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爭霸,吳國如何滅楚的?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2020-12-11 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

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弒叔繼位後,把吳國打理的井井有條。吳國的國力在這時候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已經可以和楚國比肩了。在吳國日益發展的同時,楚國也開始效仿晉國聯合吳國壓制楚國的做法,拉攏了越國來威脅吳國。地處北方的齊國、魯國也忌憚吳國的壯大,頻繁對吳國施加壓力,吳國可以說在這個時期是三面受敵。

吳國想要脫離這種三面受敵的困境,就要重點突破一個方向,打開缺口之後再帶動其餘,從而實現吳國稱霸中原的目標。為此,闔閭和群臣商議之後,決定以楚國作為這個突破口,集中力量來打擊楚國。

如果進攻齊國和魯國,吳國不僅師出無名,而且不一定能打的過。吳國在中原諸侯的眼中,屬於那種還沒開化的蠻夷,而齊國、魯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大國,吳國想要進入中原的「文明」圈,少不了得讓他們提攜一下,所以不能攻打齊國、魯國。

而越國在吳國的更南方,而且如果攻打越國,很可能給楚國可乘之機。而且越國距離中原更遠,文化發展還不如吳國,就算打贏了越國,對吳國進軍中原也沒太大的好處。所以楚國是吳國最好的突破口。一個是楚國為了中原稱霸到處兼併各個小國,尤其吳國更是楚國的眼中釘,肉中刺。二是楚國這時候國內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民眾疲憊,財力不足,奸臣當道,國君昏庸,政治腐敗,矛盾尖銳,社會混亂,軍隊分裂。三是吳國有著晉國的支持,齊國、魯國雖然忌憚吳國,但是對楚國更加畏懼,畢竟楚國也是個老牌強國,對中原也一直抱有野心。所以,在吳國攻打楚國的時候,齊魯等國基本上會保持中立。而且吳、楚連年徵戰,過去的六十多年中,楚國贏過吳國的次數 屈指可數,楚國的實力已經弱於吳國了。而越國這時候剛被吳國打敗,暫時沒有足夠的力量再次進犯吳國。所以,這時候正是進攻楚國的大好時機。

雖然吳國在對楚國的戰爭中長期佔據上風,但是就兩國的底蘊來說,吳國還是不如楚國豐厚。畢竟楚國作為一隻老牌強國,手裡還是有點東西的。「楚之為兵,天下強敵」,楚國有一支規模大,裝備好,兵種全的精銳之師,數量多達二十多萬。楚國的都城郢城更是一座雄城,易守難攻,如果吳國要進攻郢城更是要「勞師遠襲」。所以,現在並不是大舉進攻楚國的最好時機,所以孫武在擔任吳國將軍的時候,就勸阻吳王闔閭:「民勞,未可,待之」。

闔閭君臣並沒有守株待兔,等待楚國露出破綻,而是積極的翦滅楚國的羽翼,疲敵誤敵,用小勝來滾雪球,來創造削弱打垮楚國的條件。

在吳王僚被弒身亡後,公子蓋餘和公子屬庸二人被迫另謀出路,公子蓋餘投奔了徐國,公子屬庸投奔了鍾吾國,徐跟鍾吾都是楚國的附庸,楚國也想利用投奔而來的兩位公子,於是就接納了他們。闔閭為了清除吳王僚的殘餘勢力,就要求徐、鍾吾二國交出兩位公子,二國自恃有楚國作後盾,拒不交人,反而資助二人去楚國尋求庇護。吳王闔閭趁勢就滅掉了徐國跟鍾吾國,這兩個國家雖然小,但是長期依附楚國,地理位置比較重要,吳國滅掉這兩個國家,不僅僅剪除掉楚國的羽翼,也給伐楚增加了有利的條件。

接著吳國利用自己軍隊靈活的特點,先機制敵,積極對楚國展開了小規模的進攻,蠶食楚國的地盤。一點一點的消滅楚國的有生力量。楚國接連不斷的對楚國發起小規模的進攻,先後滅掉了楚的屬國舒,攻克了養邑,策反了桐國,在豫章大破楚軍,攻克巢地……

吳國的主動出擊,加上正確的戰略決策,使得楚國的實力一點點的被蠶食。借鑑當年晉國「三分四軍」的經驗,輪番對楚國進行打擊,疲楚誤楚。這樣持續了六年,吳國多次襲擊楚地,讓楚國疲於奔命。這也給了楚軍一種錯覺:吳國僅僅騷擾而已,開始放鬆警惕。在吳國蠶食掉江淮流域的豫章地區後,吳國已經基本上部署好了破楚入郢的局勢,吳國和楚國的決戰準備,也到了最後的階段!到了公元前506年,柏舉之戰的爆發,一舉奠定了吳國的輝煌!

