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秦國只是一個附庸國 它是怎麼一步步崛起的

2021-02-07 濤哥觀歷史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濤哥觀歷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秦人的歷史,如果追溯到三皇五帝時代,可以算作是帝顓頊的後裔。顓頊的後人叫做皋陶,是唐堯時候掌管刑法的官員。皋陶的兒子叫伯翳,輔佐大禹治水,立下功勞,所以被賜姓為「贏」。

後面的大家看起來可能有些亂,不過沒關係,如果感覺亂的話這一段一眼帶過即可。被賜姓贏的伯翳生有兩個兒子,分別叫若木和大廉,若木建立的徐國,後來成為「徐」這個姓氏的始祖。而大廉的後人有一個叫蜚廉的,生有一個兒子叫惡來,父子兩人以勇力聞名,助紂為虐,後來被周武王誅殺。

而蜚廉的小兒子叫季勝,季勝的曾孫叫做造父,造父我們應該是比較熟悉的,駕車技術高超,因為給周穆王駕車有功,所以被封到趙城,這便是趙國的始祖,也是趙姓的由來。

造父的後人有一個叫非子的,善於養馬,所以替周孝王養馬,因為做的十分出色,所以周孝王很高興,把秦地封給了非子,並且承襲了贏氏,作為周朝的附庸國,這便是最初的贏秦。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人總是說秦趙一家。兩者確實是有相同的祖先。

說到這裡我們算是講清楚了秦國的由來,但是這個時候的秦國,僅僅是一個遊牧部落,一個小小的附庸國,連最小的諸侯都算不上,與後世的諸侯王者不可同日而語,那麼秦國最初是如何成為一個諸侯國的呢?

非子被封秦國之後,向後傳了六代到秦襄公,秦襄公最初剛剛即位的時候秦國依舊還是周朝的附庸國,僅僅是「大夫」之名,沒有諸侯的名分,而這個時候的周朝誰是天子呢?就是西周的亡國之君周幽王。

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結果真的西戎來進攻的時候再點烽火卻沒有諸侯前來救援了,於是可悲的被西戎殺害於驪山之下,但是無論如何周朝的都城不能一直被犬戎佔領著啊。所以有四方力量出兵勤王,而秦襄公出力甚大,立了大功。

驅逐犬戎之後,眾人擁戴被周幽王廢掉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這邊是周平王,周平王即位之後,因為原本都城屢屢受到西戎的威脅,再加上鎬京曾被攻佔,宮殿破敗,所以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陽,在遷都洛陽的過程中,秦襄公又是盡心盡力的護送,所以周平王賜給秦襄公爵位,秦國終於正式進入諸侯之列。

在秦國被封為諸侯的時候,估計周平王心中想的反正自己也沒有力量收回鎬京,不如做個順水人情,便將岐山以西賜給了秦襄公,並且告訴秦襄公說如果你能夠從西戎手中奪回他們佔領的土地,那麼奪回來的土地就歸你秦國了,從這時候開始,秦襄公就開始率軍與西戎作戰。

但是一直到秦襄公死去,也沒有真正獲得對西戎作戰的勝利,中間打打停停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秦國的土地也有很大擴展,但是對犬戎作戰,一直到了秦穆公的時候,才取得了最大的勝利。

