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2020-12-11 騰訊網

在春秋的晚期,吳國是一個異軍突起的強大國家。在"春秋五霸"的一些版本中,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赫然在目。當然闔閭和夫差也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需要吳國歷代國君長期的經營,以及對楚國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吳王僚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君主,他在位時期對楚國取得"雞父之戰"的大勝,陸續攻取州來、鍾離、居巢等地,與楚國爭奪淮南地區取得絕對上風,為吳王闔閭攻進楚國都城郢都打下基礎。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雞父之戰",吳國利用三千罪犯擊潰以楚國為首的七國聯軍。

吳楚爭霸的歷史背景以及吳楚對州來的爭奪

吳國本身的實力並不算很強勢,本來也不敢稱王。它真正開始崛起是始於吳王壽夢時期。在春秋中期,晉國和楚國是兩個很強大的國家,雙方為了爭奪霸權也是進行了很多次戰爭。晉國為了壓制楚國,派楚國叛臣申公巫臣到吳國那裡去。

吳國的位置在楚國的東方,與楚國相近。楚國希望吳國和自己一起對抗楚國,吳國也有參與中原爭霸的打算,不願意繼續偏居海隅。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巫臣將先進的車戰技術傳授給吳國,晉國與吳國聯盟,吳國開始對楚國進行襲擾、牽制、打擊。這是這是晉楚爭霸中的重要一節,也是吳楚爭霸的發端。

從壽夢到諸樊、、夷昧,吳國四代君主與楚國進行了多次戰爭,淮河流域是一個主要戰場。州來則是淮河戰場上的一個重要地區,原先是一個國家,被吳國所滅,成為一個被楚國和吳國爭奪的城邑。在吳楚爭霸前中期,州來以及同為淮河流域重要地區的鐘離、居巢都在楚國的控制範圍之內。畢竟楚國的力量還是比吳國強大一些的。

雖然吳國也曾經入侵過州來,比如在公元前529年,吳國就侵吞了州來。不過楚平王對此並不在意,認為:"州來在吳,猶在楚也。"說明此時的吳國雖然控制淮水與大別山脈東北方交接的要地,但受限於實力原因,並不能藉此發生太大的突破。隨後州來也被楚國收復,《左傳》中昭公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523年楚國修繕州來城防的記載,可以證明吳國並沒有長期控制州來。而在公元前516年發生的"雞父之戰",就是吳、楚兩國爭奪州來的重要戰役。

"雞父之戰"的過程

一、戰前形勢與公子光的策略

在公元前516年,吳國又一次進攻州來,參戰人物包括吳王僚、吳王僚的弟弟公子掩餘、吳王僚的堂兄弟公子光。楚國派遣令尹與司馬薳越率領軍隊救援州來,除了楚國軍隊以外,還有胡國、沈國、頓國、許國、蔡國、陳國、許國六個服從於楚國的小國,組成聯軍對抗吳國。

楚國的大軍趕到,吳國暫避鋒芒,選擇向東撤退到鍾離與七國聯軍抗衡。這個時候楚軍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令尹去世。令尹就相當於楚國的宰相,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的死,對於楚軍的士氣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去世的信息被吳國人知道了,在吳軍當中有一個重要人物站了出來,就是公子光。

公子光對吳王僚詳細地分析了吳楚兩軍的形勢:七國聯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其他六個小國並不是完全支持楚國。其中胡國、沈國、陳國的主將不值一提;頓國、許國、蔡國壓根不願意幫助楚國,對楚國十分不滿,只不過是迫於楚國的壓力勉強跟隨而已;至於楚軍本身,由於令尹的突然死亡,士氣更是低落得厲害,對其他六國的控制力度也不算太高。公子光的分析相當清晰明確,並且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主要的戰略:先擊潰胡國、沈國、陳國的軍隊,動搖頓國、許國、蔡國的軍心,最後擊潰楚軍。

二、吳軍擊潰胡國、沈國、陳國軍隊

吳王僚同意公子光的建議,向七國聯軍逼近,雙方在雞父(州來的西邊)這個地方交戰。那麼如何迅速擊潰胡、沈、陳三國呢?這就需要一些戰術上的構思。吳王僚派遣三千罪犯,先進攻胡國、沈國、陳國的陣地。

