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春秋戰國百年以來,秦國史上有為的君主,秦國崛起之路

2020-12-19 歷史真鑑

幽王時期,申侯聯合犬戎進攻西周殺死了周幽王,襄公領兵解救了西周,且以兵相護周王,功不可滅,因此秦國正式成為諸侯國之一,擺脫了曾經低賤只能侍主的身份。

但尷尬的是,秦國這個在諸侯國中弱小又尷尬的角色,在中原人眼中,它是夷戎,而在夷戎眼中,它又是西周的諸侯,武公時期「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①,極大地擴大了秦國的疆土。

到了公元前659年,秦國出現了一位深謀遠慮,有梟雄之志的君王——秦穆公,穆公是德公之子,宣公成公之弟,他善用有才之人,領兵東進平定犬戎,娶獻公之女,全一段大好姻緣,在穆公的帶領下,秦國正式躋身強國之列,成為霸國之一。

自穆公逝世到獻公繼位的這兩百年內,秦國沒出現什麼特別有作為的君主,到了獻公時已經入戰國時期,獻公的王位是通過政變得到的,期間國內發生了許多動亂,甚至於魏國也趁亂奪走了秦國的一處封地。

獻公繼位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廢除不合人情的人殉制度,遷都城到櫟陽,方便接收各種信息了解實況,也利於各國的先進思想和制度傳入秦國,這些舉措使得秦國恢復了穆公時期的強盛之勢,正在國運蒸蒸日上之時,獻公去世,不過,秦國並沒有因此頹廢,因為獻公的繼任者是一個更加奮發圖強的君王,他就是在秦掀起改革巨浪的孝公。

孝公和獻公一樣求賢若渴,結果求來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衛鞅,土生土長的衛國人,他在魏國的公孫痤手下任職,奈何痤嫉妒賢才,衛鞅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便來到了秦國,在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之下,衛鞅三見孝公,前兩次講述的大道理都沒入孝公的耳朵,直到最後一次的「霸道」深入孝公之心,又經過幾次深談,孝公對衛鞅的才華讚嘆不止,力排眾議,重用衛鞅,至此拉開變法改革的序幕。

兩次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各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也為始皇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惠文君時期,秦國國力日強早已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忌憚,再加上蘇秦和張儀這兩位大演說家的遊說,使得這一時期出現波瀾壯闊的合縱連橫,還有各諸侯國紛紛稱王的舉動,文君隨大勢所趨,稱秦惠文王。

文王逝,武王嬴蕩繼位,他進一步完善了秦國的官僚制度,拜左右丞相輔佐朝政,這一時期還將秦國的勢力擴展到中原大地,可惜的是武王太過高傲,一心想將標誌著至高無上權威的周鼎舉起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卻不料舉鼎之時受傷而亡。

武王無子,於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秦昭襄王繼位了,正當別人以為他剛剛繼位要帶著一腔熱情攻打六國時,他選擇了先處理國內事務,穩定民心,招兵買馬穩定發展,在六年後才開始調兵遣將徵戰他國,秦軍與楚國作戰大勝而歸這一消息引起其他國家的恐慌,趙魏韓齊宋五國合縱攻秦,五國聯軍聲勢浩大,奈何聯軍內部矛盾重重,各國只顧自己的利益,還沒到秦國,這隻聯軍就分崩離析各回各家了。

五國抗秦的行動破滅,但秦昭襄王記了仇,他馬上派出驍將向壽和白起向各國發起進攻,先打韓國,再打韓魏聯軍,之後是魏楚兩國,這一次次的勝利讓秦昭襄王的野心迅速膨脹,王的這個稱號似乎匹配不上他這麼尊貴的身份了,各諸侯國都有個王,這怎麼能體現他尊貴的身份?他想到了「帝」這個稱號,但是他害怕這一舉動引起其他國家的憤怒然後齊心協力聯合攻秦,槍打出頭鳥,秦王決定拉上齊王一起稱帝,可齊王也不是沒有野心,他想獨自一人佔據這個稱號,於是集合六國軍隊攻打秦國,秦王非常務實地放棄了這個稱號,於是齊王成了眾矢之的。