秦穆公首先平定了東邊,免除了很大的後顧之憂,然後使用離間計和美人計使戎王沉迷於酒色之中,終於在公元前623年一舉平定西戎。

也就是在秦穆公的時代,秦國大出於天下,參與眾諸侯爭霸,最終確立了秦國的霸主地位,秦穆公也成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好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秦國歷史上,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哪個更強?
    秦國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開始算起,贏駟是秦國第33位國君,是為秦惠文王,在位27年;嬴稷是秦國第35位國君,是為秦昭襄王,在位56年;嬴政是秦國第38位國君,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開創「皇帝」稱號,嬴政始稱皇帝,是為秦始皇帝。要說贏駟時期、嬴稷時期以及嬴政時期,哪個團隊更強?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近來,「大秦帝國」的第四部《大秦賦》正在熱播中,雖然豆瓣的評分出現了一定的下滑,但依然還算得上是一部可圈可點的歷史巨作。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
  • 細數春秋戰國百年以來,秦國史上有為的君主,秦國崛起之路
    但尷尬的是,秦國這個在諸侯國中弱小又尷尬的角色,在中原人眼中,它是夷戎,而在夷戎眼中,它又是西周的諸侯,武公時期「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①,極大地擴大了秦國的疆土。獻公繼位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廢除不合人情的人殉制度,遷都城到櫟陽,方便接收各種信息了解實況,也利於各國的先進思想和制度傳入秦國,這些舉措使得秦國恢復了穆公時期的強盛之勢,正在國運蒸蒸日上之時,獻公去世,不過,秦國並沒有因此頹廢,因為獻公的繼任者是一個更加奮發圖強的君王,他就是在秦掀起改革巨浪的孝公。
  • 秦國的由來
    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秦非子是商名將飛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的祖先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治都於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號日「秦嬴」。
  • 秦獻公在秦國崛起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既是奠基人,又是領路人
    春秋戰國,與其說是諸侯爭霸的歷史,不如說是秦國逐步強大的過程。說起秦國是如何強大的,不少人會認為是秦孝公和商鞅的功勞,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準確,因為他們只是踩著前人的腳步,走了更遠而已。秦出公只是個孩子,大權就落在了其母親身上,他的母親為了穩固地位,開始大量提拔娘家人,歷史上對這群人有著專門的稱呼,叫做外戚,這引起了秦國老貴族的不滿,於是他們想起了還在魏國流亡的公子連,緊接著公子連就回國即位,並且殺死了秦出公母子,公子連搖身一變又成了秦獻公。
  • 《大秦賦》中,周天子為何說秦國的先祖「秦嬴」是養馬的家奴?
    秦國不是諸侯嗎?與周王室是國與國的關係。怎麼到了周赧王的口中就變成了「家奴」呢? 這還得從秦國的歷史沿革說起。 周孝王聽了申侯這麼說,當然就不敢立非子為大駱的嫡長子了,於是就想出了另一個辦法,說大駱這一族人因為養馬而獲得封邑是有先例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追溯到秦國「嬴姓」的起源上了。
  • 歷史上秦國的張儀是怎麼死的?
    張儀是我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那麼,你知道張儀是怎麼死的嗎?
  • 《大秦賦》:周赧王說秦國先祖「秦嬴」是養馬的家奴,是這樣嗎?
    《大秦賦》中周赧王說「秦嬴」是養馬的家奴,但據我們所知,秦國在當時可是盛極一時的諸侯國,怎麼就成了家奴呢?但此時大駱已經立了申侯之女所生的兒子「成」為嫡長子,申侯又威脅周孝王如果周孝王立非子為嫡長子,那他就讓西戎反叛,申侯自然有此能力,於是周孝王就不敢冒險,他知道大駱一族有因養馬而被封邑的先例,於是就想著讓「成」繼承大駱的爵位和封地,「非子」則另尋一處封地,這也就是後來的「秦國」,秦國剛開始建立之時是作為附庸國這樣的角色存在的,主權尚不完整,不足以被稱為諸侯國,所以周赧王說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最終崛起的終極秘笈是什麼?答案是:人才!
    在此歷史大轉折的關鍵時刻,秦襄公率嬴姓部族全力勤王,得到周天子的封建,國號為秦。春秋時期,秦國日漸崛起。至秦穆公時,躋身於「春秋五霸」行列。戰國時,秦國躋身於「戰國七雄」,並逐漸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全國。
  • 作為春秋戰國最年輕的諸侯國,秦國憑什麼能拒抗六國完成統一?
    在經歷五百多多年兼併戰爭中大秦帝國最後在波濤洶湧的歷史洪流中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社會的大統一國家。秦國在東周之前還只是以士大夫的身份在西方(相對於山東六國)養馬的官,只因在犬戎滅東周,周平王西遷中出了力才被封為諸侯國。也就是說秦國的誕生和春秋開始是在一個時間的。
  • 秦國歷史上,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誰的成就最大?
