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時,由於一再受阻,運用了軟硬兼施的方式

2020-12-17 百家號

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時,一再受阻,軟硬兼施。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要求朝廷上不可以使用北語,若是違反就會被罷免官職;改用漢朝的尺、鬥為度量單位,鑄造貨幣,開啟了使用貨幣的時代;沿襲春秋魯人的祭祀禮儀;在洛陽創辦學堂;強調了喪葬的禮節,住在洛陽的鮮卑人去世後就埋葬在當地,不可以埋葬在故鄉。

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孝文帝又規定,北人稱土為拓,後為跋。由於魏的祖先是黃帝,所以稱之為拓跋氏。土是萬物之元,後來就改為姓元。由於大臣中很多都是少數民族,姓氏很繁瑣,後來把這些讓的姓氏都改為漢姓。鮮卑族的姓氏都是取自其中的一個音節,選取為漢族中的一個姓。如此就有了,穆氏、陸氏、賀氏等八大姓氏,這些姓自建國以來一直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官職也都很高,都被認為是鮮卑中的大姓氏。

為了向南朝中的漢人學習門族制度,孝文帝又加入了北方漢人的四大姓氏,分別是盧氏、崔氏、鄭氏還有王氏,還把這幾個姓氏的女兒召入宮中。他認為自己要做表率,就將李衝的女兒召進了宮中,做自己的夫人。還讓自己的弟弟們娶了漢姓的姑娘。雖然這樣做有些強制性,但是好處是毋庸置疑的,這樣一來,鮮卑族人就可以和漢人很好的融合做一起。儘管,有些個人是不願意的,但是這對於整個民族而言,意義非凡,不能因為個人的得失,而忽略民族的意義。

這魏孝文帝的堅持之下,還是有成效的。漢人和鮮卑人不斷的融合,磨合了兩族之間的矛盾。在這種趨勢之下,北魏內部卻由於人為情況,導致出現了士族寒族,以及社會階級的分化,沒過幾年,北魏就出現了分裂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來,北魏的興盛是孝文帝造就的,北魏的滅亡也是因為孝文帝。

歷史上有人說,孝文帝當初實行漢化,他的兒子元恂內心是反對的。因為元恂和孝文帝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元恂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自小就不喜歡學習,身材肥胖。他這樣的形象就適合在草原上吃吃喝喝,洛陽的生活是在不適合他。由於洛陽位於黃河以南,一到夏天就很餓,這讓他覺得是在難受,一直想要回到草原上。孝文帝要求他穿上漢服,只要在外人在場的時候才會穿一下,回到自己府上後立馬就脫掉,穿上自己的胡服。府上的人每次都勸他穿漢服,他很是固執,就是不聽。

有一天孝文帝到了嵩山去祭祀,太子在都城洛陽鎮守。他和自己的隨從一起商議,準備了一匹快馬,刺殺一直不順服他的高道悅,想要日夜兼程到達平城。洛陽城的將領元儼看出了太子的計劃,隨即就下令關掉城門。這下太子就沒有辦法出去了,又回到了自己的府上。此時,尚書陸琇把這件事告訴給了孝文帝,孝文帝很是震怒。在他知道洛陽城中還是安定的,他就不動聲色地完成了祭祀典禮。孝文帝前腳剛回到洛陽城,就叫讓把太子抓了起來,帶到自己的面前。上來就是一頓臭罵,然後叫讓用棍子打太子,打的太子身上沒有一塊好肉,才把太子送回府上。

這件事沉澱了一段時間後,孝文帝沒有很生氣了,就把朝中大臣就叫在了一起,商討著想要廢掉太子。孝文帝的這個決定,很多大臣都反對,尤其是太子太傅穆亮,甚至跪在地上替太子求情。孝文帝看到這樣的場景,只好說,大臣們都替太子求情,都是看在私情的份上,而我現在商討的乃是國家大事。自古以來都是大義滅親,現在的太子都敢不遵從我的命令,想要叛據北方。這明顯就是眼裡沒有皇帝,沒有我啊,為怎麼可能容忍他呢?如果我今天放過了他,對國家來說都是一件禍事,等到我去世後,魏國一定會發生混亂啊。

