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2020-12-12 騰訊網

在《左傳》記載中,「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這是仲孫湫回到齊國時與齊桓公的對話。可見魯國已經在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一直相對強盛的魯國為何會有如此境地呢?

公元前1032年,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因輔佐周武王執政有功,而分封為諸侯國魯國。定都曲阜,因周公需在朝輔佐參政,而由其兒子伯禽代為赴任的。伴隨著西周的統治時期,一直作為王朝強藩,而威震四方拱衛著周朝政權。有「周禮盡在魯矣」的美稱。期間雖有王室幹預君主繼承之事,在王權時代實屬正常。

然而在王室衰微的春秋時期,慶父何能連殺兩位君主,引起魯國跌宕呢?慶父何人呢?

話說在魯桓公時期,他一共有四個兒子,即魯莊公、叔牙、季友,還有就是慶父。在魯莊公晚期臥榻垂危的時候,對君主繼承的事情拿不定主意。便問叔牙心中人選,叔牙就就直接推薦了慶父;後又徵詢季友的意見,然季友願以死明志來侍奉莊公的兒子的子般。正因為他們意見不合,季友便在莊公的授意下設計用毒酒逼死了叔牙。如此這般才讓子般繼承了君主。哪知道心裡不舒服的慶父尋機會,在上黨指使圉人犖一刀解決了子般的性命,轉而立了莊公庶子啟,即魯閔公。如此,季友就只能一路逃奔到陳國才免掉殺身之禍。

如若一切都這麼簡單的過去,慶父的作為也算不上什麼大災難。不想慶父還是不安穩,便暗中策劃弒殺魯閔公,便攛掇對魯閔公不滿的魯國大夫卜齮在宮裡就把他殺了。慶父的世界裡,似乎對於弒君這件事似乎就這麼簡單。其實這件事魯莊公的妻子哀姜是知道的,只是慶父跟哀姜有姦情(哀姜是魯閔公母親的姐姐),可想而知她怎麼會去通風報信呢。

只是這麼大的事,肯定是無法掩蓋過去的。事後慶父只能逃到莒國。不過也在剛逃邾國的季友帶著魯僖公返回魯國繼承君主後,用財物向莒國要回慶父時,在得到不赦免的消息後,在途中就上吊自縊了。哀姜也逃到邾國,後被齊國要回殺死在夷地。

能連殺死兩位君主的慶父,竟然沒能成為君主。這是為何?作奸犯科的事做多了嗎?