    數百年後,秦崛起在西北邊陲,成為讓其他諸侯望其項背的國家。在經歷了多年徵戰後,秦統一六國。我們之所以比前人看得更遠,是因為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秦國數位賢君、無數良將,一代一代興業治國,圖強奮進,在大秦的旗幟上浸染著他們每個人的汗水心血。其中,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是他們中間的佼佼者。
  • 戰國時期,秦國對離間計屢試不爽,怎麼東方六國卻不對秦國用?
    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彎道超車,並一舉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甚至統一了天下。而秦國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除了秦國強大的國力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國君王經常對別國使用反間計,這才獲得了勝利。比如說大家所熟知的長平之戰。
  • 戰國時期並不起眼的秦國,怎麼剿滅其餘國家,完成一統大業的呢?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一個朝代,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中央集權統治的開端。秦國在春秋前期只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小諸侯國,在後期的時候才躋身春秋五霸的行列中,戰國時期各諸侯獨立稱王,為了兼併,擴大土地,內部戰爭不斷,生死存亡的壓力迫使各國都勵精圖強,發展成了後來我們知道的戰國七雄,這個時候的秦國還不是最強的那一個。那麼究竟是是什麼原因讓秦國一掃六合,完成統一呢?
  • 在地理上擁有多少優勢?秦國為何能夠連續進攻東方六國?
    在戰國的歷史中,秦國起初只是一個西部小國,屬於被秦國壓著打的局面。但是在經歷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逐步崛起。在經歷秦惠文王、秦武王等一代代君王之後,秦王嬴政最終統一了中華大地。除了秦國軍隊的強大、外交謀略的高超,其實還有地理上的優勢。認真的說,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地理條件做好的國家。
  • 長平之戰是馮亭和範雎的大陰謀,只是為了給秦國進攻趙國找個藉口
    西部強秦已經露出了陰森的獠牙,隨時準備著吞噬山東六國,對於統一華夏而言,強秦的崛起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但是對於山東六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空前的災難。戰國中後期七雄中的韓、魏、楚、燕、齊,已經無限衰弱,威風不再,早已不是強秦的對手,而趙國在這時期的強勢崛起,對於秦國而言,是統一道路上最後的一大阻礙,所以秦趙之間的大決戰,早已一觸即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長平之戰無法避免的爆發了。
  • 戰國時期的秦國,為何能打破諸侯並立的局面?耕戰只是原因之一
    我們在回顧戰國歷史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的以秦國的歷史為戰國的線索,來深挖這數百年的歷史。可實際上,戰國並不是秦國一家的歷史,在這段歷史時期,除了有秦國的存在,實際上還有山東六國的存在,以及在春秋時期大國爭霸中,倖存下來的「泗上十二諸侯」。
  • 秦國統一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呢?
    秦國統一六國可以說積世紀六世之餘烈,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這本身是草根逆襲的歷史,也是在開天闢地創造歷史,其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後果,那就是天子拿諸侯國並沒有太多的辦法,每一個諸侯國都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大夫們會幫助諸侯國對付天子,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天子權力是受限的。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的是郡縣制。郡縣制的特點就是所有的地方都屬於中央直屬領導,這不僅損害了之前諸侯王的利益,也損害了各諸侯國貴族們的利益,他們的封地都被沒收了。
  • 為何秦國經歷無數代人,也要不斷東出和擴張呢,是什麼支撐著他們
    秦非子雖然有了封地,但他的爵位較低,可能是子爵,雖然有封地,但是所建立的國家並不是諸侯國,而是附庸國,只能依附於其他大的諸侯國,並不能直接與周天子打交道,不過好歹為秦國建立了一個開始,秦國王族開始在非子的帶領下不斷拓展。
  • 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
    秦以西部邊陲區區一附庸的身份登上歷史的舞臺,經濟、文化遠遠落後於其它中原大國,要生存,要擴大優勢,必須要在同戎狄的戰鬥中得以實現,這樣的經歷造就了秦民族與戎狄同俗,並逐漸形成了重利輕義的文化特徵。因此秦在諸國中一直處於被輕視的地位,然而這樣一個不受重視的諸侯國,到戰國末期竟所向披靡,位居統一霸主的地位。
  • 【名人百科】 一個令秦國從始崛起的丞相——五羖大夫百裡奚
    【歷史功過】百裡奚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樹了輝煌的業績。他依靠出眾的才智和超群的謀略,使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百裡奚相秦期間,內外安緝,充實秦的國力,奠定稱霸以及統一的基礎,在春秋時期已很明顯,為有識者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