儀;在洛陽創辦學堂;強調了喪葬的禮節,住在洛陽的鮮卑人去世後就埋葬在當地,不可以埋葬在故鄉。
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孝文帝又規定,北人稱土為拓,後為跋。由於魏的祖先是黃帝,所以稱之為拓跋氏。土是萬物之元,後來就改為姓元。由於大臣中很多都是少數民族,姓氏很繁瑣,後來把這些讓的姓氏都改為漢姓。鮮卑族的姓氏都是取自其中的一個音節,選取為漢族中的一個姓。如此就有了,穆氏、陸氏、賀氏等八大姓氏,這些姓自建國以來一直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官職也都很高,都被認為是鮮卑中的大姓氏。
為了向南朝中的漢人學習門族制度,孝文帝又加入了北方漢人的四大姓氏,分別是盧氏、崔氏、鄭氏還有王氏,還把這幾個姓氏的女兒召入宮中。他認為自己要做表率,就將李衝的女兒召進了宮中,做自己的夫人。還讓自己的弟弟們娶了漢姓的姑娘。雖然這樣做有些強制性,但是好處是毋庸置疑的,這樣一來,鮮卑族人就可以和漢人很好的融合做一起。儘管,有些個人是不願意的,但是這對於整個民族而言,意義非凡,不能因為個人的得失,而忽略民族的意義。
這魏孝文帝的堅持之下,還是有成效的。漢人和鮮卑人不斷的融合,磨合了兩族之間的矛盾。在這種趨勢之下,北魏內部卻由於人為情況,導致出現了士族寒族,以及社會階級的分化,沒過幾年,北魏就出現了分裂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來,北魏的興盛是孝文帝造就的,北魏的滅亡也是因為孝文帝。
歷史上有人說,孝文帝當初實行漢化,他的兒子元恂內心是反對的。因為元恂和孝文帝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元恂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自小就不喜歡學習,身材肥胖。他這樣的形象就適合在草原上吃吃喝喝,洛陽的生活是在不適合他。由於洛陽位於黃河以南,一到夏天就很餓,這讓他覺得是在難受,一直想要回到草原上。孝文帝要求他穿上漢服,只要在外人在場的時候才會穿一下,回到自己府上後立馬就脫掉,穿上自己的胡服。府上的人每次都勸他穿漢服,他很是固執,就是不聽。
有一天孝文帝到了嵩山去祭祀,太子在都城洛陽鎮守。他和自己的隨從一起商議,準備了一匹快馬,刺殺一直不順服他的高道悅,想要日夜兼程到達平城。洛陽城的將領元儼看出了太子的計劃,隨即就下令關掉城門。這下太子就沒有辦法出去了,又回到了自己的府上。此時,尚書陸琇把這件事告訴給了孝文帝,孝文帝很是震怒。在他知道洛陽城中還是安定的,他就不動聲色地完成了祭祀典禮。孝文帝前腳剛回到洛陽城,就叫讓把太子抓了起來,帶到自己的面前。上來就是一頓臭罵,然後叫讓用棍子打太子,打的太子身上沒有一塊好肉,才把太子送回府上。
這件事沉澱了一段時間後,孝文帝沒有很生氣了,就把朝中大臣就叫在了一起,商討著想要廢掉太子。孝文帝的這個決定,很多大臣都反對,尤其是太子太傅穆亮,甚至跪在地上替太子求情。孝文帝看到這樣的場景,只好說,大臣們都替太子求情,都是看在私情的份上,而我現在商討的乃是國家大事。自古以來都是大義滅親,現在的太子都敢不遵從我的命令,想要叛據北方。這明顯就是眼裡沒有皇帝,沒有我啊,為怎麼可能容忍他呢?如果我今天放過了他,對國家來說都是一件禍事,等到我去世後,魏國一定會發生混亂啊。
於是下詔書,廢除太子為庶人,立次子元恪為新任太子,還派兵時刻監管著元恂。元恂的下場和當年宋國的劉義康是一樣的,後來傳言說,有人想要謀反擁立他。孝文帝擔心再次造成霍亂,就賜了他一杯毒酒,讓他喝了下去。雖然前太子去世了,穆泰也沒有輕易放棄。當年馮太后一直想要廢掉孝文帝,是穆泰一直拼死勸說,才保住了孝文帝的地位,這樣來說,孝文帝應該十分寵信穆泰才對。
由於很多反對漢化改革的大臣,都找到穆泰,想讓他出頭謀反。於是穆泰等人,背地裡擁護了陽平王元頤稱帝。但是誰能想到,元頤一面答應了穆泰,一面又向孝文帝告密。孝文帝震怒,把以穆泰為首的官員都抓起來,全部殺了。這樣一來,所以反對孝文化推行漢化政策的勢力,都被滅掉了,真可謂是軟硬兼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