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2020-12-19 鋒朔有文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

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在這些人之中,孔子,又是影響最大的一個,那麼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

首先,我們先縱覽下魯國的歷史

魯國,開始於公元前1043年,亡於公元前249年,是周王朝的老牌分封國,首任國君就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因為魯國的主要範圍是周公的封地「魯」地,所以國號也就是「魯」國,是一個與周王朝最親密的分封國之一。後來,隨著魯國的日益發展和逐漸強大,魯國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

因為有血親關係和宗法關係,所以魯國對周朝一直都很親近,也沒有僭越和分裂之心。有句話說得很清楚:「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也就是說,魯國是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亦被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即禮儀之邦。「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因此,孔子發揚周禮,宣揚仁愛的思想,絕對離不開魯國思想風氣的影響。

其次,我們再看看孔子的生平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逝於公元前479年,也就是說,他所處的時代,大致在魯國歷史的中後期,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中期。這一時期正好是西周倒塌後的二百多年,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到了非常混亂的,戰爭頻發的時代。

作為魯國的老牌貴族,雖然家道中落,但還是有做官的機會,因此孔子在二十出頭就做了官,雖然只是管理倉庫的小官。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期間,孔子向郯子詢問了郯國的古代官制,交流中也有所借鑑和感悟。在此前後,孔子開辦了私人學校,也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第一家私學。

此後,孔子越來越有名氣,並且廣泛交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也就逐漸形成了他體恤愛民、心繫社會的優秀品質。只是,在戰亂時期,禮崩樂壞,律法也不被重視,他的宏願和志向自然得不到好,只是被少數人認可和聽從。

但是,我們卻不能忽視孔子辦私學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他周遊列國的影響,更不能忽視他著書立說的成就。因為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做法和行為,才讓儒家的「仁愛」思想影響力越來越大,最後在其弟子的傳承發揚中成為百家中最為奪目的幾家之一。

最後,我們分析下成為戰國七雄的特質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這七個國家,也控制著當時周王朝的七個範圍,這一時期,因為沒有制約七大諸侯國的實力,所以周王朝只是形式意義上的宗主國。

其中,秦國遵循法治,獎勵軍功,因此,秦國在七國中是戰鬥實力比較強的國家,後來,在秦王嬴政繼位後,更是滅六國,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並且始開「皇帝」之名。

楚國因為經歷過敗國之痛,所以之後也是強調軍事,因而軍事實力是很強的,並先後滅陳、蔡、越等國,提升了國家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收攏了人口和財富。

齊國在春秋時期就是大國,是太公姜子牙封地,姜子牙是周武王執政時期的國師,不論軍謀還是財政,都非常精通。因而治理自己的封地時,更是井井有條,為後世子孫留下了清明的朝政和良好的制度。這也是齊國強大的原因之一。

燕國在燕昭王繼位後政治清明,因為他禮賢下士,所以有才之士得到重用,為燕國的強盛打下了人才基礎。而且由於之前燕國頻遭外族入侵,所以在國防上也很重視。

趙、魏、韓是「三家分晉」的產物,三國分晉之後,便去找當時的周王朝分封,可見多麼看不上周王朝,畢竟分封是宗主國的意願。因為這三國繼承了晉國的實力, 而且三國成立了同盟,所以這也是得以存在的基礎。

至於魯國,到了後期,國君無能,雖然有人才基礎,但政治渾濁,還遭遇了幾次亡國的危機。而且此時的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因而無法藉助周王朝的實力,獨木難依。

結語

儘管魯國有儒家創始人孔子,但是遵循周禮,仁愛治國卻不是亂世中該有的政治思想。在當時,只有崇尚武力和軍事,通過律法治理好本國,並且任用賢人,保證政治的清明,才能夠從亂世中脫穎而出,成為強國。

參考資料:周朝、春秋戰國、戰國七雄、魯國、孔子-[百度百科]

作者:鋒朔 圖片:網絡

---鋒朔有文原創出品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史學爭議請海涵並提出意見,相互交流。