在三千罪犯在戰爭中的戰鬥力是比較弱的,沒有進行什麼軍事訓練,意志也相對薄弱。但吳王僚本身的目的也不是憑藉這三千人擊敗胡、沈、陳三國,而是誘使三國消滅、俘虜這三千罪犯,打亂三國的陣型。繼而吳國迅速發動三支大軍,吳王僚領中軍,公子光領右軍,公子掩餘領左軍,一舉擊潰三國,俘虜了胡國、沈國國君以及陳國的大夫夏齧,以及大量的俘虜。

三、吳軍動搖頓國、許國、蔡國士氣,最終擊潰七國聯軍

在擊潰胡國、沈國、陳國之後,吳國繼續履行公子光的策略。吳國釋放胡、沈、陳三國的俘虜,引導他們逃亡到許國、蔡國、頓國的陣地,放出胡、沈、陳戰敗以及主將戰死的消息。然後吳國大軍大搖大擺鼓譟而行,給許、蔡、頓三國軍隊相當大的壓力。

本來許國、蔡國、頓國就對楚國很不滿,不願意支持楚國,這個時候、胡、沈、陳三國已經被擊潰,吳國軍隊就在後面攆著三國敗軍跑,許、蔡、頓三國也不敢和不願與吳國抗衡,為楚國賣命,沒有和吳國交戰就潰逃了。

在古代戰場上士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決定勝負的因素,如果某一部分士兵出現潰逃奔散的狀態,並且沒有及時阻攔,那麼潰散的趨勢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劇烈。六國的軍隊在戰場上拼命奔逃,楚國的軍隊也是這樣,甚至還沒有及時擺開陣型就被吳軍擊敗。最終吳國獲得了"雞父之戰"的勝利。

"雞父之戰"的餘波

吳國取得"雞父之戰"的勝利,讓吳國控制了州來,取得控制淮河流域的關鍵一步;同年楚國太子建的母親出走投靠吳國,薳越追之不及而羞愧自殺,對吳楚之間的人心向背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次年公元前518年,吳國邊邑卑梁女子與楚國邊邑鍾離女子因為爭奪桑樹發生衝突,繼而升級為國家層面的戰爭。楚平王率軍親徵吳國,但是並未取得什麼突破,反而在楚國撤軍後,公子光率軍攻取鍾離和居巢,配合州來牢牢把握在淮南地區的主導權,為日後吳國覆楚打下基礎。

另外經過"雞父之戰"以及"卑梁之釁",公子光提升了非常高的名望,展現出卓越的軍事實力。楚國叛臣伍子胥勸說吳王僚令公子光伐楚失敗後,轉而將向楚國復仇的寶押在公子光身上,支持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即吳王位,也就是著名的吳王闔閭。伍子胥向闔閭提出三師疲楚的戰略,持續削弱楚國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506年,闔閭、伍子胥、孫武等人率領軍隊攻入郢都,為吳國爭取霸主地位奠定基調。