相關焦點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在春秋的晚期,吳國是一個異軍突起的強大國家。在"春秋五霸"的一些版本中,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赫然在目。當然闔閭和夫差也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需要吳國歷代國君長期的經營,以及對楚國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 吳國崛起後北上爭霸,威震東南
    春秋時期,吳只是楚國的附屬國,到吳王壽夢時,始強大。楚國大夫巫臣逃亡晉國,為晉君獻聯吳攻楚的計謀。公元前584年,晉君派巫臣到到吳,教吳人射御法和戰車陣法等先進的軍事技術,吳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吳國連年與楚國打仗,楚軍疲於奔命。 伍子胥,亦楚國人,為楚國名將伍奢次子。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子胥逃亡吳國,立志復仇。
  • 打下楚國都城後,吳國為何不一鼓作氣滅楚?
    文/王凱迪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獨霸中國南方地區,號稱「帶甲百萬」,是東周列國之中最早稱王的國家。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公元前6世紀後期被新興的吳國迅速擊敗,楚軍連戰連敗,吳國七戰進入郢都,楚人社稷淪喪幾乎滅國。令人奇怪的是,直搗楚國都城的吳軍卻沒有乘勢消滅楚國,這是為何呢?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越國是春秋時期東南地區的一個諸侯國,關于越國的起源,史書記載是非常少的,最初,越國作為東南一隅的一個小國,與中原各諸侯國幾乎毫無往來,唯一溝通外界的聯繫便是吳國了。
  • 吳楚爭霸時期吳國曾北上和晉國進行交流
    吳國崛起的時代,以楚國為首的南方集團和以晉國為首的北方集團依舊處於對立中。由於爭霸,晉國和楚國已經打了百年戰爭,隨後不得不停戰,雙方進入冷戰相持階段。 此時的楚國、晉國都已經走上衰敗之路。晉國內部公卿之鬥走向白熱化,晉國在不斷地內耗中,無暇南顧,無力爭霸。
  •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結怨,竟然是因為楚國的強大
    夫差,春秋戰國時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具體的出生時間已無可考證。夫差所在的吳國,傳說是西周初年所封,其始祖為文王伯父太伯,仲雍的後裔,初都蕃離,後都於吳。春秋時期,地處長江F遊的吳國,由於經濟文化較落後,和中原各國少有來往,其活動狀況也很少被史書記載。
  • 春秋末期,稱雄於南方的楚國被吳國一戰擊敗,都城失陷長達十個月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日益激烈,秦楚聯盟抗晉,晉國則聯吳制楚,正是在晉國幫助之下,吳國開始迅速崛起於東南。後楚國爆發內亂,伍子胥逃至吳國,與孫武一起輔佐吳王,使得吳國日益強大。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軍大舉進攻楚國,於「柏舉之戰」大破楚軍20萬,攻陷楚都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直到十個月後,吳軍才因秦軍來援和後院起火,而不得不撤離楚國。
  • 春秋晚期的吳國和越國是如何爭霸的?勾踐忍辱多年終於揚眉吐氣!
    次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標誌著東周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地處當時的「蠻夷之地」,位於現在的東南海沿岸,春秋早期和中期有實力的中原大國相繼稱霸。到了春秋晚期,吳國和越國在中原大國的幫助下經濟、文化和軍事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也開始尋求稱霸中原。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出現僵持局面,晉國為了牽制楚國和吳國開始交往。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歷史比周王朝更悠久的越國,春秋盛極一時地處東南的越國,其世系可追溯到大禹,越國國君為姒姓,而這個氏乃是帝堯賜給禹王的,關于越國早期的歷史,比起吳國更加模糊不清,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在商王朝建立的同時,越國已經出現,周王朝建立之後,越國雖然得到周天子的冊封,但其並非是周朝建立之後才建立的新的諸侯國。進入東周,越國愈發強大,連春秋首霸齊桓公也頗為忌憚。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國大軍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吳王夫差自盡,勾踐得以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值得注意的是,越王勾踐之所以要臥薪嘗膽,是因為之前的吳國實在太強大了,一度讓越王勾踐成為了階下囚。