於是下詔書,廢除太子為庶人,立次子元恪為新任太子,還派兵時刻監管著元恂。元恂的下場和當年宋國的劉義康是一樣的,後來傳言說,有人想要謀反擁立他。孝文帝擔心再次造成霍亂,就賜了他一杯毒酒,讓他喝了下去。雖然前太子去世了,穆泰也沒有輕易放棄。當年馮太后一直想要廢掉孝文帝,是穆泰一直拼死勸說,才保住了孝文帝的地位,這樣來說,孝文帝應該十分寵信穆泰才對。

由於很多反對漢化改革的大臣,都找到穆泰,想讓他出頭謀反。於是穆泰等人,背地裡擁護了陽平王元頤稱帝。但是誰能想到,元頤一面答應了穆泰,一面又向孝文帝告密。孝文帝震怒,把以穆泰為首的官員都抓起來,全部殺了。這樣一來,所以反對孝文化推行漢化政策的勢力,都被滅掉了,真可謂是軟硬兼施啊。

相關焦點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努力實施太和改制,有效緩解民族隔閡
    遷都、漢化、平叛,實現太和改制當馮太后去世後,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繼承太后遺志,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開始實施歷史所稱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太和改制)。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改革。但是,由於平城偏北地寒,經常風沙大作,所以並不算作是很好的適居之地,更重要的是,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開拓與發展。所以,孝文帝拓跋宏決定將其首府南遷至黃河之濱的河南洛陽。
  • 2016年部編版:七上《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經濟: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變成私田,一些奴隸主將私田出租,他們轉化為封建地主(地主階級);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農民階級)。②政治:統治者為了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取勝。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迅速滅亡有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導讀:北魏孝文帝以遷都為標誌的深度漢化改革按照客觀規律來說,對北魏王朝實力的增長和國力的提升是有巨大幫助的。一如數百年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一樣石破天驚,真是由於北魏王朝的深度漢化改革才讓北魏避免了和前秦一樣短命崩殂的命運。甚至為後來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但是遺憾的是由於孝文帝英年早逝,導致這場深度漢化改革並不完整。
  • 孝文帝遷都是北魏政權分裂的禍根嗎?
    遷都之前的大背景——漢化改革孝文帝時,北魏政權的制度建設已經進行了數十年,這個制度建設的主題就是漢化,之前的每一個掌權者,都希望將一個半遊牧半開化的國家,發展成為漢人政權的模式,他們認為漢人政權是先進的代表。尤其是孝文帝時期馮太后的改革最具代表性,比如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的官員班祿制改革。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
  • 同是漢化,為何金朝不如元魏?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
    他們甚至都沒有自己的紀元方式,而是以草青與復青作為紀年標準。 這些人對於運籌帷幄之時,非常諳熟。幫助金國人更好的管理所屬的中原領土。韓企先為金國的漢化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金熙宗完顏亶正是在他的教育下才「能吟詩作對,奏婭曲著儒服。宛若一漢家翩翩少年」。同時他主張為孔子修建廟宇,並且每年都去親自祭拜。並且再度施行科舉制度,讓猛安謀克制度下的子民都參與到學習儒家文化中去。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哪些?揭秘英年早逝真正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是北魏時期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於民族的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北魏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也給後世之人留下了不解的謎團,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北魏孝文帝的死因。北魏孝文帝介紹: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 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
    對北魏孝文帝改革意義的評價,教科書的說法中規中矩、四平八穩,這當然是政治正確的必然要求,本人曾為「人民教育」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書的主編,撰稿過程中雖然有時會萌生出一些思想脫韁的想法,但落筆時還是老老實實,不敢越雷池一步,畢竟「誤導」莘莘學子的罪名誰也擔當不起,更何況,即便放開了寫,到審查時還是會被收回來,又何必勞而無功白折騰呢
