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
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在這些人之中,孔子,又是影響最大的一個,那麼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
首先,我們先縱覽下魯國的歷史
魯國,開始於公元前1043年,亡於公元前249年,是周王朝的老牌分封國,首任國君就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因為魯國的主要範圍是周公的封地「魯」地,所以國號也就是「魯」國,是一個與周王朝最親密的分封國之一。後來,隨著魯國的日益發展和逐漸強大,魯國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
因為有血親關係和宗法關係,所以魯國對周朝一直都很親近,也沒有僭越和分裂之心。有句話說得很清楚:「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也就是說,魯國是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亦被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即禮儀之邦。「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因此,孔子發揚周禮,宣揚仁愛的思想,絕對離不開魯國思想風氣的影響。
其次,我們再看看孔子的生平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逝於公元前479年,也就是說,他所處的時代,大致在魯國歷史的中後期,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中期。這一時期正好是西周倒塌後的二百多年,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到了非常混亂的,戰爭頻發的時代。
作為魯國的老牌貴族,雖然家道中落,但還是有做官的機會,因此孔子在二十出頭就做了官,雖然只是管理倉庫的小官。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期間,孔子向郯子詢問了郯國的古代官制,交流中也有所借鑑和感悟。在此前後,孔子開辦了私人學校,也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第一家私學。
此後,孔子越來越有名氣,並且廣泛交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也就逐漸形成了他體恤愛民、心繫社會的優秀品質。只是,在戰亂時期,禮崩樂壞,律法也不被重視,他的宏願和志向自然得不到好,只是被少數人認可和聽從。
但是,我們卻不能忽視孔子辦私學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他周遊列國的影響,更不能忽視他著書立說的成就。因為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做法和行為,才讓儒家的「仁愛」思想影響力越來越大,最後在其弟子的傳承發揚中成為百家中最為奪目的幾家之一。
最後,我們分析下成為戰國七雄的特質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這七個國家,也控制著當時周王朝的七個範圍,這一時期,因為沒有制約七大諸侯國的實力,所以周王朝只是形式意義上的宗主國。
其中,秦國遵循法治,獎勵軍功,因此,秦國在七國中是戰鬥實力比較強的國家,後來,在秦王嬴政繼位後,更是滅六國,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並且始開「皇帝」之名。
楚國因為經歷過敗國之痛,所以之後也是強調軍事,因而軍事實力是很強的,並先後滅陳、蔡、越等國,提升了國家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收攏了人口和財富。
齊國在春秋時期就是大國,是太公姜子牙封地,姜子牙是周武王執政時期的國師,不論軍謀還是財政,都非常精通。因而治理自己的封地時,更是井井有條,為後世子孫留下了清明的朝政和良好的制度。這也是齊國強大的原因之一。
燕國在燕昭王繼位後政治清明,因為他禮賢下士,所以有才之士得到重用,為燕國的強盛打下了人才基礎。而且由於之前燕國頻遭外族入侵,所以在國防上也很重視。
趙、魏、韓是「三家分晉」的產物,三國分晉之後,便去找當時的周王朝分封,可見多麼看不上周王朝,畢竟分封是宗主國的意願。因為這三國繼承了晉國的實力, 而且三國成立了同盟,所以這也是得以存在的基礎。
至於魯國,到了後期,國君無能,雖然有人才基礎,但政治渾濁,還遭遇了幾次亡國的危機。而且此時的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因而無法藉助周王朝的實力,獨木難依。
結語
儘管魯國有儒家創始人孔子,但是遵循周禮,仁愛治國卻不是亂世中該有的政治思想。在當時,只有崇尚武力和軍事,通過律法治理好本國,並且任用賢人,保證政治的清明,才能夠從亂世中脫穎而出,成為強國。
參考資料:周朝、春秋戰國、戰國七雄、魯國、孔子-[百度百科]
作者:鋒朔 圖片:網絡
---鋒朔有文原創出品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史學爭議請海涵並提出意見,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