  • 大國崛起:春秋時期的吳國究竟是靠什麼發家的呢?
    本期話題春秋是一個多極世界的爭霸舞臺,齊、楚、秦、晉四大國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始終左右著歷史發展的走勢。為了對抗楚國北上爭霸的雄心,緩解自己的戰略壓力,晉國派遣申公巫臣出使吳國,扶植這個東南小邦成為楚國的勁敵。正是這次出訪為吳國走向鼎盛開啟了大門。命運的安排有時真是難以預料。
  • 細數春秋戰國主要諸侯國的起源和歸宿(五)吳國
    於是,巫臣向晉景公自請出使到吳國,輔佐吳王壽夢,教習吳國人兵法、戰術和武器製作。前584年,巫臣使吳,在沉寂近500年後,吳國終於在楚國人巫臣的指導下,拉開了崛起的序幕。成為諸侯後,貫穿整個西周,吳國並不顯山漏水,春秋初期也作為了了。前585年,壽夢即位,學習楚國,僭越稱王。壽夢有心作為,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巫臣的到來,讓壽夢如魚得水。巫臣向吳國傳習了中原先進的兵法和武器,同時也植入了對楚國的仇恨。吳國從此熱心爭霸,成為楚國腹心之患,甚至幾乎滅亡楚國。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歷史小知識:為什麼吳國君臣將爭霸天下的目標首先定在伐楚上呢
    春秋中期(前722年左右),剛剛強大起來的楚國先後吞滅了周圍四十五個小國,疆土擴展到千裡,成為華夏西部地區的一個軍事強國。吳國地處東南沿海,環境幽雅,物產豐富;而楚國,位於華夏西部,地壤貧瘠,物產稀少,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吳楚兩國的都城相距甚遠,可是他們的邊境相連。開始時是發生一些小的摩擦,但還沒有因此而反目成仇。
  • 吳國在春秋末年那麼強,怎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反而被越國消滅?
    春秋末期,隨著晉楚「向戎弭兵」合約之後,中原地區的烽煙已經逐漸消散了,各國都開始回去安心管理內政,而隨著晉、楚偃旗息鼓,中原地區的齊國因田氏伐齊而國力衰弱、秦內縮於函谷關內,無力東徵,三晉魏趙韓還未成形之時,身處東南的兩個地方諸侯,也開始了他們的爭霸之路。
  • 春秋時期吳國的四位國君,你感覺哪位君王最厲害?
    於是巫臣就使吳國和晉國通好,帶領楚國的三十輛戰車到吳國做教練,留下十五輛給吳國。送給吳國射手和御者,教吳國人使用戰車,教他們安排戰陣,讓他們背叛楚國。巫臣還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在吳國,讓他在吳國擔任外交官。吳國開始進攻楚國、巢國(今安徽巢縣)和徐國,楚將子重奉命奔馳。在馬陵會見時,吳軍進入州來(今安徽鳳臺縣),子重從鄭國奉命趕去救援。子重、子反在這種情況下,一年之中七次奉命奔馳以抵禦吳軍。
  •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鬧出那麼多精彩故事,最終結局如何?
    春秋時代,諸侯爭霸是主旋律,就好像一個雜亂的社會,怎麼著也得分出老大來,方便統一管理,當時的霸主就是諸侯老大,不過因為爭霸這個時期需要的成本比較高鑑於這個職業的高危性,春秋時期這個職業的壟斷權基本都在齊、晉、楚、秦四個大國手中來回的接傳球,大多數都是一兩屆的任期,然後再次進行拳頭選舉,不過春秋中期的時候,飽受戰爭的小國們不幹了,畢竟老是打來打去最後倒黴的還是他們,所以就有了弭兵會議,自此之後,基本上霸主的位子就是晉國和楚國組成的聯合秘書班子在負責
  • 他是春秋楚國人,卻把畢生才華奉獻給吳國,一生活在仇恨中
    他是春秋楚國人,卻把畢生才華奉獻給吳國,一生活在仇恨中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匹諾曹的春秋小屋。關注小編 每天給你帶來春秋小故事。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在春秋時期非常悲壯的一個人,他一生都生活在仇恨中。在春秋時期,國君之位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歇過。楚平王就殺死了自己的四個哥哥,才登上了楚國的國君之位。登上君位的楚平王任然擔心任何一個和可能和他搶奪國君之位的人,包括自己的親生兒子。由於對自己的兒子有了這樣的心思,他就想辦法想要消除這個威脅。於是下令讓自己的兒子去駐守邊防。
  • 吳國那麼小為什麼可以攻破強大的楚國的都城?
    楚國雖然大,雖然強,但是吳國先是來了伍子胥,然後又來了孫武。 伍子胥對楚王是有私仇的,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了,自己算是僥倖逃出楚國來到吳國,並且發誓要滅了楚國。來到吳國的伍子胥,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還幫助闔閭當了吳王。
  • 春秋吳國,為何興亡甚速?
    ------從太伯創建吳國算起,到第五代時武王勝殷朝,封其後代為二國:其一為虞國,在中原地區,其一為吳國,在夷蠻地帶。到第十二代時晉國滅掉了中原地區的虞國。又過了兩代,夷蠻地帶的吳國興盛起來。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十九代人。 司馬遷將「吳世家」列為世家第一,主因吳與周室的同源,且吳國之立更在滅商之前,更因太伯的讓位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