參考文獻:《左傳》、《史記》

相關焦點

  • 春秋時的吳國該被封號?一國幹翻七國聯軍,不是開掛那是啥?
    在雞父之戰中,吳國憑一國之力掀翻了以楚為首的七國聯軍,在遊戲裡這可是要封號的,因為只有開了掛才如此強悍的戰鬥力!吳國喊話:我要擴張了!楚國回:你來呀!吳國地處蘇杭一帶,雖有江南美景,但是遠離中原並不被中原大國所認可,要知道周王室可是在洛陽呀!距離這麼遠,連個小道消息傳過來都要不短的日子。所以,擴張就成了吳國唯一的選擇。
  • 春秋末期,稱雄於南方的楚國被吳國一戰擊敗,都城失陷長達十個月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日益激烈,秦楚聯盟抗晉,晉國則聯吳制楚,正是在晉國幫助之下,吳國開始迅速崛起於東南。後楚國爆發內亂,伍子胥逃至吳國,與孫武一起輔佐吳王,使得吳國日益強大。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軍大舉進攻楚國,於「柏舉之戰」大破楚軍20萬,攻陷楚都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直到十個月後,吳軍才因秦軍來援和後院起火,而不得不撤離楚國。
  •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為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本期話題公元前519年,前後持續近80年的吳楚戰爭終於迎來了轉折的時刻,楚國令尹陽匄和司馬薳越率領七國聯軍在州來與吳國展開決戰。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一邊倒的戰役,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陽匄和薳越先後在戰爭中喪命,三個盟國的軍隊遭到吳國致命的摧毀。更重要的是,楚國原本最親密的盟友竟然在生死時刻背信棄義、撤兵潛逃了!
  • 春秋時期吳國的四位國君,你感覺哪位君王最厲害?
    1、壽夢名壽夢(一名乘 ),字熟姑,亦稱攻盧王、吳興王,吳侯仲雍十九世孫 ,吳侯去齊之子 ,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壽夢是吳侯去齊之子。2、諸樊吳王壽夢長子,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去世,吳王諸樊代掌國政。公元前560年,吳王諸樊正式繼位。同年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公子宜谷。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對於這一成語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踐有關。《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
  • 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為何開戰居然只是因為兩個小姑涼搶桑葉
    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吳國卑梁與楚國鍾離之間離得非常的進,僅僅只有一界之隔。在當時亂世時期,兩個國家也算是比較和睦了,井水不犯河水。   當楚國女孩子回家後,她的家人就不樂意了,就跟吳國女孩這家人槓上了。
  • 春秋爭霸,吳國如何滅楚的?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弒叔繼位後,把吳國打理的井井有條。吳國的國力在這時候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已經可以和楚國比肩了。在吳國日益發展的同時,楚國也開始效仿晉國聯合吳國壓制楚國的做法,拉攏了越國來威脅吳國。雖然吳國在對楚國的戰爭中長期佔據上風,但是就兩國的底蘊來說,吳國還是不如楚國豐厚。畢竟楚國作為一隻老牌強國,手裡還是有點東西的。「楚之為兵,天下強敵」,楚國有一支規模大,裝備好,兵種全的精銳之師,數量多達二十多萬。楚國的都城郢城更是一座雄城,易守難攻,如果吳國要進攻郢城更是要「勞師遠襲」。
  • 打下楚國都城後,吳國為何不一鼓作氣滅楚?
    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公元前6世紀後期被新興的吳國迅速擊敗,楚軍連戰連敗,吳國七戰進入郢都,楚人社稷淪喪幾乎滅國。令人奇怪的是,直搗楚國都城的吳軍卻沒有乘勢消滅楚國,這是為何呢?吳國用兵神速,打的是快速突擊戰,而楚國的南部主力戰略決策失誤,並未充分利用楚國的山水地形扼守險要,削弱吳軍兵鋒,反而主動尋找吳軍,因而導致被兵勢正盛的吳軍在柏舉(湖北麻城)、清發(湖北安陸)、雍澨(今湖北京山縣西南)等地連續擊敗,喪失了江漢平原的控制權,最終導致楚都的淪喪。
  • 楚國那麼強大,為何被吳國攻破都城?
    公元前506年的吳楚柏舉(或稱伯莒)之戰,是強大的楚國永遠洗不掉的歷史恥辱。而吳國經此一戰,一躍從東南小國成為強國。吳國傳到吳王僚時,已有了制霸天下的雄心。還沒等吳王僚動手,他的堂弟公子光(吳王闔閭)收買假廚子專諸,魚腸劍刺死吳王僚。為吳國掙面子的事,落到了闔閭頭上。
  • 春秋戰國人物評選之武將篇
    東周歷史上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是一個戰火紛亂,馬喑嘶鳴,民不聊生的時代;那是一個諸子百家,萬花齊放,文以化之的時代;那是一個縱橫捭闔,避而趨之,述而不著的時代。時勢造英雄,英雄亦能改變時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君王、謀臣、將軍、美女、商人、平民都以自己的方式造就了那個偉大的時代,譜寫人生的傳奇。
  • 柏舉之戰,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何以把大國楚國打的滿地找牙?
