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2020-12-18 情懷與歷史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雖然在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有不少諸侯國。但是,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之下,這些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消滅了。

比如秦國消滅了巴國、蜀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韓國消滅鄭國。至於本文所要說的魯國,則被楚國所消滅。值得注意的是,魯國和齊國比較鄰近,都位於今山東省一帶,所以今山東省一帶,也被人們稱之為「齊魯大地」。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為何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旁邊的齊國呢?對於齊國來說,為何沒能吞併魯國這一姬姓諸侯國呢?

首先,公元前261年,楚國大軍進攻魯國,奪取了徐州之地。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大軍消滅魯國,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地。因此,對於魯頃公來說,自然成為魯國最後一位君主了。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一帶),魯國絕祀。在消滅魯國後,楚國將勢力擴張到今山東省一帶。而這,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楚國的國力,促使其可以繼續抵抗秦國。

在戰國後期,之所以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旁邊的齊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魯國是一個中等體量的諸侯國。在戰國初期,不管是齊國還是楚國,實際上都無法輕鬆消滅魯國。魯國(前1032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魯國和周天子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

基於此,在春秋時期,齊桓公等人既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自然不好全力消滅魯國。當然,在春秋時期,魯國也不是一個軟柿子,比如在長勺之戰中,魯國就在兵力不佔據優勢的背景下擊敗了齊國。至於春秋末期,魯國更是在孔子的治理下走向強盛,這甚至引起了齊國的警惕。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魯國在春秋時期,完全擁有和齊國一較高下的實力,再加上和周王室之間的關係,這更讓齊國感到忌憚。

魯國國力最強時,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多位於今山東濟寧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也即到了戰國初期,魯國和宋國、越國、中山國等諸侯國一樣,都是戰國七雄之外的大國。想要消滅這些大國,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舉例來說,趙滅中山之戰是戰國時期的戰爭。從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國開始到公元前296年併吞中山國結束,共計12年的時間。在攻打中山國期間,趙武靈王還派出使者到秦國等大國,以此避免其他諸侯國的幹涉。至於齊國消滅宋國時,實際上也聯合楚國、魏國這兩個大國的力量。因此,在戰國初期,正在經歷田氏代齊的齊國,需要鞏固自己在齊國的位置,並獲得周王室的認可和冊封(田氏代齊時,田氏被周烈王冊封為諸侯),自然不好攻打魯國。即便強行攻打,也很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從而給其他大國以可乘之機。

另一方面,到了戰國中期,齊國經歷齊威王、齊宣王等君主的努力,已經成為不輸秦國的大國。因此,此時的齊國,已經具備了輕鬆消滅魯國的實力。不過,在筆者看來,相對於魯國,齊國更看重富庶的宋國,也即擁有定陶、商丘等城池的宋國,對齊國更具吸引力。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消滅了宋國。按照這一節奏,齊國完全有機會在未來幾年吞併魯國。

最後,但是,讓齊國沒有想到的是,在消滅宋國之後,齊國在公元前284年就遭到了五國伐齊。此戰,樂毅率領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這五國的大軍,連下齊國70餘座城池。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後來有田單復國,不過,元氣大傷的齊國,已經沒有實力和勇氣再向魯國動手了。在齊國因為五國伐齊走向衰落後,楚國在秦國的打擊之下,不斷將自己的重心東移。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再度率軍攻打楚國,奪取楚國的都城郢都。楚頃襄王退往東北固守陳都(今河南淮陽),並將都城遷到陳都。

自楚頃襄王開始,因為秦國在楚國西邊的不斷施壓,楚國希望向東邊擴張,以此彌補疆域被秦國蠶食的損失。於是,靠近齊國的魯國,自然是首當其衝了。楚考烈王即位後,以黃歇擔任令尹,將淮北十二縣封給他,號春申君。不久之後,春申君黃歇率領楚軍逐步消滅了魯國,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楚國的實力,促使楚國可以在戰國末期繼續抵抗強大的秦國。在楚國消滅魯國時,齊國已經衰落不堪,更沒有和楚國較量的勇氣,至於韓國、趙國、魏國等諸侯國,在秦國的進攻之下已經是自顧不暇,根本沒有能力來幹涉楚國消滅魯國的戰役,所以楚國消滅魯國沒有遭到什麼阻力。