不過想想也是,不得君臣輔佐,不得民心。還有這麼多心懷叵測之事,成不了君主也是意料中事。

由此可見,慶父做下的種種事情,對於一個諸侯國的權利中心,所製造的混亂可想而知。這也難怪仲孫湫會有:「不去慶父,魯難未已。」的感慨。

用淺顯的言辭,書說深邃浩瀚的歷史。圖片來自網絡,有疑問請聯繫刪除。歡迎討論,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故事(三)
    到冬天的時候,齊桓公還在擔心魯國的事,他讓手下一個大臣,叫作仲孫湫(qiū)的,前往魯國去看一看。魯閔公看到仲孫湫來了,拉著他的衣袖也只是哭,哭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季友在魯國的勢力遠遠不如慶父,所以他現在所能做的,就是盡全力保護魯閔公。仲孫湫回賓館休息時,慶父也來見他了。慶父把很多金銀財寶擺在他面前,希望仲孫湫能在齊桓公面前替他「美言幾句」。仲孫湫沒有收下那些金銀財寶,而是告訴他:「如果公子你能忠於魯國,那麼,又何必拿這些東西來送給我呢?」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完結)
    魯閔公得到齊桓公的承諾之後,就回到魯國,借齊桓公的意思,派人去陳國將公子季友迎回魯國,封為上卿。聽聞公子季友已經回魯國當上上卿之後,齊桓公才算是放下心來。但他又開始擔心魯閔公和季友地位不穩固,於是他派大夫仲孫湫出使魯國前去問候,藉機觀察公子慶父的舉動。
  • 春秋故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要說起來,慶父其實有著很好的出身,光明的前程。他是魯桓公的庶長子,魯莊公的異母哥哥(魯莊公是正妻所生,以嫡長子身份繼位),在魯國那是一人之下的宗室重臣。但可惜這人野心太大,一門心思就只盯著國君的寶座。魯莊公還活著的時候,慶父就偷偷勾搭上了莊公的夫人哀姜,給他的國君弟弟送了一頂綠帽子。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齊國人說的
    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很多的記事都是以魯國的時間延續來記載,這是因為魯國是周的姬姓宗邦,始終維護、保存、實施周的一套禮儀,算是周禮的完美實施者。而在哪個時代,雖然周天子慢慢暗弱下來,但是大家都還是尊周為老大,所以魯國存在的時間也非常長。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究竟做了什麼,如此遭人痛恨?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典故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字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除去慶父這個人,那麼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那麼這個典故出自哪裡,魯國的災難又是什麼事件,慶父究竟做了什麼?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 成語故事:慶父不死,魯難不已
    慶 父 不 死,魯 難 不 已 意思是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故事
  • 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莊公的夫人,哀姜是齊女,當初她嫁到魯國時,魯莊公讓貴族的婦人見哀姜,婦人們給哀姜玉帛,珠寶,這樣的財物作為見面禮。可是御孫認為:玉帛這樣的財物是男人見面互送的禮品,現在女子也用這麼高規格的禮儀,是魯夫人哀姜亂了禮儀。哀姜可謂「出師不利」。他和魯莊公也未有子嗣。
  • 這句話因成為《亮劍》的臺詞走紅,卻沒多少人知道它背後的故事
    2005年由李幼斌、何政軍、張光北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亮劍》火遍大江南北,其中有一個場景,是由何政軍飾演的趙剛政委到被俘的國民黨士兵中去做政治思想工作,趙剛的臺詞中有一句話: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之前並不被我們許多人熟悉的古語隨著亮劍的走紅,也被許多觀眾所熟悉,那麼這句古語背後有什麼樣的典故呢?從今天開始歷史五味齋將不定期的推送一些歷史古語、諺語掌故,這些掌故可以豐富大家尤其是正在上學,處於語言豐富期的學生朋友們的詞彙和文化積澱。
  • 他是某姓先祖,手心帶字出生,和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相關
    這個人便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友」,那句有名的成語便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季友的父親是魯國國君,就是那位被齊襄公灌醉,並指使人將其在車內折斷脊骨而慘死的魯桓公。當然季友出生的時候,父親還好好的。正是因為他的這個疏忽,使得魯國的政壇並不安穩,而且直接導致了後來魯國兩位國君被殺的國難。這就是那句有名的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老十四即位,老八老九會是什麼下場?
    正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就是成王敗寇的宿命。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其二)
    這一年的冬天,魯國新即位的國君姬般聽說自己的外祖父病逝的消息,他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便親自前往弔唁。公子慶父終於等到新君離開國都的良好機會,他找到哀姜商議行動方案。然後他找到一個大力士圉人犖,對他說道:「龍遊淺灘遭蝦戲,現在姬般小兒離開了都城,他就是條小魚小蝦,連小孩子都可以制服他,你放心地去吧,把他殺了,國都這邊有我作主。」圉人犖領命而去。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其一)
    魯莊公不敢拂了母親的意思,便與齊襄公的小女兒訂立了婚約,等她成人之後就將她迎娶過來,這就是哀姜,等到哀姜嫁到魯國時,孟任由於病重去世了。哀姜順利嫁給魯莊公,被立為夫人。但即便如此,魯莊公對於母親幹涉包辦她的婚姻還是打心底裡厭惡的,所以哀姜來到魯國之後,魯莊公對她不甚寵愛。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故齊國的仲孫湫到魯國弔唁回去後,曾嘆息地說:「不去慶父,魯難末已。」
  • 從美女的角度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文姜、宣姜、齊姜),她嫁給了齊國的傳統友國——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姬同。魯莊公與曹劌齊國和魯國世為姻親,魯莊公的母親文姜也是齊國宗室女。魯莊公上臺後,齊、魯兩國的關係曾一度緊張。當時齊國發生嗣位之爭,魯莊公準備扶持在魯國的齊公子糾回國即位,結果被公子小白(即齊桓公)搶了先,因此兩國還大打出手,當然,最後是齊桓公勝利了。在齊桓公即位之初,兩國的關係非常緊張。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而在這些小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魯國、宋國。春秋時期的這兩國,可以說是留下了諸多的故事。不論是魯國的「曹劌論戰」,還是宋襄公的「仁義大旗」,可以說是成為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特寫。當然,兩國在春秋時期也是極其重要的諸侯國,戰國時代不論是晉國,還是楚國,如若想要做中原地區的霸主,都會嘗試著去拉攏如風向標一般的魯、宋兩國。