    另外,唐國的國君也因憤懣於楚國的不斷侵凌勒索,而主動遣使與吳國通誼修好,要求協助吳國共抗強楚。唐、蔡兩國雖然都是兵寡將微的蕞爾小國,但位居楚國的北部側背,戰略地位相當重要。三、雙方勝敗原因分析柏舉之戰是春秋晚期一次規模宏大、戰法靈活、影響深遠的大戰。
  • 孫武伍子胥率領的吳軍能打敗楚國進入郢都,為何擋不住秦楚聯軍?
    春秋晚期,中華大地的東南方兩個小國悄然崛起,而吳國的伐楚之戰,更是讓世人見證了吳國的崛起。但是有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吳國,為什麼沒有在楚國國都站穩腳跟,而是被秦楚聯軍攆回了吳國?其實,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吳國國力有限,楚國雖敗未亡。
  •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力託城門,若非如此,13國聯軍就被這個小國殲滅
    這個人除了年輕,魄力也非凡,甚至矯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東徵西討。其司馬昭之心,可謂是昭然若揭。有趣的是,春秋霸主們,國力強大以後往往喜歡徵伐南方的楚國,齊桓公如此,晉悼公亦如此。不過齊桓公徵伐楚國,並未謀得好處,可以說謀的是近。晉悼公徵伐楚國,卻並不為片刻之功,其深謀遠慮,可以說令人震驚。晉悼公為徹底削弱楚國,給楚國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那便是扶持楚國東部的吳國。
  • 吳國在攻下楚國首都之後,竟然沒有將其滅掉,楚國最後逆風翻盤
    還有在西方的大國晉國被被趙韓三家分割之後,春秋時代就來臨了。在春秋時期,曾經出現了特別多的霸主。這些霸主為了獲取更多的地盤和人口,不許打著周天子的名號,到處去發動戰爭。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時,諸侯國之間發動戰爭的藉口,就不再是維護周天子,他們這個時候大多是圍繞著自身利益而展開的。就像中國南方的楚國和吳國一樣,這兩個國家也經常因為一些利益糾紛,而不惜大動幹戈。
  • 窮的一輛戰車沒有,春秋時吳國憑什麼稱霸?一件兵器說明問題
    周朝諸侯吳國位於長江下遊,當時還是蠻夷之地。吳國開始窮的一輛戰車也沒有,春秋時期為什麼能稱霸呢?一件兵器說明了問題。後來周武王姬發率領周部落以及追隨周的部落一起討伐商紂王,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朝的奴隸大軍,周朝建立。周武王將王室成員和有功之臣分封為諸侯,派人去南方找到了泰伯和仲雍的後人。周武王將周章依然封為吳王,另外將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夏朝故地虞國。吳國被分封在遙遠的吳地,國家的主體民族是長江流域的良渚人,與中原諸侯差異很大。
  • 春秋戰國時期的水戰規模如何?伍子胥留下了一本書給出了答案
    而到春秋戰國時代,中原人口已經超過了幾千萬,動輒幾十萬人參加的重大戰役都常常發生,比如樂毅伐齊七十座城的戰役,白起攻趙的長平之戰,吳王伐楚等,甚至參與作戰的士兵還有超百萬人的。因之於此,當時的陸地戰爭就有很多重大戰役為後人所知,而水戰常常容易被人忽略。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水戰規模如何呢?伍子胥留下了一本書給出了答案。
  • 邊界糾紛引發戰爭,吳國差點將楚國滅亡,強大楚國為何不堪一擊?
    楚國採取築城防守之策,另外聯合吳國的仇敵越國以制衡吳國,但越國當時勢弱,收效並不大。吳國採用伍子胥的計策,幾乎連年出動軍隊在邊境騷擾楚國,伍子胥的戰法開了小規模的遊擊作戰的先河,令楚國軍隊疲於奔命。時間一長楚國就開始麻痺了,畢竟當時楚國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漸漸放鬆了對東邊吳國的警惕。楚昭王年幼,當權的令尹子常是個專權貪吝之人,還時常欺負弱小的鄰國,令楚國陷於被動孤立。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但是,通過對周邊小國的兼併,楚國在春秋時期崛起,並認為子爵已經無法和楚國的實力相匹配了,所以楚國選擇「僭越稱王」,之所以強調是僭越,這是因為楚武王的王號,沒有獲得周王室的認可。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楚國首先,楚武王三十五年(魯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進攻隨國。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在巔峰時期佔據了天下之半,是和秦國、趙國、齊國相媲美的強國。不過,對於強大的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遭到了都城被三次攻破的嚴重打擊,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的都城曾經被攻陷了三次。第一次發生在春秋末期,彼時,吳王闔閭勵精圖治,重用了伍子胥、孫武等人,並派遣伍子胥、孫武率領大軍攻打楚國。
  •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結怨,竟然是因為楚國的強大
    夫差,春秋戰國時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具體的出生時間已無可考證。夫差所在的吳國,傳說是西周初年所封,其始祖為文王伯父太伯,仲雍的後裔,初都蕃離,後都於吳。春秋時期,地處長江F遊的吳國,由於經濟文化較落後,和中原各國少有來往,其活動狀況也很少被史書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