相關焦點

  • 滅掉魯國為什麼不是齊國,而是和魯國八竿子打不著的楚國?
    但是滅掉魯國的卻不是齊國,而是印象中和魯國八竿子打不著的楚國,這是為什麼?齊國位於今山東省的北部,國都臨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魯國位於山東中南部,國都曲阜(今濟寧轄縣級市)。齊國與魯國之間,隔著山東丘陵(泰山、魯山),可以說是泰山、魯山是齊魯之間的天然分界線。不過,地勢的險要並不能說明齊國沒有滅魯國的能力。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周朝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魯國堅持到後期才滅亡,為何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對於春秋末期崛起的吳國,不僅擊敗了齊國這樣的強國,還曾在柏舉之戰中攻破楚國都城,從而稱霸中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一首先,吳國的疆域,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了。
  • 戰國時期,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相對於秦國、燕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這六國,楚國的疆域是最為遼闊的。在戰國時期,趙國消滅中山國,秦國消滅巴國和蜀國,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消滅了哪幾個國家呢?
  • 魯國三虎將:為魯國南徵北戰,其中一位是孔子的父親!
    魯國(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魯國起初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裡」,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為「方百裡者五」的大國。
  •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都在山東,為何如今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前言山東素來有著「齊魯大地」的稱謂,因為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都在如今的山東地界之內,所以山東這一片地方也被人們叫做「齊魯大地」。但是山東的簡稱卻是「魯」而不是當時更為強大的「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才讓山東的稱謂從「齊」變成了「齊魯大地」,因為在漢武帝之前,儒家學說其實並沒有那麼強的影響力,而隨著漢朝之後各個君主對儒家學說的推崇,導致了孔子的故鄉——魯國在文人學士中的地位也是越來越高,直到清朝後期,人們對山東的稱謂逐漸由「齊魯大地」改為了「魯」,並且一直被沿用至今。
  • 魯國衰敗的原因,以及徹底滅亡的近況
    魯國衰敗的原因,以及徹底滅亡的近況。魯宣公在位十八年就去世了,兒子黑肱繼位,這就是成公。宣公想除掉三桓的勢力,和晉國謀劃討伐三桓。正巧宣公去世,季文子怨恨襄仲,歸父就逃到了齊國。成公二年春天,齊國佔領了魯國的隆邑。
  • 伯禽管理魯國3年才述職,姜子牙管理齊國5個月就述職,為什麼?
    周公旦和姜太公作為周武王的左膀右臂,周公旦被分封在魯國,姜子牙被分封在齊國。然而,周公旦在周朝建立後,因工作需要,繼續輔佐周武王、周成王,封地交給了兒子伯禽管理;而姜子牙親自去齊國管理。那麼,魯國的伯禽到魯國3年後才返回周王室述職,而齊國的姜子牙管理齊國僅5個月就能向周王室匯報了齊國的國務,這是為什麼?是水平問題還是方法問題?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在這些人之中,孔子,又是影響最大的一個,那麼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因為魯國的主要範圍是周公的封地「魯」地,所以國號也就是「魯」國,是一個與周王朝最親密的分封國之一。後來,隨著魯國的日益發展和逐漸強大,魯國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因為有血親關係和宗法關係,所以魯國對周朝一直都很親近,也沒有僭越和分裂之心。有句話說得很清楚:「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楚國滅過哪些諸侯國?