一場長平之戰讓趙國吃了血虧,四十萬俘虜全被坑殺。這一戰後,秦國越來越有一統天下的架勢,六國再也無法組織起像樣的軍隊抵抗了。

參考文獻

① 《史記·十二本紀·秦本紀》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作為春秋戰國最年輕的諸侯國,秦國憑什麼能拒抗六國完成統一?
    秦國在東周之前還只是以士大夫的身份在西方(相對於山東六國)養馬的官,只因在犬戎滅東周,周平王西遷中出了力才被封為諸侯國。也就是說秦國的誕生和春秋開始是在一個時間的。但是在大國林立的背景下為什麼這個在戰國七雄中建國最晚的秦國何以拒抗六國,統一中國?
  • 戰國時期的秦國,為何能打破諸侯並立的局面?耕戰只是原因之一
    我們在回顧戰國歷史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的以秦國的歷史為戰國的線索,來深挖這數百年的歷史。可實際上,戰國並不是秦國一家的歷史,在這段歷史時期,除了有秦國的存在,實際上還有山東六國的存在,以及在春秋時期大國爭霸中,倖存下來的「泗上十二諸侯」。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最終崛起的終極秘笈是什麼?答案是:人才!
    春秋時期,秦國日漸崛起。至秦穆公時,躋身於「春秋五霸」行列。戰國時,秦國躋身於「戰國七雄」,並逐漸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全國。在漫長的五百餘年的奮鬥歷程中,不拘一格用人才,尤其是重用那些雖來自異國,且或無顯赫的身世血統,或無卓越的政績及工作經歷的無名小卒,甚至是罪囚,這成為秦國最終崛起的終極秘笈。
  • 秦國的第一位君主:護送周平王東遷,奠定秦國基業!
    在春秋戰國的諸侯國,秦國不僅非常強大,而且擁有悠久的歷史。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不過,對於這一時期的秦國,還不是周朝正式的諸侯國。而這一情況的改變,始於西周末期和東周初期。
  • 戰國時期並不起眼的秦國,怎麼剿滅其餘國家,完成一統大業的呢?
    秦國在春秋前期只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小諸侯國,在後期的時候才躋身春秋五霸的行列中,戰國時期各諸侯獨立稱王,為了兼併,擴大土地,內部戰爭不斷,生死存亡的壓力迫使各國都勵精圖強,發展成了後來我們知道的戰國七雄,這個時候的秦國還不是最強的那一個。那麼究竟是是什麼原因讓秦國一掃六合,完成統一呢?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前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後有群雄逐鹿、魏蜀吳三足鼎立,而三國可以說是東周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相互爭霸的一個翻版。 當時魏國的君主是魏文侯,在位50年期間,他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在位25年,期間繼續推行改革,東徵西討,使魏國國力繼續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魏國在法律上秉承晉國的法制傳統,有著一套由李悝主持制定、魏文侯帶頭遵守的法律系統,給魏國的政治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 秦獻公在秦國崛起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既是奠基人,又是領路人
    ——(西漢)司馬遷《史記》戰亂頻發的年代,往往暗示著社會即將發生重大變革,春秋戰國也不例外,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這條路勢必不會風平浪靜。春秋戰國,與其說是諸侯爭霸的歷史,不如說是秦國逐步強大的過程。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9張地圖,看懂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形勢變化
    1,春秋初期西周初期,周武王在西周疆域裡分封了800多個諸侯國。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西戎所殺,因為秦襄公救周有功,不然秦國想過要被分封為正式的諸侯國,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呢。等秦國正式被分封為諸侯國,那已經是春秋時期了。
  • 秦國歷史上,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哪個更強?
    可見秦王嬴政能一統六國,建立大一統秦朝,始稱皇帝,其基礎是建立在秦國前面幾世的累積和前面幾位君主的創造的功業。秦國雖然在秦孝公重用商鞅,「富國強兵」之前也有輝煌的時候,如秦國第15位君主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但秦自秦穆公死後,秦國就逐漸衰敗,到了戰國初期更是經歷了上百年的衰落期,秦國已經不再是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了。
  • 秦國不是唯一?戰國時代還有誰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這句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的名言,以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了秦國與楚國勢不兩立的關係,也暗示了「楚必亡秦」的歷史宿命。不過現實情況卻讓楚國非常尷尬,畢竟最終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楚國不過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個獵物罷了。但,即便如此,也掩蓋不了楚國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可怕實力。
  • 周室東遷,秦襄公受封建立秦國,春秋正式開始
    他們攻入鎬京,大肆燒殺姦淫,搶奪財物,將王宮珍寶美女,搶劫一空,連申侯都心有不忍,但已無力阻攔制止可憐二三百年的西周京都,被犬戎人糟蹋成一片廢墟。 護送的諸侯寥寥無幾,多是鎬京附近畿內的小國君主。其中有位秦襄公,在犬戎之亂中率兵救周,力抗犬戎,作戰十分勇敢,平王深受感動。患難中的周平王見多少大國諸侯都沒前來救駕,彈丸封地的小小西垂大夫卻不辭遙遠,率兵前來,而且拼死力戰,不怕犧牲,又護駕東遷,忠心耿耿,內心很受感動。他想,看來宗周之地已經難保,不如這時送個人情,封給秦國一些領土,正式拔為諸侯,也不枉其救駕之功和片忠心。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 《大秦賦》講述戰國波瀾壯闊史詩:秦非子是如何成為秦國始封君的
    #春秋戰國的故事春秋時期,秦國日漸崛起。至秦穆公時,躋身於「春秋五霸」行列。戰國時,秦國躋身於「戰國七雄」,並逐漸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全國。秦國與其他諸侯國不一樣,它起源於西北邊陲,處於黃河中上遊地區,土壤不比其他諸侯國那般肥沃。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其自身條件自然比不上齊楚那般富庶,甚至連韓魏都比不上。
  • 秦國皇帝列表及簡介 秦國皇帝列表及名字
    說到秦國的皇帝列表的問題,小編覺得這個問題提得不算好,因為沒有把秦朝和秦國的真正概念搞清楚,所以提出的問題讓人覺得十分的絕望啊,不知道怎麼回答啊
  • 兩國同樣都是愛惜人才,為何秦國華麗崛起,魏國卻人才白給大放送
    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的西部國家,秦國雖說自家經濟文化落後,本土人才凋零。但招攬人才這事,卻是幾百年的傳統。春秋年間時,就敢用五張羊皮從奴隸裡換來百裡奚。進入戰國年間後,更是百年如一日張開懷抱。別管對方是什麼身份來路,只要有真材實料,那就要權給權。立竿見影的強國效果,正如正如李斯《諫逐客令》裡的吶喊: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 戰國七雄,為何秦國可以統一天下?
    在戰國中期,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在各種慘烈的戰爭和紛爭中脫穎而出,被稱為戰國七雄。儘管當時也有宋、衛、中山、魯、費等小國,也有較為特殊的周代。但是說到統一天下,講的是資源,講的是抱負,也只有這七雄能夠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