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弒叔繼位後,把吳國打理的井井有條。吳國的國力在這時候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已經可以和楚國比肩了。在吳國日益發展的同時,楚國也開始效仿晉國聯合吳國壓制楚國的做法,拉攏了越國來威脅吳國。地處北方的齊國、魯國也忌憚吳國的壯大,頻繁對吳國施加壓力,吳國可以說在這個時期是三面受敵。
吳國想要脫離這種三面受敵的困境,就要重點突破一個方向,打開缺口之後再帶動其餘,從而實現吳國稱霸中原的目標。為此,闔閭和群臣商議之後,決定以楚國作為這個突破口,集中力量來打擊楚國。
如果進攻齊國和魯國,吳國不僅師出無名,而且不一定能打的過。吳國在中原諸侯的眼中,屬於那種還沒開化的蠻夷,而齊國、魯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大國,吳國想要進入中原的「文明」圈,少不了得讓他們提攜一下,所以不能攻打齊國、魯國。
而越國在吳國的更南方,而且如果攻打越國,很可能給楚國可乘之機。而且越國距離中原更遠,文化發展還不如吳國,就算打贏了越國,對吳國進軍中原也沒太大的好處。所以楚國是吳國最好的突破口。一個是楚國為了中原稱霸到處兼併各個小國,尤其吳國更是楚國的眼中釘,肉中刺。二是楚國這時候國內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民眾疲憊,財力不足,奸臣當道,國君昏庸,政治腐敗,矛盾尖銳,社會混亂,軍隊分裂。三是吳國有著晉國的支持,齊國、魯國雖然忌憚吳國,但是對楚國更加畏懼,畢竟楚國也是個老牌強國,對中原也一直抱有野心。所以,在吳國攻打楚國的時候,齊魯等國基本上會保持中立。而且吳、楚連年徵戰,過去的六十多年中,楚國贏過吳國的次數 屈指可數,楚國的實力已經弱於吳國了。而越國這時候剛被吳國打敗,暫時沒有足夠的力量再次進犯吳國。所以,這時候正是進攻楚國的大好時機。
雖然吳國在對楚國的戰爭中長期佔據上風,但是就兩國的底蘊來說,吳國還是不如楚國豐厚。畢竟楚國作為一隻老牌強國,手裡還是有點東西的。「楚之為兵,天下強敵」,楚國有一支規模大,裝備好,兵種全的精銳之師,數量多達二十多萬。楚國的都城郢城更是一座雄城,易守難攻,如果吳國要進攻郢城更是要「勞師遠襲」。所以,現在並不是大舉進攻楚國的最好時機,所以孫武在擔任吳國將軍的時候,就勸阻吳王闔閭:「民勞,未可,待之」。
闔閭君臣並沒有守株待兔,等待楚國露出破綻,而是積極的翦滅楚國的羽翼,疲敵誤敵,用小勝來滾雪球,來創造削弱打垮楚國的條件。
在吳王僚被弒身亡後,公子蓋餘和公子屬庸二人被迫另謀出路,公子蓋餘投奔了徐國,公子屬庸投奔了鍾吾國,徐跟鍾吾都是楚國的附庸,楚國也想利用投奔而來的兩位公子,於是就接納了他們。闔閭為了清除吳王僚的殘餘勢力,就要求徐、鍾吾二國交出兩位公子,二國自恃有楚國作後盾,拒不交人,反而資助二人去楚國尋求庇護。吳王闔閭趁勢就滅掉了徐國跟鍾吾國,這兩個國家雖然小,但是長期依附楚國,地理位置比較重要,吳國滅掉這兩個國家,不僅僅剪除掉楚國的羽翼,也給伐楚增加了有利的條件。
接著吳國利用自己軍隊靈活的特點,先機制敵,積極對楚國展開了小規模的進攻,蠶食楚國的地盤。一點一點的消滅楚國的有生力量。楚國接連不斷的對楚國發起小規模的進攻,先後滅掉了楚的屬國舒,攻克了養邑,策反了桐國,在豫章大破楚軍,攻克巢地……
吳國的主動出擊,加上正確的戰略決策,使得楚國的實力一點點的被蠶食。借鑑當年晉國「三分四軍」的經驗,輪番對楚國進行打擊,疲楚誤楚。這樣持續了六年,吳國多次襲擊楚地,讓楚國疲於奔命。這也給了楚軍一種錯覺:吳國僅僅騷擾而已,開始放鬆警惕。在吳國蠶食掉江淮流域的豫章地區後,吳國已經基本上部署好了破楚入郢的局勢,吳國和楚國的決戰準備,也到了最後的階段!到了公元前506年,柏舉之戰的爆發,一舉奠定了吳國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