    而被楚國滅了的諸侯國有越國,還有杞國,蔡國,魯國,宋國等。做起戰國時期,人們對戰國七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它們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然而在戰國初期,除了這戰國七雄以外,還有很多小的諸侯國,但是都被大的諸侯國給滅了,比如說秦國吞併了八國,還有蜀國,山東六國,韓國吞併了鄭國,趙國吞併了中山國,那麼作為戰國七雄裡面比較強大的楚國,他們又滅了哪些諸侯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消滅,後人出了一位戰國四公子!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黃國,就被楚國這一大國所消滅。黃國滅亡後,黃國的後代黃歇後仕於楚,被封為春申君,地位僅次於楚考烈王,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而在這些小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魯國、宋國。春秋時期的這兩國,可以說是留下了諸多的故事。不論是魯國的「曹劌論戰」,還是宋襄公的「仁義大旗」,可以說是成為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特寫。當然,兩國在春秋時期也是極其重要的諸侯國,戰國時代不論是晉國,還是楚國,如若想要做中原地區的霸主,都會嘗試著去拉攏如風向標一般的魯、宋兩國。
  • 不是齊國!不是楚國!
    齊桓公齊國齊國姜太公的封國,春秋時期一直是強國。,沒有出現晉國、魯國、齊國那樣大權旁落的情況。楚莊王齊桓公稱霸時曾經討伐楚國,逼迫楚國向周天子朝貢,此後楚國在和晉國的爭霸之戰城濮之戰中失敗,但仍然是春秋強國。
  • 孔子在魯國官職很高,為什麼要到陳國來?
    第一次來淮陽時,已經56歲了,在魯國做司寇,相當於魯國的主管司法的一把手,而且還「攝行相事」,代理宰相職務呀!為什麼他要到淮陽來呢?孔子任司寇攝行相事,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夜不閉戶。季桓子是魯國三桓之一,根基大,把持魯國政事。齊國人為了討好季桓子,送給他80個美女。季桓子在城南舉辦了個接收儀式。當然魯國的大夫們包括孔子也參加了。
  •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可見魯國已經在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一直相對強盛的魯國為何會有如此境地呢? 公元前1032年,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因輔佐周武王執政有功,而分封為諸侯國魯國。定都曲阜,因周公需在朝輔佐參政,而由其兒子伯禽代為赴任的。
  • 孔子再回到魯國時,作了一首丘陵歌,知道歌詞講的是什麼意思嗎?
    孔子在回魯國一路途中作丘陵歌一事,在周敬王37年,魯哀公12年,西元前483年,孔子年69歲。這時候的孔子由楚國來到了衛國,在衛國整整待了有5年時間。可惜的是,在衛國的5年時間裡遲遲沒有執政的機會,但孔子卻等到了回魯國的機緣。
  • 杞國史話二:途經魯國的一位過客,暗示了杞侯往更東發展的時間點
    魯國史官為何要記錄「州公如曹」呢?可這樣一種解釋似乎也不能令人滿意。畢竟,周代諸侯國眾多,國與國之間彼此走訪、結交也是常有的事。那作為小弟的杞國,自然也要考慮一下自己的生存問題,搬離危險之地就成了當務之急。2、大哥魯國不再是保護傘,反而成了新的威脅杞人在中原之時就是一個受氣包,得不到什麼援助,還被宋人等仇家一直打壓。
  • 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吳國的國力在這時候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已經可以和楚國比肩了。在吳國日益發展的同時,楚國也開始效仿晉國聯合吳國壓制楚國的做法,拉攏了越國來威脅吳國。地處北方的齊國、魯國也忌憚吳國的壯大,頻繁對吳國施加壓力,吳國可以說在這個時期是三面受敵。吳國想要脫離這種三面受敵的困境,就要重點突破一個方向,打開缺口之後再帶動其餘,從而實現吳國稱霸中原的目標。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也即同樣消滅一個大國,為何魏國沒有被戰國七雄聯手討伐呢?一首先,同樣是消滅一個大國,魏國之所以沒事,而齊國卻遭到五國伐齊,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魏國消滅中山國發生在戰國初期,而齊國消滅宋國則發生在戰國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