  • 西羅馬帝國滅亡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西哥特人攻擊羅馬在西班牙的統治時,汪達爾人轉戰到北非,與那裡的阿哥尼斯特運動相互配合,摧毀了羅馬在北非的統治。公元476年,羅馬帝國的日耳曼僱傭兵推翻了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羅慕洛,自立為王,西羅馬帝國正式宣告滅亡。西羅馬的滅亡原因雖然複雜,但根本上是由於羅馬帝國統治者腐化,軍人擅權,階級矛盾難以調和、公民意識淡化。
  • 北魏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
    隨後下令全面漢化,皇族帶頭與漢族世家通婚,改姓為元。漢化包括制度、禮儀、姓氏、籍貫、語言、服飾、墓葬,覆蓋全部,是歷史上最全面徹底的主動漢化。遭遇激烈反對,大臣叛亂,太子逃亡,但孝文帝堅決鎮壓,堅持改革,終至不可逆轉。孝文帝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如何評說?      北魏太和17年(公元493年)7月10日,北魏宣布全國戒嚴,軍隊總動員,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要進行南徵。
  • 淺談我國歷史上的民族政策發展及各個不同時期的特徵
    宋朝時,宋朝雖然是中原政權,但是在宋朝的周圍,還存在著遼、金、西夏等政權,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他們所管轄的地區有很多是傳統的中原政權的轄區,而他們也往往學習了漢文化,以正統自居。他們的統治者們往往對自己民族原有的轄區和傳統的中原政權的轄區實行漢化的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對其屬國、屬地的少數民族實行羈縻政策。
  • 這個漢化組神經病啊!漢化字體竟全是小篆!
    這是漢化版的?簡直比日語還難懂啊!圖片左上角的北魏孝文帝漢化組又是什麼鬼?於是我決定一查究竟!萌娘百科上是這樣解釋的:為了紀念孝文帝,現代有一個漢化組就以「北魏孝文帝漢化組」命名,該漢化組的漢化作品全部由小篆寫成實際上北魏時期流行的字體是魏碑而非小篆,據古文字學家辨識考證,該漢化組的作品使用的語言也是文言文而非現代漢語。
  • 「讀通鑑講故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果真是被出軌的皇后氣死的嗎?
    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是一位出身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拓跋部)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二年,但一生的傳奇經歷仍可用「波瀾壯闊」四個字來概括,並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受到文章主題所限,對他的歷史功績這裡就不做具體介紹。
  • 出國受阻留學生不用再擔心了!政策來了,太給力
    ,我國部分出國留學人員赴境外就學受阻。教育部允許部分高校採取臨時舉措,通過適當增加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及內地(祖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招生名額,為出國留學受阻的學生提供更多就學選擇。
  • 聰明的父母懂得「軟硬兼施」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很重要,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能否正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能否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孩子犯錯,父母多採用"強硬"態度當孩子犯錯時,除了少數父母採用"講大道理""哄孩子"的軟方式以外,大部分父母都選擇採用強硬的方式解決問題。那麼,為什麼父母會選擇"強硬"方式呢?
  • 「軟硬兼施」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軟硬兼施, 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carrot and stick 胡蘿蔔加大棒(政策);軟硬兼施,恩威並重 Sometimes I just have有時候我只能對我的孩子們採取軟硬兼施的辦法。
  • 關於歷史上夷狄政權漢化的批判
    所以鄭所南,王船山諸遺民對於夷狄的漢化只感到厭惡,感到虛偽,說他們是沐猴而冠,非馬非驢。       王船山曰:「夷狄而效先王之法,未有不亡者也。以德仁興者,以德仁繼其業;以威力興者,以威力延其命。沐猴冠而為時大妖,先王之道不可竊,亦嚴矣哉!以威力起者,始終尚乎威力,猶一致也。絀其威力,則威力既替矣,竊其德仁,固未足以為德仁也。
  • 帶人要剛柔並濟,做領導要軟硬兼施
    身為領導者,既不能太剛、太強硬,也不能太軟弱、太柔和,明智的做法是把握好剛與柔、硬與軟之間的平衡,實行「兩手抓」戰略,一剛一柔,一硬一軟,剛柔並濟、軟硬兼施。他在臨死時將阜康錢莊託付給了胡雪巖。胡雪巖將於老闆安葬之後,又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祭奠他,前前後後總共花了三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