相關焦點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魯國,就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諸侯國。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周朝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魯國堅持到後期才滅亡,為何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如果我們深挖戰國時期的歷史,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發現,這個發現便是戰國時期這段波瀾壯闊的大歷史,不僅只有「戰國七雄」。實際上,戰國時期還是有諸多小國存在的。但是,這些小國顯然被戰國時代的列國紛爭徹底淹沒。雖然在戰國的舞臺上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這些春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卻一直是客觀的存在。而在這些小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魯國、宋國。春秋時期的這兩國,可以說是留下了諸多的故事。不論是魯國的「曹劌論戰」,還是宋襄公的「仁義大旗」,可以說是成為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特寫。
  • 春秋曾經稱霸的越國,到了戰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
    越國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但是這個曾經讓中原各國恐懼不已的強大國家,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後沒能被後世列為戰國七雄之一。說實話,在當時無論是從人口、國土面積,越國都是響噹噹的大國,他佔據了今天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國度。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戰國時期除了七雄以外,還有哪些主要的諸侯國?
    說起戰國歷史,大家往往會直接想到「戰國七雄」,即齊、楚、秦、燕、趙、魏、韓。那麼戰國是否就這七個諸侯國逐鹿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除了「戰國七雄」以外,戰國前期還有三十餘個其他諸侯國,今天夜讀史書就來羅列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20徐國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建徐國,贏姓。西周初期,徐國是東夷中最強大國家,在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
  • 春秋戰國之——何為春秋
    今天嚼扒帶領大家走向春秋戰國。這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因為這個時期形成了中國文化、政治、軍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時期。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其中的春秋。什麼是春秋?為什麼叫春秋?首先來說一下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來源於天文,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熱。講晝夜,白晝在冬天最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
  • 春秋戰國時期的轉型和文化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間的數百年,是中國歷史上社會變化動蕩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因為那個時期是從我們所認識的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明顯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出現了動蕩不安、諸侯混戰的局面。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戰國七雄」,即齊國、楚國、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秦國。經過西周時期經濟的不斷增長,各地區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不滿足於舊的政治體制,而是迫切要求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以維護他們既得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一個偶然的原因,某男穿越來到春秋,成為一個春秋時代的封建小領主。
  • 「戰國七雄」時期各國戰神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戰國七雄,為何秦國可以統一天下?
    在戰國中期,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在各種慘烈的戰爭和紛爭中脫穎而出,被稱為戰國七雄。儘管當時也有宋、衛、中山、魯、費等小國,也有較為特殊的周代。但是說到統一天下,講的是資源,講的是抱負,也只有這七雄能夠擔當。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很多人都不知道春秋戰國的一些常識,小編花了很久整理出來以供大家鑑賞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國最沒有存在感,卻是周王室的後代!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時期,齊國、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都是存在感比較強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秦國、趙國、楚國等大國依然具有比較強的存在感。
  • 春秋戰國的幾種時間分界依據!
    春秋戰國是在東周至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之前的這段時期,這段時期的分界線並不是很明確,現在對於春秋戰國的時間分界有這麼幾種說法: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81年,戰國是公元前481年——公元前
  • 春秋戰國時期,繁榮燦爛的科學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社會的變革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繁榮。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對後來的中國歷史有著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如老子、孔子、莊子、墨子等等,因此,在思想領域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孔子的思想學說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好用
    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對中華文化影響之深遠人說共知。但是,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圍繞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理想抱負,周遊列國,不斷宣傳的仁政思想,卻始終沒有得到各家諸侯的賞識,以至於,最落魄的時候,累累若喪家之犬。
  • 多幅地圖,展示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的擴張和小國滅亡過程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諸侯國林立,尤其是中原核心地區,小國非常多;秦,晉,楚,齊,吳等國地處邊緣,因而疆域很大,這幾個國家有的忙於同少數民族作戰,有的忙於內部統一,還沒有急於向外擴張。周天子的勢力在當時屬於二等國家,周圍同姓近親諸侯國環繞,還有一定的實力。春秋後期春秋後期,很多小國被滅掉,幾個大國逐漸崛起。
  •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老子與孔子之外,還有哪些代表人物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傳統文化大家,特備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人才輩出,除了道家與孔孟之外,還有那些代表人物?韓非子、墨子與孫子都在各自領域創立學派。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韓非主張以法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訂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遵守法律,運用法律,使整個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風氣。韓非子之學成為法家,又歸本於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